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趙家家主現在基本上已經不管事兒了,畢竟年紀大了嘛,都已經六十有五了,現在管事兒的是他的長子趙涵,這人雖然是庶出,但是能力手段都不弱於其父,當初捐糧這事兒,據說就是趙涵頭一個響應的。”
“除了趙家之外,底下的就是金家、石家和關家了,在趙家沒起來之前,平江府一等一的大族是金家,怎麽說呢,您隻要差人打聽打聽就知道,這風評最不好的就是金家了,家宅裏頭亂,小輩整天就知道惦記著家產,金家的產業基本上已經是四分五裂了,各管各的。”
“您之前看過資料也應該知道,石這個姓氏在平江府的人數是最多的,石家良田山林不算多,最主要經營的還是鏢局、客棧、糧站,不光是在平江府做生意,這生意都已經做到外頭去了,當然了京城應該還沒有石家的生意。”
“最後是下官家裏頭,下官就是家主,底下有三個兒子,八個孫子,不是下官自誇,老三跟老五那是真喜歡讀書,自幼聰慧,在讀書上也很有天分,隻可惜下官沒什麽本事,舉人出身教不了孫兒太多,我那幾個兒子雖然也都是讀書人,可學問還比不上下官呢,耽誤孩子了。”
魏時本來還聽得挺認真,結果說到自己家裏的時候,他發現這位老大人真的是……很會說啊。
看得出來是家主了,滿心滿意都是自己的兒孫,介紹起自己家族的情況來,特別像是在……推銷。
“關大人不必妄自菲薄,孫兒在讀書上有天分,何嚐不是受你的影響,正所謂家學淵源,作為家主你應當是給兒孫們帶了一個好頭,所以才會有聰明好學的孫兒,接下來咱們還是聊一聊平江府內四個州的事兒吧。”
他就不該指望讓關大人介紹自己家族的,說缺點說弊端,關大人肯定開不了口,可是說優點,對於土生土長的古代人來說,自謙真的是刻在骨子裏的品性,能夠開口自誇的人很少。
所以這位是說家族的缺點不是,說優點也不是,怪不得隻能提兒孫呢。
第127章
魏時半點都沒有懷疑關大人‘居心不良’,最主要的還是他壓根都還沒想過收徒的事情呢。
一則是因為有自家兒子珠玉在前,讓他很難再看到比自家兒子更優秀的小孩,二則,他畢竟還年輕,講道理,二十七歲,放到上輩子,即便是不結婚,那也算不上是大齡未婚男青年。
兩個人一直暢談到晚上,魏時幹脆邀著人迴府裏一塊用晚膳。
既然是做了一地的父母官,那他當初在京城時的行事準則就要改改了,不可以再盡量推拒應酬,甚至有些時候還要主動。
這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他還未能完全透析,隻能說也還在慢慢學習的過程當中。
平江府地處偏遠,關大人可以在邸報上得知魏時的生平,但是關於魏家公子的事兒,那就沒什麽消息來源了。
是以,在看到魏遠的時候,僅僅是把對方當成頂頭上司的兒子來對待。
當然了,知府大人一家都已經搬到平江府好幾天了,他自然也是差人打聽了的,知府大人同夫人感情和睦,連個妾室都沒有,而且膝下也唯有長公子這一個孩子。
總之,這位隻有十歲的小公子,渾身上下都投著‘金貴’二字。
瞧瞧腰間掛著的玉佩,再看看用來束髮的玉簪子,此等質地,用來給一個十歲的小孩子做裝飾,果真是財大氣粗啊,不愧是權貴之家。
人家的膳食那就更講究了,無論是色澤,還是口感,都當得起精緻這個評價。
跟京城比起來,平江府的麵積再大,好像也算不上什麽。
用過了午膳之後,把關大人送走,就是魏時給兒子答疑解惑的時間了,在平江府這地界,除了官員之外,就很難找到一位進士了,至於當世的大儒,南邊有,北邊也有,隻是跟平江府沒什麽關係。
作為大靖朝的邊疆之一,曾經多個民族聚居之地,平江府讀書人實在是少,能讀出名堂來的人那就更少了,每一次的會試,上榜的人裏頭,不是平江府的人最少,就是羊豐府的人最少。
倒數第一跟倒數第二換著來,幾乎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魏時也就不打算在這裏給兒子找先生了,他親自來,兒子的習慣以及學習方法,基本上都是他培養出來的,這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教遠哥兒讀書了。
當然了,這裏的讀書僅限於科舉內容,如果是詩書畫琴,那較之兒子,他更像是個學生。
魏遠這個學生還是比較省心的,根據爹爹劃的重點學習、複習,不懂的地方集中到晚上問,每十日做一次測試,主要學的除了一些經典的書目之外,還是律學。
比起他不喜歡的算學來,律學接觸的畢竟時間短,才更是要下功夫。
至於給夫人肚子裏的小寶寶胎教這事兒,爺倆一人一半分著來。
魏遠讀的是論語,還有……自己的詩詞文章,有空的時候還會親自彈琴。
魏時準備的則是遊記,跟夫人一樣,他也覺得這一胎懷的應該是個女兒,不隻是因為懷孕初期的症狀跟夫人懷遠哥兒的時候不一樣,還因為夫人的麵色。
