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時還真開始琢磨讀什麽書了,對肚子裏的小孩來說,內容深奧或者簡單,應當都沒什麽分別,真就隻是起個薰陶作用而已,順便也讓孩子在肚子裏就多聽聽他爹的聲音。
這內容,與其說是念給孩子的,不如說是念給孩子他娘親的。
《論語》可以讀一讀,順便還可以把裏麵的大意通一通,從劉鈺看夫人,魏時覺得,這不說一說大意,夫人還真未必能聽得明白。
四書五經裏其他的書籍便不必讀了,一個月隻有三天休沐日,能把這一本《論語》讀完就算是不錯的了。
等再有下一次的機會,再讀一讀《禮記》或者……《詩經》。
總歸是不可能隻要這麽一個孩兒,古代不同於後世,家族親緣關係太重要,一個孩子,形單影隻,想找個彼此幫扶的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跟堂兄,關係堪比親兄弟,但這樣的事情並不多見,他跟堂兄的關係也算是機緣巧合,魏家人丁單薄,堂兄並沒有嫡親的兄弟,他倒是有,可母親防他跟防賊似的,他自己對這個弟弟的想法也很微妙。
再加上,他在大伯那裏住了那麽久,不管是大伯和大伯母,還是堂兄,都對他幫助良多。
彼此性情相合的情況下,他跟堂兄關係能處成這樣,也就不意外了。
但這麽多機緣巧合的事情,下一輩就未必能遇得上了。
第61章 一更
有了孩子之後,好像整個心都定下來了。
魏時本來以為自己在國子監會比較容易走神兒的,畢竟家裏有懷著身孕的夫人,但出乎意料,白天讀書的效率好似是比以往更高了,注意力集中,很難分神。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學舍的小床上,不像以往一樣,頭沾枕頭就能睡著了,翻來覆去,腦子裏除了夫人,就是孩子,想像孩子出生以後的模樣,又擔心夫人這會兒身體不適應。
生孩子的風險,哪怕他不曾做過調查,也知道在不能動手術的古代,風險必然是不會小的。
隻要這麽想一想,魏時都覺得頭疼,他是真不知道,民間有的婦人一連生十幾個孩子,都是怎麽做到的。
不過反過來想,有太醫,有經驗豐富的嬤嬤,有大夫,到時候接生也會把京城最好的幾個穩婆請過來,應該能夠把危險規避到最小。
六月十八,太子立,開恩科。
恩科在前朝就有了,也算是前朝眾多的創新舉措之一。
依照科舉製度,鄉試、會試都是每三年舉行一屆,一個在秋天,一個在春天,被稱之為正科。
遇到重大的喜事或者是吉慶,朝廷特別開科考試,那就不按照原本的時間來了,相當於是特意增加的考試,稱之為是開恩科。
對於學子們來說,這無疑是多了一次機會。
當然了所謂開恩科,也不是所有的科舉考試全部增加一次,而是特指鄉試和會試這倆場。
魏家就有兩個中標的,一個是要準備鄉試的魏定,另一個就是在準備會試的魏時了。
依照往年的常例,鄉試一般都是在九月份舉行,而會試則是在鄉試之後的第二年二月份。
但是開恩科就不一樣了,時間上就不會再按照以前那樣安排,今年這次開恩科尤甚,居然把會試和鄉試都安排在了九月份。
也就是說這一次鄉試中舉的舉人們,是沒有辦法參加開恩科的會試,還得多等一年半的時間,參加正常每三年一屆的會試。
也難怪朝廷會這麽安排,太子立,東宮的屬官就得安排下去,不管是直接從朝廷抽調,還是從這一次的進士科裏選人出來,開恩科取士都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朝廷的官員和官位向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突然增加了這麽多官位,當然需要多提拔些人上來,等不到一年半後了。
魏時不關心皇上是立了哪位皇子做太子,這還不是他能夠關心的上的事兒,如今已經是六月十八了,距離會試連三個月的時間都不到了。
這個時間安排,可以說是把他原本的複習計劃全部打亂了,還需要重新做調整。
先生們也是一樣,以前除了各項練習之外,四書五經又拿出來,一個字一個字的摳,如今都已經進行了一小半了。
接下來要麽加快速度,要麽就是直接把這一部分跳過去,三個月的時間肯定是來不及的,必須有側重點。
“這雖然是個挑戰,但更是個機會,所有人都是按照原來的時間進行安排的,朝廷突然開恩科,相當於是把所有人的節奏都打亂了,越到這個時候,才越得穩的住。”夏先生如是說道。
被囑咐的不光是魏時,被重點培養的三個人都在,魏時,洪瑞,紀風錦。
魏時是當中年紀最小的,但是不得不說,他是對這次開恩科最為激動和滿意的。
在鄉試中舉之後,他之所以沒有參加會試,選擇多等三年,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當時年紀還小,即便是中了進士,幾年內也不會得到重用,時間久了,在清閑的衙門裏呆的久了,也就被當權者遺忘到一邊兒去了,再想升遷,就不容易了。
歸根結底,魏時當年選擇多等三年的原因,就是怕在朝廷裏一直坐冷板凳。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當年他可沒有想過會拜沈舟為師,也沒想過會認識這麽多的大人物,更沒想過把記帳之法拿出來,在當今那裏掛個號。
