朝廷這邊早就好奇過有關於平江府的治理了,大靖朝有十三個府,最是偏僻貧困的平江府都已經躍居到中等水平了,如果能把這經驗借鑑過去,能在整個大靖朝推行,想想都讓人覺得激動。
魏時把自己先前做的計劃書,連帶著自個兒的筆記都一同上交給朝廷了。
讀書的時候,他有做筆記的習慣,到了做官的時候,慢慢的也就把這習慣給改了,也就是後來到了平江府,各個方麵都牽扯重大,由不得他不小心、不仔細,便又撿起了做筆記的習慣。
把自己計劃實施的每一條,已經在實施的每一條,以及帶來的影響和反饋,全都如實的記在了自己的筆記上,好的經驗要吸取,不好的經驗就要避免了。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的經驗都是隻能是自己攢下來的,他要是不把這些東西記住,在同一個地方摔跤的次數就會增多。
在諸多大臣的研究下,包括太子也都參與在內了,有關於航海伯對平江府的治理,確實是有可以借鑑的地方,但是並不多。
有賴於平江府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緣由,這幾份計劃才特別的合適,可以說這就是為平江府專門製定的計劃,不是其他地方改改就可以用的。
令人惋惜的同時,又讓人覺得敬佩。
平江府的局麵已經打開了,誰都想知道這麽一個偏僻、寒冷、底蘊不足的地方能夠發展到什麽程度,所以無論是皇上,還是太子,都不打算近幾年把航海伯調迴京城。
這其實是有悖於兩個人最初的計劃。
當今年事已高,縱然是帝王,也不可能真的活到萬萬歲,相反跟普通人比起來,他都不能夠去刻意的迴避自己老去和將會死去的事情。
跟太子同齡的航海伯,各方麵都很突出,太子也用得很順手。
這是皇上要留給太子的人手,在東宮做屬官得到的歷練畢竟有限,反倒不如放到朝堂上,甚至是到地方上也歷練一番。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魏時被調到平江府就沒指望著他能夠做出這麽一番功績來,主要還是存了歷練的心思,官員沒有外任的經驗,是很難再能夠繼續往上升的,另一方麵這對於以後的路,也尤為重要。
之所以選擇平江府這個地方,也是基於這一點原因,大靖朝之前還從來都沒有任命過三十歲之下的知府,如果要按重要程度給十三府排個順序的話,地廣人稀、偏僻又寒冷的平江府一定是排在尾巴上。
所以皇上本來隻是想讓魏時在平江府待上兩任的,多積攢一些經驗,鍍一鍍金,再把人名正言順的給調迴來,日後作為太子的左膀右臂。
可是看著如今平江府的大好局麵,已經是不捨得往迴調了。
最起碼現在不行,得多等幾年,讓平江府發展的更好,把這個有利的局麵徹底穩下來之後,再考慮把航海伯調迴京城的事情。
事實上,對於整個大靖朝而言,不光是平江府在發展,其餘的地方也在蓬勃的發展當中,真就如同民間的諺語那般,芝麻開花——節節高。
大靖朝的各個地方,各行各業,也正在迎來開花的時節。
隻不過平江府在其中尤為突出罷了。
——
第一個不夠團圓的年,哪怕總人數增加了,也總是讓人傷懷的。
魏時一家想念在江佑府的魏遠,魏鵬和魏達又何嚐不想念自己的家裏人。
這兩位不光是有自個兒的父母、長輩,也是有妻兒的人。
平江府除了冷一些之外,條件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麽惡劣,更何況這還是住在航海伯府上。
兩個人也算是被嬌養大的小公子,跟魏時當年比起來,小時候可以說是真的沒吃過多少苦頭,甚至在當地的同齡人裏,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屬於佼佼者。
但是他們曾經的生活條件,跟在這邊的比起來,還是不一樣的,能夠特別明顯的感覺到這其中的差距。
之前兩個人都曾經聽長輩說過,堂兄/堂叔是給魏家改換了門庭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一個爵位有多重要,但是在沒有親自見證過之前,從來都沒有去過京城,也沒有接觸過勛貴的兩個人,是很難能夠完全理解的。
吃的東西、用的東西,已經不能夠用‘貴’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獨一無二,廚房裏有做菜的廚子,有單獨熬湯的廚子,就連醃製蜜餞,廚房裏都有專人負責,壓根就不用去外頭買。
衣服、家具、瓷器這些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是不從外頭買的,府裏邊就養著繡娘,養著匠人。
甚至連首飾都不用買,金飾銀飾翡翠玉石,各種樣式,府裏頭頭的工匠就能做得出來,而且據說還在平江府開了十幾處的鋪子,用的都還是自己人。
這得是養了多少的工匠和下人吶,從來都是佼佼者的兩個人,在這樣的富貴麵前,有時候也覺得自個兒就跟鄉下老太太進城似的,瞧什麽都新鮮。
一方麵是驚嘆,另一方麵也嚮往,試問天下人,誰不想過這樣的日子。
有這位靠著讀書上去的兄長/堂叔在,明明白白的例子就擱在眼前了,也讓兩個人卯足了勁兒啃書本,去做繞來繞去各種麻煩的算學題。
已經成功躋身上流圈子的魏時,倒是已經習慣了現在這樣的生活,老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