老話說的好,‘生兒醜娘,生女美娘’,這可都是前人總結過的經驗,如今再看夫人,還真是挺符合這句老話的,很大概率上懷的應當是一個女兒。
</br>
“除了趙家之外,底下的就是金家、石家和關家了,在趙家沒起來之前,平江府一等一的大族是金家,怎麽說呢,您隻要差人打聽打聽就知道,這風評最不好的就是金家了,家宅裏頭亂,小輩整天就知道惦記著家產,金家的產業基本上已經是四分五裂了,各管各的。”
“您之前看過資料也應該知道,石這個姓氏在平江府的人數是最多的,石家良田山林不算多,最主要經營的還是鏢局、客棧、糧站,不光是在平江府做生意,這生意都已經做到外頭去了,當然了京城應該還沒有石家的生意。”
“最後是下官家裏頭,下官就是家主,底下有三個兒子,八個孫子,不是下官自誇,老三跟老五那是真喜歡讀書,自幼聰慧,在讀書上也很有天分,隻可惜下官沒什麽本事,舉人出身教不了孫兒太多,我那幾個兒子雖然也都是讀書人,可學問還比不上下官呢,耽誤孩子了。”
魏時本來還聽得挺認真,結果說到自己家裏的時候,他發現這位老大人真的是……很會說啊。
看得出來是家主了,滿心滿意都是自己的兒孫,介紹起自己家族的情況來,特別像是在……推銷。
“關大人不必妄自菲薄,孫兒在讀書上有天分,何嚐不是受你的影響,正所謂家學淵源,作為家主你應當是給兒孫們帶了一個好頭,所以才會有聰明好學的孫兒,接下來咱們還是聊一聊平江府內四個州的事兒吧。”
他就不該指望讓關大人介紹自己家族的,說缺點說弊端,關大人肯定開不了口,可是說優點,對於土生土長的古代人來說,自謙真的是刻在骨子裏的品性,能夠開口自誇的人很少。
所以這位是說家族的缺點不是,說優點也不是,怪不得隻能提兒孫呢。
第127章
魏時半點都沒有懷疑關大人‘居心不良’,最主要的還是他壓根都還沒想過收徒的事情呢。
一則是因為有自家兒子珠玉在前,讓他很難再看到比自家兒子更優秀的小孩,二則,他畢竟還年輕,講道理,二十七歲,放到上輩子,即便是不結婚,那也算不上是大齡未婚男青年。
兩個人一直暢談到晚上,魏時幹脆邀著人迴府裏一塊用晚膳。
既然是做了一地的父母官,那他當初在京城時的行事準則就要改改了,不可以再盡量推拒應酬,甚至有些時候還要主動。
這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他還未能完全透析,隻能說也還在慢慢學習的過程當中。
平江府地處偏遠,關大人可以在邸報上得知魏時的生平,但是關於魏家公子的事兒,那就沒什麽消息來源了。
是以,在看到魏遠的時候,僅僅是把對方當成頂頭上司的兒子來對待。
當然了,知府大人一家都已經搬到平江府好幾天了,他自然也是差人打聽了的,知府大人同夫人感情和睦,連個妾室都沒有,而且膝下也唯有長公子這一個孩子。
總之,這位隻有十歲的小公子,渾身上下都投著‘金貴’二字。
瞧瞧腰間掛著的玉佩,再看看用來束髮的玉簪子,此等質地,用來給一個十歲的小孩子做裝飾,果真是財大氣粗啊,不愧是權貴之家。
人家的膳食那就更講究了,無論是色澤,還是口感,都當得起精緻這個評價。
跟京城比起來,平江府的麵積再大,好像也算不上什麽。
用過了午膳之後,把關大人送走,就是魏時給兒子答疑解惑的時間了,在平江府這地界,除了官員之外,就很難找到一位進士了,至於當世的大儒,南邊有,北邊也有,隻是跟平江府沒什麽關係。
作為大靖朝的邊疆之一,曾經多個民族聚居之地,平江府讀書人實在是少,能讀出名堂來的人那就更少了,每一次的會試,上榜的人裏頭,不是平江府的人最少,就是羊豐府的人最少。
倒數第一跟倒數第二換著來,幾乎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魏時也就不打算在這裏給兒子找先生了,他親自來,兒子的習慣以及學習方法,基本上都是他培養出來的,這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教遠哥兒讀書了。
當然了,這裏的讀書僅限於科舉內容,如果是詩書畫琴,那較之兒子,他更像是個學生。
魏遠這個學生還是比較省心的,根據爹爹劃的重點學習、複習,不懂的地方集中到晚上問,每十日做一次測試,主要學的除了一些經典的書目之外,還是律學。
比起他不喜歡的算學來,律學接觸的畢竟時間短,才更是要下功夫。
至於給夫人肚子裏的小寶寶胎教這事兒,爺倆一人一半分著來。
魏遠讀的是論語,還有……自己的詩詞文章,有空的時候還會親自彈琴。
魏時準備的則是遊記,跟夫人一樣,他也覺得這一胎懷的應該是個女兒,不隻是因為懷孕初期的症狀跟夫人懷遠哥兒的時候不一樣,還因為夫人的麵色。
老話說的好,‘生兒醜娘,生女美娘’,這可都是前人總結過的經驗,如今再看夫人,還真是挺符合這句老話的,很大概率上懷的應當是一個女兒。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