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不是覺得翰林院不好,那地方清貴,專心做學問的人去那地方待著再合適不過了,隻不過若想幹實事兒,翰林院就不能呆了。
當今注重實幹,對有實幹之人頗為善待,仕途上的升遷就很能體現這一點。
想來魏時的狀元之位,三元之名,當今是不會刻意卡著不給的。
想要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不過魏時好歹也有過多次大考的經歷,自認為就算是緊張些,到時候也是可以發揮出水平來的。
殿試跟會試放榜隔了不過六日,時間還是挺短暫的,魏時除了練習策問之外,也有關注這一屆榜上有名的同年。
朝廷的邸報上,這些都有刊登,再夾雜一些民間的小道消息,七七八八也就湊全了這些貢生們的生平事跡。
國子監這邊,前十名就考進去兩個人,一個是他,另一個就是紀風錦。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都是出自白鹿書院,對於他們國子監來說,這一次還真挺險的,萬一他要是在考場上出了什麽情況,沒發揮好,那這頭兩名可就全被白鹿書院的人給包攬了。
洪瑞隻考到了第二十五名,原本他的水平跟紀風錦是不相上下的,這次應當是沒有發揮好。
雖說不是一考定終生,可這樣的考試,隻要中了,那就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了。
所以真要是沒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來,還真是挺遺憾的。
依照往年的慣例,殿試最終出來的名次跟會試可能會有小幅度的調動,但大體上名次是不變的。
在忐忑和激動的等待中,終於到了殿試的日子。
第73章 一更
進宮的各項禮儀,魏時在自家府上,就已經提前學過了,不過在殿試正式開始之前,九十六名貢士都被領著教了一遍規矩。
作為會元,魏時是站在最前頭的,正式開考之後,並不見皇上,幾位主考官倒是站在一邊,魏時的座位也是最靠前最中間的位置。
最前麵這一列,便是此次會試的前十名,左右兩邊都是魏時不認識的人,應該就是白鹿書院的兩位同年了,看上去也是還是挺年輕的,也就是二十歲左右的樣子,這些座次就是按照成績來排的。
想來就算是不看書案上貼著誰的名字,習慣這樣排序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的推算出考生在會試當中的名次來。
殿試是隻考策問,所以不管是試卷,還是官方提供的紙張,加起來都不是很多,不像之前會試的時候,量太多了,需要仔細記住順序,免得到時候慌裏慌張的把順序給放錯了。
殿試的題目跟會試的大氣磅礴比起來,要‘小’很多,讓貢士們做這樣的策問題目,應該說要更務實一些,更能夠考察出水平來。
如果要管理一縣之地,要從哪幾個方麵著手?
這一批貢士雖然大部分都會進入東宮做屬官,但是將來也是有可能被外放做父母官的。
不過俗話說的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尚未入仕途的貢士們,在此前的很多年都致力於讀書考科舉,就算有想要日後為一地百姓謀福的人,沒入仕途之前就想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
最近這十幾年來,在當今繼位之後,策問題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管是教書先生,還是應考的學生,都根本就摸不著朝廷的脈絡。
各個方麵的都有,跟以往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不再辯證的問什麽禮與法的關係,也不會問本朝哪位皇帝的政績如何,避免了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出來。
策問題目出的都很切合實際,學生們私底下練習的時候,自然也就是偏這個方向的。
不過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想要真正解決一個問題要研究的東西也太多了,根本就不可能做足萬全的準備,可能把每一個題目都練到。
就像這次出的題目,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治理一縣之地,所需要的官職不過是正七品知縣而已,對這些貢士而言,並非是什麽遙不可及的事情。
而且這裏麵有一部分人初入仕途,官位就要高過正七品,即便是外放,那也是比知縣品階更高的官。
這看起來似乎並不是一個難題,怎麽都能寫出幾條道道來,但是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誰也沒有真正的管理過一縣之地,在此之前也甚少有人研究過這些。
有朝廷的邸報和民間各種小道消息,足以讓貢士們對本次會試的前十名有所了解。
所以坐在魏時左右和後麵的這些人,全都知道今年新出爐的會元,乃是一位七品知縣之子。
雖說現如今在國子監讀書,可這才來了幾年,幼時肯定是跟在父親身邊長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了解的東西也會比旁人多。
這運氣,也是沒誰了,想羨慕也羨慕不來。
被羨慕的魏時,實際情況也沒有比大家好多少,就算是充做嫡子教養的那些年,他也沒有耳濡目染接觸過這些。
一來,父親從來都不會把公務帶迴家中的,二來,他從未去過縣衙,自然也就不可能接觸到這些。
在燕縣的時候,他連朝廷的邸報都沒有看過。
如果這次的策問題目是如何管理一州之地,那魏時還是稍稍有些把握的,因為他在柳州城的時候,是真的曾經見到過大伯處理一些簡單的公務,而這些事情大多也從來都不會避著他和堂兄。
