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伏羲創製八卦,這都是神話傳說。可是仙人們都知道,這些事兒雖然在凡間給傳得徹底走了樣兒,其實都還是有所本的——雖然未能登仙,但站在凡間修道者巔頂的南華仙於吉,自然也很清楚這一點。
但神話傳說並不僅僅這些而已,還有很多。
於吉問張祿:“《國語》所載,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卿知此否?’”
張祿迴說我知道——他跟景室山中鼎之上,閑來無事經常翻閱裴玄仁的藏書,其中當然也有《國語》。
於吉先問:“其本何由?”
“在《尚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呂刑》中記載說,蚩尤作亂,苗民造孽,把大地搞得一團糟,於是“帝”(應該是指天帝顓頊就命令重、黎二臣斷絕天地之間的通道,從此神靈不再降臨人界。所以到了春秋時代,楚昭王就這一詢問觀射父,若把這話倒推迴去,難道說在此之前,地上的人類是可以直接登上天界去的嗎?
於吉再問:“射父何對?”
張祿迴答:“射父曰:‘非此之謂也……’”說完這句愣了一下——要知道《尚書》乃士人必讀典籍,背得出來很正常,《國語》卻不是啊,再說了觀射父那段迴答又特麽實在太長……幹脆不背書了吧,我根據文意自己組織語言好了:“射父之意,人之奉天,神乃降臨,以附巫覡;人之濫祀,無所適從,顓頊乃命重司天屬神,命黎司地屬民,使複其舊常,無相侵冒。是謂‘絕地天通’也。”
觀射父說人怎麽可能隨便上天呢?那是上古時代,神靈降下神格在巫(女巫、覡(男巫身上,指導人們應當怎麽生活、繁衍。可是後來天下亂了,人類胡亂祭祀,自然得不著真正的神意,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顓頊就派重專管神靈祭祀,黎專管人間行政,把神權和政權明確區分開來——這才是“絕地天通”的本意。
於吉笑著搖搖頭:“吾素不以射父所言為是……”我向來不怎麽讚同觀射父的解釋——“按察古籍,民固不能登天,而巫覡常可登也,巫覡豈非人乎?”古書上有記載,雖然沒提老百姓隨隨便便就能上天,但那些仍是人身,並沒有成神的巫師可是能夠爬上天界去的啊——楚昭王的疑問是有所本的。
那麽巫師們又是通過什麽途徑上天的呢?古書上倒也有寫。《山海經》中記載:“巫鹹國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還說:“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說明這世上存在著某些通天的高峰,順著爬,就有可能爬到天上去。
於吉說啦,我修行將近千年,成為地仙也好幾百年了,可是就差那麽一點兒,始終無法突破瓶頸,飛升登天。於是我就琢磨,能不能找到古書上所說的那些“天梯”呢?要是能去天上看一眼,或許就有機緣成仙啦。
張祿提出疑問:“既已絕地天通,胡可登耶?”不是說顓頊派了重、黎把這通道給斷絕了嗎?
