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天亮以後,張祿就向法鏡辭行,打算徒步登山,但是卻被法鏡給攔住了,說:“卿毋上山,下山可也。”
張祿問他是什麽意思,法鏡說:“吾夜間籌思,魔之襲卿,得無不欲卿登峻極耶?若前,恐禍不旋踵。”張祿皺起眉頭,撓撓下巴,說和尚你這種猜想也有一定道理……然而師命不可違啊,我必須得上峻極峰去尋訪張巨君哪。
法鏡搖頭道:“卿雲仙師,當不在峰上。”張祿說哎,昨兒你可不是這麽說的啊。法鏡笑道:“吾雲或在,未確證也。然占算之,卿欲有所得,當往陽城一行。”
張祿問什麽,和尚也會占卜?心說我怎麽從來就沒見過有和尚擺攤兒算卦的,而全是老道呢?法鏡解釋說:“非如道家龜卜、蓍算也,佛有天眼通,乃以清靜心觀照一切緣法,知過去未來一切因果。吾自無此神通,然略窺一二門徑,就因推果,乃以告卿。”
說白了,佛家也是有預言術的,隻是不跟道士似的要玩兒燒龜甲、擺蓍草一類花樣,真正的佛可照見過去未來一切事件,法鏡和尚當然還達不到這種程度,但大致推算一下張祿該往哪兒去才能找到想找的人,這點兒本事倒也不缺。
張祿將信將疑,還想仔細詢問法鏡占算的手法,以及所得的結果,也嚐試著從對方語言和表情中,判斷這話有幾成可信——偏偏跑寺裏來借宿一宿,就撞上了寺裏和尚被什麽外魔所侵,打算襲殺自己,哪兒就那麽巧啊?這老和尚是真不清楚其中緣由呢,還是故意裝傻?可是他跟自己初次相識,也沒什麽道理設圈套來害自己吧。
這又不是佛道兩家爭奪宗教主導權,全麵撕逼的時代,不會因為自己是個道士就想取自己性命吧?
法鏡的表情很誠懇:“緣法是在,因緣而行,事半而可功倍也。昨夕吾既救卿,今又何必撓卿?但往陽城去,若無所見再歸嵩山,何傷?”我要真想害你,昨晚就不會念經救你了,你何妨顧念著這一點點恩惠,下山往陽城去走一趟呢?倘若一無所獲,那時候再爬嵩山好了——難道你趕時間嗎?
瞧著老和尚誠摯的表情,聽著他溫和的話語,張祿倒覺得有點兒不好意思起來——終究人家救了你命啊,你還懷疑人家?我又不什麽重要人物,他也犯不上往自己身上設什麽複雜的圈套吧,而倘若圈套簡單,自己又豈有想不通、看不透的道理?於是謝過法鏡,從法王寺大門出去,啟程下山。
嵩山到陽城,不過短短二十多裏路,普通人要走一兩個時辰,張祿健步如飛,才一刻鍾的功夫,遠遠就望見陽城的城牆啦。他正在心裏琢磨,老和尚要自己往陽城來,可是哪有修道者住在城裏的道理呢?難道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然而既然是隱,城邑當中那麽多人,自己又該從何處找起才是?猛的心有所感,抬起頭來,就見前麵道旁石頭上坐著一個老頭子。
這老頭兒須發斑白,年歲跟法鏡和尚差不太多,但麵色更為紅潤,並且隱現一股不怒自威的官宦氣象——用後世的話說:天生領導範兒。隻是他身上穿的卻隻是平民裝束,垂著頭,手把一根拇指粗細、兩尺來長的樹枝,似乎是很隨意地在土地上繪畫著圖案。
張祿眼睛尖,隨便一掃而過,當即瞧明白了,老頭兒在地上畫的是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不禁心中一動。就在這個時候,老頭兒也抬起頭來瞧見了他,當即站起身來,微微而笑,伸手招唿:“來,來。”
張祿急走幾步,近前施禮:“長者召喚,何所教耶?”老頭兒撚撚胡須,笑著說道:“吾在此候子久矣,不知子登嵩高去來。”張祿問你誰啊,為什麽要在這兒等我?你知道我是誰嗎?老頭兒頷首,隨即指著自己的鼻子:“吾,嵩高山張師弟子也,特於此候子。”
張祿又驚又喜,心說法鏡老和尚算卦算得倒挺準嘛。趕緊再施一禮,自我介紹:“餘密縣張祿也。”老頭兒也當即報上姓名:“陽城郤儉。”還特意提起樹枝來在土地上寫下那兩個字。
張祿聞聽此名,又見他寫下“郤儉”二字,不禁心中一動,就問:“胡為不書‘穀’?”老頭兒聽了,不禁撚須大笑:“為避禍耳。”說著話注目張祿:“卿知我耶?”
