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一年參加鄉試的考生,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打聽一下競爭者的實力。
不過在這個信息並不發達的年代裏,不可能把所有的考生都打聽個遍。
除了姓名和籍貫之外,也沒辦法把所有的考生攏到一個表裏排名次,畢竟院試都不是在一個地方考的,不一樣的考題,不一樣的考官,根本無從做比較。
所以大家一般能打聽到的,除了跟自己沾親帶故的考生之外,就是院案首了,每一個院案首都是一整個州裏的獲勝者,同時也是鄉試解元最有力的競爭者。
除了院案首之外,除非是什麽來頭大的考生,否則的話,在鄉試的大多數考生眼裏,也不過是籍籍無名之輩。
像魏時,除了出自陽州城的考生,來自其他地方的,壓根就不知道有他這麽一個人,人家也沒把他當成迴事兒。
倘若不是這最後一道算學題目,他可能都撈不著坐在最前麵這一桌。
這也就不難奇怪鄭家逸為什麽不把魏時看在眼裏了,算學這個科目同其他科目不同,甚至牽扯都不太大,天下聞名的博學之士,有的都不是精通算學。
相反,一些連功名都未考取的子弟,對算學倒是精通的很。
如果魏時是策問或者雜文特別出彩,那鄭家逸或許還會擔憂一二,算學就算了。
作為還在苦苦等待成績的考生,聚在一塊兒除了討論考題,大概也沒什麽旁的事情可以做了。
魏時不喜出頭,再加上他年紀小,很少會有人主動向他請教,所以酒席之上,大都是三個院案首在說話,沒法子,誰讓請教他們的人一波又一波呢。
魏時也就頂多被問上一兩個算學題目,這又不像策問和雜文,引經據典能說一大堆,就算是把算學題目的步驟都說出來,那也不是什麽難事兒。
不過,魏時還真因為算學,在同年的考生當中迅速積攢了一波名氣。
最後這一道,讓眾人難到一點思緒都沒有的大題就不說了,旁的題目,魏時講起來也頭頭是道,用兩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簡潔。
原本一道複雜晦澀的算術題目,經過魏時這麽一講解,說是撥開雲霧見天日也不為過了。
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好像這鄉試的算學題目也沒那麽難。
這種迅速抓住重點,並將其簡單化的本領,著實是讓一眾的考生大開眼界,先生講算術題都沒這麽簡單明了。
考生們忽然發現還有這麽一種解題方式,就像是劍客得到了一套招招都是殺招的劍術,簡直不能再實用了。
一個人有了名氣,旁的事情也就慢慢被挖掘出來了,什麽縣案首、府案首、院試的第二名,差這麽一丁點兒,那也是和鄭家逸一樣的小三元了。
說起來也倒黴,像劉子成這樣被守孝一下子耽誤四五年的考生可不多,偏偏被魏時給遇到了,差不多板上釘釘的小三元,就這麽沒了。
都是讀書人,對於小三元的渴望,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事兒也都覺得魏時倒黴。
倒黴就倒黴了,左右這傢夥已經足夠得天獨厚了,十四歲在參加鄉試的考生裏頭雖然不是最小的,但年紀比他小的考生不超過三個。
而且沖現在這情況,甭管是小三元鄭家逸,還是旁的考生,誰都不會覺得魏時對解元這個名頭沒有一爭之力。
差點兒就成了小三元的人,水平跟幾個院案首比起來,應該也不差多少,更何況較之院試,鄉試又多了算學和律學這兩個新的科目。
能答出算學最後一道大題的人,本屆考生裏頭就隻有魏時,先不說別的,這一科就把分數給拉上去了,隻要律學不拉後腿,十四歲的解元,未必不會有。
這樣的情況下,魏時好像一下子就成了考生裏頭炙手可熱的人。
出門閑逛總會遇到幾個打招唿聊天的同年,文會的帖子收了一封又一封,就算是悶在家裏頭讀書,也會有上門探望的友人。
姑且稱之為‘友人’吧,魏時還真沒經歷過這陣仗,一起吃過飯、聊過天兒,討論過文章和考題,關鍵是人家特意給他贈過詩,還不止一首。
就算是相識的時間不長,也差不多算是友人了吧。
朋友裏頭也有點頭之交嘛,能不能更進一步,還要看將來的相處。
第26章
柳州城,知州府內,魏定還沒收到堂弟的來信,身體已經差不多痊癒了,連作息安排都已經恢復到了生病之前的樣子。
那叫一個滿滿當當,錯過了這一次的鄉試,雖然不覺得遺憾,但卻增加了魏定的緊迫感。
三年又三年,鄉試是不會終止的,可他能有多少個三年,真要是耗到七老八十,那便是中了舉又能有什麽用,那家的朝廷會任命一個七老八十的舉人去做官。
所以科舉還是要趁早考,他也不是能耗得起的人。
魏定的夫人趙氏這段時間心情就沒好過,服務局要真是火候沒到,去了考場沒考上也就算了,可真是生病給耽擱的呀,壓根就沒去成考場。
之所以生這場病,還不是因為暗地裏跟魏時較勁,不然的話,夫君也不會日日熬夜,不斷的給自己加砝碼,硬生生的熬出了病,耽擱了這次鄉試。
趙氏心裏頭的這一股子火氣全衝著魏時去了,哪怕他知道這事兒也不應該全怨怪魏時,可除了魏時之外他還能怨誰,總不能怨自個兒夫君身體不好吧,更不能怨公公把侄兒接過來住。
