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詩好哇,考場上就隻能寫一首詩,哪裏能展現出全部的才情來,在這鹿鳴宴上,考生們輕輕鬆鬆沒有壓力,做出來的詩句可能比在考場上還要有靈氣。
“無需主題,今日大家都隨意,想作什麽詩,便作什麽詩。”
劉言並沒有給眾人規定主題,反正這又不是考試,寫出來的詩作也不用排出名次來,不過是大家共同欣賞品鑑而已,沒有以共同的主題,又有何妨。
白石景撚鬍鬚的手頓住了,這已經不是他頭一次做考官了,年少時也是跟這些考生們一樣一步步考中進士的。
但不管是以往哪一次的鹿鳴宴,還是他過往參加過的哪一場文會,都沒出現過這種情況。
沒有共同的主題,怎麽做比較,別說什麽淡泊名利的話,文人之所以喜歡參加文會,大多都是為了揚名,沒有優劣之分,又如何揚名。
底下的考生也多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本來嘛,鹿鳴宴要作詩這是常例,大家都做好了準備,各種常見的主題,隨時都能夠從腦子裏扒拉一首出來。
但是沒有主題,那準備好的這麽多詩,從中選出一首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好在是大家都有存貨,再怎麽難以選擇,到了時間總歸是能拿出一首來。
當然了,這麽多考生裏頭,或許也有那麽幾個人是臨場發揮的,這就不好確定。
已經得了解元,魏時就算是為了對得起這個名頭,也不可能隨意拿出一首詩來敷衍,所以他呈上去的也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是一首詠竹的詩,竹作為花中四君子之首,不知被多少人詠誦過,很多文人都愛竹的品格,魏時也不例外。
不過比起前人的傳世佳作,他這首詠竹詩就沒那麽出彩了,格式是對的,用詞也是準確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竹上。
但詩作和策問不一樣,是講究靈氣的,有靈氣的詩,讀之便讓人會心一笑,沒有靈氣的事,遣詞造句再怎麽精準,也打動不了人心。
前三甲的詩作不可避免的被放到一起做比較,顯然,科舉不是隻考詩賦這一項,不然的話,頭名解元也不會是魏時。
白石景作為主考官,對於這三首詩感觸是最大的,如果沒有算學這一科的話,這三個人綜合的水平其實是差不多的。
鄭家逸在詩賦上有靈氣,劉子成的雜文更勝一籌,魏時不管是詩賦和雜文都比不上前兩個人,但墨義、帖經和律學這三項卻是排在前頭的。
隻是這一次算學的難度可能是太大了,考生之間也拉出了差距,差不多可以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個梯隊是魏時自己,算學水平足夠高,這種難度硬是一個題都沒錯。
第二個梯隊是算學成績還不錯的,一些基礎分是拿到了,十成裏差不多能得七成,雖然有可能是拉了總成績的後腿,但那是相對於魏時來說的,總的來看,算學對他們來說不能算是拉後腿的。
第三個梯隊就是算學基礎不怎麽樣的了,不光是難題拿不了分,基礎的題也一樣拿不了分,大概是心態亂了,一些簡單的部分都沒能答出來,整張試卷的分數低到令人髮指。
也就是因為算學這一科目,他不需要糾結在這三個人裏頭選誰做解元了,魏時的分數是高出來的。
但就是這詩賦,不管是考場裏,還是考場外,魏時的水平都明顯比不過鄭家逸和劉子成。
讓人可惜呀。
在座的除了官員,就是舉子,詩作方麵都有一定的鑑賞能力,自然能夠看得出來,本屆的解元詩賦並不是特別出彩,在前十甲裏頭,都是處於中下的。
魏時已經可以預想到鹿鳴宴之後,他不善詩賦的名聲,大概是要跟擅長算學的名聲一樣傳播開來了。
劉言倒是越發覺得此次的解元跟他是同一路人,不是說瞧不上詩賦,隻是不喜歡罷了,而且也並不擅長,在他當年的科舉路上,詩賦絕對是拉後腿的存在。
好在他現在已經為官一方,在江佑府,隻有他讓別人作詩的份兒,不會有人讓他作詩。
劉言索性拉著魏時說話,聊的都是些讀書上的小事兒,他的長子隻比魏時小了兩歲,之前一直在京城,今年年初才過來。
雖然隻差了兩歲,可他那兒子連秀才都沒考上呢,人壓根兒就在書房坐不住,對比人家解元,可真是差遠了。
劉言一來是喜歡這個高中解元的小舉子,二來也是想取取經,看看日後怎麽教導自家孩子。
魏時一開始還有些緊張,但聊的都是生活和讀書上的小事兒,知府大人態度又一直很和藹,不像是一方父母官,倒像是自家的長輩,漸漸也就不緊張了,還把自個兒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告知。
不過這學習方法於他雖然有用,但旁人未必願意學,畢竟習慣不是一朝一日養成的,想要改變已經養成了習慣,那就更困難了。
他也曾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告知堂兄,但堂兄試了幾次之後壓根就沒堅持下去。
知府大人家的公子也不知會不會用,他倒是沒有把這些學習方法藏私的意思,隻是這東西貴在堅持,時間久了才能看出成效來。
倘若他是當世大儒,那教的幾個學習方法再難,也會有人堅持的,可他不過隻是一個舉人,實在沒什麽說服力。
