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那件事,日子也許就真的這麽雖然不盡如意卻也無可奈何地過去了,但那件事發生了,沒有一絲征兆,沒有給他們一絲準備,一下子打破了、打亂了那種表麵的平靜。
突然的一天中午,遠在貴州老家的姐姐打來電話。
那個電話是婆婆接的,她聽不懂貴州話,梁藝接過電話,才知:姐姐、媽媽、還有姐姐六歲的女兒已經到哈爾濱火車站了,問再怎麽走才能到達?
一下子,梁藝愣住了:這麽老遠的地方,她們怎麽來的啊?大六月的,從來也沒有出過門,人生地不熟……這一路上,六十多歲的母親是怎樣熬過來的啊!
來東北以後,梁藝迴家過兩三次了,每次都是輪船火車汽車,輾轉三四天甚至四五天才能到東北的這個油城。
午後三點多,姐姐領著媽媽和孩子終於找到了這個偏僻的小區。
兩年不見,媽媽老了許多。一路顛簸,她顯得很疲憊,原本也不強壯的身體顯得更加瘦小,微駝的背顯得更佝僂。
姐姐也瘦多了,紡織女工的工作和沉重的家務,讓她不得不整日操勞。
孩子長大了,轉眼就該上小學了。姐說,上學前,讓孩子出來走走,也見識見識。
渾身是汗,滿臉倦容,卻是一肚子饑餓。
他說,給做點什麽吧?
媽媽說,隨便什麽都行。
婆婆說,煮麵條吧,這個快。
姐姐說,行。
不大一會兒,一個象臉盆一樣大的瓷盆裝著滿滿的麵條,端上桌,盆裏一點湯都沒有,幹幹的。
我的媽呀,梁藝都想哭了,她知道,媽媽是最恨吃麵條的,尤其是這種幹幹的麵條。媽媽吃麵條必須向一半青菜一半麵,必須是有湯有水的。
這怎麽吃啊,梁藝難過死了。
但媽媽什麽都沒說,平靜地拿過碗,先給孩子盛上,然後自己也盛了一大碗。梁藝看著媽媽,她原以為媽媽會不高興的,至少會很驚訝或者很為難什麽的,但媽媽什麽反應都沒有,反倒叫她的大孫女多吃點。
可能是餓了吧,媽媽吃了一大碗,但沒有再盛,讓姐姐給她倒了一大碗的開水。
看到那一大盆麵條,梁藝又想起了那天中午自己匆匆忙迴家來的情景。她問媽媽:“好吃嗎?這麽幹,也沒有青菜。”媽媽點點頭說:“行,可以。”
原本還算清靜的家,一下子有些擁擠。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他就給她的老家拍了電報報平安。
母親說:“一接到電報啊,你爸就不得了了,一個勁兒地鼓搗我來啊。怎麽來呀,你爸都癱瘓五年了,這剛才有了些好轉,可以自己拄拐慢慢走了,可洗衣做飯看病一點也離不得人哪。”
母親正悉心地包裹小女兒,生怕弄疼了小家夥。“輕點,輕點。”姐姐的女兒小穎用手去摸小妹妹的時候,母親說。很少看到母親的慈祥,記憶中,母親是忙碌的、嚴厲的、抱怨的。
母親邊忙邊說:“我是不想來的,擔不擔心呢,也擔心,但你爸離不開人嘛。哎呀,你爸才不省心呢,天天念呀,總說,怎麽沒個人去看看喲,她一個人離這麽遠,都沒個人去看一眼……”母親擦了擦眼淚說,“你說啊,他年輕那會兒,哪會體貼你生了孩子呀需要調養啊,要注意休息啊,一點也不懂得男人要體諒女人啊,這會兒,他怎麽就想到了呢?我也是沒明白,我生你們六個娃兒,沒有一個,他是服侍到滿月了的,總是找借口提前好幾天就去上班了(爸爸和媽媽兩地分居地過了一輩子)……反正你結婚都兩三年了,家裏也沒有人來看過,就借這個機會來看看嘛,也是可以的,我們就來了。這時候難呐,娘家有人來看看,幫幫忙,也是好的。你看,幸虧來了,家裏連個幫手都沒有,男人白天上班,老婆婆腿腳不方便……你怎麽不早說啊……”母親絮絮叨叨了一大堆,梁藝聽著笑著,就象小時候聽母親的訴苦和嘮叨,靜靜地。
晚上,姐姐和穎在婆婆那屋打地鋪,母親睡在梁藝這屋的沙發上,說是好照顧小娃娃。
夜裏,梁藝睡得從未有過的踏實。
第二天,丈夫照例去上班,隻是母親接替了婆婆。
北方的夏天比南方涼爽得多,北方夏天的風也比南方涼了許多,在貴州老家都見不得涼風的母親,去了一趟菜市場迴來,一個勁兒地喊:“好涼啊好涼啊,頭都被吹昏了,人都要被吹跑了。”
