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楊國生的囑托,郭鴻達和劉煥新來到了村子當中北邊山角下一個不太大的農家宅院前。院子的黑色油漆大門半掩著,大門上方的精致的門樓底下是四個漆成乳白色的方框,上書“光榮人家”四個紅漆大字,這就是烈屬劉雲德老兩口的家。
劉雲德是青雲嶺村早期參加黨組織的黨員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便為黨做過很多地下工作。青雲嶺解放後,在土改運動中,被選為村貧協主席,領導農民積極地開展土改鬥爭。一九五o年,他又響應黨的號召,把剛結婚不久的獨生子劉玉忠送到了部隊,走上了搞美援朝的戰場,玉忠赴朝之後,五一年在二次戰役中光榮犧牲。消息傳來,劉雲德夫妻悲痛欲絕。老年喪子,是人生中何等難堪之事,更可歎玉忠還在新婚燕爾當中就去參軍,並無一兒半女,還害得媳婦年輕守寡。二十歲的兒媳田淑珍,悲痛之餘,望著可憐的公婆,百感交集,這個隻字不識但卻深明大義的青年女子,跪在了沉浸在喪子傷痛之中的公婆前,含著眼淚說:“爸、媽,你們不要太傷心了,千萬要保重身體。玉忠是為了保衛國家死的,他去了,還有我呢,我不會不管你們二老的,以後我就是你們的親閨女,我要替玉忠為你們養老送終!”聽兒媳這樣說,婆婆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她一把把淑珍摟在懷裏,娘兩個抱頭痛哭。劉雲德坐在旁邊,也一邊抽著煙,一邊吧嗒吧嗒掉眼淚。過了一會兒,婆婆止住哭泣,用手捧著兒媳的臉蛋心疼地端詳著說:“傻丫頭,你才二十歲啊。爸、媽怎忍心耽誤你一輩子呢。過些日子,有合適的人家,你還是往前走一步吧。”淑珍緊緊抓著婆婆的手使勁地搖著說:“不!媽,我不會離開你們的。我說到做到!”老人又傷心地哭了起來。田淑珍真的在劉家留了下來,象伺候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兩位老人,這一待就是十年!有人勸她趁著年輕,往前走一步,她隻是笑著搖搖頭,算是迴答了;公婆見淑珍年齡一天比一天大,因為終日勞累,皺紋已經過早地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更覺得於心不忍,他們也多次勸淑珍改嫁,但是她卻執意不肯,隻推說沒有合適的人家。直到三年自然災害過後,劉雲德老兩口子說啥也不由著淑珍了,他們甚至故作生氣,非得要她改嫁,她還是不肯。後來還是劉雲德老人找來大隊支部書記楊國生做工作,死說活說,田淑珍才同意嫁給了鄰村的一名轉業兵。出嫁的前幾天,田淑珍把自己關在家整整哭了一天,無論公公、婆婆怎樣勸說,她隻是哭。第二天,她開始為兩位老人折洗衣服、被褥,把老人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準備得提提統統,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們什麽東西放在什麽地方,千叮嚀萬囑咐地讓他們保重身體,身上不舒服就趕緊到衛生院去看病、買藥。接親車來的那天,她一大早就起床,挑了滿滿一大缸水,還為公公蒸了一鍋小米麵發糕。接親車來到了,鄉親們紛紛過來送她上車,淑珍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後,讓兩位老人坐下,然後跪下,恭恭敬敬地給公婆婆磕了兩個頭,抬起頭來,慢慢地說道:“爸、媽,女兒不孝,沒有替玉忠照顧好你們,我走了,你們年紀大了,一定要多多保重身體。我會經常迴來看望你們的……”說到這,淑珍已經泣不成聲,兩位老人也早已淚如雨下,旁邊的鄉親們也為被眼前的情景感動得唏噓不已。淑珍強忍悲傷,生怕自己會引起老人過分地傷感,她趕忙扭過臉去,從地上爬起來,一邊擦著憂傷的淚水,一邊快步向接親車輛走去……婆婆追出房門,哽咽著喊道:“孩子——你……常迴來……看、看我們啊……”淑珍淚流滿麵,坐在車上,隻是向老人不停地揮手,她已經說不出話來。