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惑星係是以三顆聚集在一起的恆星為中心,以及所有受到它們的引力所約束的大小諸多天體所形成的恆星係,其中主恆星六百八十年前由抵達這裏的人類先驅者們定名為螢惑,其餘兩顆伴星則被定名為阿瑞斯和提爾。星係中唯一的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則被稱為新地星,以紀念遠在三十八光年之外的人類母星。
在其後的百年中,又有三批移民共兩萬四千餘人陸續抵達新地星,新地星開始蓬勃發展,隻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螢惑曆一百一十七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係內超新星大爆發令新地星與母星之間的聯係從此斷絕,原本應當在螢惑曆一百二十年抵達新地星的第四批母星移民船隊,也從此不見了蹤影……
人們最初還能夠平心靜氣,畢竟宇宙大開拓時期,星際旅途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未知風險,移民船隊因此而耽擱了行程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六十餘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來自母星的消息,移民船隊也是毫無音訊,對未知前途的無盡恐懼、被母星拋棄的無助、幽怨、乃至憎恨等種種負麵情緒和矛盾,在人們中因此而滋生並不斷地擴大、蔓延開來……
螢惑曆一百八十九年,也就是超新星大爆發後的第七十二年,撒克遜基地發生暴亂,暴亂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很快就擴散到了其他的三個基地,螢惑星人類的第一場內戰自此打響,雖然說這一場戰爭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久,不過短短的兩年半時間,但是給螢惑星人類所帶來的損失卻是極其慘重的。
四個基地幾乎都被打成了爛攤子,直接人員損失就高達百分之七十三,在停戰之後的五年裏,又有大約七萬六千餘人因為惡劣的外部環境、戰爭舊傷、藥物和醫療設備緊缺、螢惑星氣候變化造成食物供應不足等諸多原因陸續離世,最終存活下來的人,總數不足兩萬人!而這點人口規模對於星體表麵積足足是人類母星六點三倍,物種極其豐富,其中不乏對人類具有強大威脅生物族群的螢惑星來說,無異於滄海一粟,可以說稍有個上點規模的天災人禍,就足以令螢惑星人類種族滅絕!
與人員的慘烈損失相比起來,物資損失之慘重令當時的幸存者們都不願在史書上詳細地記錄下來。但是大量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在戰火中被毀損,無數的技術人員死於戰火,造成技術嚴重斷代,卻是不爭的事實。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幸存下來人們即便是知曉再多的科學原理,學冠古今,沒有相應的配套生產設備和熟練技術人員也無法生產出來。何況在內戰期間,那些與戰鬥人員相比起來隻能稱之為手無縛雞之力的研究人員可以說是殉葬頭批人選。
殘酷的現實,使得幸存者們不得不拋棄原有的分歧和矛盾,抱團以求生存。隻是隨著那些在戰火中僥幸保留下來的高科技產品不斷地消耗而根本就得不到補充,而為了保證人類這個種族未來能夠在螢惑星生存下去而不至於滅絕,又不得不盡量地擴大族群人口,結果就是幸存者們不得不一次次地退而求其次,在之後的區區幾十年裏,螢惑星人類的工農業水平就從星際時代迅速衰落到母星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
接下來的近四百年低調發展的時間裏,螢惑星人類為了種族的延續和文明的重建可謂是臥薪嚐膽,將瀕臨滅絕的種群重新發展壯大到了千萬人口以上,領地也從之前的區區數千平方公裏擴張到了五十餘萬平方公裏,算是勉強擺脫種群滅絕危機。
但是人類內部壓抑了數百年的大小矛盾也在生存危機不再迫在眉睫而在不久後爆發,好在前車之鑒猶在眼前,經過了十幾年的大小折騰和反複扯皮,螢惑星人類正式立國,命名為螢惑聯邦,將人類最艱難那一段時期所擁有的土地約兩萬七千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劃為聯邦政府直轄,其餘的近五十萬平方公裏土地則被分割為五個州——明州、托木斯克州、聖十字州、崴華達州和布海拉州。這五個州將聯邦政府直轄地拱衛在了中心,如同最忠心耿耿的護衛一般。而在之後的近百年裏,五州均在不斷地向外擴張,將更多的土地納入到各自的疆域中來,繼續擴大聯邦的疆土……
