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這名次都已經出來了,詩作的水平如何已經影響不了什麽了,以後他就可以像今日的這些考官們一樣,隻看著別人作詩,自己作為品鑑者。
事實上,等把詩稿都交上去之後,這些考官們連評詩的活兒都不做,而是全都給了白大人,這裏麵可沒有什麽阿諛奉承的成分在。
白大人雖然是太子的舅舅,可太子隻是儲君,並非真正的一國之君,而且白大人的官位也放在那兒了,不如旁人高不說,關鍵那也並非什麽實權位置,清貴但不顯貴。
白石景並沒有把這些詩作排出個名次來,不過僅從他的點評之語,眾人也能夠聽得出來,拔得此次頭籌的並非狀元郎,甚至連前十名都不是,而是會試和殿試都拿了十八名的鄭家逸。
結果也不算是出乎意料,上行下效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當今注重實幹,底下人自然也都跟著,甚至連科舉考試的評判標準都會受到影響。
不過,在這些詩作裏頭,狀元郎沒有拔得頭籌不說,而且瞧上去還有些泯然眾人矣的樣子,放在二甲的詩作裏頭也是挑不出來的,這一點倒是有些出乎眾人意料。
魏時對自己的臨場倉促之作,還算是滿意,如果有時間的話,幾個詞還是值得推敲替換的,精修過後,未嚐不是一首能夠拿得出手的佳作。
瓊林宴接近尾聲,眾人才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聖旨。
原本往屆的殿試,一甲都是安排到翰林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職為從六品,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官職為正七品。
二甲進士,若想留在京城,隻有翰林院可以選擇,必須要通過朝考,才可以進入翰林院,在翰林院待滿三年之後,可以選擇調往京城的其他衙門,或者是直接選擇外放,這些都是要看三年內的政績。
三甲同進士,沒有朝考的資格,除非是走別的路子,否則的話,就隻能是被外放,等哪一年再被召迴京城。
往年的規矩眾人都知道,沒什麽好期待的,可是今年不同,今年的恩科是為太子而開,也就是說在九十六名進士當中,可以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不用通過朝考,也能留在京城。
而且官職最高據說是能達到正五品,也不知道這一屆裏進士裏頭,會不會直接出一個正五品的官員。
狀元郎是沒這個可能了,剛剛太子就說,這位是早有安排,那就肯定是不在東宮了。
讓眾人失望的是,看起來很好說話的太子,僅僅收了二十四個人入東宮,而且官職最高不過從六品,隻有榜眼和探花得了從六品的官職,剩下的大都是正七品和從七品,連正八品的都有。
而且這二十四人,不是出於一甲,就是二甲,總歸是跟三甲同進士沒什麽關係。
狀元郎,不愧是狀元郎,哪怕未入東宮,官職也要比其他人高,戶部正六品主事,這雖然跟太子扯不上關係,可卻是在實權部門,遠比入翰林院要好。
第77章 二更
這官職確實有些出乎魏時的意料,如果依照的是往年的慣例,他在翰林院按部就班的待上三年,政績評優的話,調到戶部去,也差不多才會升到正六品。
這基本上就相當於省了整整三年的時間,魏時雖然年輕,熬資歷也是熬得起的,可是能節省三年的功夫,一入仕就是正六品,應該也沒人會不樂意吧。
雖說入了戶部之後,麵對的就是繁多的帳本,魏時這會兒也不覺得壓抑了,萬分感謝自家師伯,別看他是本朝第一個三元,又曾經提出過記帳之法。
可這些在皇上眼裏都是不夠看的,能順順利利的調到戶部,而且還是正六品主事的位置,大部分靠的都是師伯在其中周旋。
賜官的聖旨將瓊林宴帶向了高潮,被賜了官的人高興,未被賜官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二甲進士,他們若想要留在京城的話,必須要去參加朝考,一下子提出去了這麽多人,也就意味著跟自己競爭名額的人少了。
至於三甲同進士,這箇中滋味兒就隻有自己清楚了,沒有門路的,基本上就隻有外放這麽一條路了。
但是在場的人裏,不管是得意者,還是失意者,都是金榜題名的人,總要好過那些名落孫山,繼續備考的人。
之前坐在一塊兒,還仿佛相差無幾的進士們,如今儼然已經被這道賜官的聖旨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歸屬於東宮的,前程已定,日後走馬上任就是了,不需要再做更多的籌算。
一派是屬於未被認領的,同是進士出身,旁人已經被賜了官,他們嚴格來說,身上半點官職都沒有,進士隻是功名,而非官位。
剩下的一派是屬於魏時自己的,他既不屬於東宮那個小圈子,也不屬於沒有任何官職的進士,自成一派。
好在是宴會已經進入尾聲了,不至於讓找不到同圈人的魏時尷尬。
酒氣上頭,魏時直接就把簪在頭上的粉白色杏花給忘了,微紅著臉跟著眾人往外走,上了馬車,都沒把那娟花給摘下來。
劉楓還是頭一次瞧見夫君頭上簪花,跟騎著高頭大馬在禦街遊行的時候不一樣,那時的夫君整個人是溫潤的,現在卻是傻兮兮的,像個還沒長大的小孩子。
“也算是巧了,這真花存放不了太久,假花就沒這個顧慮了,這枝杏花得好好留著,等日後咱們的孩兒開蒙,便拿這花給他看,讓他像爹爹學習。”
