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秋八月,白日裏驕陽似火,落日後殘暑漸漸消退,氣候涼爽宜人。掌燈時分,忙碌了一天的青雲嶺的社員們吃過晚飯便成群結夥地從四麵八方陸續往大隊小學集中,去觀看他們自己的宣傳隊的文藝演出。

    舞台搭在學校的一個教室的前邊,目的是演出時可以用這個教室作為化妝、更衣室。舞台的後方掛起了一塊墨綠色幕布作為舞台背景,前邊是兩塊淺藍色的大幕懸掛在台口的東西兩側,台口上安裝了四支大瓦數的白熾燈泡,把舞台和周圍的操場照得亮如白晝。掛在舞台兩旁樹上的兩隻高音喇叭裏播放著歌曲和樣板戲唱段。

    舞台前邊已經聚攏了許多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為了保障演出成功,王文強還特地派了幾個民兵來維護場地秩序。宣傳隊已經在操場中間為公社、大隊和工作隊的領導提前留出位置並擺好了桌凳,同時也為青年突擊隊和鐵姑娘隊留出了地方。提前來到的差不多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在場地維護人的指導下,他們有的在給領導們留出的位置前麵墊上一些衣物,席地而坐,條件好一點兒的則從家裏搬來了椅子和長條板凳,放在留出的位置的兩側和後邊。

    演員們正在舞台後麵的教室裏緊張地進行化妝,已經化完妝的劉煥新、周漢生、薑衛東等人則登上舞台開始敲鑼打鼓,一群孩子圍在他們周圍,不住地嬉笑、追逐、打鬧著。激動人心的鑼鼓聲震天價響,飛向山村的夜空,飛向很遠的地方。

    青年突擊隊來了。過了一會兒,鐵姑娘隊也來了。他們分別坐到了指定的位置。操場上坐滿了青雲嶺大隊的社員,前來觀看演出的群眾約有一千多人。

    公社、大隊和工作隊的領導們來到操場落座以後,鑼鼓聲和廣播嗽裏的音樂聲停了下來。大隊黨支部書記楊國生健步走到了舞台前方的一個書桌旁,他向台下混亂、嘈雜的觀眾作了個手勢,示意大家靜下來,然後對著話筒開始講話:

    “各位領導,社員同誌們: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把青雲嶺公社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大批資本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運動推向新的高潮,我們根據公社黨委的指示,成立了青雲嶺大隊理論宣傳隊,負責全公社的理論宣傳工作,目的就是要通過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宣傳到群眾中去,使之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從而鼓舞我們大批資本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鬥誌。宣傳組建以後,他們不辭辛苦,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了理論宣傳的準備工作,組織、排練了一台精彩的文藝節目,今天,他們將為我們青雲嶺大隊進行首次宣傳、演出,希望大家認真接受宣傳,觀看演出,要自覺保持良好的場地秩序。今天晚上的宣傳內容有兩項:一,由宣傳隊的同誌向大家宣講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二,文藝演出。下麵就請宣傳隊的郭鴻達同誌進行宣講。”

    在一片熱烈的鼓掌聲中,郭鴻達拿著一疊稿紙達走上舞台,他恭恭敬敬地向台下深施一禮,然後不慌不忙地走到講桌旁坐下。他把目光投向眼前的操場,見下麵黑鴉鴉一大群人,有千百雙眼睛都在注視著自己,他還是第一次麵對這樣大的場麵,心裏不禁有些緊張,但他努力地調整著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盡快地冷靜了下來。他把話筒往自己跟前移了移,開始講話:

    “各位領導、同誌們、青雲嶺的父老鄉親們:我受公社黨委、大隊黨支部和工作隊的委托,向大家宣傳、講解馬克思、列寧、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光輝理論,算是一次理論學習的中心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探討,講得不對的地方,請提出批評。”