白石景見知府大人無意點評詩作,更無意親自寫詩,他也就不用收斂著自己,怕搶了知府大人風頭了。
</br>
“無需主題,今日大家都隨意,想作什麽詩,便作什麽詩。”
劉言並沒有給眾人規定主題,反正這又不是考試,寫出來的詩作也不用排出名次來,不過是大家共同欣賞品鑑而已,沒有以共同的主題,又有何妨。
白石景撚鬍鬚的手頓住了,這已經不是他頭一次做考官了,年少時也是跟這些考生們一樣一步步考中進士的。
但不管是以往哪一次的鹿鳴宴,還是他過往參加過的哪一場文會,都沒出現過這種情況。
沒有共同的主題,怎麽做比較,別說什麽淡泊名利的話,文人之所以喜歡參加文會,大多都是為了揚名,沒有優劣之分,又如何揚名。
底下的考生也多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本來嘛,鹿鳴宴要作詩這是常例,大家都做好了準備,各種常見的主題,隨時都能夠從腦子裏扒拉一首出來。
但是沒有主題,那準備好的這麽多詩,從中選出一首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好在是大家都有存貨,再怎麽難以選擇,到了時間總歸是能拿出一首來。
當然了,這麽多考生裏頭,或許也有那麽幾個人是臨場發揮的,這就不好確定。
已經得了解元,魏時就算是為了對得起這個名頭,也不可能隨意拿出一首詩來敷衍,所以他呈上去的也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是一首詠竹的詩,竹作為花中四君子之首,不知被多少人詠誦過,很多文人都愛竹的品格,魏時也不例外。
不過比起前人的傳世佳作,他這首詠竹詩就沒那麽出彩了,格式是對的,用詞也是準確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竹上。
但詩作和策問不一樣,是講究靈氣的,有靈氣的詩,讀之便讓人會心一笑,沒有靈氣的事,遣詞造句再怎麽精準,也打動不了人心。
前三甲的詩作不可避免的被放到一起做比較,顯然,科舉不是隻考詩賦這一項,不然的話,頭名解元也不會是魏時。
白石景作為主考官,對於這三首詩感觸是最大的,如果沒有算學這一科的話,這三個人綜合的水平其實是差不多的。
鄭家逸在詩賦上有靈氣,劉子成的雜文更勝一籌,魏時不管是詩賦和雜文都比不上前兩個人,但墨義、帖經和律學這三項卻是排在前頭的。
隻是這一次算學的難度可能是太大了,考生之間也拉出了差距,差不多可以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個梯隊是魏時自己,算學水平足夠高,這種難度硬是一個題都沒錯。
第二個梯隊是算學成績還不錯的,一些基礎分是拿到了,十成裏差不多能得七成,雖然有可能是拉了總成績的後腿,但那是相對於魏時來說的,總的來看,算學對他們來說不能算是拉後腿的。
第三個梯隊就是算學基礎不怎麽樣的了,不光是難題拿不了分,基礎的題也一樣拿不了分,大概是心態亂了,一些簡單的部分都沒能答出來,整張試卷的分數低到令人髮指。
也就是因為算學這一科目,他不需要糾結在這三個人裏頭選誰做解元了,魏時的分數是高出來的。
但就是這詩賦,不管是考場裏,還是考場外,魏時的水平都明顯比不過鄭家逸和劉子成。
讓人可惜呀。
在座的除了官員,就是舉子,詩作方麵都有一定的鑑賞能力,自然能夠看得出來,本屆的解元詩賦並不是特別出彩,在前十甲裏頭,都是處於中下的。
魏時已經可以預想到鹿鳴宴之後,他不善詩賦的名聲,大概是要跟擅長算學的名聲一樣傳播開來了。
劉言倒是越發覺得此次的解元跟他是同一路人,不是說瞧不上詩賦,隻是不喜歡罷了,而且也並不擅長,在他當年的科舉路上,詩賦絕對是拉後腿的存在。
好在他現在已經為官一方,在江佑府,隻有他讓別人作詩的份兒,不會有人讓他作詩。
劉言索性拉著魏時說話,聊的都是些讀書上的小事兒,他的長子隻比魏時小了兩歲,之前一直在京城,今年年初才過來。
雖然隻差了兩歲,可他那兒子連秀才都沒考上呢,人壓根兒就在書房坐不住,對比人家解元,可真是差遠了。
劉言一來是喜歡這個高中解元的小舉子,二來也是想取取經,看看日後怎麽教導自家孩子。
魏時一開始還有些緊張,但聊的都是生活和讀書上的小事兒,知府大人態度又一直很和藹,不像是一方父母官,倒像是自家的長輩,漸漸也就不緊張了,還把自個兒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告知。
不過這學習方法於他雖然有用,但旁人未必願意學,畢竟習慣不是一朝一日養成的,想要改變已經養成了習慣,那就更困難了。
他也曾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告知堂兄,但堂兄試了幾次之後壓根就沒堅持下去。
知府大人家的公子也不知會不會用,他倒是沒有把這些學習方法藏私的意思,隻是這東西貴在堅持,時間久了才能看出成效來。
倘若他是當世大儒,那教的幾個學習方法再難,也會有人堅持的,可他不過隻是一個舉人,實在沒什麽說服力。
白石景見知府大人無意點評詩作,更無意親自寫詩,他也就不用收斂著自己,怕搶了知府大人風頭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