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府跟大靖朝絕大多數地方比起來確實是地廣人稀,而且良田所占土地的比例也不太高,這裏多是山林、草地,就算是有大片的荒山,肯上去開荒的人也不多。
這個跟平江府百姓祖上的血緣有關係,往前數上個六七百年,漢族人不過是這裏的一支而已,更多的是遊牧民族,在馬背上生存。
雖然在之後進行了人口上的大融合,可祖上的習慣應該還是保留下來了,不然的話,依著漢族人的勤懇,哪能有這麽多的荒山。
不過除了祖上就在這裏居住的漢族人之外,基本上沒有很多漢族人會主動來到這裏,大靖朝的邊疆,同時也是大靖朝最冷的地方,還是民風最為彪悍的地方。
當年移民就食遷過來的五十萬人裏,明明已經在這邊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可是在攢夠了盤纏之後,陸陸續續就開始有人迴東原府了,按照官衙裏的資料記載,之前的那五十萬人,到目前隻剩下三十萬了。
整整十五萬人又搬遷迴了東原府,這是魏時當年沒有想到的事情,太子應該也沒有想到吧。
畢竟他們當初推行的政策已經足夠照顧災民了,隻要勤勞肯幹,那在平江府必然能有一席之地,而漢族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勤勞肯幹了。
可能是這邊天氣太冷了吧,也可能是不太適應平江府的氛圍。
東原府雖然距離平江府並不是特別遠,但是這兩邊文化上的差距可太大了,東原府自古就不缺讀書人,甚至還出過聖人,數千年的文化之鄉,相比之下平江府這邊兒,在教書育人上還隻是個‘小娃娃’。
想一想,魏時這個平江府最大的父母官就覺得發愁,能做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同樣也證明了這一片並不貧瘠的土地,方方麵麵還是比較貧瘠的。
再說占城稻的事兒,關大人有些想當然了。
“朝廷並非是不願意到平江府來推廣新稻種,而是平江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不適合種新稻種,朝廷在大麵積推廣新稻種之前,就已經在各地試種過了,合適的才能推廣,不合適的若是也推廣了,那不是害老百姓嗎。”
從那兩年的旱災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大靖朝的確是欣欣向榮,甚至能稱得上是太平盛世了,可照樣有人吃不飽,大多數的百姓之家是沒有多少存糧的,一旦有一年地裏絕了收,那就麵臨著飢餓。
這些人是經不起折騰的。
好吧,魏大人說的如此之信誓旦旦,那他就勉強信了吧,並不是朝廷無暇顧及平江府,而是新稻種確實不適合平江府。
可平江府又適合什麽呢。
“先四處轉轉吧,沒有足夠了解之前就做決定,那是對百姓的不負責任。”
平江府的劣勢未必不能化為優勢,比如說氣候,比如說這大片的山林和草地,再比如說近幾百年來多民族融合後的百姓,在大靖朝都是比較獨特的。
走的地方越多,越是能夠體會到這邊民風和民俗的不同,難怪會有彪悍之名。
在街上打架呢都不叫打架,人家那叫切磋,婦人同樣也彪悍,夫妻打架,全都上傢夥事兒,壓根就沒人拉架,應該也怕被棍棒鞭子給傷著,有勢均力敵者,大多數還是男人占了上風,隻有極小的一部分是女人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這也夠讓人瞧稀罕的了。
要知道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柳州城和燕縣,都絕沒有這樣的場景,夫人早些年出名就是因為帶著人打進土匪窩這事兒,可他到底也沒有親自目睹過。
除了騎馬打獵的時候之外,夫人其實還是挺溫柔的。
當然了,溫柔也是相對而言的,跟他見過的平江府的女子比起來,夫人確實是溫婉又柔和,標準的大家閨秀。
這樣的地方,雖說是嚴寒貧苦了些,可真的很適合夫人的性子,也很適合……養女兒。
哪怕是出來巡查,魏時也忘不了這事兒。
關同知一直都以為魏公子是跟過來長見識的,了解民間疾苦嘛,這對寫文章也還是有好處的。
魏大人雖然已經被封爵,而且還是可以世襲三代的爵位,但畢竟是科舉起家,魏公子應當也會走科舉的路子,自然要多出來見識見識。
能讓魏大人親自帶出來,親自教導著,對於讀書人來說,這條件真的是太好了。
可是在上下級關係並不怎麽相熟的情況下,他也不敢把自個兒的幾個孫子帶過來。
一邊充作嚮導,一邊又替自家幾個孫兒惋惜,不過做事情倒是挺賣力的,畢竟他是真想著讓幾個孫子能跟魏大人搭上關係,也傳授傳授這讀書之法。
一直到他們一行人去了整個平江府最有名的寺院,也是唯一一處寺院——山澤寺,聽見魏公子有感而發的一首詩。
他都不敢相信,這是小孩子所作,更傾向於魏公子朗誦的是魏大人曾經的詩作,可這句子裏的意思也明明白白的貼近現在的場景,總不能在幾年前過來移送災民的時候,魏大人就已經來過此地吧,那時候能有這份心情?
