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慈又問:“戰陣之上以兵器為主,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你二人學什麽?”
李東迴答:“我學戟!”楊林迴答:“我學槍”左慈說道:“武藝在精不在多,如此甚好!休息一日,明天卯時開始,正式教你二人識字,傳授武藝!”
翌日,清晨左慈看著二人說道:“這裏有四個木桶,山下有一潭清泉,你二人從現在起每天去山下取水,倒進這兩個水缸,直道午時!提桶的時候雙臂要像兩側平伸,去吧!”
院子到那潭清泉兩裏路程,還得上山,下山,雙手還要平伸,將缸填滿估計也得幾十桶水,木桶底部還是尖的,二人在師父說完之後提著桶苦著臉向山下跑去,到了午時李東來迴八次,而楊林隻提了四次,二人已經渾身顫抖,大汗淋漓,而最後這次二人更是挪著上來的。
等待兩個人稍做休息左慈看著他們說道:“先去吃飯,飯後休息盞茶時間,午時四刻為師教你們一套劍術,你們習練到申時!
休息過後,二人開始學習劍術,左慈舞劍完畢,又放慢了速度演練了兩遍,由於本身具有武學基礎,加上悟性很高,李東基本上能模仿的八九不離十了,而沒有習過武藝的楊林隻記住一半,左慈耐心說出要點,讓李東慢慢舞劍並加以指正,楊林觀摩直到記住,待二人招式無誤,囑咐二人勤加練習轉身離開。
李東二人揮汗如雨,反複的練習著劍術直到申時,待吃飯休息過後,教二人識字到酉時四刻,讓二人迴到各自的房間,在師父用草藥燒製的藥浴中,侵泡身體半個時辰,再睡覺。
第二天,二人起來精神飽滿,一點也沒有留下昨日的疲累,不待師父吩咐二人拿起桶,向山下跑去,時至中午李東提水十個來迴,楊林堅持五個來迴,二人疲憊不堪,……練劍……習字,小白虎整天優哉遊哉滿山亂跑,以後的日子每天就這樣重複著。
半年後,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正月,李東早已經輕鬆的將水缸裏的水填滿,不過他依然陪著楊林直到他也能將水缸填滿遊刃有餘。李東資質非常體魄強健,堅韌好學,楊林也沒有原來的瘦弱不堪變得強壯許多,尤其是他的毅力驚人。
愛徒的努力使左慈內心非常滿意,卻一直沒有表現出來,卯時未至,李東二人走出房間向左慈一拜,左慈點點頭說道:“從今日起,不用打水了,那邊有兩個大斧你們去砍樹到午時迴來,繼續練習劍術,酉時讀《論語》!”
帶著二人來到後麵的樹林,看著一片片需要二人才能合抱的大樹,左慈說道:“你們二人到樹前,紮馬,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麵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然後左右揮斧。什麽時候在一盞茶的時間揮斧兩千五百次什麽時候才算成功,好了開始把!”
李東和楊林互相看一眼,搖頭苦笑,分別走到一顆樹前,紮馬揮起百斤大斧,“嘭、嘭”砍起樹來……(古時候一斤=220克,一百斤=22千克,爬大家嚇著解釋一下)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正月,左慈看著兩個徒弟問道:“如今已過去一年,你們二人盞茶時間能揮斧多少次了?”“大概兩千八百多次”“大概兩千六百次”李東和楊林迴答。
走我們去看看你們的成果。
走到樹林說道:“楊林你去,我看時辰,李東計數!”看楊林準備好了左慈說道“開始。”李東數著:“一、二、三、四……兩千六百一十一、兩千六百一十二…”左慈說道:“停!多少次?”李東說道:“師父,一共兩千六百一十五次!”報完數李東不待師父吩咐就走到樹旁,聽到喊開始揮起斧頭“嘭、嘭….”師父喊停,收迴斧頭走了過去,左慈問楊林報數,楊林說到:“師父,一共兩千九百三十四次!”左慈滿意的點了點頭,二人終於停下了伐木工的工作。
迴到院落左慈看著他們二人說道:“從今天開始傳授你們槍和戟的基本招式,槍法以攔、拿、紮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紮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紮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紮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單紮、對紮的訓練是 基本功。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之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範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
頓了一下又道:“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戟法大氣磅礴,步伐要穩健,腰馬合一,氣勢沉穩,而又剛猛異常,雙臂要孔武有力氣韻綿長,要有一往無前的氣魄!”說完走進屋內,不待片刻左手提著一杆長槍,右手提著一把大戟。槍長九尺八寸槍尖閃爍著寒光,槍杆通體烏黑。戟長一仗二尺九寸,整支戟通體暗紅,戟杆上畫有鬼神圖!
將武器分別遞給二人說道:“此二物通體均為天外隕鐵所鑄,槍杆內為鐵力木外鑄隕鐵,較為輕便,重六十二斤。戟重一百九十六斤。我就將此送與你二人!如今劍法已經有所成就,以後不必練習那麽長時間,練習一邊即可,其餘時間開始教授你二人韜略!”
