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8頁
快穿之不是炮灰的炮灰 作者:似水年華流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甚至在把很多涉案的官員抓起來之後,皇帝一查,雖然像李哲軒這種把政務扔一邊的奇葩少,但是不意味著那些官員一個個有什麽本事。
而皇帝靈機一動,於是當場就挑了幾個刑部官員一問,結果發現真的精通律法什麽的,就沒有幾個。
把皇帝氣得不行,直接就擼了他們的官,讓他們迴家去念律法書,經過考試才可以上崗。
至於朝廷裏為什麽官員無能?依舊是看上去運行良好,是因為有些官員更多是依靠幕僚,而官員本人,大都是風花雪月的強者。
知道這個情況之後,皇帝是哭笑不得。
其實說起來幕僚什麽,應該是有錢才能請的。
但是官員的俸祿並不怎麽高,想要請幕僚,官員的俸祿就是全給也不夠,那麽官員的錢財從哪裏來?
皇帝深思了良久,心裏有些數。
準是有什麽黑收入,不然隻靠官員自己那點的俸祿,根本就是勉強過活,就是有些例行的好處,也不怎麽夠,那麽就意味著什麽,皇帝很明白。
於是皇帝是準備修改科舉的一些科目,增加了實務上考點,那種聖賢書則減輕。
就是原先考上的進士,年紀輕的還要進行專門的業務考試,畢竟官員們是來當官的,而不是當什麽書畫大家,更不是當什麽詩詞大家的。
如果有這樣宏願的話,那麽幹脆迴家去當。
皇帝需要的官員,可以沒有什麽好詩,可以不是丹青高手,但一定要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有真材實料。
事實上皇帝這一招,倒是卡住了不少官員的脖子。
於是有人直接隱退,也就是不當官了。
對於這一種皇帝是不挽留,反正想要當官的人真心不少。
也有的趕緊專研自己的本職工作,可以說京城裏的風氣為之好轉了不少。
這一點,連皇帝也沒有想到,簡直是歪打正著。
隻是朝中大臣們都是出身儒家,對皇帝的想法很有些反對,畢竟在他們看來聖賢書是最重要,不是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其實皇帝這人也曾經讀過四書五經的,但是先皇在世的時候,就說過做帝王的,絕對不可以事事依照聖賢的說法。
甚至先皇還打了實例,說起被儒生推崇至極的聖人。
比如說儒家的始祖孔夫子,他的思想的確是有閃亮的地方,但所做過的事情都稱得上是聖人,那是明顯在誇大。
事實上,孔夫子的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加理論家。
但他一生中為官的時間,並不怎麽長,甚至因為和國君理念不和的原因,不得不離開故國。
所以說四書五經更多是理論,畢竟要聯繫實際,才能知道是好?是壞?
皇帝登基之後,知道對儒家必須支持,因為這是基石。
但真正皇朝要走下去的話,那麽兵家、法家、縱橫家的精華都要有,集百家之長。
幸而因為李哲軒一案,拔了蘿蔔帶起泥,朝中大臣們不少人都是自身難保,沒有心情和皇帝對著幹,所以皇帝的想法竟然開始實行。
當然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一步步來,所以改的並不多。
而餘穎這時候正盯著李家,因為李家的事犯了之後,皇帝就派人把其他李家人都抓了迴來。
其實李哲軒所在的家族,一直沒有分家,人口也不少,當官的人也有。
但大部分李家人,都不知道是怎麽一迴事?
畢竟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所以就是有時候他們一家人十幾年不見,也是有的。
那麽他們是真的有人不知道其中的貓膩,還一直以為李哲軒的妻子,就是名正言順的蕭大娘子。
等到被抓起來,才知道還有這一說法,不少人心裏就一涼。
不少李家人知道蕭家所告的說法後,氣得要炸了,說什麽不能分家,好嗎,現在讓人一鍋端了。
於是和李哲軒父母一輩的李家人,就追問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而李哲軒父母他們兩個現在也是心驚膽戰的,其實這整件事,是蚨嫣然開的頭,然後李哲軒同意,等到弄死原主後,才稟告兩個老的。
隻是那時候知道也晚了,他們隻能是幫著兒子掩飾,打算把整個事情都掩住,絕口不提。
甚至李母還打算找人,想要鎮壓原主的靈魂,在她看來,既然蕭大娘子已經嫁進李家,不管是人,還是鬼,都是李家說了算。
說起來,當初蕭家不給兒媳嫁妝裏的出息時,李母還想著鬧一場,還是李父知道,自家怎麽說是理虧,而且李哲軒也知道還是不要招惹蕭唯鬆,就裝作不知道蕭家的動作。
而今被抓了起來,李母是勃然大怒,在嘴巴裏罵罵咧咧的。
於是不少李家人知道之後,感覺羞愧至極。把人家大娘子給弄死了,還想著要死人的嫁妝出息,這臉都多大?
怨不得李哲軒、蚨嫣然他們兩個人敢這麽幹,原來根都在這裏。
於是很多李家人都要分家,就是死了也不願意和李哲軒父母一個宗裏。
事實上,皇帝曾經問過蕭唯鬆,是不是打算弄死所有的李家人?