“寫得不錯,很有意境。”魏時贊道,這首詩可以收錄在他給兒子整理的詩集裏了,環境果然是最能夠激發詩人靈感的。
這也就是文化淵源的不同了,整個平江府唯一的一處寺院,修的很是不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所占的麵積,都特別好,與之不相稱的是這裏的香客,還趕不上京城的一個小寺院香火旺盛。
</br>
這個跟平江府百姓祖上的血緣有關係,往前數上個六七百年,漢族人不過是這裏的一支而已,更多的是遊牧民族,在馬背上生存。
雖然在之後進行了人口上的大融合,可祖上的習慣應該還是保留下來了,不然的話,依著漢族人的勤懇,哪能有這麽多的荒山。
不過除了祖上就在這裏居住的漢族人之外,基本上沒有很多漢族人會主動來到這裏,大靖朝的邊疆,同時也是大靖朝最冷的地方,還是民風最為彪悍的地方。
當年移民就食遷過來的五十萬人裏,明明已經在這邊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可是在攢夠了盤纏之後,陸陸續續就開始有人迴東原府了,按照官衙裏的資料記載,之前的那五十萬人,到目前隻剩下三十萬了。
整整十五萬人又搬遷迴了東原府,這是魏時當年沒有想到的事情,太子應該也沒有想到吧。
畢竟他們當初推行的政策已經足夠照顧災民了,隻要勤勞肯幹,那在平江府必然能有一席之地,而漢族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勤勞肯幹了。
可能是這邊天氣太冷了吧,也可能是不太適應平江府的氛圍。
東原府雖然距離平江府並不是特別遠,但是這兩邊文化上的差距可太大了,東原府自古就不缺讀書人,甚至還出過聖人,數千年的文化之鄉,相比之下平江府這邊兒,在教書育人上還隻是個‘小娃娃’。
想一想,魏時這個平江府最大的父母官就覺得發愁,能做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同樣也證明了這一片並不貧瘠的土地,方方麵麵還是比較貧瘠的。
再說占城稻的事兒,關大人有些想當然了。
“朝廷並非是不願意到平江府來推廣新稻種,而是平江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不適合種新稻種,朝廷在大麵積推廣新稻種之前,就已經在各地試種過了,合適的才能推廣,不合適的若是也推廣了,那不是害老百姓嗎。”
從那兩年的旱災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大靖朝的確是欣欣向榮,甚至能稱得上是太平盛世了,可照樣有人吃不飽,大多數的百姓之家是沒有多少存糧的,一旦有一年地裏絕了收,那就麵臨著飢餓。
這些人是經不起折騰的。
好吧,魏大人說的如此之信誓旦旦,那他就勉強信了吧,並不是朝廷無暇顧及平江府,而是新稻種確實不適合平江府。
可平江府又適合什麽呢。
“先四處轉轉吧,沒有足夠了解之前就做決定,那是對百姓的不負責任。”
平江府的劣勢未必不能化為優勢,比如說氣候,比如說這大片的山林和草地,再比如說近幾百年來多民族融合後的百姓,在大靖朝都是比較獨特的。
走的地方越多,越是能夠體會到這邊民風和民俗的不同,難怪會有彪悍之名。
在街上打架呢都不叫打架,人家那叫切磋,婦人同樣也彪悍,夫妻打架,全都上傢夥事兒,壓根就沒人拉架,應該也怕被棍棒鞭子給傷著,有勢均力敵者,大多數還是男人占了上風,隻有極小的一部分是女人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這也夠讓人瞧稀罕的了。
要知道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柳州城和燕縣,都絕沒有這樣的場景,夫人早些年出名就是因為帶著人打進土匪窩這事兒,可他到底也沒有親自目睹過。
除了騎馬打獵的時候之外,夫人其實還是挺溫柔的。
當然了,溫柔也是相對而言的,跟他見過的平江府的女子比起來,夫人確實是溫婉又柔和,標準的大家閨秀。
這樣的地方,雖說是嚴寒貧苦了些,可真的很適合夫人的性子,也很適合……養女兒。
哪怕是出來巡查,魏時也忘不了這事兒。
關同知一直都以為魏公子是跟過來長見識的,了解民間疾苦嘛,這對寫文章也還是有好處的。
魏大人雖然已經被封爵,而且還是可以世襲三代的爵位,但畢竟是科舉起家,魏公子應當也會走科舉的路子,自然要多出來見識見識。
能讓魏大人親自帶出來,親自教導著,對於讀書人來說,這條件真的是太好了。
可是在上下級關係並不怎麽相熟的情況下,他也不敢把自個兒的幾個孫子帶過來。
一邊充作嚮導,一邊又替自家幾個孫兒惋惜,不過做事情倒是挺賣力的,畢竟他是真想著讓幾個孫子能跟魏大人搭上關係,也傳授傳授這讀書之法。
一直到他們一行人去了整個平江府最有名的寺院,也是唯一一處寺院——山澤寺,聽見魏公子有感而發的一首詩。
他都不敢相信,這是小孩子所作,更傾向於魏公子朗誦的是魏大人曾經的詩作,可這句子裏的意思也明明白白的貼近現在的場景,總不能在幾年前過來移送災民的時候,魏大人就已經來過此地吧,那時候能有這份心情?
“寫得不錯,很有意境。”魏時贊道,這首詩可以收錄在他給兒子整理的詩集裏了,環境果然是最能夠激發詩人靈感的。
這也就是文化淵源的不同了,整個平江府唯一的一處寺院,修的很是不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所占的麵積,都特別好,與之不相稱的是這裏的香客,還趕不上京城的一個小寺院香火旺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