送走了田淑珍,老太太迴到屋裏一頭撲到炕上,放聲大哭。過了好大一陣子,劉雲德滿麵淚痕地過來,輕輕地拍了拍老伴的肩膀說:“行了,別哭了,淑珍是個好孩子,她伺候了我們十來年,盡了她的責任,就是我們的兒子活著,也不過如此。我們該知足了。孩子同意改嫁了,這是喜事,我們應該高興才是啊。”“我也知道這是好事,可我就是舍不得啊。”老人說著,還是抽抽搭搭地哭個不停……田淑珍改嫁後,真的像親生女兒一樣逢年過節,或者老人生病長災,她都要迴來看望。日子常了見不到她,兩位老人便望眼欲穿地盼著她迴來。青雲嶺人自始到終都對這兩位老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田淑珍改嫁後這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們更是時時刻刻無微不至地關懷著老人的生活,村子裏無論男女老少,隻要一提起照顧劉雲德老夫妻,從無二話。支部書記楊國生和劉玉忠是同齡人,他更覺得自己有責任去照顧好烈士的父母,所以他總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待,對他們的安危冷暖時刻掛記在心上。這些往事,對於青雲嶺人來說,已經是婦孺皆知,發生在這個邊遠山村的擁軍優屬的生動故事,已成佳話,差不多全村每個人都已經耳熟能詳,郭鴻達當然也不例外。
……
隔著虛掩著的大門,院子裏傳來一陣年青人的說笑聲,郭鴻達不知是誰事先來到這裏,他一邊猜測著一邊推門走進院子,隻見院子中間已經和好了一大堆黃土泥,旁邊站著幾個女青年正一邊說笑,一邊幹活。三間草房靠東邊的一間的苫房草已經被揭掉,前房簷上立著一個木梯子,兩個女青年正在用鐵鍬往房上遞泥,房頂上三個男青年正在蹲在那裏往房板上抹泥。
郭鴻達他們兩個沒有叫門,院子裏的人光顧說笑,竟然沒有人發現他們進院。倒是站在梯子上邊遞泥的劉桂香首先看到了他們倆:“哎,你們瞧,誰來了?”
挽起褲腿正在埋頭和泥的宋海英一抬頭,見郭鴻達已經站在她跟前,但直起腰問:“鴻達,你們幹啥來了?”
“海英姐,你們這是……”郭鴻達想不到宋海英想得這樣周到,竟然走在了楊書記的前麵。
見郭鴻達不解的樣子,宋海英連忙解釋說:“噢,是這樣。劉爺爺的房子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漏。大隊已經決定給他們瓦上瓦,瓦都準備好了,隻是沒有功夫瓦。這場雨挺大,我怕劉爺爺的房子漏得太厲害了,就和桂香一起過來看看,不想還真得漏大差了。所以我就找了幾個人過來,又讓誌凱找了兩個會抹房的來,先把東邊漏雨的地方用泥抹一抹,等秋後再通瓦。”
郭鴻達聽了,真地從心裏佩服宋海英這股子認真、細心勁兒。他接過宋海英的話茬:“我們也是為這事兒來的。我們去找楊書記辦事,他們正忙著商量事,便打發我和煥新到這裏來看一看房子怎樣,不想你們這樣麻利,倒動手幹上了。”
“鴻達,你們剛過來?”正在房上抹泥的團支部書記孫誌凱也在大聲地和郭鴻達他倆打著招唿。
郭鴻達把剛才說給宋海英的那些話又大聲向他重複了一遍。
這時,正在屋裏忙活著燒開水的劉雲德聽到院子裏又來人了,便問宋海英:“是誰來了?海英。”
“爺爺,是郭鴻達來看您了!”宋海英在院子裏大聲迴答。
“你說是誰?郭什麽達?”七十多歲的劉雲德耳朵有點背,一邊問著一邊顫巍巍地來到院子裏,眯著昏花的老眼,仔細端詳著郭鴻達。
劉雲德的老伴手裏提著茶壺,拿著幾個碗也隨後來到院子裏。
郭鴻達往劉雲德跟前靠了靠,說:“爺爺,你好好看看,還認識我嗎?”
老人端詳了老半天,終於認出來了:“哦,我想起來了,你是郭鳳義的大兒子大明子,對吧?”
聽老人叫出了郭鴻達的乳名,大夥都笑了起來。
“爺爺,是我。我就是小時候整天長在您家裏,纏著您講故事的大明子。”
“幾年不見,長這麽高了。你不是在外邊念書嗎?”
“我剛畢業迴來三天。爺爺,是楊國生我大舅打發我來看您的,他這會兒忙,不能來,讓我來看看您的房子漏沒漏。”郭鴻達對著老人的耳朵說。“嘿!這小子,多會兒都忘不了我。我知道他忙,當這個頭行人也真不容易啊!”劉雲德捋著胡子,激動地對郭鴻達說,“那可是個好人啊!”