    接著,他便以《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為題,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他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談起,講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全世界的發展的曆程和曆史經驗;從列寧創建世界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家,講到蘇聯“衛星上天,紅旗落地”,蛻變為修正主義國家的教訓;從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中國的勞苦大眾開展革命鬥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共和國,講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他引證了大量曆史事實,聯係到身邊的鬥爭實際,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他還從商品經濟的產生、發展和資本家階級如何殘酷剝削和壓迫工人,榨取勞動剩餘價值說起,講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和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講到了社會主義這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中仍然存在著的小生產和商品經濟,它們是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和條件,進而講到林彪反黨集團企圖顛覆無產階級專政、複辟資本主義的驚心動魄的鬥爭事實以及當前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的長期性、尖銳性、複雜性,從而闡明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大批資本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在宣講中,他穿插了大量的身邊的人和事,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說明問題,講到了青雲嶺的過去、現在,同時還人們描繪和展示了青雲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前景,把本來非常艱澀、深奧的理論問題講述得非常淺顯易懂,好像是在和聽眾促膝談心,娓娓而談,引人入勝,令人信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郭鴻達一開始宣講時,操場上還有個別人在交頭接耳,不時傳出人們小聲說笑的聲音,但是,隨著郭鴻達那慷慨激昂的演講,不到十分鍾,整個操場便已鴉雀無聲,聽不到一點噪音了。隻有郭鴻達洪亮、激越的宣講聲在寂靜的夜空中迴蕩,四周的山嶺發出了嘹亮的迴音……

    四十多分鍾的宣講結束了,操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台口上的淺藍色的大幕慢慢閉合起來,燈光開始變暗,接著,舞台上又響起了鏗鏘有力的鑼鼓聲,裏邊還間雜著散亂的樂器對調的聲音。人們知道,文藝演出就要開始了。

    時間不長,鑼鼓聲戛然而止。隨著“嗒嗒”兩下梆聲,樂隊開始奏起了歡快的《大寨紅花遍地開的》樂曲,大幕徐徐開啟。嗩呐、笛子、板胡聲高亢、激昂;二胡、揚琴聲悠揚、悅耳;鑼鼓聲振奮人心。音樂進入低音旋律,報幕布員朱曉燕踏著樂曲聲款款走上舞台,大聲宣布:“青雲嶺大隊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宣傳隊文藝演出現在開始!”然後慢慢退迴幕後。

    激越的高音旋律再度響起,十名男青年和十名女青年身著整齊的演出服裝,做著優美的舞蹈動作,分別從左右兩側走上舞台。男青年精神抖擻,手持紅綢,身著白色上衣,深藍色褲子,紮著黑色腰帶,頭裹白色毛巾,打著英俊的羊角結;女青年們英姿颯爽,手持用紅緞帶紮起的鮮豔的大紅花,粉紅色上衣,湖藍色褲子,腰紮黑色腰帶,頭上紮著瀟灑利落的短辮,脖子上搭一條潔白的毛巾。展示了新中國農民朝氣蓬勃,熱愛勞動,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精神風貌。伴隨著高低錯落、有張有弛的音樂旋律,他們翩翩起舞,或疏緩纏綿,或歡騰跳躍,分別做出表示春播、夏鋤、秋收等各個季節勞動生產的生動、形象的舞蹈動作,表現了新中國農民戰天鬥地、奮發圖強的雄壯氣概。樂曲又一次掀起高潮,嗩呐聲和鑼鼓聲更悅耳、嘹亮,舞台上出現了生動的藝術造型:舞台中央高高擎起一幅毛主席的彩色畫像,男女青年們揮舞著手中的鮮花和紅綢,簇擁在畫像的周圍,舞台後邊打起一條書寫“大寨紅花遍地開”七個大字的紅色橫幅。開場式舞蹈在樂曲的高潮中結束。

    台下的觀眾報以長時間的熱烈的掌聲。

    第二個節目是‘單弦聯唱’《歌唱王國福》。這是當時在廣播電台上經常播放、帶有京東韻味的一個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但是表演難度較大。前奏曲響起,七名女青年走上舞台,斜對著觀眾一字兒排開,放開歌喉,用響亮的女中音開始唱道:

    王國福家住在大白樓,

    身居長工屋放眼全球。

    無產階級的優秀戰士,

    是毛澤東思想哺育造就。

    他十七年來如一日,

    革命路上不停留。

    他帶領群眾和敵人鬥,

    赤膽紅心戰逆流,

    他鬥爭中分得清敵我友,

    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

    ……

    七名演員在表演中不斷變換著角色,每當變換角色時,充當一定角色的演員便來到前麵進行單獨表演,其他演員則繼續進行敘述、配合。她們用幽默、詼諧的表演,生動地表現了建國之初農村的階級鬥爭形勢,塑造了王國福立場堅定、大公無私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光輝形象。

