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越的那一天起,張漢卿就在思索如何使中國的戰略利益最大化。當然,在起初,他的重心還是放在國內,放在如何使奉係強大。自從直係敗退,人民黨|領導中國已是時間上的問題了,他的心思已經擴展到海外,那風雲詭密的國際局勢才是他的最愛。
掌握大勢就是好,他知道那場讓全球洗牌的大戰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清楚地知道釀成這一大變的每一步、每一個重大的事件。這是繞不過幾個大國,隻是當事國誰也不會有他這麽清晰地知道每個決策最後的演變罷了。
《凡爾賽和約》帶給德國人民的是恥辱和不忿。和約在軍事方麵對德國的限製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德國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不超過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其中包括士兵、軍官和非戰鬥人員。
德國總參謀部被取締,並且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製;
禁止德國在院校以及射擊、運動和旅行組織進行任何軍事訓練;
禁止德國擁有重炮、坦克、潛艇和軍用飛機;
允許德國將來擁有一支海軍艦隊,但是隻準有6艘袖珍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和12艘加強雷擊艦;全國海軍不得超過人。
一句話,德國沒有力量作任何的反對,勝利方連德國軍事的潛力也一並扼殺了。
協約國成員們為了防止德國死灰複燃的限製很毒辣但也很有效,如果不是有卓約的西克特總參謀長的話,德國基本上就會在軍事上廢掉,再多的希特勒也沒有用。
對高貴的容克貴族來說,德國並不是被戰敗的。德國投降並非由於在戰場上的重大失利,而是國內工人的起義,所以任何一個有血性的德國政治家和軍人都不甘心接受這種屈辱。
法國福熙元帥也知道這樣的製裁不會熄滅德國人內心的戰爭企業,反而會激發德國人民的憤怒,從而重新引發戰爭,所以大聲疾唿“這不是和平,而是一場二十年的休戰”。
但是戰爭結束了,作為軍人的影響力已經遠遜於政客,他的話並沒有人聽,或者是聽到了但沒有理會。
可是張漢卿非常清楚德國人的心態。在此前已經與德國政界、軍界私下達成了很多對中國軍事發展有利、對德國保持軍工研發能力也有利的雙贏協議。這些協議正在陸續變現中,可是他覺得進展還是太慢、程度仍需加深。
“五卅”事件中英國人的傲慢和日本人的見隙插針讓他慢慢修正之前的一些觀點,中國與日本已無法調和,與英國等列強也越來越在重要的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比如事關中國的主權。在這種情況下,人民軍缺少對他們有製約的東西。
最迫切的是大口徑大炮,至少要保證陸軍在與其軍艦的對抗中不落下風,或者有製衡的手段。黃浦江上的那次炮擊雖然振奮了國人的氣勢,但運氣的成分居多。
以當時的情況,雖然中國炮兵能夠把那艘“加得夫”號巡洋艦甲板上的東西掃光,但無法貫穿裝甲是事實,也有能對其造成致命的打擊。如果不是艦長梅格上校的死讓他們戰意全消,中國極可能出現百姓死了、炮兵被反打了、英艦從容退出黃浦江的被動局麵。
其它的還有潛艇、大噸位軍艦、飛機等武器,但這不是張漢卿認為最重要的。人才、觀念以及扶持一個能夠比正史上更能威脅歐洲的強大的德國才是他的出發點。他迴顧了列強對德國的軍事能力限製後滿懷激情地說:
“中德都是陸上的大國,我們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保持一支強大到讓敵人不敢正視的陸軍,這是我們複興的希望。由於人民軍是一支新生的軍隊,對於現代化的戰爭缺少經驗,無論從技戰術還是單兵素質、後勤保障以及訓練上與世界強國都有一定差距,這一點經曆過大戰的德國同行有能力給我們最好的幫助。
所以我希望德國政|府能夠派出足夠多的軍事人才擔任我們團以上軍官的訓練工作,包括作戰、技術和指揮,現在的一個顧問團太少,我們至少需要一千名以上,時間至少要一年。
這對德國保持戰鬥力也有好處。我知道你們是把士兵當軍官來培養,下級軍官當中級軍官來培養,也理解並佩服把士官當軍官看的明智。不過,真正合格的軍官是在真正帶兵中獲得的,我們向你們提供這個舞台!”
