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時是樂意做這事兒的,耐心好到簡直不像是十七歲的人。
連孩子他娘,有時候聽著哭鬧聲都會覺得煩,可又捨不得把孩子單獨放一個屋子裏。
兩個乳母,還有兩個嬤嬤,能派上用場的時候還真不是很多。
夫人堅持要親自餵養小少爺,最起碼在白天如此,老爺呢,狀元郎出身,堂堂朝廷正六品主事,迴到府裏抱著孩子不撒手,連換尿布這種事情都能親自來。
百姓家養孩子,男子都未必做得到這樣。
劉夫人在閨女生子第二日就迴去了,這孩子生都生下來了,也就沒什麽風險了,那麽多丫鬟婆子在,根本就不需要她搭手。
所以在洗三禮這日,劉夫人瞧著熟練抱孩子的女婿,才會相當訝然。
‘熟練’這兩個字,真的不太應該出現在頭幾天連孩子都不敢抱到女婿身上。
可這會兒呢,抱孩子的動作熟練,來迴踱步的樣子熟練,哄孩子的童謠哼的也熟練。
讓人瞧了簡直不敢相信。
自家老爺,五子一女,到現在抱孩子的姿勢都還生澀著呢。
洗三禮,又被稱之為三朝洗兒,為的是給出生第三日的嬰兒洗滌汙穢、祈求平安、消除災難。
對於嬰兒來說,這絕對是個大日子。
閨女在月子裏,不能出門兒,做外祖母的當然得全程跟著了。
是以,劉夫人隻能按捺住心裏頭的疑惑,跟抱著外孫子的女婿一塊兒出去。
魏家就隻有魏時一個小家在京城,不管是柳州城,還是燕縣那邊兒,洗三禮都是趕不過來的。
過來捧場的,除了劉家和沈家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魏時的同窗和同年。
文人參加洗三禮跟武人大有不同。
在本朝,洗三禮應當是最不炫富的一個禮了,武人過來慶賀,基本上隻需要帶兩樣東西——蔥和銅錢。
量不必大,有這麽個意思就行,為的是祈禱孩子聰明、有財源。
文人是真不好意思拿著蔥進門,拿銅錢就更不好意思了,在絕大多數文人眼裏,書墨的香氣跟銅臭味兒都是相悖的。
所以洗三禮上,文人大都是贈詩。
一人一首詩,這心意就全在詩裏頭了。
《賀友人得子》
《慶魏家小兒洗三之喜》
《贈狀元郎》
……
不管是題目,還是詩句,都還是挺應景的。
魏時看著友人所贈的詩賦,高興的同時,也有些犯愁,他以前沒參加過嬰兒的洗三禮,因此也不知道文人都是這樣賀喜的。
虧他還以為金榜題名之後就不用再作詩了呢,現在看來,除非孤家寡人一個,不跟任何人家來往,否則的話,這詩賦還是要作下去的,而且是綿綿無絕期。
洗三禮主要是由收生姥姥來主持的,先是要祭拜十三位神像,然後就是‘添盆’了。
往前數幾百年,添盆添的都是貴重的物件,什麽金銀長命鎖,什麽玉如意,什麽鳳血石……反正是怎麽貴重怎麽來。
但是從前朝開始這股風氣就沒了,到了本朝,可謂是相當的樸實。
這盆裏添的除了銅錢之外,就是喜果,像是桂圓、紅棗、蓮子這一類的東西,有個喜慶的意思,但真算不上是貴重。
這也就意味著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洗三禮的規格都是差不多的,頂多也就是用來添禮的盆兒不一樣,窮的用銅盆、用木盆,富裕的人家用銀盆、用金盆。
魏家子用的便是大金盆。
第86章 一更
之所以被稱為魏家子,是因為出生已經三天的小嬰兒,到現在還沒有名字。
大名不曾起,乳名也未曾起。
在孩子出生之前,魏時就想出了十幾個名字,想著等孩子出生以後,在這十幾個名字裏選一個出來。
但事實卻是,孩子出生以後,這些費盡腦子想出來的名字,又都不能讓初次為人父的魏時滿意了。
至於乳名,他跟夫人也商量了好多次,至今也沒能定下來。
一般情況下,新手父母是沒有權利給孩子取名字的,大都是長輩來,不過魏家的情況不一樣,長輩是幫不上什麽忙的,劉家在這方麵也不好越俎代庖。
因此隻能是小兩口自己想了。
反正糾結來糾結去,洗三禮上的名字取不出來,等到了滿月酒,名字總得出來了吧。
添盆之後,收生姥姥便拿著棍子將金盆兒裏的東西攪拌來攪拌去,嘴裏還得念叨著,“一攪二攪連三攪,哥哥領著弟弟跑……”
然後才能給孩子洗澡,一邊洗一邊念禱詞。
魏時壓根就顧不得聽收生姥姥到底在念什麽,自己家孩子哭的實在是太過響亮了,小拳頭攥著,小腿兒蹬著,閉著眼睛哭嚎,眼淚都還能流滿臉。
為人父母者,在一邊聽著看著實在是不忍心。
可規矩又是如此,‘響盆’就是嬰兒哭的聲音越響亮,才越吉祥,身體才會越好。
好不容易走完了一係列的流程,魏時滿臉心疼地把孩子抱在懷裏,一邊晃一邊哄,“不哭不哭……”
得,任誰都看得出來,這絕對是個寵兒無度的父親,不過孩子才這麽點,誰也不能說什麽。
劉夫人算是曉得女婿這抱孩子的姿勢為何‘一日千裏’了,抱孩子抱的時間久了,三天抵人家三個月,自然也就熟練了。