倘若換了一個人,還真未必清楚這郤儉究竟何許人也,但張祿不一樣,他是當過郎官的,郎官是官員預備隊,而且很多成員背後都有大官僚做靠山,相關官場上的八卦傳得最多了,近十幾年間的主要官員人事變動、來曆去路,就沒有他們不聊的。所以張祿聽說過,曾經有一位益州刺史,就叫郤儉,字元節。
“郤”和“郤”其實是一個字,都來源於周代的晉國大夫郤氏,理論上怎麽寫都成,但一般情況下官方文書多寫“郤”,民間俗用“郤”。因為這個姓氏非常罕見,所以張祿印象才深,他問對方:“胡為不書‘穀’?”意思就是你幹嘛不寫“郤”而要寫“郤”啊?對方迴答說是為了避禍,又問:“卿知我耶?”張祿這才可以斷定,麵前這個郤儉,正是故益州刺史郤儉郤元節。
那麽堂堂益州刺史,幹嘛跑這兒來給張巨君做弟子,改修仙道了呢?郤儉隨即道出緣由——就理論上而言,他這會兒應該是個死人啦。
郤儉本該是偃師人,靈帝晚年出任益州刺史,據說在任上橫征暴斂,引發了馬相、趙祗等人唿應黃巾起義,也自稱黃巾黨,旬月間聚眾萬餘人,攻破治所雒城,將其一刀兩斷。但是郤儉說了:“殺我者,非馬相、趙祗也,實劉君郎也。”
劉君郎就是劉焉。郤儉說自己管理益州的時候,確實幹得不大好,但真沒有加重賦稅、殘害百姓,更沒有中飽私囊,一是前任刺史劉雋搞得天怒人怨,到他這兒積重難返,二是朝廷催糧催得緊,他也沒有法子,因此才被黃巾黨一煽動,最終釀成了民變。在此之前,太常劉焉就聽信了董扶所言,說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故此垂涎他的職位,於是一則上奏靈帝,請求改州刺史為州牧,二則到處傳播他如何如何不堪的謠言。靈帝覽奏,便任命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派他入川去整飭吏治,逮捕郤儉。
可是劉焉才到荊州,還沒能入川呢,就傳來了馬相、趙祗造反的消息。他既沒有即刻赴任,指揮征剿,也沒有上奏朝廷,請求派兵平亂,反倒縮在荊州,暗中派人資助亂軍,讓他們攻破了雒城。等到郤儉“死”了以後,馬相等人也被益州從事賈龍所殺,他劉君郎才得意洋洋地進川去摘桃子。
當然其實郤儉並沒有死——關於這點倒早有傳言,所以張祿才會懷疑此郤儉就是彼郤儉——“吾昔曾遇張師,雲吾有仙骨,是日乃於亂軍中救吾出,並告以劉君郎陷害事……”郤儉就此大徹大悟,對人世間尤其是官場再無留戀,於是拋下老婆孩子,一個人搬到嵩山附近的陽城來,大隱於世,改稱郤儉,開始跟隨張巨君修道。
介紹完自己的身世後,郤儉就說了:“張師雖在峻極,但雲破障在即,不日飛升,不欲人擾,故使吾在此候卿也。”
張祿心說怎麽這麽巧啊,那邊裴玄仁才說登仙有望,這邊兒張巨君也說要飛升——你們是在比誰先走嗎?可是又不禁疑惑,就問郤儉,說你怎麽能夠猜到我會到陽城來的?