郭鴻達邁步走進老人的房中,他不知道這兩位烈屬老人的生活狀況如何,想要看個究竟。這是一處當地農村老式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開間不大,光線也很暗,因為簷頭較長,窗子又是那種老式木棱窗欞,上麵糊著一層白紙。屋子裏的陳設也非常簡陋,外間屋兩側是土築的鍋台,正麵是土坯壘起的倉子;東間屋北麵擺放著一口發黑的紅堂櫃,對著門口放著一張兩屜辦公桌,旁邊是一條長板凳和兩個方形凳子。炕上的席已經卷起,炕麵已經被水澆濕,炕上放著一個洗臉盆和幾隻吃飯的瓷碗,裏邊盛著淡黃色的雨水,這是從房頂上漏下來的,屋頂上漏水的地方還在不緊不慢地往下滴水,掉在盆子和碗裏發出“叮叮當當”的輕微的響聲,紙糊的頂棚已經被雨水湮破,出現了很多漏洞,被水湮濕的白紙東一條西一塊地掛在上麵……西屋靠著北牆放著幾個盛糧食的麻袋,其餘的地方放著一些用過的農具和生活用品,顯得很零亂,炕上鋪著一領破舊的席子,上麵隨便扔著幾床單薄的被褥和幾件半舊衣裳,看樣子老人住在東屋,是夜間下雨屋子漏雨時,臨時挪到西屋去住的。
屋中的情景讓郭鴻達心裏很不是個滋味:這個為革命事業做出過那麽大貢獻的家庭,這兩位受人尊重的老人的生活狀況,在青雲嶺僅處於下中等水平,雖說大隊、生產隊和鄉親們不斷地照顧他們,但這與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太不相稱了!他的心情很沉重,心裏像是堵了一團東西……
他走出房門,對宋海英說:“海英姐,我們一起幹吧!”說著,他就要動手和泥。
宋海英見他心事重重地從屋裏出來,便問道:“鴻達,你可能還有別的事吧?”
劉煥新接過去說:“是的,楊書記還讓我們到五保戶李大爺那兒去看看。”
“那你們趕快去吧,這兒的活馬上就幹完了,下午我們再把劉爺爺東屋的炕重新修整一下,就行了。”
“也好,那我們就先走了。”說著,郭鴻達和劉煥新走出了院子。
劉雲德是青雲嶺村早期參加黨組織的黨員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便為黨做過很多地下工作。青雲嶺解放後,在土改運動中,被選為村貧協主席,領導農民積極地開展土改鬥爭。一九五o年,他又響應黨的號召,把剛結婚不久的獨生子劉玉忠送到了部隊,走上了搞美援朝的戰場,玉忠赴朝之後,五一年在二次戰役中光榮犧牲。消息傳來,劉雲德夫妻悲痛欲絕。老年喪子,是人生中何等難堪之事,更可歎玉忠還在新婚燕爾當中就去參軍,並無一兒半女,還害得媳婦年輕守寡。二十歲的兒媳田淑珍,悲痛之餘,望著可憐的公婆,百感交集,這個隻字不識但卻深明大義的青年女子,跪在了沉浸在喪子傷痛之中的公婆前,含著眼淚說:“爸、媽,你們不要太傷心了,千萬要保重身體。玉忠是為了保衛國家死的,他去了,還有我呢,我不會不管你們二老的,以後我就是你們的親閨女,我要替玉忠為你們養老送終!”聽兒媳這樣說,婆婆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她一把把淑珍摟在懷裏,娘兩個抱頭痛哭。劉雲德坐在旁邊,也一邊抽著煙,一邊吧嗒吧嗒掉眼淚。過了一會兒,婆婆止住哭泣,用手捧著兒媳的臉蛋心疼地端詳著說:“傻丫頭,你才二十歲啊。爸、媽怎忍心耽誤你一輩子呢。過些日子,有合適的人家,你還是往前走一步吧。”淑珍緊緊抓著婆婆的手使勁地搖著說:“不!媽,我不會離開你們的。我說到做到!”老人又傷心地哭了起來。田淑珍真的在劉家留了下來,象伺候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兩位老人,這一待就是十年!有人勸她趁著年輕,往前走一步,她隻是笑著搖搖頭,算是迴答了;公婆見淑珍年齡一天比一天大,因為終日勞累,皺紋已經過早地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更覺得於心不忍,他們也多次勸淑珍改嫁,但是她卻執意不肯,隻推說沒有合適的人家。