蕭唯鬆並沒有這種想法,反而希望把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李家人,從事件裏摘出來,畢竟人不應該為從來就沒有做過的事背鍋。
就如同曾經的蕭唯鬆,明明算是一個普通人家,卻總是有人用出身攻擊他。
</br>
而皇帝靈機一動,於是當場就挑了幾個刑部官員一問,結果發現真的精通律法什麽的,就沒有幾個。
把皇帝氣得不行,直接就擼了他們的官,讓他們迴家去念律法書,經過考試才可以上崗。
至於朝廷裏為什麽官員無能?依舊是看上去運行良好,是因為有些官員更多是依靠幕僚,而官員本人,大都是風花雪月的強者。
知道這個情況之後,皇帝是哭笑不得。
其實說起來幕僚什麽,應該是有錢才能請的。
但是官員的俸祿並不怎麽高,想要請幕僚,官員的俸祿就是全給也不夠,那麽官員的錢財從哪裏來?
皇帝深思了良久,心裏有些數。
準是有什麽黑收入,不然隻靠官員自己那點的俸祿,根本就是勉強過活,就是有些例行的好處,也不怎麽夠,那麽就意味著什麽,皇帝很明白。
於是皇帝是準備修改科舉的一些科目,增加了實務上考點,那種聖賢書則減輕。
就是原先考上的進士,年紀輕的還要進行專門的業務考試,畢竟官員們是來當官的,而不是當什麽書畫大家,更不是當什麽詩詞大家的。
如果有這樣宏願的話,那麽幹脆迴家去當。
皇帝需要的官員,可以沒有什麽好詩,可以不是丹青高手,但一定要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有真材實料。
事實上皇帝這一招,倒是卡住了不少官員的脖子。
於是有人直接隱退,也就是不當官了。
對於這一種皇帝是不挽留,反正想要當官的人真心不少。
也有的趕緊專研自己的本職工作,可以說京城裏的風氣為之好轉了不少。
這一點,連皇帝也沒有想到,簡直是歪打正著。
隻是朝中大臣們都是出身儒家,對皇帝的想法很有些反對,畢竟在他們看來聖賢書是最重要,不是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其實皇帝這人也曾經讀過四書五經的,但是先皇在世的時候,就說過做帝王的,絕對不可以事事依照聖賢的說法。
甚至先皇還打了實例,說起被儒生推崇至極的聖人。
比如說儒家的始祖孔夫子,他的思想的確是有閃亮的地方,但所做過的事情都稱得上是聖人,那是明顯在誇大。
事實上,孔夫子的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加理論家。
但他一生中為官的時間,並不怎麽長,甚至因為和國君理念不和的原因,不得不離開故國。
所以說四書五經更多是理論,畢竟要聯繫實際,才能知道是好?是壞?
皇帝登基之後,知道對儒家必須支持,因為這是基石。
但真正皇朝要走下去的話,那麽兵家、法家、縱橫家的精華都要有,集百家之長。
幸而因為李哲軒一案,拔了蘿蔔帶起泥,朝中大臣們不少人都是自身難保,沒有心情和皇帝對著幹,所以皇帝的想法竟然開始實行。
當然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一步步來,所以改的並不多。
而餘穎這時候正盯著李家,因為李家的事犯了之後,皇帝就派人把其他李家人都抓了迴來。
其實李哲軒所在的家族,一直沒有分家,人口也不少,當官的人也有。
但大部分李家人,都不知道是怎麽一迴事?
畢竟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所以就是有時候他們一家人十幾年不見,也是有的。
那麽他們是真的有人不知道其中的貓膩,還一直以為李哲軒的妻子,就是名正言順的蕭大娘子。
等到被抓起來,才知道還有這一說法,不少人心裏就一涼。
不少李家人知道蕭家所告的說法後,氣得要炸了,說什麽不能分家,好嗎,現在讓人一鍋端了。
於是和李哲軒父母一輩的李家人,就追問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而李哲軒父母他們兩個現在也是心驚膽戰的,其實這整件事,是蚨嫣然開的頭,然後李哲軒同意,等到弄死原主後,才稟告兩個老的。
隻是那時候知道也晚了,他們隻能是幫著兒子掩飾,打算把整個事情都掩住,絕口不提。
甚至李母還打算找人,想要鎮壓原主的靈魂,在她看來,既然蕭大娘子已經嫁進李家,不管是人,還是鬼,都是李家說了算。
說起來,當初蕭家不給兒媳嫁妝裏的出息時,李母還想著鬧一場,還是李父知道,自家怎麽說是理虧,而且李哲軒也知道還是不要招惹蕭唯鬆,就裝作不知道蕭家的動作。
而今被抓了起來,李母是勃然大怒,在嘴巴裏罵罵咧咧的。
於是不少李家人知道之後,感覺羞愧至極。把人家大娘子給弄死了,還想著要死人的嫁妝出息,這臉都多大?
怨不得李哲軒、蚨嫣然他們兩個人敢這麽幹,原來根都在這裏。
於是很多李家人都要分家,就是死了也不願意和李哲軒父母一個宗裏。
事實上,皇帝曾經問過蕭唯鬆,是不是打算弄死所有的李家人?
蕭唯鬆並沒有這種想法,反而希望把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李家人,從事件裏摘出來,畢竟人不應該為從來就沒有做過的事背鍋。
就如同曾經的蕭唯鬆,明明算是一個普通人家,卻總是有人用出身攻擊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