德國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舉世矚目,其士兵雖然沒有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意誌,但是隻要以軍團或集團形式出現,那就是一架穩定運轉的戰鬥機器:
每個士兵都可以忠於職守,從上到下,指揮順暢、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或者是多軍種協同作戰,整體戰鬥力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無出其右的。否則,它也不能吊打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的法國,征服歐洲,以一己之力獨抗美蘇,縱使敗亦燦爛。
人民軍出自奉係,隻是在政治工作和編製上是張漢卿的獨創,其兵員將官、作戰手段及指揮係統依然與奉係或國內其它派別的軍隊差別不大。
雖然戰鬥力相較突出,但由於擴充太快,又多是各地降兵或就地征召而來,除幾支比較精銳的軍隊保持了較強的係統性,其它的打打軍閥還行,要和列強比就差的多了。
現代化軍隊不是簡單的人頭聚集,它包含諸多兵種的合成,有諸多高技術的武器如機械化裝備、空地協同等,對於團體配合有極高的要求。
同樣的武器,在不同的戰術和組合下結果會有天壤之別。人民軍軍官的選擇經曆了多種渠道,雖然張漢卿一直把文化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但仍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很難具有職業化的水準,思想仍然停留在舊式的作戰方法上。
此外,很多新式武器需要官兵的文化程度要高,特別是一些技術性兵種,如炮兵等都在急速地擴充,但是所招募的兵員良莠不齊,很難發揮出炮兵的威力;他極為重視的參謀隊伍,雖然大多從基層指揮員提升而來,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但對於如何做好參謀工作就顯得差強人意。
而德國軍官團製度的成熟和有效在世界上都是出名的,在德國軍隊盛行一句話:“聰明懶散的人適合當司令,聰明又勤快的人適合當參謀。”其參謀人員完全把軍隊日常工作接手過去,讓各級司令官能夠騰出手來研究戰略性問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各司其職。
像馮?西克特把10萬德國兵看成德國軍隊的精英,所以德國軍隊在追求質量的進程中是無情的。一大批參加過一戰的軍官和士兵因為達不到西克特的考核標準,而被提前退出現役。
西克特的參謀部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新兵的招募和訓練上,每一名士兵都由基層單位的指揮官招募,入伍前,指揮官要通過詢問當地警察、教師、地方官員等手段仔細考察入伍新兵的品格、學曆、身體素質等,基層軍官還決定入伍新兵的兵種----步槍手、機槍手、炮兵、狙擊手等等。
軍官的篩選更為嚴格,德軍每年隻招收250名軍官,軍官的最低文化程度是高中畢業,高中畢業是當時相對較高的院校教育水平。西克特要求所有現役軍官都必須在業餘時間拿到高中畢業證,否則不論有多大戰功,都會被提前退役。
德國軍隊的軍官降級率也是最高的,1923年為4%,1928年為8%。軍官如果不勝任領導崗位,很快就會被替換,並被降級或撤職。
軍官的提拔和晉升也非常嚴格,軍官晉升靠的不是資曆,而是優良的表現。1923年每一個現役軍官崗位有15名申請著,到1928年達到20個。這些申請著大多數都來自預備役軍官隊伍,他們和普通軍官一樣接受訓練,到1926年有名合格的預備役軍官等待加入現役。
這些軍官將是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中流砥柱。
張漢卿希望中國人民軍成為這樣的虎狼之師,這些是他想在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讓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大有作為的基石。
德國軍界對張漢卿的提議非常感興趣。
讓一個要培養成班長的士兵對著8個甚至列多的竹杆喊話肯定遠不如對著真正的士兵有意思得多,也能真正看到成果,即使語言不通。而張漢卿讓人民軍各團級組織聘請德國軍官擔任顧問,實際上是放手讓德國插手中國軍隊的管理,這種信任是不一般的,畢竟團級是承上啟下的組織。
而中國更放開空軍讓德國飛行員接受飛行訓練,直接聘請高級技師擔任各兵工廠、武漢造船廠的總工程師讓德國保留並發展更多的高端人才,確實是一件雙贏的事,所以雙方極有默契地達成協議。
在1925年年中,德國陸續向中國國防大學、陸海軍各指揮院校派遣了超過500名教員,向人民軍部隊派遣了超過3000人的軍事顧問,其他的技師不計其數。
得益於德國人的嚴謹,中國軍隊的訓練和戰鬥能力的提升上了一個大台階;而德國人亦在相處中深深地感受到張漢卿對於未來戰爭的一些獨創性和預見性的觀念和戰略準備,受益匪淺。雙方更在長期的相處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係,也為更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打下牢靠的基礎。
中國和德國攜手邁向強大。?