</br>
當今注重實幹,對有實幹之人頗為善待,仕途上的升遷就很能體現這一點。
想來魏時的狀元之位,三元之名,當今是不會刻意卡著不給的。
想要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不過魏時好歹也有過多次大考的經歷,自認為就算是緊張些,到時候也是可以發揮出水平來的。
殿試跟會試放榜隔了不過六日,時間還是挺短暫的,魏時除了練習策問之外,也有關注這一屆榜上有名的同年。
朝廷的邸報上,這些都有刊登,再夾雜一些民間的小道消息,七七八八也就湊全了這些貢生們的生平事跡。
國子監這邊,前十名就考進去兩個人,一個是他,另一個就是紀風錦。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都是出自白鹿書院,對於他們國子監來說,這一次還真挺險的,萬一他要是在考場上出了什麽情況,沒發揮好,那這頭兩名可就全被白鹿書院的人給包攬了。
洪瑞隻考到了第二十五名,原本他的水平跟紀風錦是不相上下的,這次應當是沒有發揮好。
雖說不是一考定終生,可這樣的考試,隻要中了,那就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了。
所以真要是沒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來,還真是挺遺憾的。
依照往年的慣例,殿試最終出來的名次跟會試可能會有小幅度的調動,但大體上名次是不變的。
在忐忑和激動的等待中,終於到了殿試的日子。
第73章 一更
進宮的各項禮儀,魏時在自家府上,就已經提前學過了,不過在殿試正式開始之前,九十六名貢士都被領著教了一遍規矩。
作為會元,魏時是站在最前頭的,正式開考之後,並不見皇上,幾位主考官倒是站在一邊,魏時的座位也是最靠前最中間的位置。
最前麵這一列,便是此次會試的前十名,左右兩邊都是魏時不認識的人,應該就是白鹿書院的兩位同年了,看上去也是還是挺年輕的,也就是二十歲左右的樣子,這些座次就是按照成績來排的。
想來就算是不看書案上貼著誰的名字,習慣這樣排序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的推算出考生在會試當中的名次來。
殿試是隻考策問,所以不管是試卷,還是官方提供的紙張,加起來都不是很多,不像之前會試的時候,量太多了,需要仔細記住順序,免得到時候慌裏慌張的把順序給放錯了。
殿試的題目跟會試的大氣磅礴比起來,要‘小’很多,讓貢士們做這樣的策問題目,應該說要更務實一些,更能夠考察出水平來。
如果要管理一縣之地,要從哪幾個方麵著手?
這一批貢士雖然大部分都會進入東宮做屬官,但是將來也是有可能被外放做父母官的。
不過俗話說的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尚未入仕途的貢士們,在此前的很多年都致力於讀書考科舉,就算有想要日後為一地百姓謀福的人,沒入仕途之前就想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
最近這十幾年來,在當今繼位之後,策問題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管是教書先生,還是應考的學生,都根本就摸不著朝廷的脈絡。
各個方麵的都有,跟以往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不再辯證的問什麽禮與法的關係,也不會問本朝哪位皇帝的政績如何,避免了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出來。
策問題目出的都很切合實際,學生們私底下練習的時候,自然也就是偏這個方向的。
不過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想要真正解決一個問題要研究的東西也太多了,根本就不可能做足萬全的準備,可能把每一個題目都練到。
就像這次出的題目,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治理一縣之地,所需要的官職不過是正七品知縣而已,對這些貢士而言,並非是什麽遙不可及的事情。
而且這裏麵有一部分人初入仕途,官位就要高過正七品,即便是外放,那也是比知縣品階更高的官。
這看起來似乎並不是一個難題,怎麽都能寫出幾條道道來,但是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誰也沒有真正的管理過一縣之地,在此之前也甚少有人研究過這些。
有朝廷的邸報和民間各種小道消息,足以讓貢士們對本次會試的前十名有所了解。
所以坐在魏時左右和後麵的這些人,全都知道今年新出爐的會元,乃是一位七品知縣之子。
雖說現如今在國子監讀書,可這才來了幾年,幼時肯定是跟在父親身邊長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了解的東西也會比旁人多。
這運氣,也是沒誰了,想羨慕也羨慕不來。
被羨慕的魏時,實際情況也沒有比大家好多少,就算是充做嫡子教養的那些年,他也沒有耳濡目染接觸過這些。
一來,父親從來都不會把公務帶迴家中的,二來,他從未去過縣衙,自然也就不可能接觸到這些。
在燕縣的時候,他連朝廷的邸報都沒有看過。
如果這次的策問題目是如何管理一州之地,那魏時還是稍稍有些把握的,因為他在柳州城的時候,是真的曾經見到過大伯處理一些簡單的公務,而這些事情大多也從來都不會避著他和堂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