</br>
魏時把自己先前做的計劃書,連帶著自個兒的筆記都一同上交給朝廷了。
讀書的時候,他有做筆記的習慣,到了做官的時候,慢慢的也就把這習慣給改了,也就是後來到了平江府,各個方麵都牽扯重大,由不得他不小心、不仔細,便又撿起了做筆記的習慣。
把自己計劃實施的每一條,已經在實施的每一條,以及帶來的影響和反饋,全都如實的記在了自己的筆記上,好的經驗要吸取,不好的經驗就要避免了。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的經驗都是隻能是自己攢下來的,他要是不把這些東西記住,在同一個地方摔跤的次數就會增多。
在諸多大臣的研究下,包括太子也都參與在內了,有關於航海伯對平江府的治理,確實是有可以借鑑的地方,但是並不多。
有賴於平江府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緣由,這幾份計劃才特別的合適,可以說這就是為平江府專門製定的計劃,不是其他地方改改就可以用的。
令人惋惜的同時,又讓人覺得敬佩。
平江府的局麵已經打開了,誰都想知道這麽一個偏僻、寒冷、底蘊不足的地方能夠發展到什麽程度,所以無論是皇上,還是太子,都不打算近幾年把航海伯調迴京城。
這其實是有悖於兩個人最初的計劃。
當今年事已高,縱然是帝王,也不可能真的活到萬萬歲,相反跟普通人比起來,他都不能夠去刻意的迴避自己老去和將會死去的事情。
跟太子同齡的航海伯,各方麵都很突出,太子也用得很順手。
這是皇上要留給太子的人手,在東宮做屬官得到的歷練畢竟有限,反倒不如放到朝堂上,甚至是到地方上也歷練一番。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魏時被調到平江府就沒指望著他能夠做出這麽一番功績來,主要還是存了歷練的心思,官員沒有外任的經驗,是很難再能夠繼續往上升的,另一方麵這對於以後的路,也尤為重要。
之所以選擇平江府這個地方,也是基於這一點原因,大靖朝之前還從來都沒有任命過三十歲之下的知府,如果要按重要程度給十三府排個順序的話,地廣人稀、偏僻又寒冷的平江府一定是排在尾巴上。
所以皇上本來隻是想讓魏時在平江府待上兩任的,多積攢一些經驗,鍍一鍍金,再把人名正言順的給調迴來,日後作為太子的左膀右臂。
可是看著如今平江府的大好局麵,已經是不捨得往迴調了。
最起碼現在不行,得多等幾年,讓平江府發展的更好,把這個有利的局麵徹底穩下來之後,再考慮把航海伯調迴京城的事情。
事實上,對於整個大靖朝而言,不光是平江府在發展,其餘的地方也在蓬勃的發展當中,真就如同民間的諺語那般,芝麻開花——節節高。
大靖朝的各個地方,各行各業,也正在迎來開花的時節。
隻不過平江府在其中尤為突出罷了。
——
第一個不夠團圓的年,哪怕總人數增加了,也總是讓人傷懷的。
魏時一家想念在江佑府的魏遠,魏鵬和魏達又何嚐不想念自己的家裏人。
這兩位不光是有自個兒的父母、長輩,也是有妻兒的人。
平江府除了冷一些之外,條件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麽惡劣,更何況這還是住在航海伯府上。
兩個人也算是被嬌養大的小公子,跟魏時當年比起來,小時候可以說是真的沒吃過多少苦頭,甚至在當地的同齡人裏,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屬於佼佼者。
但是他們曾經的生活條件,跟在這邊的比起來,還是不一樣的,能夠特別明顯的感覺到這其中的差距。
之前兩個人都曾經聽長輩說過,堂兄/堂叔是給魏家改換了門庭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一個爵位有多重要,但是在沒有親自見證過之前,從來都沒有去過京城,也沒有接觸過勛貴的兩個人,是很難能夠完全理解的。
吃的東西、用的東西,已經不能夠用‘貴’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獨一無二,廚房裏有做菜的廚子,有單獨熬湯的廚子,就連醃製蜜餞,廚房裏都有專人負責,壓根就不用去外頭買。
衣服、家具、瓷器這些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是不從外頭買的,府裏邊就養著繡娘,養著匠人。
甚至連首飾都不用買,金飾銀飾翡翠玉石,各種樣式,府裏頭頭的工匠就能做得出來,而且據說還在平江府開了十幾處的鋪子,用的都還是自己人。
這得是養了多少的工匠和下人吶,從來都是佼佼者的兩個人,在這樣的富貴麵前,有時候也覺得自個兒就跟鄉下老太太進城似的,瞧什麽都新鮮。
一方麵是驚嘆,另一方麵也嚮往,試問天下人,誰不想過這樣的日子。
有這位靠著讀書上去的兄長/堂叔在,明明白白的例子就擱在眼前了,也讓兩個人卯足了勁兒啃書本,去做繞來繞去各種麻煩的算學題。
已經成功躋身上流圈子的魏時,倒是已經習慣了現在這樣的生活,老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