直到三年自然災害過後,劉雲德老兩口子說啥也不由著淑珍了,他們甚至故作生氣,非得要她改嫁,她還是不肯。後來還是劉雲德老人找來大隊支部書記楊國生做工作,死說活說,田淑珍才同意嫁給了鄰村的一名轉業兵。出嫁的前幾天,田淑珍把自己關在家整整哭了一天,無論公公、婆婆怎樣勸說,她隻是哭。第二天,她開始為兩位老人折洗衣服、被褥,把老人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準備得提提統統,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們什麽東西放在什麽地方,千叮嚀萬囑咐地讓他們保重身體,身上不舒服就趕緊到衛生院去看病、買藥。接親車來的那天,她一大早就起床,挑了滿滿一大缸水,還為公公蒸了一鍋小米麵發糕。接親車來到了,鄉親們紛紛過來送她上車,淑珍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後,讓兩位老人坐下,然後跪下,恭恭敬敬地給公婆婆磕了兩個頭,抬起頭來,慢慢地說道:“爸、媽,女兒不孝,沒有替玉忠照顧好你們,我走了,你們年紀大了,一定要多多保重身體。我會經常迴來看望你們的……”說到這,淑珍已經泣不成聲,兩位老人也早已淚如雨下,旁邊的鄉親們也為被眼前的情景感動得唏噓不已。淑珍強忍悲傷,生怕自己會引起老人過分地傷感,她趕忙扭過臉去,從地上爬起來,一邊擦著憂傷的淚水,一邊快步向接親車輛走去……婆婆追出房門,哽咽著喊道:“孩子——你……常迴來……看、看我們啊……”淑珍淚流滿麵,坐在車上,隻是向老人不停地揮手,她已經說不出話來。送走了田淑珍,老太太迴到屋裏一頭撲到炕上,放聲大哭。過了好大一陣子,劉雲德滿麵淚痕地過來,輕輕地拍了拍老伴的肩膀說:“行了,別哭了,淑珍是個好孩子,她伺候了我們十來年,盡了她的責任,就是我們的兒子活著,也不過如此。我們該知足了。孩子同意改嫁了,這是喜事,我們應該高興才是啊。”“我也知道這是好事,可我就是舍不得啊。”老人說著,還是抽抽搭搭地哭個不停……田淑珍改嫁後,真的像親生女兒一樣逢年過節,或者老人生病長災,她都要迴來看望。日子常了見不到她,兩位老人便望眼欲穿地盼著她迴來。青雲嶺人自始到終都對這兩位老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田淑珍改嫁後這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們更是時時刻刻無微不至地關懷著老人的生活,村子裏無論男女老少,隻要一提起照顧劉雲德老夫妻,從無二話。支部書記楊國生和劉玉忠是同齡人,他更覺得自己有責任去照顧好烈士的父母,所以他總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待,對他們的安危冷暖時刻掛記在心上。這些往事,對於青雲嶺人來說,已經是婦孺皆知,發生在這個邊遠山村的擁軍優屬的生動故事,已成佳話,差不多全村每個人都已經耳熟能詳,郭鴻達當然也不例外。
……
隔著虛掩著的大門,院子裏傳來一陣年青人的說笑聲,郭鴻達不知是誰事先來到這裏,他一邊猜測著一邊推門走進院子,隻見院子中間已經和好了一大堆黃土泥,旁邊站著幾個女青年正一邊說笑,一邊幹活。三間草房靠東邊的一間的苫房草已經被揭掉,前房簷上立著一個木梯子,兩個女青年正在用鐵鍬往房上遞泥,房頂上三個男青年正在蹲在那裏往房板上抹泥。
郭鴻達他們兩個沒有叫門,院子裏的人光顧說笑,竟然沒有人發現他們進院。倒是站在梯子上邊遞泥的劉桂香首先看到了他們倆:“哎,你們瞧,誰來了?”
挽起褲腿正在埋頭和泥的宋海英一抬頭,見郭鴻達已經站在她跟前,但直起腰問:“鴻達,你們幹啥來了?”