郤儉說我是靠的卜算,知道西方來人要求見張師,而且必經陽城,所以才預先到這兒來等著你——“卿似欲問張師一言,可問吾,但知,必相告無隱。”
張祿心說又一個會算命的,而且貌似比法鏡老和尚算得還準哪。便即道出來意,說關於那則“長人執弓”的讖謠,令師是不是從於吉那兒聽到過,並且還被張貂給偷聽去了?
郤儉點點頭,麵露哀傷之色:“張師曾雲,昔有弟子張貂,聞此讖而下山,欲以應也。明知不應,又告誡之,不得外泄此事,雲但泄必致身死。卿今雲此,則張貂必死矣!”
張祿心說我可沒殺張貂,不過自家族人會不會殺他……那我倒不清楚了,也不打算知道。就聽郤儉繼續說:“此事,張師亦深悔矣……”
想當初於吉上了嵩山,得意洋洋地向張巨君炫耀自己從“天淵”得到了天示讖謠,張巨君當即質問,說你是想引發天下大亂嗎?不過其實那會兒,張巨君並沒怎麽把這事兒往心裏去——本來修道之人就不大關心凡俗之事啊——左右造成的影響也不過一名弟子想要下山應讖,張貂本來就幾無仙骨,再修也不會有什麽成果的,他想走就走吧。
可是短短數年後,張角等人便即鬧起了黃巾起義,各方盜賊、軍閥亦趁勢而起,把個大漢天下攪得是烽煙處處,軍民死亡枕藉。張巨君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內心深恨於吉——都是你丫惹出來的事兒!
這迴張巨君感覺飛升有望,打算閉關修煉,就預先關照郤儉,說不久後將會有人從西方來,向我打問此事,我察覺關於這則讖謠,可能還有餘波未散,我既然聽到過,就不可能徹底地閉塞雙目,假裝事不關己。到時候你替我接待來人,把相關情事坦誠相告吧,倘若對方還有什麽需求,盡你所能也幫上一幫。
張祿聽到這兒,略一沉吟,說我還真是有事兒要請郤先生幫忙。他奉了裴玄仁之命來找張巨君打問事情,結果沒能見到師父,光見著弟子了,也無從判斷郤儉所言究竟有幾分真實性。於是就請求郤儉,說您要是不怕旅途勞頓,能不能跟我迴趟景室山,親口去對我師父裴玄仁再說一遍呢?
郤儉笑道:“吾從張師修道,雖不能縮地而行,腳力亦健,何懼遠行耶?”你別瞧我五十多歲了,自從修道以來,那是背也不酸了,腰也不疼了,吃嘛嘛香,難道還怕走路嗎?
張祿一聽行啊,估計這家夥比自己也就多修了三五年而已,水平差不太多——同樣不會縮地之術——正好搭伴兒上路,倒免了我旅途的寂寞。他心裏是這麽想的,其實在中鼎上也常年不見人影——除掉三天兩頭閉關的裴玄仁——逐漸的,早就不知道寂寞為何物啦。
於是相攜登程。郤儉這老頭兒挺健談,給張祿講講人生經曆、仕宦經驗,兩人也就修道事做了一番切磋,張祿確實獲益匪淺——要知道學習這事兒吧,不僅僅靠著自己努力和老師的傳授,同學間互相砥礪、交換心得,那也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張祿沒跟對方提自己穿越的事兒,就怕郤儉接受不了,終究老頭兒的人生經驗和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完全比不上已然成仙的張堅和活了好幾百歲的裴玄仁。
等到返迴中鼎,向裴玄仁稟報,裴玄仁沉吟少頃,對郤儉說:“聞卿所言,令師亦慮讖言之事,與吾同也。今吾與令師皆無暇再涉凡塵,卿可願與張伯爵共探其事根源否?”他說這則讖謠並不僅僅造成了人世間的動蕩,也使得外道、妖邪橫行,恐怕會影響到修仙正法的傳承,所以就連原本視萬物為芻狗,並不幹涉凡間事務的仙人也逐漸關注起來。他希望郤儉能夠和張祿一起去調查此事。
張祿有點兒茫然:“自何為始?”這事兒究竟要怎麽調查呢?