於吉笑道:“傳說不可不信,亦不可盡信也。”比方說上古典籍中就沒有“仙”的概念,隻有“神”,可咱們修道者都知道,所謂“神”就是天地萬物自主生出了靈性,但這靈性很低,缺乏足夠的自主意識,根本不可能跟凡人所普遍認為的那樣,可以庇佑生靈。既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神,當然就不會有天帝,顓頊這家夥是不是真的存在,那都需要打個問號啊。
張祿心說天帝或許沒有,天公麽,倒還是有的……兩者大概是帝國皇帝和公司ceo的區別……
反正於吉找不到突破的途徑,閑來無事,幹脆就到處尋找天梯,試著撞一把大運。當然啦,《山海經》上的什麽肇山、登葆山,他根本就不可能找得到,想來想去,要是中原就有天梯,肯定早被人發現啦,必須搜尋那些人跡罕至的域外偏僻之所。
所以他就先奔了涼州,又試著往西域走了走,去找昆侖山。你別說,還真被他找著了,加起來一共有四處……包括有人說其實六盤山就是傳說中的昆侖的。可是每座山他都仔細爬過了,最長的時間,在山間盤桓超過整整一年,結果還是空手而歸,一無所獲。
西邊兒不行就走東邊兒,於是他來到齊地,找了一條小船,開始涉足蒼茫大海。傳說中東海之上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上有仙人居焉,隻是漂浮不定,一般人找它不著。在於吉想來,我又不是一般人,要說整個凡間敢於深入汪洋,有機會找到仙山的,這年月大概也就我了吧。
他已是地仙,可以斷絕飲食,而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不良影響,又精通法術神通,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改變天候,所以不怕海上風浪。於是就駕著一葉小舟一直往東去,東邊兒找不著,轉個頭再朝南方搜索,途徑的每座小島都要上去瞅一眼、勘踏一番,經過足足一年多的時光,嘿,你別說,還真被他找到了一處非同凡響的地方。
於吉說了,那地方就是“天淵”。
張祿心說好你這長篇大論的……直接說想要找個天梯上天,所以跑東海上發現了天淵不結了嗎?我對你前麵所說的那麽多還真不怎麽感興趣……
於吉抵達的那座小島,據說在會稽海東千二百裏外。張祿特意細問了一下,究竟是會稽哪兒——要知道這年月的會稽郡可大了去啦,幾乎包圓了後世的浙江、福建兩省,少說一千公裏的海岸線,真是南頭兒扔顆氫彈,北頭兒都見不著亮兒,這麽粗疏的坐標,你讓我怎麽估算方位啊?
於吉說我是從膠東出海的,茫茫大海,航行全靠日月星辰指示方向,怎麽可能估準嘍?不過離開那島之後,我就一路向西航行,返迴大陸,最終登岸的地方,是在章安郡治略偏南一些。
張祿大致估算了一下,章安在後世仍屬浙江省,還到不了福建,就算於吉航行方向並非正東,而有所偏差,隻要偏得不太遠,那麽海東千二百裏外……肯定不是台灣啊,難道是琉球群島?
於吉找到的這個島並不大,接近正圓形,周長大概五十裏左右——擱後世應該是十六七公裏,則直徑約摸五六公裏。島上植被茂盛,正中央凸起一座小山,也就百來丈高吧。這麽矮的山,當然不可能是登天之梯啦——這要是天梯,那五嶽都能把天給杵個窟窿。於吉一開始沒抱什麽希望,隻是習慣性地入山觀覽,主要不是找天梯,而是尋訪有無仙人遺留下來的蹤跡。
結果到了山頂,卻見到一個垂直的洞穴,似乎深不見底,下麵卻又隱隱地有光亮冒出來……張祿心說您老人家不是見著火山口了吧?於吉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而笑道:“****光亮,其色非赤,而澄澈若天宇也。”底下冒出來的是淺藍色的光,就跟咱們抬頭看天空一樣。
於吉心知有異,便嚐試著鑽入洞穴,向下攀爬。他是還不能飛,但別瞧剛才跟大道上走著,似乎腿腳不便,行動蹣跚,其實張祿他們遠遠地就瞧出來了,老頭兒絕對步速要遠遠超過了常人——左慈跟在他後麵,明顯是在一溜小跑——所以說身手其實是很敏捷的。張祿估摸這老頭兒說不定能徒手爬珠峰,就算到不了頂,大概也是因為高山反應或者唿吸不暢,而絕不會是體力不濟……
總之於吉一直往下爬,****位置不過一丈多寬,越往下爬,倒感覺越發開闊起來,整個兒一倒喇叭口。於吉估算自己向下攀爬的距離,應該已經深入到了海平麵以下,而穴底那湛藍色的光亮,也逐漸能夠瞧得清楚了……他雖為地仙,修得身心如一,當時也不禁心跳加速,心說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天淵”不成嗎?