掌握大勢就是好,他知道那場讓全球洗牌的大戰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清楚地知道釀成這一大變的每一步、每一個重大的事件。這是繞不過幾個大國,隻是當事國誰也不會有他這麽清晰地知道每個決策最後的演變罷了。
《凡爾賽和約》帶給德國人民的是恥辱和不忿。和約在軍事方麵對德國的限製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德國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不超過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其中包括士兵、軍官和非戰鬥人員。
德國總參謀部被取締,並且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製;
禁止德國在院校以及射擊、運動和旅行組織進行任何軍事訓練;
禁止德國擁有重炮、坦克、潛艇和軍用飛機;
允許德國將來擁有一支海軍艦隊,但是隻準有6艘袖珍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和12艘加強雷擊艦;全國海軍不得超過人。
一句話,德國沒有力量作任何的反對,勝利方連德國軍事的潛力也一並扼殺了。
協約國成員們為了防止德國死灰複燃的限製很毒辣但也很有效,如果不是有卓約的西克特總參謀長的話,德國基本上就會在軍事上廢掉,再多的希特勒也沒有用。
對高貴的容克貴族來說,德國並不是被戰敗的。德國投降並非由於在戰場上的重大失利,而是國內工人的起義,所以任何一個有血性的德國政治家和軍人都不甘心接受這種屈辱。
法國福熙元帥也知道這樣的製裁不會熄滅德國人內心的戰爭企業,反而會激發德國人民的憤怒,從而重新引發戰爭,所以大聲疾唿“這不是和平,而是一場二十年的休戰”。
但是戰爭結束了,作為軍人的影響力已經遠遜於政客,他的話並沒有人聽,或者是聽到了但沒有理會。
可是張漢卿非常清楚德國人的心態。在此前已經與德國政界、軍界私下達成了很多對中國軍事發展有利、對德國保持軍工研發能力也有利的雙贏協議。這些協議正在陸續變現中,可是他覺得進展還是太慢、程度仍需加深。
“五卅”事件中英國人的傲慢和日本人的見隙插針讓他慢慢修正之前的一些觀點,中國與日本已無法調和,與英國等列強也越來越在重要的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比如事關中國的主權。在這種情況下,人民軍缺少對他們有製約的東西。
最迫切的是大口徑大炮,至少要保證陸軍在與其軍艦的對抗中不落下風,或者有製衡的手段。黃浦江上的那次炮擊雖然振奮了國人的氣勢,但運氣的成分居多。
以當時的情況,雖然中國炮兵能夠把那艘“加得夫”號巡洋艦甲板上的東西掃光,但無法貫穿裝甲是事實,也有能對其造成致命的打擊。如果不是艦長梅格上校的死讓他們戰意全消,中國極可能出現百姓死了、炮兵被反打了、英艦從容退出黃浦江的被動局麵。
其它的還有潛艇、大噸位軍艦、飛機等武器,但這不是張漢卿認為最重要的。人才、觀念以及扶持一個能夠比正史上更能威脅歐洲的強大的德國才是他的出發點。他迴顧了列強對德國的軍事能力限製後滿懷激情地說:
“中德都是陸上的大國,我們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保持一支強大到讓敵人不敢正視的陸軍,這是我們複興的希望。由於人民軍是一支新生的軍隊,對於現代化的戰爭缺少經驗,無論從技戰術還是單兵素質、後勤保障以及訓練上與世界強國都有一定差距,這一點經曆過大戰的德國同行有能力給我們最好的幫助。
所以我希望德國政|府能夠派出足夠多的軍事人才擔任我們團以上軍官的訓練工作,包括作戰、技術和指揮,現在的一個顧問團太少,我們至少需要一千名以上,時間至少要一年。
這對德國保持戰鬥力也有好處。我知道你們是把士兵當軍官來培養,下級軍官當中級軍官來培養,也理解並佩服把士官當軍官看的明智。不過,真正合格的軍官是在真正帶兵中獲得的,我們向你們提供這個舞台!”
