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魏時上任之後的頭一件事情,居然是收購藥材,不是什麽藥都收,而是列好了名單,按照名單上的藥材來收,以官府的名義收購,價格比市麵上的略低,但是不限量。
與此同時,他也讓人在官衙的院子裏整出來了二畝地,請專業的人在這裏種藥材。
想做什麽,不言而喻。
長久居住在平江府的百姓,他還真不太敢指望,畢竟這些人連開荒都不太樂意,他指望的是原來從東原府遷過來的三十五萬災民。
這些人很多是農民,有種地的經驗,而且跟平江府這邊的百姓比起來,東府種地要更講究細緻一些,不像平江府這邊,種子種上之後就隻等著收割,基本上其他的事就不管了。
之前每畝地的產量能在大靖朝排在前頭,還真得是多虧了這土地肥沃。
這邊也基本上見不到什麽水利工程,真要是幹旱起來,想澆水灌溉,那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兒。
隻能說這地方太偏僻了,各方麵的設施都很落後。
魏時上任之後的第二件事情,是鼓勵耕種,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糧食不增產,總不能從外邊買,最關鍵的還是把百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這要是在旁的地方,壓根就起不了什麽作用,因為眾人已經足夠積極了,足夠勤勞肯幹了。
但是在平江府,情況還真不一樣。
他在這一個多月的巡查過程當中,沒少遇到過吃不飽飯的人家,家裏頭的地不多,可也沒見著誰去山裏頭開荒,那田地伺候的也不怎麽精心,能給地裏除草的就算是勤勞人家,施肥是隻有從東原府遷過來的人家才這麽做。
那叫一個一言難盡。
魏時是壓根就沒辦法理解這種做法的,明明隻要更努力一些,就能收更多的糧食,可偏偏就是不做出改變,但你又不能說他什麽都沒幹,人家春日裏也耕種,秋天也收割,平時還要去山上撿柴、割野菜、摘野果,還有打獵的。
看起來也不算輕鬆。
要想鼓勵耕種,還真得是拿出一些實惠的東西來,並且得是能夠入得了這些人眼的東西——免徭役。
根據各地的情況,標準也不一樣,每年的納稅糧到達一個標準之後,這戶人家就可以免徭役一次,而這戶人家之前免徭役的標準,就會隨之提升。
至於怎麽提高納稅糧,官府也都給支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荒了,種地的麵積大了,收的糧食自然也就多了,除此之外就是從技術上著手了,怎麽樣可以讓地裏的糧食長得更好,一條條的往下傳達,府城這邊傳給州城,州城傳給縣衙,最後全都具體到每一個村的裏正。
最後包括裏正在內,所有人的政績都跟這三年的納稅糧掛鉤。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本來讀書就是屬於少數人家的奢侈事兒,整個大靖朝,文盲率就很高,平江府應該就屬於嚴重拖了後腿的。
魏時對此是了解過的,有時候一個幾百人的村落,裏邊兒連個識字的人都沒有,包括裏正,這也算是矮個子裏拔將軍了,都不識字那也得選出個裏正來。
所以要想落實這事兒,都不能靠布告,隻能是口口相傳,並且是把所有人的利益綁到一塊兒去。
第三件事情,就是工坊了。
平江府除了馬匹和獵物之外什麽都缺,包括布料和糖這兩樣生活的必需品。
沒辦法,平江府這邊女子紡織的還真不是特別多,男耕女織的勞作模式在平江府並不適用。
魏時也沒想著出錢收布料,這跟種藥材不同,前者是平江府一直都有的市場,不管官府是否收購都能夠賣得出去,但是後者就不一樣了,很多藥鋪都有自己的進貨渠道,壓根就不收下邊的,就算是收那量也很少。
魏時收購來的藥材,壓根兒就沒打算在平江府賣,大靖朝地域遼闊,能賣藥材的地方可多了,更何況除了大靖朝之外,還有外族人,周邊的小國有的也富得流油,海上的商路那就更不用說了,每次帶過去的東西都能賣的精光。
他從京城出發的時候,就聽說已經有一些小國開始嚐試著遠航了,也想把本國的貨物運到東方大國來。
工坊的建立,主要還是對外招工,年齡上的限製很小,七歲以上即可,有薄產的人家可以參與,什麽都沒有隻能給人家打長工的貧民也可以參與,甚至於是流浪兒。
哪怕是黑戶,隻要是沒犯過什麽事兒,那也是可以到工坊裏做工的,如果一直表現優異,工坊這邊可以上報當地官府,給此人落戶。
這三件事情砸下來,可以說沒有哪件事情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辦成的,都需要花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而且頗為耗費官府的人力物力。
初來乍到,就弄出這麽三件事兒來,魏時哪怕是知府,在平江府的官場裏頭也不討好。
可誰都知道他的身份,又是當地品階最高的官員,底下人的政績如何,一方麵要看吏部的人如何審核,另一方麵也跟主政官的評語有關。
所以,哪怕是心中頗有微詞的官員,也得捏著鼻子幹,否則的話就會被其他人給比下去,當官嘛,誰樂意一直在一個職位上打轉。
至於心裏頭有幹勁兒的官員,何嚐不是有了盼頭,幹出成績來就能算政績,總好過一直熬資歷吧。