時光如流水匆匆而去,光和初年(178年),夏末秋至,這一天並沒有督促他們習武,師徒三人站在院內。
李東迴答:“我學戟!”楊林迴答:“我學槍”左慈說道:“武藝在精不在多,如此甚好!休息一日,明天卯時開始,正式教你二人識字,傳授武藝!”
翌日,清晨左慈看著二人說道:“這裏有四個木桶,山下有一潭清泉,你二人從現在起每天去山下取水,倒進這兩個水缸,直道午時!提桶的時候雙臂要像兩側平伸,去吧!”
院子到那潭清泉兩裏路程,還得上山,下山,雙手還要平伸,將缸填滿估計也得幾十桶水,木桶底部還是尖的,二人在師父說完之後提著桶苦著臉向山下跑去,到了午時李東來迴八次,而楊林隻提了四次,二人已經渾身顫抖,大汗淋漓,而最後這次二人更是挪著上來的。
等待兩個人稍做休息左慈看著他們說道:“先去吃飯,飯後休息盞茶時間,午時四刻為師教你們一套劍術,你們習練到申時!
休息過後,二人開始學習劍術,左慈舞劍完畢,又放慢了速度演練了兩遍,由於本身具有武學基礎,加上悟性很高,李東基本上能模仿的八九不離十了,而沒有習過武藝的楊林隻記住一半,左慈耐心說出要點,讓李東慢慢舞劍並加以指正,楊林觀摩直到記住,待二人招式無誤,囑咐二人勤加練習轉身離開。
李東二人揮汗如雨,反複的練習著劍術直到申時,待吃飯休息過後,教二人識字到酉時四刻,讓二人迴到各自的房間,在師父用草藥燒製的藥浴中,侵泡身體半個時辰,再睡覺。
第二天,二人起來精神飽滿,一點也沒有留下昨日的疲累,不待師父吩咐二人拿起桶,向山下跑去,時至中午李東提水十個來迴,楊林堅持五個來迴,二人疲憊不堪,……練劍……習字,小白虎整天優哉遊哉滿山亂跑,以後的日子每天就這樣重複著。
半年後,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正月,李東早已經輕鬆的將水缸裏的水填滿,不過他依然陪著楊林直到他也能將水缸填滿遊刃有餘。李東資質非常體魄強健,堅韌好學,楊林也沒有原來的瘦弱不堪變得強壯許多,尤其是他的毅力驚人。
愛徒的努力使左慈內心非常滿意,卻一直沒有表現出來,卯時未至,李東二人走出房間向左慈一拜,左慈點點頭說道:“從今日起,不用打水了,那邊有兩個大斧你們去砍樹到午時迴來,繼續練習劍術,酉時讀《論語》!”
帶著二人來到後麵的樹林,看著一片片需要二人才能合抱的大樹,左慈說道:“你們二人到樹前,紮馬,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麵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然後左右揮斧。什麽時候在一盞茶的時間揮斧兩千五百次什麽時候才算成功,好了開始把!”
李東和楊林互相看一眼,搖頭苦笑,分別走到一顆樹前,紮馬揮起百斤大斧,“嘭、嘭”砍起樹來……(古時候一斤=220克,一百斤=22千克,爬大家嚇著解釋一下)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正月,左慈看著兩個徒弟問道:“如今已過去一年,你們二人盞茶時間能揮斧多少次了?”“大概兩千八百多次”“大概兩千六百次”李東和楊林迴答。
走我們去看看你們的成果。
走到樹林說道:“楊林你去,我看時辰,李東計數!”看楊林準備好了左慈說道“開始。”李東數著:“一、二、三、四……兩千六百一十一、兩千六百一十二…”左慈說道:“停!多少次?”李東說道:“師父,一共兩千六百一十五次!”報完數李東不待師父吩咐就走到樹旁,聽到喊開始揮起斧頭“嘭、嘭….”師父喊停,收迴斧頭走了過去,左慈問楊林報數,楊林說到:“師父,一共兩千九百三十四次!”左慈滿意的點了點頭,二人終於停下了伐木工的工作。
迴到院落左慈看著他們二人說道:“從今天開始傳授你們槍和戟的基本招式,槍法以攔、拿、紮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紮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紮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紮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單紮、對紮的訓練是 基本功。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之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範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
頓了一下又道:“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戟法大氣磅礴,步伐要穩健,腰馬合一,氣勢沉穩,而又剛猛異常,雙臂要孔武有力氣韻綿長,要有一往無前的氣魄!”說完走進屋內,不待片刻左手提著一杆長槍,右手提著一把大戟。槍長九尺八寸槍尖閃爍著寒光,槍杆通體烏黑。戟長一仗二尺九寸,整支戟通體暗紅,戟杆上畫有鬼神圖!
將武器分別遞給二人說道:“此二物通體均為天外隕鐵所鑄,槍杆內為鐵力木外鑄隕鐵,較為輕便,重六十二斤。戟重一百九十六斤。我就將此送與你二人!如今劍法已經有所成就,以後不必練習那麽長時間,練習一邊即可,其餘時間開始教授你二人韜略!”
時光如流水匆匆而去,光和初年(178年),夏末秋至,這一天並沒有督促他們習武,師徒三人站在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