</br>
連孩子他娘,有時候聽著哭鬧聲都會覺得煩,可又捨不得把孩子單獨放一個屋子裏。
兩個乳母,還有兩個嬤嬤,能派上用場的時候還真不是很多。
夫人堅持要親自餵養小少爺,最起碼在白天如此,老爺呢,狀元郎出身,堂堂朝廷正六品主事,迴到府裏抱著孩子不撒手,連換尿布這種事情都能親自來。
百姓家養孩子,男子都未必做得到這樣。
劉夫人在閨女生子第二日就迴去了,這孩子生都生下來了,也就沒什麽風險了,那麽多丫鬟婆子在,根本就不需要她搭手。
所以在洗三禮這日,劉夫人瞧著熟練抱孩子的女婿,才會相當訝然。
‘熟練’這兩個字,真的不太應該出現在頭幾天連孩子都不敢抱到女婿身上。
可這會兒呢,抱孩子的動作熟練,來迴踱步的樣子熟練,哄孩子的童謠哼的也熟練。
讓人瞧了簡直不敢相信。
自家老爺,五子一女,到現在抱孩子的姿勢都還生澀著呢。
洗三禮,又被稱之為三朝洗兒,為的是給出生第三日的嬰兒洗滌汙穢、祈求平安、消除災難。
對於嬰兒來說,這絕對是個大日子。
閨女在月子裏,不能出門兒,做外祖母的當然得全程跟著了。
是以,劉夫人隻能按捺住心裏頭的疑惑,跟抱著外孫子的女婿一塊兒出去。
魏家就隻有魏時一個小家在京城,不管是柳州城,還是燕縣那邊兒,洗三禮都是趕不過來的。
過來捧場的,除了劉家和沈家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魏時的同窗和同年。
文人參加洗三禮跟武人大有不同。
在本朝,洗三禮應當是最不炫富的一個禮了,武人過來慶賀,基本上隻需要帶兩樣東西——蔥和銅錢。
量不必大,有這麽個意思就行,為的是祈禱孩子聰明、有財源。
文人是真不好意思拿著蔥進門,拿銅錢就更不好意思了,在絕大多數文人眼裏,書墨的香氣跟銅臭味兒都是相悖的。
所以洗三禮上,文人大都是贈詩。
一人一首詩,這心意就全在詩裏頭了。
《賀友人得子》
《慶魏家小兒洗三之喜》
《贈狀元郎》
……
不管是題目,還是詩句,都還是挺應景的。
魏時看著友人所贈的詩賦,高興的同時,也有些犯愁,他以前沒參加過嬰兒的洗三禮,因此也不知道文人都是這樣賀喜的。
虧他還以為金榜題名之後就不用再作詩了呢,現在看來,除非孤家寡人一個,不跟任何人家來往,否則的話,這詩賦還是要作下去的,而且是綿綿無絕期。
洗三禮主要是由收生姥姥來主持的,先是要祭拜十三位神像,然後就是‘添盆’了。
往前數幾百年,添盆添的都是貴重的物件,什麽金銀長命鎖,什麽玉如意,什麽鳳血石……反正是怎麽貴重怎麽來。
但是從前朝開始這股風氣就沒了,到了本朝,可謂是相當的樸實。
這盆裏添的除了銅錢之外,就是喜果,像是桂圓、紅棗、蓮子這一類的東西,有個喜慶的意思,但真算不上是貴重。
這也就意味著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洗三禮的規格都是差不多的,頂多也就是用來添禮的盆兒不一樣,窮的用銅盆、用木盆,富裕的人家用銀盆、用金盆。
魏家子用的便是大金盆。
第86章 一更
之所以被稱為魏家子,是因為出生已經三天的小嬰兒,到現在還沒有名字。
大名不曾起,乳名也未曾起。
在孩子出生之前,魏時就想出了十幾個名字,想著等孩子出生以後,在這十幾個名字裏選一個出來。
但事實卻是,孩子出生以後,這些費盡腦子想出來的名字,又都不能讓初次為人父的魏時滿意了。
至於乳名,他跟夫人也商量了好多次,至今也沒能定下來。
一般情況下,新手父母是沒有權利給孩子取名字的,大都是長輩來,不過魏家的情況不一樣,長輩是幫不上什麽忙的,劉家在這方麵也不好越俎代庖。
因此隻能是小兩口自己想了。
反正糾結來糾結去,洗三禮上的名字取不出來,等到了滿月酒,名字總得出來了吧。
添盆之後,收生姥姥便拿著棍子將金盆兒裏的東西攪拌來攪拌去,嘴裏還得念叨著,“一攪二攪連三攪,哥哥領著弟弟跑……”
然後才能給孩子洗澡,一邊洗一邊念禱詞。
魏時壓根就顧不得聽收生姥姥到底在念什麽,自己家孩子哭的實在是太過響亮了,小拳頭攥著,小腿兒蹬著,閉著眼睛哭嚎,眼淚都還能流滿臉。
為人父母者,在一邊聽著看著實在是不忍心。
可規矩又是如此,‘響盆’就是嬰兒哭的聲音越響亮,才越吉祥,身體才會越好。
好不容易走完了一係列的流程,魏時滿臉心疼地把孩子抱在懷裏,一邊晃一邊哄,“不哭不哭……”
得,任誰都看得出來,這絕對是個寵兒無度的父親,不過孩子才這麽點,誰也不能說什麽。
劉夫人算是曉得女婿這抱孩子的姿勢為何‘一日千裏’了,抱孩子抱的時間久了,三天抵人家三個月,自然也就熟練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