“天淵”之說,不見於諸典,於吉說他還是剛修道那會兒,曾經聽一位前輩高人提起過,但因為年深日久,印象已經很模糊了,所以下海之初就沒往這個方向去想——“據雲:海東有天淵,可通仙人居所……”
張祿有點兒迷糊,開口就問:“仙人得非居天上耶?安得在地下?”你老先生不會是摸到地府去了吧?倘若真有地府一說的話……
於吉撇嘴一笑:“卿之不悟也。”舉起手來一指天上:“凡俗有雲,神居天上,月有宮闕,日有駟車為載,令師乃無為卿說其謬耶?”天上隻有浩渺之氣,日月星辰全都是懸浮在其中的氣團而已,哪兒來的仙人居所?
張祿心說裴玄仁還真沒怎麽跟我提過本世界的宇宙架構,估計他聽我說人類將來能夠上天,還能夠發射什麽飛行器遊逛於大氣層外,甚至登月,所以認為這些都是我已經掌握了的知識;而我總覺得這世界除了多點兒仙人外,其它物理規律跟穿來之世沒太大差別,先入為主,也就沒向他打問……
就他從這一世張祿的記憶中得到的知識——也是這年月凡人普遍的認知——天圓地方,日月星辰都是懸掛在天壁上大小不等的巨石(太陽例外,那是個火球。相比起來,於吉所說的要距離現代科學更近一步,他已經意識到從地麵直到各星體的距離並非基本一致了,氣團之說,也比巨石要更接近恆星的本質……
想到這裏,不禁追問道:“然則大地何狀?”
於吉笑道:“地者亦球也,懸於大氣之中。天如雞卵,而地如其黃。”其實他這種說法倒也不是修道者的獨創,凡世中早有類似理論,俗稱“渾天說”。東漢中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就在《渾儀注》中這樣表述過:“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而且渾天說不認為這雞蛋真有殼,也不認為被稱為“天”的蛋清就是宇宙的全部。張衡在《靈憲》中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天之外還有空間,至於那空間是什麽樣子的,請恕我沒搞明白,隻好暫且置而不論。
不過這種說法並未普及開來,張祿還是從裴玄仁的藏書中看到的,估計要還在凡間做士人,一輩子都沒機會接觸如此先進(就這時代而論的理論。於是他就故意問了一個俗人肯定會問的問題,也趁機誤導於吉的思路,希望能從這誤導中挖掘出更多信息來:“地既如卵黃,懸之於天內,則吾頭上是天,足下萬萬裏外亦天也。仙人得無居吾等足下之天耶?”
其實他當然明白,要是這世界上的地球也跟自己穿越來的地球在物理層麵上沒太大區別,斷然不可能出現一個能夠穿透地心,直達世界彼端的垂直通道。
於吉搖頭道:“仙人居天上雲雲,此天非吾所見之天也,此上亦非吾所知之上也。”他怕張祿不明白,還特意打個比方,說:“如海島之民,無舟楫而不得逾汪洋也,或知陸上事,其必雲:‘夥頤!中華天子,豈非神仙之屬耶?所居帝京,得無處天上耶?’其所雲之天,非實天也,所雲之上,非實上也。譬喻而已。”
老頭兒囉囉嗦嗦解釋了好半天,張祿心說不就是異時空嘛,擱後世碰見初中以上水平的,我都能幾句話解釋清楚嘍,哪兒需要你這麽長篇大論?假裝恍然大悟,拱手致謝:“賴長者之教,吾今知之矣。未識果至仙人居所乎?”估計你是找到了一處連接凡間和天上兩個世界的時空門啦,那麽你究竟有沒有達成夙願呢?