郤儉卻說:“若能訪得南華仙,或可知其根由也。”
裴玄仁說沒錯,於吉自稱是從“天淵”得到的啟示,也就是說讖言本從天上來,然而仙人——他始終沒提張堅的名字——卻並不知曉此事。所以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於吉即便對老朋友張巨君也撒了謊;二,通過什麽“天淵”傳遞讖言的,並非天上仙,而是別的什麽邪魔外道。不管究竟是哪種來由,隻要找到於吉,就有查清真相的可能。
張祿心說於吉也是得道的地仙,就我們倆小角色過去,他肯說真話嗎?不直接一巴掌把我們拍死就算好的。隻是這想法太過畏縮,他跟裴玄仁很熟,相互間都清楚對方是什麽貨色,倘若師徒單獨相對,說不定就直接提出來了,但終究有個郤儉在旁邊兒,太過暴露自己膽怯的言辭他還真說不出口。
於是就問:“南華仙何在?由何訪之?”我們上哪兒去才能找到於吉啊?
裴玄仁雙眉微皺:“此吾亦不知也。”
張祿突然間腦海中靈光一閃,於是先問郤儉:“胡不占之?”你不是會卜算嗎,能不能算算於吉的所在?郤儉搖頭道:“難,難……”
裴玄仁突然問張祿:“汝以為,來日可知否?”你覺得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嗎?
張祿也不禁皺眉,心說你這是啥意思?在前一世,其實我並不相信未來是注定的,可以預先測算,以便驅吉避兇,可眼前這不是一個有魔法的世界嗎?倘若沒有什麽預言術、大預言術,那還算魔法世界嗎?那還有神仙鬼怪存在的基礎嗎?你可別告訴我說這個世界還有什麽詭奇的新設定……
附:《三國誌·蜀書·郤正傳》:“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也。祖父儉,靈帝末為益州刺史,為盜賊所殺。”曹丕《典論·論方術》:“潁川郤儉能辟穀,餌伏苓。”
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天亮以後,張祿就向法鏡辭行,打算徒步登山,但是卻被法鏡給攔住了,說:“卿毋上山,下山可也。”
張祿問他是什麽意思,法鏡說:“吾夜間籌思,魔之襲卿,得無不欲卿登峻極耶?若前,恐禍不旋踵。”張祿皺起眉頭,撓撓下巴,說和尚你這種猜想也有一定道理……然而師命不可違啊,我必須得上峻極峰去尋訪張巨君哪。
法鏡搖頭道:“卿雲仙師,當不在峰上。”張祿說哎,昨兒你可不是這麽說的啊。法鏡笑道:“吾雲或在,未確證也。然占算之,卿欲有所得,當往陽城一行。”
張祿問什麽,和尚也會占卜?心說我怎麽從來就沒見過有和尚擺攤兒算卦的,而全是老道呢?法鏡解釋說:“非如道家龜卜、蓍算也,佛有天眼通,乃以清靜心觀照一切緣法,知過去未來一切因果。吾自無此神通,然略窺一二門徑,就因推果,乃以告卿。”
說白了,佛家也是有預言術的,隻是不跟道士似的要玩兒燒龜甲、擺蓍草一類花樣,真正的佛可照見過去未來一切事件,法鏡和尚當然還達不到這種程度,但大致推算一下張祿該往哪兒去才能找到想找的人,這點兒本事倒也不缺。
張祿將信將疑,還想仔細詢問法鏡占算的手法,以及所得的結果,也嚐試著從對方語言和表情中,判斷這話有幾成可信——偏偏跑寺裏來借宿一宿,就撞上了寺裏和尚被什麽外魔所侵,打算襲殺自己,哪兒就那麽巧啊?這老和尚是真不清楚其中緣由呢,還是故意裝傻?可是他跟自己初次相識,也沒什麽道理設圈套來害自己吧。
這又不是佛道兩家爭奪宗教主導權,全麵撕逼的時代,不會因為自己是個道士就想取自己性命吧?
法鏡的表情很誠懇:“緣法是在,因緣而行,事半而可功倍也。昨夕吾既救卿,今又何必撓卿?但往陽城去,若無所見再歸嵩山,何傷?”我要真想害你,昨晚就不會念經救你了,你何妨顧念著這一點點恩惠,下山往陽城去走一趟呢?倘若一無所獲,那時候再爬嵩山好了——難道你趕時間嗎?
