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定千年之後,魏時的名字能被更多的後人知道,還是沾了魏遠的光呢。
考科舉的時候,拚名次拚不過,入了仕途,官位又比不上人家,爵位就更不用提了,如今拚兒子,也隻能是拚數量了。
在子嗣的數量上,同齡人裏頭,怕是都要比魏時強。
——
二皇子一行出海的時間要比第一次出海短一些,魏時他們第一次用出海,是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二皇子則是用了九個月。
三月份出發,迴來的時候剛好是十二月份,又是一年。
而在下一年裏,朝廷安排了三次出海,甚至其中有兩批時間上是有重複的,相當於上一批還沒迴來,下一批又派遣出去了。
航海司成立兩年,不光是出海的次數越來越多,出海的陣勢也越來越浩大,收穫自然也是越來越多。
魏時這個航海司參議,也終於被挪位置了,期盼了那麽多年,終於盼到了外放的這一天,而且還是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平江府。
當年跟著太子出去賑災的時候,就是把當初在東原府的災民遷到了平江府。
他也算是在那裏待了一段時間,可要說熟悉還真算不上。
從四品的航海司參議,升為正四品的平江府知府,正四品的坎兒就這麽輕輕鬆鬆邁過來了。
要知道,能夠上朝的官員就卡在正四品上,在官員當中這差不多算是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正四品及以上的官員,正四品以下的官員。
是大多數官員升遷路上的一道坎兒,當然了還有很多官員是遇不到這一道坎兒,連從四品都尚未達到,又談何邁過這一道坎。
出海這一件事情,他總共參與了六年,其中親自出海占了一年的時間,在這六年裏頭,他的官位從從五品升到現在的正四品,還得了一個正一品一等伯的爵位。
收穫之豐厚,著實惹得一幫人眼紅。
要知道除了魏時之外,在這件事情上升遷最快的就是魏時那位二舅兄了,可也不過是連升了兩級而已,原本的正四品變成了如今的正三品。
官位上的階品是比魏時要高,可文臣和武將壓根就不是一個體係的,大靖朝雖然沒有重文輕武的政策,可現實情況就已經決定了,武將的地位是比不上文臣的。
這樣的晉升速度,魏時自己都有些心驚膽戰,他知道自個兒做過什麽,無論是提出出海的事情,還是有關於占城稻的事兒,都可以作為功績,可是旁人不知道啊。
更重要的是,他隻有二十七歲,二十七歲的正四品文官,這在大靖朝幾百年的歷史當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還好是被外放出去做官,如果真要繼續留在京城的話,他還真怕這喧喧嚷嚷的熱鬧場麵。
第125章
外放對於官員來說,從來都是一件大事兒,不光是遠離了政治中心,而且誰也不知道到底要在外邊呆多少年才會被調入京城。
魏時外放是出去做正四品知府的,這個官職不算小,管理一府之地,擔子更不算輕。
如果說曾經作為航海司的參議,魏時的差事攸關幾萬人的性命,那麽作為正四品的知府,他的差事關聯的可是幾百萬人。
平江府地廣人稀,麵積在大靖朝十三府當中應該是排在前列的,但是人口卻是處在尾巴上,加上當年從東原府遷過去的災民,也才勉強隻有三百萬人。
頭一次做父母官就要挑大樑的魏時,在沒有從京城出發之前,就已經感覺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要做知府,可並非是出幾個主意就能坐好的位置,他曾經去過平江府,不光是知道那裏地廣人稀,另一方麵氣候也是比較嚴峻的,京城已經是處於北方了,但平江府還要更靠北,天氣嚴寒。
炭火對於百姓而言,從來都是昂貴的東西,哪怕是京城附近,每年的冬天也要熬死人的,不知道平江府之所以地廣人稀,會不會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氣候。
除此之外,他對那裏的了解就僅限於書本了,平江府算是一個人口結構比較複雜的地方,往前數上兩個朝代,這裏除了漢族人以外,更多的還是外族人,而在最近的兩個朝代,在將近六百年的時間裏,人口已經進行了大的融合。
不能說平江府沒有外族人了,隻能說比起純粹的外族人,還是漢族人跟外族人和漢族人結合所出的後裔更多。
魏家在那裏是半點根基都沒有,他去了平江府,就是當地官職最高的父母官了,而且是直接對皇上負責的,頂頭上司也就隻有皇上而已。
這也就意味著,他是那裏挑起最重的擔子、沖在最前麵的那個人。
外放做官,自然是一家老小都要帶著一塊兒過去,畢竟連魏時都不清楚,自己會在平江府呆多少年,總不能把妻兒老小留在京城,別說舍不捨得,關鍵是他自個兒不放心。
既然如此,那帶的東西就比較多了,慣用之物差不多都得收拾收拾,總不能到了地方,再安排工匠家做一批家具、瓷器出來,又或者是直接去街上買。
魏家這幾年也算是大戶人家了,吃穿用度也都成了講究人,不至於再如此。
魏時自個兒出差可以幹脆窩在馬車裏睡覺,甚至是吃的差一點,也都可以忍受,但是帶著妻兒老小,要求就得高一些,總不能讓她們也跟著自個兒受罪。