德國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舉世矚目,其士兵雖然沒有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意誌,但是隻要以軍團或集團形式出現,那就是一架穩定運轉的戰鬥機器:
每個士兵都可以忠於職守,從上到下,指揮順暢、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或者是多軍種協同作戰,整體戰鬥力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無出其右的。否則,它也不能吊打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的法國,征服歐洲,以一己之力獨抗美蘇,縱使敗亦燦爛。
人民軍出自奉係,隻是在政治工作和編製上是張漢卿的獨創,其兵員將官、作戰手段及指揮係統依然與奉係或國內其它派別的軍隊差別不大。
雖然戰鬥力相較突出,但由於擴充太快,又多是各地降兵或就地征召而來,除幾支比較精銳的軍隊保持了較強的係統性,其它的打打軍閥還行,要和列強比就差的多了。
現代化軍隊不是簡單的人頭聚集,它包含諸多兵種的合成,有諸多高技術的武器如機械化裝備、空地協同等,對於團體配合有極高的要求。
同樣的武器,在不同的戰術和組合下結果會有天壤之別。人民軍軍官的選擇經曆了多種渠道,雖然張漢卿一直把文化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但仍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很難具有職業化的水準,思想仍然停留在舊式的作戰方法上。
此外,很多新式武器需要官兵的文化程度要高,特別是一些技術性兵種,如炮兵等都在急速地擴充,但是所招募的兵員良莠不齊,很難發揮出炮兵的威力;他極為重視的參謀隊伍,雖然大多從基層指揮員提升而來,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但對於如何做好參謀工作就顯得差強人意。
而德國軍官團製度的成熟和有效在世界上都是出名的,在德國軍隊盛行一句話:“聰明懶散的人適合當司令,聰明又勤快的人適合當參謀。”其參謀人員完全把軍隊日常工作接手過去,讓各級司令官能夠騰出手來研究戰略性問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各司其職。
像馮?西克特把10萬德國兵看成德國軍隊的精英,所以德國軍隊在追求質量的進程中是無情的。一大批參加過一戰的軍官和士兵因為達不到西克特的考核標準,而被提前退出現役。
西克特的參謀部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新兵的招募和訓練上,每一名士兵都由基層單位的指揮官招募,入伍前,指揮官要通過詢問當地警察、教師、地方官員等手段仔細考察入伍新兵的品格、學曆、身體素質等,基層軍官還決定入伍新兵的兵種----步槍手、機槍手、炮兵、狙擊手等等。
軍官的篩選更為嚴格,德軍每年隻招收250名軍官,軍官的最低文化程度是高中畢業,高中畢業是當時相對較高的院校教育水平。西克特要求所有現役軍官都必須在業餘時間拿到高中畢業證,否則不論有多大戰功,都會被提前退役。
德國軍隊的軍官降級率也是最高的,1923年為4%,1928年為8%。軍官如果不勝任領導崗位,很快就會被替換,並被降級或撤職。
軍官的提拔和晉升也非常嚴格,軍官晉升靠的不是資曆,而是優良的表現。1923年每一個現役軍官崗位有15名申請著,到1928年達到20個。這些申請著大多數都來自預備役軍官隊伍,他們和普通軍官一樣接受訓練,到1926年有名合格的預備役軍官等待加入現役。
這些軍官將是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中流砥柱。
張漢卿希望中國人民軍成為這樣的虎狼之師,這些是他想在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讓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大有作為的基石。
德國軍界對張漢卿的提議非常感興趣。
讓一個要培養成班長的士兵對著8個甚至列多的竹杆喊話肯定遠不如對著真正的士兵有意思得多,也能真正看到成果,即使語言不通。而張漢卿讓人民軍各團級組織聘請德國軍官擔任顧問,實際上是放手讓德國插手中國軍隊的管理,這種信任是不一般的,畢竟團級是承上啟下的組織。
而中國更放開空軍讓德國飛行員接受飛行訓練,直接聘請高級技師擔任各兵工廠、武漢造船廠的總工程師讓德國保留並發展更多的高端人才,確實是一件雙贏的事,所以雙方極有默契地達成協議。
在1925年年中,德國陸續向中國國防大學、陸海軍各指揮院校派遣了超過500名教員,向人民軍部隊派遣了超過3000人的軍事顧問,其他的技師不計其數。
得益於德國人的嚴謹,中國軍隊的訓練和戰鬥能力的提升上了一個大台階;而德國人亦在相處中深深地感受到張漢卿對於未來戰爭的一些獨創性和預見性的觀念和戰略準備,受益匪淺。雙方更在長期的相處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係,也為更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打下牢靠的基礎。
中國和德國攜手邁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