</br>
事實上,等把詩稿都交上去之後,這些考官們連評詩的活兒都不做,而是全都給了白大人,這裏麵可沒有什麽阿諛奉承的成分在。
白大人雖然是太子的舅舅,可太子隻是儲君,並非真正的一國之君,而且白大人的官位也放在那兒了,不如旁人高不說,關鍵那也並非什麽實權位置,清貴但不顯貴。
白石景並沒有把這些詩作排出個名次來,不過僅從他的點評之語,眾人也能夠聽得出來,拔得此次頭籌的並非狀元郎,甚至連前十名都不是,而是會試和殿試都拿了十八名的鄭家逸。
結果也不算是出乎意料,上行下效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當今注重實幹,底下人自然也都跟著,甚至連科舉考試的評判標準都會受到影響。
不過,在這些詩作裏頭,狀元郎沒有拔得頭籌不說,而且瞧上去還有些泯然眾人矣的樣子,放在二甲的詩作裏頭也是挑不出來的,這一點倒是有些出乎眾人意料。
魏時對自己的臨場倉促之作,還算是滿意,如果有時間的話,幾個詞還是值得推敲替換的,精修過後,未嚐不是一首能夠拿得出手的佳作。
瓊林宴接近尾聲,眾人才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聖旨。
原本往屆的殿試,一甲都是安排到翰林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職為從六品,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官職為正七品。
二甲進士,若想留在京城,隻有翰林院可以選擇,必須要通過朝考,才可以進入翰林院,在翰林院待滿三年之後,可以選擇調往京城的其他衙門,或者是直接選擇外放,這些都是要看三年內的政績。
三甲同進士,沒有朝考的資格,除非是走別的路子,否則的話,就隻能是被外放,等哪一年再被召迴京城。
往年的規矩眾人都知道,沒什麽好期待的,可是今年不同,今年的恩科是為太子而開,也就是說在九十六名進士當中,可以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不用通過朝考,也能留在京城。
而且官職最高據說是能達到正五品,也不知道這一屆裏進士裏頭,會不會直接出一個正五品的官員。
狀元郎是沒這個可能了,剛剛太子就說,這位是早有安排,那就肯定是不在東宮了。
讓眾人失望的是,看起來很好說話的太子,僅僅收了二十四個人入東宮,而且官職最高不過從六品,隻有榜眼和探花得了從六品的官職,剩下的大都是正七品和從七品,連正八品的都有。
而且這二十四人,不是出於一甲,就是二甲,總歸是跟三甲同進士沒什麽關係。
狀元郎,不愧是狀元郎,哪怕未入東宮,官職也要比其他人高,戶部正六品主事,這雖然跟太子扯不上關係,可卻是在實權部門,遠比入翰林院要好。
第77章 二更
這官職確實有些出乎魏時的意料,如果依照的是往年的慣例,他在翰林院按部就班的待上三年,政績評優的話,調到戶部去,也差不多才會升到正六品。
這基本上就相當於省了整整三年的時間,魏時雖然年輕,熬資歷也是熬得起的,可是能節省三年的功夫,一入仕就是正六品,應該也沒人會不樂意吧。
雖說入了戶部之後,麵對的就是繁多的帳本,魏時這會兒也不覺得壓抑了,萬分感謝自家師伯,別看他是本朝第一個三元,又曾經提出過記帳之法。
可這些在皇上眼裏都是不夠看的,能順順利利的調到戶部,而且還是正六品主事的位置,大部分靠的都是師伯在其中周旋。
賜官的聖旨將瓊林宴帶向了高潮,被賜了官的人高興,未被賜官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二甲進士,他們若想要留在京城的話,必須要去參加朝考,一下子提出去了這麽多人,也就意味著跟自己競爭名額的人少了。
至於三甲同進士,這箇中滋味兒就隻有自己清楚了,沒有門路的,基本上就隻有外放這麽一條路了。
但是在場的人裏,不管是得意者,還是失意者,都是金榜題名的人,總要好過那些名落孫山,繼續備考的人。
之前坐在一塊兒,還仿佛相差無幾的進士們,如今儼然已經被這道賜官的聖旨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歸屬於東宮的,前程已定,日後走馬上任就是了,不需要再做更多的籌算。
一派是屬於未被認領的,同是進士出身,旁人已經被賜了官,他們嚴格來說,身上半點官職都沒有,進士隻是功名,而非官位。
剩下的一派是屬於魏時自己的,他既不屬於東宮那個小圈子,也不屬於沒有任何官職的進士,自成一派。
好在是宴會已經進入尾聲了,不至於讓找不到同圈人的魏時尷尬。
酒氣上頭,魏時直接就把簪在頭上的粉白色杏花給忘了,微紅著臉跟著眾人往外走,上了馬車,都沒把那娟花給摘下來。
劉楓還是頭一次瞧見夫君頭上簪花,跟騎著高頭大馬在禦街遊行的時候不一樣,那時的夫君整個人是溫潤的,現在卻是傻兮兮的,像個還沒長大的小孩子。
“也算是巧了,這真花存放不了太久,假花就沒這個顧慮了,這枝杏花得好好留著,等日後咱們的孩兒開蒙,便拿這花給他看,讓他像爹爹學習。”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