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想換迴戰俘如此又一次唇槍舌戰開啟,不過陸衡卻無所謂這些戰俘能換多少錢,而是想到另外件重要的事情,隨著一統甚至航海時代的開啟,自己的大宋很可能會進入一個國際時代。


    這次外交的博弈讓陸衡提起了一個警鍾,陸衡清楚記得晚清因為閉關鎖國,不止是押片順走了華夏大量的白銀,就連普通的蘿卜、土豆都賣成了人參價,在這裏重點不是價格而是大量的貴金屬外流。


    這是一種金融體係的博弈,簡單換個例子就如今暹羅國和大宋多少就會有‘交流’而商人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陸衡相信不久就有一批暹羅國商人前來兜賣他們的珠寶!


    就以暹羅使臣開價一顆石頭可以換一千戰俘,而以陸衡開價就等於一顆石頭換兩千萬錢。


    如一畝良田1.2萬錢,如果還不形象如今一旦良米也就是後世大約18斤左右的優質小米才400錢。


    如今大宋缺‘錢’其實缺的是本位貴金屬,也就是銅、銀、金,這也是陸衡心心念念打日本群島,還有儂智高那個金礦的原因。


    可這一通商物以稀為貴,一顆石頭就能順走國內無數的貴金屬,而這東西在他們國家卻不是什麽非常稀罕的物品,這就會讓大量的貴金屬流出。


    也許古人不知道這樣金融戰的影響力,但是陸衡卻知道在經濟體係沒有完善前,貴金屬的本位穩定性就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當一個國家‘錢’出現緊張,那勢必會形成動蕩,一個國家沒‘錢’的後果不言而喻,同時也是對於大宋本就逐漸恢複的金融體係是一個打擊。


    如此陸衡召集了內閣、財務部、外交部、央行等人商議,包括丁謂、荀諶、盧毓、劉巴、沈括等有經濟頭腦的大臣一起商議。


    雖然這個時代的經濟學還是朦朧階段,但是如此形象的例子沒人會不懂,自然重視起了這個問題‘外物經濟法’在眾人商討中漸漸浮現出來。


    在這給看的雲裏霧裏的朋友解釋下,其中重點是‘貴金屬’的流出而不是‘錢’的流出,和後世的虛擬經濟體係不同,在古代都是實體經濟體係。


    後世不管是軟妹幣也好、美刀也罷、泰銖、港幣等等其實都是紙是沒有價值的,簡單說是當地政府擔保的消費力和國際經濟對換和承認的‘錢’。


    這個‘錢’是虛擬的所以要有本位的擔保,後世就是‘黃金’作為擔保所以黃金儲備是橫梁一個國家真正的經濟實力體現。


    而古代這個‘錢’卻不是,而是實打實的‘貴金屬’流出,一萬的字麵數字流出和一萬的黃金流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因為‘貴金屬’的總量是在那,大宋缺貴金屬流出多少國內就少多少,而國內的‘錢’一少經濟就會崩壞然後就形成動蕩。


    這裏先不說貴金屬的開源,比如找到金礦也能部分解決問題。


    有人要問那就不要對外貿易了?


    不,不但要對外貿易更要提倡對外貿易,但是根據以上理論讓其他國家的貴金屬流入大宋,而不是流出大宋。


    其實就是貨物可以出國,但是貴金屬不可以出國切斷這一點就足以,可以利用政策讓外出的商人對換物品的政策。


    又比如對換大宋的銀票儲蓄,雖然當地不承認但是迴到大宋就可以變成流通的錢。


    對於國際商人都會選擇這兩種,來大宋一次''遠征''賣出貨物後,對換大宋特產再賣迴本國又賺一筆。


    如果短期又迴大宋,還可以存錢在大宋,減少路上的風險。


    對外起碼目前大宋收各國的外匯,如銅幣、銀幣、金幣等,來彌補本國貴金屬的不足。


    如此''邊境稅收法''、''國際貿易法''、''國際貿易稅率法''等等紛紛誕生。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邊境稅收法''如果是將大量的貴金屬也就是錢(銀票除外)直接運出境會收重稅,但是以物品出境會減免部分商稅!


    如此一來精明的商人自己會選擇其中的利弊。


    另外就是外來物品的定價問題,要完全杜絕什麽一顆石頭換萬頃良田、一塊土豆換人參的事情發生。


    但是這卻迴到原點要解決這問題,隻能開闊眼界不然物以稀為貴就是定律,讓國人開闊眼界就是航海時代一大優勢。


    同時陸衡設定''定價法''把所有一切新鮮物品根據動物、植物、金屬、工藝品等等指定最高價。


    但是這個價格是有限的、可變的,任何商人敢高於‘最高價’買賣一旦發現,賣方貨物充公,買方罰款貨物等價的最高價金額。


    陸衡在商議大宋國際經濟體係的時候,趙德芳正在與蘇憲誠唇槍舌戰大殺價格的同時。


    伊籍的大宋使團從交州交趾郡南下進入日南郡邊關抵達大理。


    當伊籍亮出大宋使臣的身份,又用大宋和暹羅國北方元帥關勝交戰為敲門磚,一路受到了大理國的熱烈款待。


    不似趙德芳被堵在邊境,伊籍一路抵達了大理國都桑香,伊籍發現此地果然和於吉所說一樣佛教盛行。


    單單眼前皇宮後的佛寺比皇宮都要雄偉,一路上各種寺院僧侶絡繹不絕什麽密宗僧人、禪宗僧人、天竺僧人、帶發修行的居士應有竟有。


    伊籍還看到不少的漢人僧侶,顯然是東漢大亂從交州一路千辛萬苦抵達這裏,但是避禍戰亂還是真的有向佛之心就不得而知。


    很快伊籍看到大理國皇弟段和譽,一路上伊籍就聽過大理國王兩兄弟不凡。


    國主段思平武藝高強、統兵能力絕佳、人格魅力感染著眾人效忠。


    而弟弟段和譽文武雙全溫儒爾雅、飽讀詩書、非常擅長內政和計謀。


    兄弟二人一個負責對外戰爭開疆擴土,另一個安穩後方監國治理國家相得益彰。


    兩人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一文一武,如果在其他地方比如中原、草原早晚會發生紛爭。


    但是大理這地方卻非常特殊,佛教盛行讓兄弟二人都癡迷佛學,段思平經常說等天下紛爭結束就在無為寺出家,讓段和譽為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宋人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皮pi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皮pi豬並收藏三國之宋人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