於吉輕輕歎了口氣,說:“吾觀足下淵底,如井蛙觀天,但見澄澈空明,恍惚似見宮闕。忽有一巨首現,其聲若雷,即道吾讖語也……”
。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伏羲創製八卦,這都是神話傳說。可是仙人們都知道,這些事兒雖然在凡間給傳得徹底走了樣兒,其實都還是有所本的——雖然未能登仙,但站在凡間修道者巔頂的南華仙於吉,自然也很清楚這一點。
但神話傳說並不僅僅這些而已,還有很多。
於吉問張祿:“《國語》所載,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卿知此否?’”
張祿迴說我知道——他跟景室山中鼎之上,閑來無事經常翻閱裴玄仁的藏書,其中當然也有《國語》。
於吉先問:“其本何由?”
“在《尚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呂刑》中記載說,蚩尤作亂,苗民造孽,把大地搞得一團糟,於是“帝”(應該是指天帝顓頊就命令重、黎二臣斷絕天地之間的通道,從此神靈不再降臨人界。所以到了春秋時代,楚昭王就這一詢問觀射父,若把這話倒推迴去,難道說在此之前,地上的人類是可以直接登上天界去的嗎?
於吉再問:“射父何對?”
張祿迴答:“射父曰:‘非此之謂也……’”說完這句愣了一下——要知道《尚書》乃士人必讀典籍,背得出來很正常,《國語》卻不是啊,再說了觀射父那段迴答又特麽實在太長……幹脆不背書了吧,我根據文意自己組織語言好了:“射父之意,人之奉天,神乃降臨,以附巫覡;人之濫祀,無所適從,顓頊乃命重司天屬神,命黎司地屬民,使複其舊常,無相侵冒。是謂‘絕地天通’也。”
觀射父說人怎麽可能隨便上天呢?那是上古時代,神靈降下神格在巫(女巫、覡(男巫身上,指導人們應當怎麽生活、繁衍。可是後來天下亂了,人類胡亂祭祀,自然得不著真正的神意,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顓頊就派重專管神靈祭祀,黎專管人間行政,把神權和政權明確區分開來——這才是“絕地天通”的本意。
於吉笑著搖搖頭:“吾素不以射父所言為是……”我向來不怎麽讚同觀射父的解釋——“按察古籍,民固不能登天,而巫覡常可登也,巫覡豈非人乎?”古書上有記載,雖然沒提老百姓隨隨便便就能上天,但那些仍是人身,並沒有成神的巫師可是能夠爬上天界去的啊——楚昭王的疑問是有所本的。
那麽巫師們又是通過什麽途徑上天的呢?古書上倒也有寫。《山海經》中記載:“巫鹹國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還說:“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說明這世上存在著某些通天的高峰,順著爬,就有可能爬到天上去。
於吉說啦,我修行將近千年,成為地仙也好幾百年了,可是就差那麽一點兒,始終無法突破瓶頸,飛升登天。於是我就琢磨,能不能找到古書上所說的那些“天梯”呢?要是能去天上看一眼,或許就有機緣成仙啦。
張祿提出疑問:“既已絕地天通,胡可登耶?”不是說顓頊派了重、黎把這通道給斷絕了嗎?