瞧著老和尚誠摯的表情,聽著他溫和的話語,張祿倒覺得有點兒不好意思起來——終究人家救了你命啊,你還懷疑人家?我又不什麽重要人物,他也犯不上往自己身上設什麽複雜的圈套吧,而倘若圈套簡單,自己又豈有想不通、看不透的道理?於是謝過法鏡,從法王寺大門出去,啟程下山。
嵩山到陽城,不過短短二十多裏路,普通人要走一兩個時辰,張祿健步如飛,才一刻鍾的功夫,遠遠就望見陽城的城牆啦。他正在心裏琢磨,老和尚要自己往陽城來,可是哪有修道者住在城裏的道理呢?難道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然而既然是隱,城邑當中那麽多人,自己又該從何處找起才是?猛的心有所感,抬起頭來,就見前麵道旁石頭上坐著一個老頭子。
這老頭兒須發斑白,年歲跟法鏡和尚差不太多,但麵色更為紅潤,並且隱現一股不怒自威的官宦氣象——用後世的話說:天生領導範兒。隻是他身上穿的卻隻是平民裝束,垂著頭,手把一根拇指粗細、兩尺來長的樹枝,似乎是很隨意地在土地上繪畫著圖案。
張祿眼睛尖,隨便一掃而過,當即瞧明白了,老頭兒在地上畫的是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不禁心中一動。就在這個時候,老頭兒也抬起頭來瞧見了他,當即站起身來,微微而笑,伸手招唿:“來,來。”
張祿急走幾步,近前施禮:“長者召喚,何所教耶?”老頭兒撚撚胡須,笑著說道:“吾在此候子久矣,不知子登嵩高去來。”張祿問你誰啊,為什麽要在這兒等我?你知道我是誰嗎?老頭兒頷首,隨即指著自己的鼻子:“吾,嵩高山張師弟子也,特於此候子。”
張祿又驚又喜,心說法鏡老和尚算卦算得倒挺準嘛。趕緊再施一禮,自我介紹:“餘密縣張祿也。”老頭兒也當即報上姓名:“陽城郤儉。”還特意提起樹枝來在土地上寫下那兩個字。
張祿聞聽此名,又見他寫下“郤儉”二字,不禁心中一動,就問:“胡為不書‘穀’?”老頭兒聽了,不禁撚須大笑:“為避禍耳。”說著話注目張祿:“卿知我耶?”
倘若換了一個人,還真未必清楚這郤儉究竟何許人也,但張祿不一樣,他是當過郎官的,郎官是官員預備隊,而且很多成員背後都有大官僚做靠山,相關官場上的八卦傳得最多了,近十幾年間的主要官員人事變動、來曆去路,就沒有他們不聊的。所以張祿聽說過,曾經有一位益州刺史,就叫郤儉,字元節。
“郤”和“郤”其實是一個字,都來源於周代的晉國大夫郤氏,理論上怎麽寫都成,但一般情況下官方文書多寫“郤”,民間俗用“郤”。因為這個姓氏非常罕見,所以張祿印象才深,他問對方:“胡為不書‘穀’?”意思就是你幹嘛不寫“郤”而要寫“郤”啊?對方迴答說是為了避禍,又問:“卿知我耶?”張祿這才可以斷定,麵前這個郤儉,正是故益州刺史郤儉郤元節。
那麽堂堂益州刺史,幹嘛跑這兒來給張巨君做弟子,改修仙道了呢?郤儉隨即道出緣由——就理論上而言,他這會兒應該是個死人啦。
郤儉本該是偃師人,靈帝晚年出任益州刺史,據說在任上橫征暴斂,引發了馬相、趙祗等人唿應黃巾起義,也自稱黃巾黨,旬月間聚眾萬餘人,攻破治所雒城,將其一刀兩斷。但是郤儉說了:“殺我者,非馬相、趙祗也,實劉君郎也。”