</br>
考科舉的時候,拚名次拚不過,入了仕途,官位又比不上人家,爵位就更不用提了,如今拚兒子,也隻能是拚數量了。
在子嗣的數量上,同齡人裏頭,怕是都要比魏時強。
——
二皇子一行出海的時間要比第一次出海短一些,魏時他們第一次用出海,是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二皇子則是用了九個月。
三月份出發,迴來的時候剛好是十二月份,又是一年。
而在下一年裏,朝廷安排了三次出海,甚至其中有兩批時間上是有重複的,相當於上一批還沒迴來,下一批又派遣出去了。
航海司成立兩年,不光是出海的次數越來越多,出海的陣勢也越來越浩大,收穫自然也是越來越多。
魏時這個航海司參議,也終於被挪位置了,期盼了那麽多年,終於盼到了外放的這一天,而且還是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平江府。
當年跟著太子出去賑災的時候,就是把當初在東原府的災民遷到了平江府。
他也算是在那裏待了一段時間,可要說熟悉還真算不上。
從四品的航海司參議,升為正四品的平江府知府,正四品的坎兒就這麽輕輕鬆鬆邁過來了。
要知道,能夠上朝的官員就卡在正四品上,在官員當中這差不多算是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正四品及以上的官員,正四品以下的官員。
是大多數官員升遷路上的一道坎兒,當然了還有很多官員是遇不到這一道坎兒,連從四品都尚未達到,又談何邁過這一道坎。
出海這一件事情,他總共參與了六年,其中親自出海占了一年的時間,在這六年裏頭,他的官位從從五品升到現在的正四品,還得了一個正一品一等伯的爵位。
收穫之豐厚,著實惹得一幫人眼紅。
要知道除了魏時之外,在這件事情上升遷最快的就是魏時那位二舅兄了,可也不過是連升了兩級而已,原本的正四品變成了如今的正三品。
官位上的階品是比魏時要高,可文臣和武將壓根就不是一個體係的,大靖朝雖然沒有重文輕武的政策,可現實情況就已經決定了,武將的地位是比不上文臣的。
這樣的晉升速度,魏時自己都有些心驚膽戰,他知道自個兒做過什麽,無論是提出出海的事情,還是有關於占城稻的事兒,都可以作為功績,可是旁人不知道啊。
更重要的是,他隻有二十七歲,二十七歲的正四品文官,這在大靖朝幾百年的歷史當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還好是被外放出去做官,如果真要繼續留在京城的話,他還真怕這喧喧嚷嚷的熱鬧場麵。
第125章
外放對於官員來說,從來都是一件大事兒,不光是遠離了政治中心,而且誰也不知道到底要在外邊呆多少年才會被調入京城。
魏時外放是出去做正四品知府的,這個官職不算小,管理一府之地,擔子更不算輕。
如果說曾經作為航海司的參議,魏時的差事攸關幾萬人的性命,那麽作為正四品的知府,他的差事關聯的可是幾百萬人。
平江府地廣人稀,麵積在大靖朝十三府當中應該是排在前列的,但是人口卻是處在尾巴上,加上當年從東原府遷過去的災民,也才勉強隻有三百萬人。
頭一次做父母官就要挑大樑的魏時,在沒有從京城出發之前,就已經感覺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要做知府,可並非是出幾個主意就能坐好的位置,他曾經去過平江府,不光是知道那裏地廣人稀,另一方麵氣候也是比較嚴峻的,京城已經是處於北方了,但平江府還要更靠北,天氣嚴寒。
炭火對於百姓而言,從來都是昂貴的東西,哪怕是京城附近,每年的冬天也要熬死人的,不知道平江府之所以地廣人稀,會不會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氣候。
除此之外,他對那裏的了解就僅限於書本了,平江府算是一個人口結構比較複雜的地方,往前數上兩個朝代,這裏除了漢族人以外,更多的還是外族人,而在最近的兩個朝代,在將近六百年的時間裏,人口已經進行了大的融合。
不能說平江府沒有外族人了,隻能說比起純粹的外族人,還是漢族人跟外族人和漢族人結合所出的後裔更多。
魏家在那裏是半點根基都沒有,他去了平江府,就是當地官職最高的父母官了,而且是直接對皇上負責的,頂頭上司也就隻有皇上而已。
這也就意味著,他是那裏挑起最重的擔子、沖在最前麵的那個人。
外放做官,自然是一家老小都要帶著一塊兒過去,畢竟連魏時都不清楚,自己會在平江府呆多少年,總不能把妻兒老小留在京城,別說舍不捨得,關鍵是他自個兒不放心。
既然如此,那帶的東西就比較多了,慣用之物差不多都得收拾收拾,總不能到了地方,再安排工匠家做一批家具、瓷器出來,又或者是直接去街上買。
魏家這幾年也算是大戶人家了,吃穿用度也都成了講究人,不至於再如此。
魏時自個兒出差可以幹脆窩在馬車裏睡覺,甚至是吃的差一點,也都可以忍受,但是帶著妻兒老小,要求就得高一些,總不能讓她們也跟著自個兒受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