    器樂小合奏是宣傳隊的第三個文藝節目,十幾名青年帶著各自的樂器走上舞台,分前後兩排呈半圓形落座。前排正中間是林雪飛和她的揚琴,揚琴的左邊是張淑雅的手風琴,楊樹影的月琴,他們的後邊是吳子輝和另外兩個青年的三把二胡,還有一把中胡——算是樂器的低音部位;揚琴的右邊是郭鴻達的笛子和盧振友的板胡,身後是梆、鈴等打擊樂器——算是樂器的高音部位。他們先後演奏了《翻身道情》、《子弟兵和老百姓》兩支樂曲。十幾個人,十幾件音色、高低不等的樂器非常整齊、非常默契的配合在一起,或領奏、或齊奏、或合奏、或高低音輪奏,井然有序,音色優美、動聽,餘音繞梁,迴味無窮。

    接下來,反映部隊野營拉練生活,講述擁軍愛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的‘河南墜兒’《一根針兒》、歌頌鐵姑娘隊改天換地、挑戰大自然的豪邁氣概的《婦女能頂半邊天》、表現天津市寶坻縣小靳莊十件新事的‘好來寶’《十唱小靳莊》,還有郭鴻達的笛子獨奏《牧民新歌》、劉煥新的二胡獨奏《喜送公糧》,以及楊樹影演唱的豫劇《龍江頌》唱段《盼水》等節目先後演出完畢,效果十分理想。博得了觀眾一陣一陣的熱烈的掌聲。

    薑衛東自編自演的相聲《詩配畫》,以生動活潑的表現方式,反映了發生在身邊的學習理論,大批資本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新人新事,先後展示五幅了反映青雲嶺人生產生活的動人畫麵。少言寡語的李春旺作他的配角,兩個人配合得很緊密、很得當。節目以大幕為畫板,甲乙角色在幕前逗哏,幕後邊則準備出鮮活的藝術造型,拉開大幕後一幅完善的美術作品便出現在麵前,用這種誇張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反映生活真實。薑衛東和李春旺的表演語言詼諧,妙趣橫生,特別是修改畫麵的幾個包袱更讓人忍俊不禁:李春旺給薑衛東的畫麵挑毛病,薑衛東則當場進行修改。薑衛東在畫麵前每比劃一下,畫麵上的人物就隨著一串梆聲之後的一聲清脆的小銅鑼的鳴響變換一下姿勢,很像是被牽動的木偶,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劉煥新和楊樹影編寫的‘湖南鈴鼓’《抗洪晨曲》的表演開始了。由於條件所限,缺乏道具,六個女青年手持拖著長長彩帶的大紅綢花代替鈴鼓,伴隨著音調優雅的前奏曲從容地走上舞台,以說唱結合的方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抗洪搶險故事……

    楊國生、周玉良、宋海英、王文強、劉桂香等親身經曆了上河口抗洪搶險的人們,觀看著舞台上的表演,思緒卻又迴到了那個在驚濤駭浪中激戰的不平凡的淩晨,那洪水滔滔、濁浪滾滾、青雲嶺村麵臨滅頂之災的危急情景,那全村群眾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與自然災害奮勇抗爭、短兵相接的驚險場麵,那幾十名青年肩並肩、手挽手冒著生命危險涉入激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長堤保衛家鄉、保衛人民生命財產的感人壯舉……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他們在節目表演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全村群眾的影子,也看到了青雲嶺的希望和未來。

    ……

    節目演完了,楊國生仍然沉浸在對不久前這段經曆的迴憶和無盡的遐想之中……雷鳴般的掌聲把他的思緒拉了迴來,他情不自禁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大喊一聲:“好!唱得好!”旁邊的十幾個青年也跟他一道站起來大聲叫好。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評劇《田淑珍改嫁》的演出把操場上的氣氛推上了巔峰。這部凝聚著林雪飛母女的心血和汗水,飽蘸著青年們的深情厚望的作品終於登台亮相了!