一大早,母親就和姐姐去了菜市場,買迴來一些青菜,一些新鮮肉。姐姐下廚,給她做了一碗丸子湯。
母親來前,梁藝的嘴裏總是起大泡,天熱,吃不下油的鹹的,婆婆就頓頓做小米粥。可是母親來了,一切都變了,肉丸子湯也不油膩了,吃點帶鹽的菜也不覺得鹹了。她問母親為什麽,母親說,做飯做菜講究點方法,肉類做湯把上麵一層油去掉就可以了,再放些青菜把油吸掉,吃起來自然就不會那麽油了。“看著精神不佳的女兒,母親心疼地說:”坐月子吃很重要,大人吃得好了養得好了,奶充足,娃兒才不受罪,才長得好。“
婆婆蒸的雞蛋羹是蜂窩狀的大鼓包,還總是鹹得辣嗓子;母親蒸的雞蛋羹卻是細嫩而金黃的,不鹹不淡,正可口。婆婆燉過一次雞,幹巴巴硬梆梆的一大盆,梁藝一看就沒了味口;而母親燉的雞肉,嫩嫩的,爛爛的,不用咬,輕輕一抿就化在了嘴裏,一點兒也不費力。
母親和姐姐來了四五天後,孩子就滿月了。
“明天孩子滿月了,是不是得表示一下呀?”她問丈夫。
“表示啥呀,這麽忙……又不是小小子……哪有姑娘還辦酒席的?”他有些不情願。
“這有什麽呀,姑娘、小子不都一樣嘛。”對於丈夫的態度,她表示出不滿意。
到底還是沒有什麽表示。第二天,姐姐做的菜,家裏人吃了一桌團圓飯,用自家的傻瓜相機,給孩子照了幾張相。
簡簡單單,梁藝想起來有些不甘。她不明白,為什麽在男人的眼裏,哪怕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男人眼裏,女人、女兒怎麽都不如男人、男孩那麽招人喜歡?
喜不喜歡,反正女兒已經來到人間,再說,女兒是她想要的,隻要她喜歡就行,管他呢!
一晃一周過去,姐姐的假期快結束了。
母親本是要和姐姐、小侄女一起迴家的,但梁藝希望母親留下,甚至希望母親能在她這裏長住。這幾天,她看到了,不管是做家務還是帶孩子,母親都是勤勞的、有經驗的,比婆婆強很多,況且,和自己的母親相處怎麽也比和婆婆相處容易些。
“你爸離不開人的。”母親也惦記女兒,但女兒畢竟已經出嫁,婆家的人已經在這裏了,她不好再插手。這些天,母親看到了婆婆拉得長長的臉,女婿又很忙,她怕留下來給女兒添麻煩。
“家裏還有大哥和弟弟呢。我也是你的孩子,你都來了,就幫幫我唄。”梁藝懇求著母親。
“那——那你婆婆怎麽辦?我在這裏,怕是要把人家給得罪了。”母親很猶豫。
“沒事的。過幾天,他家來人就把她接迴去了,人家家裏還有個大孫子呢,是他家老三家的,比這個老大的還早生半年呢,一個大胖小子,老兩口喜歡得不得了呢。再說,她在這裏,什麽忙也幫不上,啥也不主動給你幹,說兩句就給她兒子臉色看,還老想管這管那的……反正,挺煩人的。趁早讓她迴老家吧,每個月給錢就是了。”沒想到,自己一開口就說了這麽多。母親是過來人,她深知其中的微妙,也理解女兒的苦衷。
“我媽先不迴去了,我想讓我媽多住些日子,我都兩三年沒迴家了,老太太來一趟也不容易,下次都不一定什麽時候來了,來不來都說不準呢。”梁藝的口氣有些堅定。
“行,那過幾天,我讓我爸來接我媽。”在他眼裏,隻要媳婦覺得好,家裏的事有人管就行,誰管都一樣。
於是,他就給姐姐和小侄女買了票,用公司的車送到了火車站。
姐姐和穎走了,小小兩居室一下子靜了下來。隻是睡眠一直不好,情緒也很糟糕,媽媽和姐姐來了,竭力地控製著自己,不讓她們看出那些雞毛蒜皮一樣的矛盾,不讓她們為自己擔心。
一個多月來,身體極度虛弱,神經高度緊張,情緒跌入低穀……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睜大眼睛睡不著。
母親包攬了所有一家務,婆婆卻臉色一天比一天難看。有時候,母親忙著打理小嬰兒,忘了鍋裏還燉著肉,把鍋裏的水燉幹了,婆婆在廚房進進出出走動,也不會幫著添點水什麽的。
突然的一天中午,遠在貴州老家的姐姐打來電話。
那個電話是婆婆接的,她聽不懂貴州話,梁藝接過電話,才知:姐姐、媽媽、還有姐姐六歲的女兒已經到哈爾濱火車站了,問再怎麽走才能到達?