於吉笑道:“傳說不可不信,亦不可盡信也。”比方說上古典籍中就沒有“仙”的概念,隻有“神”,可咱們修道者都知道,所謂“神”就是天地萬物自主生出了靈性,但這靈性很低,缺乏足夠的自主意識,根本不可能跟凡人所普遍認為的那樣,可以庇佑生靈。既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神,當然就不會有天帝,顓頊這家夥是不是真的存在,那都需要打個問號啊。
張祿心說天帝或許沒有,天公麽,倒還是有的……兩者大概是帝國皇帝和公司ceo的區別……
反正於吉找不到突破的途徑,閑來無事,幹脆就到處尋找天梯,試著撞一把大運。當然啦,《山海經》上的什麽肇山、登葆山,他根本就不可能找得到,想來想去,要是中原就有天梯,肯定早被人發現啦,必須搜尋那些人跡罕至的域外偏僻之所。
所以他就先奔了涼州,又試著往西域走了走,去找昆侖山。你別說,還真被他找著了,加起來一共有四處……包括有人說其實六盤山就是傳說中的昆侖的。可是每座山他都仔細爬過了,最長的時間,在山間盤桓超過整整一年,結果還是空手而歸,一無所獲。
西邊兒不行就走東邊兒,於是他來到齊地,找了一條小船,開始涉足蒼茫大海。傳說中東海之上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上有仙人居焉,隻是漂浮不定,一般人找它不著。在於吉想來,我又不是一般人,要說整個凡間敢於深入汪洋,有機會找到仙山的,這年月大概也就我了吧。
他已是地仙,可以斷絕飲食,而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不良影響,又精通法術神通,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改變天候,所以不怕海上風浪。於是就駕著一葉小舟一直往東去,東邊兒找不著,轉個頭再朝南方搜索,途徑的每座小島都要上去瞅一眼、勘踏一番,經過足足一年多的時光,嘿,你別說,還真被他找到了一處非同凡響的地方。
於吉說了,那地方就是“天淵”。
張祿心說好你這長篇大論的……直接說想要找個天梯上天,所以跑東海上發現了天淵不結了嗎?我對你前麵所說的那麽多還真不怎麽感興趣……
於吉抵達的那座小島,據說在會稽海東千二百裏外。張祿特意細問了一下,究竟是會稽哪兒——要知道這年月的會稽郡可大了去啦,幾乎包圓了後世的浙江、福建兩省,少說一千公裏的海岸線,真是南頭兒扔顆氫彈,北頭兒都見不著亮兒,這麽粗疏的坐標,你讓我怎麽估算方位啊?
於吉說我是從膠東出海的,茫茫大海,航行全靠日月星辰指示方向,怎麽可能估準嘍?不過離開那島之後,我就一路向西航行,返迴大陸,最終登岸的地方,是在章安郡治略偏南一些。
張祿大致估算了一下,章安在後世仍屬浙江省,還到不了福建,就算於吉航行方向並非正東,而有所偏差,隻要偏得不太遠,那麽海東千二百裏外……肯定不是台灣啊,難道是琉球群島?
於吉找到的這個島並不大,接近正圓形,周長大概五十裏左右——擱後世應該是十六七公裏,則直徑約摸五六公裏。島上植被茂盛,正中央凸起一座小山,也就百來丈高吧。這麽矮的山,當然不可能是登天之梯啦——這要是天梯,那五嶽都能把天給杵個窟窿。於吉一開始沒抱什麽希望,隻是習慣性地入山觀覽,主要不是找天梯,而是尋訪有無仙人遺留下來的蹤跡。
結果到了山頂,卻見到一個垂直的洞穴,似乎深不見底,下麵卻又隱隱地有光亮冒出來……張祿心說您老人家不是見著火山口了吧?於吉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而笑道:“****光亮,其色非赤,而澄澈若天宇也。”底下冒出來的是淺藍色的光,就跟咱們抬頭看天空一樣。
於吉心知有異,便嚐試著鑽入洞穴,向下攀爬。他是還不能飛,但別瞧剛才跟大道上走著,似乎腿腳不便,行動蹣跚,其實張祿他們遠遠地就瞧出來了,老頭兒絕對步速要遠遠超過了常人——左慈跟在他後麵,明顯是在一溜小跑——所以說身手其實是很敏捷的。張祿估摸這老頭兒說不定能徒手爬珠峰,就算到不了頂,大概也是因為高山反應或者唿吸不暢,而絕不會是體力不濟……
總之於吉一直往下爬,****位置不過一丈多寬,越往下爬,倒感覺越發開闊起來,整個兒一倒喇叭口。於吉估算自己向下攀爬的距離,應該已經深入到了海平麵以下,而穴底那湛藍色的光亮,也逐漸能夠瞧得清楚了……他雖為地仙,修得身心如一,當時也不禁心跳加速,心說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天淵”不成嗎?