</br>
這內容,與其說是念給孩子的,不如說是念給孩子他娘親的。
《論語》可以讀一讀,順便還可以把裏麵的大意通一通,從劉鈺看夫人,魏時覺得,這不說一說大意,夫人還真未必能聽得明白。
四書五經裏其他的書籍便不必讀了,一個月隻有三天休沐日,能把這一本《論語》讀完就算是不錯的了。
等再有下一次的機會,再讀一讀《禮記》或者……《詩經》。
總歸是不可能隻要這麽一個孩兒,古代不同於後世,家族親緣關係太重要,一個孩子,形單影隻,想找個彼此幫扶的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跟堂兄,關係堪比親兄弟,但這樣的事情並不多見,他跟堂兄的關係也算是機緣巧合,魏家人丁單薄,堂兄並沒有嫡親的兄弟,他倒是有,可母親防他跟防賊似的,他自己對這個弟弟的想法也很微妙。
再加上,他在大伯那裏住了那麽久,不管是大伯和大伯母,還是堂兄,都對他幫助良多。
彼此性情相合的情況下,他跟堂兄關係能處成這樣,也就不意外了。
但這麽多機緣巧合的事情,下一輩就未必能遇得上了。
第61章 一更
有了孩子之後,好像整個心都定下來了。
魏時本來以為自己在國子監會比較容易走神兒的,畢竟家裏有懷著身孕的夫人,但出乎意料,白天讀書的效率好似是比以往更高了,注意力集中,很難分神。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學舍的小床上,不像以往一樣,頭沾枕頭就能睡著了,翻來覆去,腦子裏除了夫人,就是孩子,想像孩子出生以後的模樣,又擔心夫人這會兒身體不適應。
生孩子的風險,哪怕他不曾做過調查,也知道在不能動手術的古代,風險必然是不會小的。
隻要這麽想一想,魏時都覺得頭疼,他是真不知道,民間有的婦人一連生十幾個孩子,都是怎麽做到的。
不過反過來想,有太醫,有經驗豐富的嬤嬤,有大夫,到時候接生也會把京城最好的幾個穩婆請過來,應該能夠把危險規避到最小。
六月十八,太子立,開恩科。
恩科在前朝就有了,也算是前朝眾多的創新舉措之一。
依照科舉製度,鄉試、會試都是每三年舉行一屆,一個在秋天,一個在春天,被稱之為正科。
遇到重大的喜事或者是吉慶,朝廷特別開科考試,那就不按照原本的時間來了,相當於是特意增加的考試,稱之為是開恩科。
對於學子們來說,這無疑是多了一次機會。
當然了所謂開恩科,也不是所有的科舉考試全部增加一次,而是特指鄉試和會試這倆場。
魏家就有兩個中標的,一個是要準備鄉試的魏定,另一個就是在準備會試的魏時了。
依照往年的常例,鄉試一般都是在九月份舉行,而會試則是在鄉試之後的第二年二月份。
但是開恩科就不一樣了,時間上就不會再按照以前那樣安排,今年這次開恩科尤甚,居然把會試和鄉試都安排在了九月份。
也就是說這一次鄉試中舉的舉人們,是沒有辦法參加開恩科的會試,還得多等一年半的時間,參加正常每三年一屆的會試。
也難怪朝廷會這麽安排,太子立,東宮的屬官就得安排下去,不管是直接從朝廷抽調,還是從這一次的進士科裏選人出來,開恩科取士都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朝廷的官員和官位向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突然增加了這麽多官位,當然需要多提拔些人上來,等不到一年半後了。
魏時不關心皇上是立了哪位皇子做太子,這還不是他能夠關心的上的事兒,如今已經是六月十八了,距離會試連三個月的時間都不到了。
這個時間安排,可以說是把他原本的複習計劃全部打亂了,還需要重新做調整。
先生們也是一樣,以前除了各項練習之外,四書五經又拿出來,一個字一個字的摳,如今都已經進行了一小半了。
接下來要麽加快速度,要麽就是直接把這一部分跳過去,三個月的時間肯定是來不及的,必須有側重點。
“這雖然是個挑戰,但更是個機會,所有人都是按照原來的時間進行安排的,朝廷突然開恩科,相當於是把所有人的節奏都打亂了,越到這個時候,才越得穩的住。”夏先生如是說道。
被囑咐的不光是魏時,被重點培養的三個人都在,魏時,洪瑞,紀風錦。
魏時是當中年紀最小的,但是不得不說,他是對這次開恩科最為激動和滿意的。
在鄉試中舉之後,他之所以沒有參加會試,選擇多等三年,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當時年紀還小,即便是中了進士,幾年內也不會得到重用,時間久了,在清閑的衙門裏呆的久了,也就被當權者遺忘到一邊兒去了,再想升遷,就不容易了。
歸根結底,魏時當年選擇多等三年的原因,就是怕在朝廷裏一直坐冷板凳。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當年他可沒有想過會拜沈舟為師,也沒想過會認識這麽多的大人物,更沒想過把記帳之法拿出來,在當今那裏掛個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