    全劇由《心願》、《真情》、《別離》和《探親》四幕組成。劇中主要人物就是田淑珍、劉玉忠父親和母親三人。孫誌凱扮演了玉忠父,楊樹影扮演了玉忠母,林雪飛則扮演了主角田淑珍。

    在確定劇中角色的扮演者時,開始林雪飛不願意扮演田淑珍,她的理由是自己在農村時間短,農村生活經驗不足,演不好這個人物。後來郭鴻達和張淑雅仍然堅持讓雪飛扮演,他們認為劇本是她編寫的,人物是由她刻畫的,由她直接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最容易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認識田淑珍的宣傳隊員們也主張讓林雪飛扮演田淑珍,他們說,雪飛的身段、容貌、氣質還真的很像田淑珍。盡管林雪飛推托再三,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角色。

    該劇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在第一幕《心願》中,劉玉忠新婚不久便赴朝參戰,犧牲在朝鮮戰場,妻子田淑珍聽到這個不不幸消息後悲痛欲絕,在丈夫靈前哭訴的一段唱腔,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原由,同時也把田淑珍當時那種思念丈夫、哀憐公婆的悲傷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晴空裏響霹靂風雲突變,

    昏沉沉山河暗地轉天旋。

    玉忠他捐軀報國戰死沙場,

    淑珍我肝腸寸斷心如刀剜。

    玉忠啊,

    兩年前你我夫妻方結連理,

    國門外戰事緊驟起狼煙。

    二雙親深明大義社稷為重,

    送獨子援朝抗美保衛家園。

    為君妻新婚燕爾君床未暖,

    傷別離淚灑荒郊濕秀衣衫。

    實指望你能殺敵立功榮歸故裏,

    夫妻們安居樂業相攜百年。

    哪逞想你出師未捷身先去,

    拋下了弱老孀妻獨眠九泉。

    聞噩耗地陷天塌合家悲痛,

    幾天來鍋寒灶冷不見炊煙。

    公爹他思嬌兒茶飯不想,

    婆母她半夜哭醒珠淚漣漣。

    年邁人怎禁得霜欺雪侮,

    轉眼間已變得白發斑斑。

    為妻我百般勸慰哀聲難止,

    喪子人孤苦無依令人心酸。

    期盼著玉忠你靈魂不遠,

    保佑我伴二老共渡難關。

    當田淑珍為了贍養烈士父母下定決心留在劉家,表示要以親生女兒的身份為二老“養老送終”、“披麻戴孝”後,一家三口的對唱更是成功地表現了田淑珍舍棄青春、甘於奉獻、無怨無悔的高尚的精神世界,也表達了玉忠父母與淑珍情深義重,對淑珍的決定欲應不能,欲辭不忍的複雜、矛盾心理,令觀眾動容,催人淚下:

    玉忠母:

    聽此言不由我交集百感,

    肺腑情化甘露湧入胸間。

    含悲淚忙上前將兒扶起,

    且從頭聽為娘細表根源。

    玉忠兒為報國沙場喪命,

    害得你年青守寡身受熬煎。

    怎忍心再讓你堂前盡孝,

    趁年少擇佳偶再結良緣。

    田淑珍:

    婆母你且休要如此言講,

    淑珍我主意已定話符前言。

    玉忠他舍生忘死英勇壯烈,

    替兒夫堂前盡孝理所當然。

    我雖然不能夠識文斷字,

    可也曾聽老人敘說從前。

    花木蘭扮男裝從軍替父,

    穆桂英掛帥印匡保江山。

    雖不能效古人巾幗氣概,尊二老慰英魂效力微綿。

    我情願守孤燈熬幹歲月,

    為雙親送終養老承歡膝前。

    爹娘啊,

    從今後淑珍就是你們的親生女,

    休再提擇夫改嫁隻語片言!

    玉忠父:

    淑珍兒一番話情真意切,

    年邁人心潮起伏左右為難。

    答應她守空閨於心何忍,

    不答應又怕辜負她善良的心田。

    心猶豫亂如麻我該怎麽辦?

    ……

    罷罷罷來講不起,

    我隻好不顧臉麵暫且說謊言。

    先應下孩子她的一片心願,

    待日後從長計議如此這般……

    烈屬劉雲德和老伴也來觀看演出了,宋海英事先就為兩位老人安排了坐位,並特地派了兩個姑娘和他們坐在一起照顧他們。

    劉雲德坐在那裏默默地觀看著演出,眼裏噙滿了淚水。看了一會兒,坐在他身邊的老伴扒著他的耳朵小聲地問:“孩子他爹,這戲裏唱的不是咱們家裏事兒嗎?”劉雲德擦了一把眼淚,扭過頭看了看老伴:“沒錯兒,是說的咱們家的事兒。”老太太歎了口氣,隨著淚水也流出了眼窩,他又指著舞台上林雪飛扮演的田淑珍問道:“那是咱們珍兒嗎?她多會兒迴來的?”老頭看了她一眼:“老糊塗了不是,那是人家扮演的,不是咱們淑珍。”又過了一會兒,老太太對跟前的一個女青年說:“台上的這個孩子怎麽那麽像淑珍呢?丫頭,等煞了戲,領奶奶去看看這個‘淑珍’,跟她說會兒話兒,行不?”女青年笑著說:“奶奶,您又想淑珍姑姑了?放心吧,一會兒我領您去。”