“天淵”之說,不見於諸典,於吉說他還是剛修道那會兒,曾經聽一位前輩高人提起過,但因為年深日久,印象已經很模糊了,所以下海之初就沒往這個方向去想——“據雲:海東有天淵,可通仙人居所……”
張祿有點兒迷糊,開口就問:“仙人得非居天上耶?安得在地下?”你老先生不會是摸到地府去了吧?倘若真有地府一說的話……
於吉撇嘴一笑:“卿之不悟也。”舉起手來一指天上:“凡俗有雲,神居天上,月有宮闕,日有駟車為載,令師乃無為卿說其謬耶?”天上隻有浩渺之氣,日月星辰全都是懸浮在其中的氣團而已,哪兒來的仙人居所?
張祿心說裴玄仁還真沒怎麽跟我提過本世界的宇宙架構,估計他聽我說人類將來能夠上天,還能夠發射什麽飛行器遊逛於大氣層外,甚至登月,所以認為這些都是我已經掌握了的知識;而我總覺得這世界除了多點兒仙人外,其它物理規律跟穿來之世沒太大差別,先入為主,也就沒向他打問……
就他從這一世張祿的記憶中得到的知識——也是這年月凡人普遍的認知——天圓地方,日月星辰都是懸掛在天壁上大小不等的巨石(太陽例外,那是個火球。相比起來,於吉所說的要距離現代科學更近一步,他已經意識到從地麵直到各星體的距離並非基本一致了,氣團之說,也比巨石要更接近恆星的本質……
想到這裏,不禁追問道:“然則大地何狀?”
於吉笑道:“地者亦球也,懸於大氣之中。天如雞卵,而地如其黃。”其實他這種說法倒也不是修道者的獨創,凡世中早有類似理論,俗稱“渾天說”。東漢中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就在《渾儀注》中這樣表述過:“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而且渾天說不認為這雞蛋真有殼,也不認為被稱為“天”的蛋清就是宇宙的全部。張衡在《靈憲》中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天之外還有空間,至於那空間是什麽樣子的,請恕我沒搞明白,隻好暫且置而不論。
不過這種說法並未普及開來,張祿還是從裴玄仁的藏書中看到的,估計要還在凡間做士人,一輩子都沒機會接觸如此先進(就這時代而論的理論。於是他就故意問了一個俗人肯定會問的問題,也趁機誤導於吉的思路,希望能從這誤導中挖掘出更多信息來:“地既如卵黃,懸之於天內,則吾頭上是天,足下萬萬裏外亦天也。仙人得無居吾等足下之天耶?”
其實他當然明白,要是這世界上的地球也跟自己穿越來的地球在物理層麵上沒太大區別,斷然不可能出現一個能夠穿透地心,直達世界彼端的垂直通道。
於吉搖頭道:“仙人居天上雲雲,此天非吾所見之天也,此上亦非吾所知之上也。”他怕張祿不明白,還特意打個比方,說:“如海島之民,無舟楫而不得逾汪洋也,或知陸上事,其必雲:‘夥頤!中華天子,豈非神仙之屬耶?所居帝京,得無處天上耶?’其所雲之天,非實天也,所雲之上,非實上也。譬喻而已。”
老頭兒囉囉嗦嗦解釋了好半天,張祿心說不就是異時空嘛,擱後世碰見初中以上水平的,我都能幾句話解釋清楚嘍,哪兒需要你這麽長篇大論?假裝恍然大悟,拱手致謝:“賴長者之教,吾今知之矣。未識果至仙人居所乎?”估計你是找到了一處連接凡間和天上兩個世界的時空門啦,那麽你究竟有沒有達成夙願呢?
於吉輕輕歎了口氣,說:“吾觀足下淵底,如井蛙觀天,但見澄澈空明,恍惚似見宮闕。忽有一巨首現,其聲若雷,即道吾讖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