在其後的百年中,又有三批移民共兩萬四千餘人陸續抵達新地星,新地星開始蓬勃發展,隻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螢惑曆一百一十七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係內超新星大爆發令新地星與母星之間的聯係從此斷絕,原本應當在螢惑曆一百二十年抵達新地星的第四批母星移民船隊,也從此不見了蹤影……
人們最初還能夠平心靜氣,畢竟宇宙大開拓時期,星際旅途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未知風險,移民船隊因此而耽擱了行程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六十餘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來自母星的消息,移民船隊也是毫無音訊,對未知前途的無盡恐懼、被母星拋棄的無助、幽怨、乃至憎恨等種種負麵情緒和矛盾,在人們中因此而滋生並不斷地擴大、蔓延開來……
螢惑曆一百八十九年,也就是超新星大爆發後的第七十二年,撒克遜基地發生暴亂,暴亂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很快就擴散到了其他的三個基地,螢惑星人類的第一場內戰自此打響,雖然說這一場戰爭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久,不過短短的兩年半時間,但是給螢惑星人類所帶來的損失卻是極其慘重的。
四個基地幾乎都被打成了爛攤子,直接人員損失就高達百分之七十三,在停戰之後的五年裏,又有大約七萬六千餘人因為惡劣的外部環境、戰爭舊傷、藥物和醫療設備緊缺、螢惑星氣候變化造成食物供應不足等諸多原因陸續離世,最終存活下來的人,總數不足兩萬人!而這點人口規模對於星體表麵積足足是人類母星六點三倍,物種極其豐富,其中不乏對人類具有強大威脅生物族群的螢惑星來說,無異於滄海一粟,可以說稍有個上點規模的天災人禍,就足以令螢惑星人類種族滅絕!
與人員的慘烈損失相比起來,物資損失之慘重令當時的幸存者們都不願在史書上詳細地記錄下來。但是大量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在戰火中被毀損,無數的技術人員死於戰火,造成技術嚴重斷代,卻是不爭的事實。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幸存下來人們即便是知曉再多的科學原理,學冠古今,沒有相應的配套生產設備和熟練技術人員也無法生產出來。何況在內戰期間,那些與戰鬥人員相比起來隻能稱之為手無縛雞之力的研究人員可以說是殉葬頭批人選。
殘酷的現實,使得幸存者們不得不拋棄原有的分歧和矛盾,抱團以求生存。隻是隨著那些在戰火中僥幸保留下來的高科技產品不斷地消耗而根本就得不到補充,而為了保證人類這個種族未來能夠在螢惑星生存下去而不至於滅絕,又不得不盡量地擴大族群人口,結果就是幸存者們不得不一次次地退而求其次,在之後的區區幾十年裏,螢惑星人類的工農業水平就從星際時代迅速衰落到母星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
接下來的近四百年低調發展的時間裏,螢惑星人類為了種族的延續和文明的重建可謂是臥薪嚐膽,將瀕臨滅絕的種群重新發展壯大到了千萬人口以上,領地也從之前的區區數千平方公裏擴張到了五十餘萬平方公裏,算是勉強擺脫種群滅絕危機。
但是人類內部壓抑了數百年的大小矛盾也在生存危機不再迫在眉睫而在不久後爆發,好在前車之鑒猶在眼前,經過了十幾年的大小折騰和反複扯皮,螢惑星人類正式立國,命名為螢惑聯邦,將人類最艱難那一段時期所擁有的土地約兩萬七千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劃為聯邦政府直轄,其餘的近五十萬平方公裏土地則被分割為五個州——明州、托木斯克州、聖十字州、崴華達州和布海拉州。這五個州將聯邦政府直轄地拱衛在了中心,如同最忠心耿耿的護衛一般。而在之後的近百年裏,五州均在不斷地向外擴張,將更多的土地納入到各自的疆域中來,繼續擴大聯邦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