    戲劇的第二幕《真情》中,截取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一家三口相依為命,共渡饑荒的感人的生活片斷,來表現田淑珍的善良、無私的美德。田淑珍義無反顧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擔,照顧公婆細致周到,端茶送水,煎湯熬藥,勝過親生女兒;為了讓公婆吃飽受,她自己偷偷節食,幾次餓昏、病倒在田間……

    《別離》一幕戲,劇情進一步發展:玉忠犧牲後,田淑珍獨自贍養公婆整整十年。繁重的勞動和沉重的生活壓力,使她青春早逝,容顏憔悴,明顯衰老,但她仍然不改初衷,替夫盡孝,始終如一。慈悲的公婆見此情景,說啥也不能讓她再這樣下去了,他們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多次說服淑珍改嫁,淑珍都死活不肯。沒辦法,他們搬動了大隊支書出麵做工作,又找來了鄉親們前來勸說,在強大的“攻勢”麵前,淑珍終於同意改嫁。兩代人又麵臨著一場生離死別的感情災難,出嫁的那天,淑珍為無依無靠的白發雙親牽腸掛肚,兩位老人又對這個勝過親生的女兒依依難舍,淑珍跪辭公婆,泣不成聲,灑淚而去,年邁人悲情難抑,早已是淚水滂沱。

    此刻,整個操場一片沉寂,微風吹拂著輕柔的樹葉,村邊小溪中傳來幾聲蛙鳴。觀眾受到劇情的強烈感染,無不傷感落淚,場內早已一片唏噓。

    《探親》是最後一幕戲。淑珍改嫁後的第三天,夫妻倆迴門探親迴到了青雲嶺,正值大、小隊幹部和鄉親們為玉忠父親拜壽,鄉親們為兩位老人的生活作出了更周到的安排,淑珍裏裏外外看了一遍,舒心地笑了。劉家的院裏人聲鼎沸,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田淑珍已經被評為勞動模範,大隊支書從縣裏開會迴來,替淑珍領迴了獎狀和光榮花。兩位老人眼含激動的淚花把光榮花為淑珍掛在胸前,鄉親們頻頻舉杯表示祝賀,田淑珍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幕慢慢閉合,操場上爆發出長時間的雷鳴般的鼓掌聲。

    ……

    文藝演出結束了。大幕再次開啟,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樂曲聲中,演員們開始謝幕,公社、大隊和工作隊的領導登舞台與演員握手致意。

    羅浩宇來到林雪飛的跟前,緊緊握著她的手問道:“你叫林雪飛?你演得不錯呀!”

    雪飛笑著點了點頭,謙虛地說:“我演得不好。”

    羅書記又問站在雪飛身邊的郭鴻達:“這個評劇劇本是你們自己搞的?”

    郭鴻達迴答說:“是的。”他又告訴羅書記:“就是雪飛親自編寫的。”

    羅浩宇使使勁搖了搖雪飛的手:“好啊!自編自演。有膽識,有才氣!要繼續努力啊!”

    雪飛說:“謝謝羅書記鼓勵。”

    觀眾都走光了,操場上靜了下來。宣傳隊員們還在清理著樂器、服裝、道具、大幕、燈光、音響等演出用品。

    突然,楊樹影從後麵喊了一聲:“雪飛姐!”

    “樹影,是你在喊我嗎?”正在整理著演出服裝的林雪飛頭也不抬地答應著。”

    楊樹影已經來到她的跟前:“雪飛姐,你快去吧。烈屬劉奶奶非要看看你,要跟你說兩句話。”

    雪飛問道:“在哪裏?”

    “在後邊的教室裏。”

    雪飛對樹影說:“好,你幫我收拾一下吧。”說完,她急忙朝舞台後邊的教室走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雲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斯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斯唯並收藏風雲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