</br>
魏時上任之後的頭一件事情,居然是收購藥材,不是什麽藥都收,而是列好了名單,按照名單上的藥材來收,以官府的名義收購,價格比市麵上的略低,但是不限量。
與此同時,他也讓人在官衙的院子裏整出來了二畝地,請專業的人在這裏種藥材。
想做什麽,不言而喻。
長久居住在平江府的百姓,他還真不太敢指望,畢竟這些人連開荒都不太樂意,他指望的是原來從東原府遷過來的三十五萬災民。
這些人很多是農民,有種地的經驗,而且跟平江府這邊的百姓比起來,東府種地要更講究細緻一些,不像平江府這邊,種子種上之後就隻等著收割,基本上其他的事就不管了。
之前每畝地的產量能在大靖朝排在前頭,還真得是多虧了這土地肥沃。
這邊也基本上見不到什麽水利工程,真要是幹旱起來,想澆水灌溉,那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兒。
隻能說這地方太偏僻了,各方麵的設施都很落後。
魏時上任之後的第二件事情,是鼓勵耕種,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糧食不增產,總不能從外邊買,最關鍵的還是把百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這要是在旁的地方,壓根就起不了什麽作用,因為眾人已經足夠積極了,足夠勤勞肯幹了。
但是在平江府,情況還真不一樣。
他在這一個多月的巡查過程當中,沒少遇到過吃不飽飯的人家,家裏頭的地不多,可也沒見著誰去山裏頭開荒,那田地伺候的也不怎麽精心,能給地裏除草的就算是勤勞人家,施肥是隻有從東原府遷過來的人家才這麽做。
那叫一個一言難盡。
魏時是壓根就沒辦法理解這種做法的,明明隻要更努力一些,就能收更多的糧食,可偏偏就是不做出改變,但你又不能說他什麽都沒幹,人家春日裏也耕種,秋天也收割,平時還要去山上撿柴、割野菜、摘野果,還有打獵的。
看起來也不算輕鬆。
要想鼓勵耕種,還真得是拿出一些實惠的東西來,並且得是能夠入得了這些人眼的東西——免徭役。
根據各地的情況,標準也不一樣,每年的納稅糧到達一個標準之後,這戶人家就可以免徭役一次,而這戶人家之前免徭役的標準,就會隨之提升。
至於怎麽提高納稅糧,官府也都給支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荒了,種地的麵積大了,收的糧食自然也就多了,除此之外就是從技術上著手了,怎麽樣可以讓地裏的糧食長得更好,一條條的往下傳達,府城這邊傳給州城,州城傳給縣衙,最後全都具體到每一個村的裏正。
最後包括裏正在內,所有人的政績都跟這三年的納稅糧掛鉤。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本來讀書就是屬於少數人家的奢侈事兒,整個大靖朝,文盲率就很高,平江府應該就屬於嚴重拖了後腿的。
魏時對此是了解過的,有時候一個幾百人的村落,裏邊兒連個識字的人都沒有,包括裏正,這也算是矮個子裏拔將軍了,都不識字那也得選出個裏正來。
所以要想落實這事兒,都不能靠布告,隻能是口口相傳,並且是把所有人的利益綁到一塊兒去。
第三件事情,就是工坊了。
平江府除了馬匹和獵物之外什麽都缺,包括布料和糖這兩樣生活的必需品。
沒辦法,平江府這邊女子紡織的還真不是特別多,男耕女織的勞作模式在平江府並不適用。
魏時也沒想著出錢收布料,這跟種藥材不同,前者是平江府一直都有的市場,不管官府是否收購都能夠賣得出去,但是後者就不一樣了,很多藥鋪都有自己的進貨渠道,壓根就不收下邊的,就算是收那量也很少。
魏時收購來的藥材,壓根兒就沒打算在平江府賣,大靖朝地域遼闊,能賣藥材的地方可多了,更何況除了大靖朝之外,還有外族人,周邊的小國有的也富得流油,海上的商路那就更不用說了,每次帶過去的東西都能賣的精光。
他從京城出發的時候,就聽說已經有一些小國開始嚐試著遠航了,也想把本國的貨物運到東方大國來。
工坊的建立,主要還是對外招工,年齡上的限製很小,七歲以上即可,有薄產的人家可以參與,什麽都沒有隻能給人家打長工的貧民也可以參與,甚至於是流浪兒。
哪怕是黑戶,隻要是沒犯過什麽事兒,那也是可以到工坊裏做工的,如果一直表現優異,工坊這邊可以上報當地官府,給此人落戶。
這三件事情砸下來,可以說沒有哪件事情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辦成的,都需要花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而且頗為耗費官府的人力物力。
初來乍到,就弄出這麽三件事兒來,魏時哪怕是知府,在平江府的官場裏頭也不討好。
可誰都知道他的身份,又是當地品階最高的官員,底下人的政績如何,一方麵要看吏部的人如何審核,另一方麵也跟主政官的評語有關。
所以,哪怕是心中頗有微詞的官員,也得捏著鼻子幹,否則的話就會被其他人給比下去,當官嘛,誰樂意一直在一個職位上打轉。
至於心裏頭有幹勁兒的官員,何嚐不是有了盼頭,幹出成績來就能算政績,總好過一直熬資歷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