一下子,梁藝愣住了:這麽老遠的地方,她們怎麽來的啊?大六月的,從來也沒有出過門,人生地不熟……這一路上,六十多歲的母親是怎樣熬過來的啊!
來東北以後,梁藝迴家過兩三次了,每次都是輪船火車汽車,輾轉三四天甚至四五天才能到東北的這個油城。
午後三點多,姐姐領著媽媽和孩子終於找到了這個偏僻的小區。
兩年不見,媽媽老了許多。一路顛簸,她顯得很疲憊,原本也不強壯的身體顯得更加瘦小,微駝的背顯得更佝僂。
姐姐也瘦多了,紡織女工的工作和沉重的家務,讓她不得不整日操勞。
孩子長大了,轉眼就該上小學了。姐說,上學前,讓孩子出來走走,也見識見識。
渾身是汗,滿臉倦容,卻是一肚子饑餓。
他說,給做點什麽吧?
媽媽說,隨便什麽都行。
婆婆說,煮麵條吧,這個快。
姐姐說,行。
不大一會兒,一個象臉盆一樣大的瓷盆裝著滿滿的麵條,端上桌,盆裏一點湯都沒有,幹幹的。
我的媽呀,梁藝都想哭了,她知道,媽媽是最恨吃麵條的,尤其是這種幹幹的麵條。媽媽吃麵條必須向一半青菜一半麵,必須是有湯有水的。
這怎麽吃啊,梁藝難過死了。
但媽媽什麽都沒說,平靜地拿過碗,先給孩子盛上,然後自己也盛了一大碗。梁藝看著媽媽,她原以為媽媽會不高興的,至少會很驚訝或者很為難什麽的,但媽媽什麽反應都沒有,反倒叫她的大孫女多吃點。
可能是餓了吧,媽媽吃了一大碗,但沒有再盛,讓姐姐給她倒了一大碗的開水。
看到那一大盆麵條,梁藝又想起了那天中午自己匆匆忙迴家來的情景。她問媽媽:“好吃嗎?這麽幹,也沒有青菜。”媽媽點點頭說:“行,可以。”
原本還算清靜的家,一下子有些擁擠。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他就給她的老家拍了電報報平安。
母親說:“一接到電報啊,你爸就不得了了,一個勁兒地鼓搗我來啊。怎麽來呀,你爸都癱瘓五年了,這剛才有了些好轉,可以自己拄拐慢慢走了,可洗衣做飯看病一點也離不得人哪。”
母親正悉心地包裹小女兒,生怕弄疼了小家夥。“輕點,輕點。”姐姐的女兒小穎用手去摸小妹妹的時候,母親說。很少看到母親的慈祥,記憶中,母親是忙碌的、嚴厲的、抱怨的。
母親邊忙邊說:“我是不想來的,擔不擔心呢,也擔心,但你爸離不開人嘛。哎呀,你爸才不省心呢,天天念呀,總說,怎麽沒個人去看看喲,她一個人離這麽遠,都沒個人去看一眼……”母親擦了擦眼淚說,“你說啊,他年輕那會兒,哪會體貼你生了孩子呀需要調養啊,要注意休息啊,一點也不懂得男人要體諒女人啊,這會兒,他怎麽就想到了呢?我也是沒明白,我生你們六個娃兒,沒有一個,他是服侍到滿月了的,總是找借口提前好幾天就去上班了(爸爸和媽媽兩地分居地過了一輩子)……反正你結婚都兩三年了,家裏也沒有人來看過,就借這個機會來看看嘛,也是可以的,我們就來了。這時候難呐,娘家有人來看看,幫幫忙,也是好的。你看,幸虧來了,家裏連個幫手都沒有,男人白天上班,老婆婆腿腳不方便……你怎麽不早說啊……”母親絮絮叨叨了一大堆,梁藝聽著笑著,就象小時候聽母親的訴苦和嘮叨,靜靜地。
晚上,姐姐和穎在婆婆那屋打地鋪,母親睡在梁藝這屋的沙發上,說是好照顧小娃娃。
夜裏,梁藝睡得從未有過的踏實。
第二天,丈夫照例去上班,隻是母親接替了婆婆。
北方的夏天比南方涼爽得多,北方夏天的風也比南方涼了許多,在貴州老家都見不得涼風的母親,去了一趟菜市場迴來,一個勁兒地喊:“好涼啊好涼啊,頭都被吹昏了,人都要被吹跑了。”
一大早,母親就和姐姐去了菜市場,買迴來一些青菜,一些新鮮肉。姐姐下廚,給她做了一碗丸子湯。