“海英姐,你們這是……”郭鴻達想不到宋海英想得這樣周到,竟然走在了楊書記的前麵。
見郭鴻達不解的樣子,宋海英連忙解釋說:“噢,是這樣。劉爺爺的房子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漏。大隊已經決定給他們瓦上瓦,瓦都準備好了,隻是沒有功夫瓦。這場雨挺大,我怕劉爺爺的房子漏得太厲害了,就和桂香一起過來看看,不想還真得漏大差了。所以我就找了幾個人過來,又讓誌凱找了兩個會抹房的來,先把東邊漏雨的地方用泥抹一抹,等秋後再通瓦。”
郭鴻達聽了,真地從心裏佩服宋海英這股子認真、細心勁兒。他接過宋海英的話茬:“我們也是為這事兒來的。我們去找楊書記辦事,他們正忙著商量事,便打發我和煥新到這裏來看一看房子怎樣,不想你們這樣麻利,倒動手幹上了。”
“鴻達,你們剛過來?”正在房上抹泥的團支部書記孫誌凱也在大聲地和郭鴻達他倆打著招唿。
郭鴻達把剛才說給宋海英的那些話又大聲向他重複了一遍。
這時,正在屋裏忙活著燒開水的劉雲德聽到院子裏又來人了,便問宋海英:“是誰來了?海英。”
“爺爺,是郭鴻達來看您了!”宋海英在院子裏大聲迴答。
“你說是誰?郭什麽達?”七十多歲的劉雲德耳朵有點背,一邊問著一邊顫巍巍地來到院子裏,眯著昏花的老眼,仔細端詳著郭鴻達。
劉雲德的老伴手裏提著茶壺,拿著幾個碗也隨後來到院子裏。
郭鴻達往劉雲德跟前靠了靠,說:“爺爺,你好好看看,還認識我嗎?”
老人端詳了老半天,終於認出來了:“哦,我想起來了,你是郭鳳義的大兒子大明子,對吧?”
聽老人叫出了郭鴻達的乳名,大夥都笑了起來。
“爺爺,是我。我就是小時候整天長在您家裏,纏著您講故事的大明子。”
“幾年不見,長這麽高了。你不是在外邊念書嗎?”
“我剛畢業迴來三天。爺爺,是楊國生我大舅打發我來看您的,他這會兒忙,不能來,讓我來看看您的房子漏沒漏。”郭鴻達對著老人的耳朵說。“嘿!這小子,多會兒都忘不了我。我知道他忙,當這個頭行人也真不容易啊!”劉雲德捋著胡子,激動地對郭鴻達說,“那可是個好人啊!”
郭鴻達邁步走進老人的房中,他不知道這兩位烈屬老人的生活狀況如何,想要看個究竟。這是一處當地農村老式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開間不大,光線也很暗,因為簷頭較長,窗子又是那種老式木棱窗欞,上麵糊著一層白紙。屋子裏的陳設也非常簡陋,外間屋兩側是土築的鍋台,正麵是土坯壘起的倉子;東間屋北麵擺放著一口發黑的紅堂櫃,對著門口放著一張兩屜辦公桌,旁邊是一條長板凳和兩個方形凳子。炕上的席已經卷起,炕麵已經被水澆濕,炕上放著一個洗臉盆和幾隻吃飯的瓷碗,裏邊盛著淡黃色的雨水,這是從房頂上漏下來的,屋頂上漏水的地方還在不緊不慢地往下滴水,掉在盆子和碗裏發出“叮叮當當”的輕微的響聲,紙糊的頂棚已經被雨水湮破,出現了很多漏洞,被水湮濕的白紙東一條西一塊地掛在上麵……西屋靠著北牆放著幾個盛糧食的麻袋,其餘的地方放著一些用過的農具和生活用品,顯得很零亂,炕上鋪著一領破舊的席子,上麵隨便扔著幾床單薄的被褥和幾件半舊衣裳,看樣子老人住在東屋,是夜間下雨屋子漏雨時,臨時挪到西屋去住的。
屋中的情景讓郭鴻達心裏很不是個滋味:這個為革命事業做出過那麽大貢獻的家庭,這兩位受人尊重的老人的生活狀況,在青雲嶺僅處於下中等水平,雖說大隊、生產隊和鄉親們不斷地照顧他們,但這與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太不相稱了!他的心情很沉重,心裏像是堵了一團東西……
他走出房門,對宋海英說:“海英姐,我們一起幹吧!”說著,他就要動手和泥。
宋海英見他心事重重地從屋裏出來,便問道:“鴻達,你可能還有別的事吧?”
劉煥新接過去說:“是的,楊書記還讓我們到五保戶李大爺那兒去看看。”
“那你們趕快去吧,這兒的活馬上就幹完了,下午我們再把劉爺爺東屋的炕重新修整一下,就行了。”
“也好,那我們就先走了。”說著,郭鴻達和劉煥新走出了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