</br>
不過在這個信息並不發達的年代裏,不可能把所有的考生都打聽個遍。
除了姓名和籍貫之外,也沒辦法把所有的考生攏到一個表裏排名次,畢竟院試都不是在一個地方考的,不一樣的考題,不一樣的考官,根本無從做比較。
所以大家一般能打聽到的,除了跟自己沾親帶故的考生之外,就是院案首了,每一個院案首都是一整個州裏的獲勝者,同時也是鄉試解元最有力的競爭者。
除了院案首之外,除非是什麽來頭大的考生,否則的話,在鄉試的大多數考生眼裏,也不過是籍籍無名之輩。
像魏時,除了出自陽州城的考生,來自其他地方的,壓根就不知道有他這麽一個人,人家也沒把他當成迴事兒。
倘若不是這最後一道算學題目,他可能都撈不著坐在最前麵這一桌。
這也就不難奇怪鄭家逸為什麽不把魏時看在眼裏了,算學這個科目同其他科目不同,甚至牽扯都不太大,天下聞名的博學之士,有的都不是精通算學。
相反,一些連功名都未考取的子弟,對算學倒是精通的很。
如果魏時是策問或者雜文特別出彩,那鄭家逸或許還會擔憂一二,算學就算了。
作為還在苦苦等待成績的考生,聚在一塊兒除了討論考題,大概也沒什麽旁的事情可以做了。
魏時不喜出頭,再加上他年紀小,很少會有人主動向他請教,所以酒席之上,大都是三個院案首在說話,沒法子,誰讓請教他們的人一波又一波呢。
魏時也就頂多被問上一兩個算學題目,這又不像策問和雜文,引經據典能說一大堆,就算是把算學題目的步驟都說出來,那也不是什麽難事兒。
不過,魏時還真因為算學,在同年的考生當中迅速積攢了一波名氣。
最後這一道,讓眾人難到一點思緒都沒有的大題就不說了,旁的題目,魏時講起來也頭頭是道,用兩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簡潔。
原本一道複雜晦澀的算術題目,經過魏時這麽一講解,說是撥開雲霧見天日也不為過了。
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好像這鄉試的算學題目也沒那麽難。
這種迅速抓住重點,並將其簡單化的本領,著實是讓一眾的考生大開眼界,先生講算術題都沒這麽簡單明了。
考生們忽然發現還有這麽一種解題方式,就像是劍客得到了一套招招都是殺招的劍術,簡直不能再實用了。
一個人有了名氣,旁的事情也就慢慢被挖掘出來了,什麽縣案首、府案首、院試的第二名,差這麽一丁點兒,那也是和鄭家逸一樣的小三元了。
說起來也倒黴,像劉子成這樣被守孝一下子耽誤四五年的考生可不多,偏偏被魏時給遇到了,差不多板上釘釘的小三元,就這麽沒了。
都是讀書人,對於小三元的渴望,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事兒也都覺得魏時倒黴。
倒黴就倒黴了,左右這傢夥已經足夠得天獨厚了,十四歲在參加鄉試的考生裏頭雖然不是最小的,但年紀比他小的考生不超過三個。
而且沖現在這情況,甭管是小三元鄭家逸,還是旁的考生,誰都不會覺得魏時對解元這個名頭沒有一爭之力。
差點兒就成了小三元的人,水平跟幾個院案首比起來,應該也不差多少,更何況較之院試,鄉試又多了算學和律學這兩個新的科目。
能答出算學最後一道大題的人,本屆考生裏頭就隻有魏時,先不說別的,這一科就把分數給拉上去了,隻要律學不拉後腿,十四歲的解元,未必不會有。
這樣的情況下,魏時好像一下子就成了考生裏頭炙手可熱的人。
出門閑逛總會遇到幾個打招唿聊天的同年,文會的帖子收了一封又一封,就算是悶在家裏頭讀書,也會有上門探望的友人。
姑且稱之為‘友人’吧,魏時還真沒經歷過這陣仗,一起吃過飯、聊過天兒,討論過文章和考題,關鍵是人家特意給他贈過詩,還不止一首。
就算是相識的時間不長,也差不多算是友人了吧。
朋友裏頭也有點頭之交嘛,能不能更進一步,還要看將來的相處。
第26章
柳州城,知州府內,魏定還沒收到堂弟的來信,身體已經差不多痊癒了,連作息安排都已經恢復到了生病之前的樣子。
那叫一個滿滿當當,錯過了這一次的鄉試,雖然不覺得遺憾,但卻增加了魏定的緊迫感。
三年又三年,鄉試是不會終止的,可他能有多少個三年,真要是耗到七老八十,那便是中了舉又能有什麽用,那家的朝廷會任命一個七老八十的舉人去做官。
所以科舉還是要趁早考,他也不是能耗得起的人。
魏定的夫人趙氏這段時間心情就沒好過,服務局要真是火候沒到,去了考場沒考上也就算了,可真是生病給耽擱的呀,壓根就沒去成考場。
之所以生這場病,還不是因為暗地裏跟魏時較勁,不然的話,夫君也不會日日熬夜,不斷的給自己加砝碼,硬生生的熬出了病,耽擱了這次鄉試。
趙氏心裏頭的這一股子火氣全衝著魏時去了,哪怕他知道這事兒也不應該全怨怪魏時,可除了魏時之外他還能怨誰,總不能怨自個兒夫君身體不好吧,更不能怨公公把侄兒接過來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