母親來前,梁藝的嘴裏總是起大泡,天熱,吃不下油的鹹的,婆婆就頓頓做小米粥。可是母親來了,一切都變了,肉丸子湯也不油膩了,吃點帶鹽的菜也不覺得鹹了。她問母親為什麽,母親說,做飯做菜講究點方法,肉類做湯把上麵一層油去掉就可以了,再放些青菜把油吸掉,吃起來自然就不會那麽油了。“看著精神不佳的女兒,母親心疼地說:”坐月子吃很重要,大人吃得好了養得好了,奶充足,娃兒才不受罪,才長得好。“
婆婆蒸的雞蛋羹是蜂窩狀的大鼓包,還總是鹹得辣嗓子;母親蒸的雞蛋羹卻是細嫩而金黃的,不鹹不淡,正可口。婆婆燉過一次雞,幹巴巴硬梆梆的一大盆,梁藝一看就沒了味口;而母親燉的雞肉,嫩嫩的,爛爛的,不用咬,輕輕一抿就化在了嘴裏,一點兒也不費力。
母親和姐姐來了四五天後,孩子就滿月了。
“明天孩子滿月了,是不是得表示一下呀?”她問丈夫。
“表示啥呀,這麽忙……又不是小小子……哪有姑娘還辦酒席的?”他有些不情願。
“這有什麽呀,姑娘、小子不都一樣嘛。”對於丈夫的態度,她表示出不滿意。
到底還是沒有什麽表示。第二天,姐姐做的菜,家裏人吃了一桌團圓飯,用自家的傻瓜相機,給孩子照了幾張相。
簡簡單單,梁藝想起來有些不甘。她不明白,為什麽在男人的眼裏,哪怕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男人眼裏,女人、女兒怎麽都不如男人、男孩那麽招人喜歡?
喜不喜歡,反正女兒已經來到人間,再說,女兒是她想要的,隻要她喜歡就行,管他呢!
一晃一周過去,姐姐的假期快結束了。
母親本是要和姐姐、小侄女一起迴家的,但梁藝希望母親留下,甚至希望母親能在她這裏長住。這幾天,她看到了,不管是做家務還是帶孩子,母親都是勤勞的、有經驗的,比婆婆強很多,況且,和自己的母親相處怎麽也比和婆婆相處容易些。
“你爸離不開人的。”母親也惦記女兒,但女兒畢竟已經出嫁,婆家的人已經在這裏了,她不好再插手。這些天,母親看到了婆婆拉得長長的臉,女婿又很忙,她怕留下來給女兒添麻煩。
“家裏還有大哥和弟弟呢。我也是你的孩子,你都來了,就幫幫我唄。”梁藝懇求著母親。
“那——那你婆婆怎麽辦?我在這裏,怕是要把人家給得罪了。”母親很猶豫。
“沒事的。過幾天,他家來人就把她接迴去了,人家家裏還有個大孫子呢,是他家老三家的,比這個老大的還早生半年呢,一個大胖小子,老兩口喜歡得不得了呢。再說,她在這裏,什麽忙也幫不上,啥也不主動給你幹,說兩句就給她兒子臉色看,還老想管這管那的……反正,挺煩人的。趁早讓她迴老家吧,每個月給錢就是了。”沒想到,自己一開口就說了這麽多。母親是過來人,她深知其中的微妙,也理解女兒的苦衷。
“我媽先不迴去了,我想讓我媽多住些日子,我都兩三年沒迴家了,老太太來一趟也不容易,下次都不一定什麽時候來了,來不來都說不準呢。”梁藝的口氣有些堅定。
“行,那過幾天,我讓我爸來接我媽。”在他眼裏,隻要媳婦覺得好,家裏的事有人管就行,誰管都一樣。
於是,他就給姐姐和小侄女買了票,用公司的車送到了火車站。
姐姐和穎走了,小小兩居室一下子靜了下來。隻是睡眠一直不好,情緒也很糟糕,媽媽和姐姐來了,竭力地控製著自己,不讓她們看出那些雞毛蒜皮一樣的矛盾,不讓她們為自己擔心。
一個多月來,身體極度虛弱,神經高度緊張,情緒跌入低穀……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睜大眼睛睡不著。
母親包攬了所有一家務,婆婆卻臉色一天比一天難看。有時候,母親忙著打理小嬰兒,忘了鍋裏還燉著肉,把鍋裏的水燉幹了,婆婆在廚房進進出出走動,也不會幫著添點水什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