劉君郎就是劉焉。郤儉說自己管理益州的時候,確實幹得不大好,但真沒有加重賦稅、殘害百姓,更沒有中飽私囊,一是前任刺史劉雋搞得天怒人怨,到他這兒積重難返,二是朝廷催糧催得緊,他也沒有法子,因此才被黃巾黨一煽動,最終釀成了民變。在此之前,太常劉焉就聽信了董扶所言,說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故此垂涎他的職位,於是一則上奏靈帝,請求改州刺史為州牧,二則到處傳播他如何如何不堪的謠言。靈帝覽奏,便任命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派他入川去整飭吏治,逮捕郤儉。
可是劉焉才到荊州,還沒能入川呢,就傳來了馬相、趙祗造反的消息。他既沒有即刻赴任,指揮征剿,也沒有上奏朝廷,請求派兵平亂,反倒縮在荊州,暗中派人資助亂軍,讓他們攻破了雒城。等到郤儉“死”了以後,馬相等人也被益州從事賈龍所殺,他劉君郎才得意洋洋地進川去摘桃子。
當然其實郤儉並沒有死——關於這點倒早有傳言,所以張祿才會懷疑此郤儉就是彼郤儉——“吾昔曾遇張師,雲吾有仙骨,是日乃於亂軍中救吾出,並告以劉君郎陷害事……”郤儉就此大徹大悟,對人世間尤其是官場再無留戀,於是拋下老婆孩子,一個人搬到嵩山附近的陽城來,大隱於世,改稱郤儉,開始跟隨張巨君修道。
介紹完自己的身世後,郤儉就說了:“張師雖在峻極,但雲破障在即,不日飛升,不欲人擾,故使吾在此候卿也。”
張祿心說怎麽這麽巧啊,那邊裴玄仁才說登仙有望,這邊兒張巨君也說要飛升——你們是在比誰先走嗎?可是又不禁疑惑,就問郤儉,說你怎麽能夠猜到我會到陽城來的?
郤儉說我是靠的卜算,知道西方來人要求見張師,而且必經陽城,所以才預先到這兒來等著你——“卿似欲問張師一言,可問吾,但知,必相告無隱。”
張祿心說又一個會算命的,而且貌似比法鏡老和尚算得還準哪。便即道出來意,說關於那則“長人執弓”的讖謠,令師是不是從於吉那兒聽到過,並且還被張貂給偷聽去了?
郤儉點點頭,麵露哀傷之色:“張師曾雲,昔有弟子張貂,聞此讖而下山,欲以應也。明知不應,又告誡之,不得外泄此事,雲但泄必致身死。卿今雲此,則張貂必死矣!”
張祿心說我可沒殺張貂,不過自家族人會不會殺他……那我倒不清楚了,也不打算知道。就聽郤儉繼續說:“此事,張師亦深悔矣……”
想當初於吉上了嵩山,得意洋洋地向張巨君炫耀自己從“天淵”得到了天示讖謠,張巨君當即質問,說你是想引發天下大亂嗎?不過其實那會兒,張巨君並沒怎麽把這事兒往心裏去——本來修道之人就不大關心凡俗之事啊——左右造成的影響也不過一名弟子想要下山應讖,張貂本來就幾無仙骨,再修也不會有什麽成果的,他想走就走吧。
可是短短數年後,張角等人便即鬧起了黃巾起義,各方盜賊、軍閥亦趁勢而起,把個大漢天下攪得是烽煙處處,軍民死亡枕藉。張巨君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內心深恨於吉——都是你丫惹出來的事兒!
這迴張巨君感覺飛升有望,打算閉關修煉,就預先關照郤儉,說不久後將會有人從西方來,向我打問此事,我察覺關於這則讖謠,可能還有餘波未散,我既然聽到過,就不可能徹底地閉塞雙目,假裝事不關己。到時候你替我接待來人,把相關情事坦誠相告吧,倘若對方還有什麽需求,盡你所能也幫上一幫。
張祿聽到這兒,略一沉吟,說我還真是有事兒要請郤先生幫忙。他奉了裴玄仁之命來找張巨君打問事情,結果沒能見到師父,光見著弟子了,也無從判斷郤儉所言究竟有幾分真實性。於是就請求郤儉,說您要是不怕旅途勞頓,能不能跟我迴趟景室山,親口去對我師父裴玄仁再說一遍呢?
郤儉笑道:“吾從張師修道,雖不能縮地而行,腳力亦健,何懼遠行耶?”你別瞧我五十多歲了,自從修道以來,那是背也不酸了,腰也不疼了,吃嘛嘛香,難道還怕走路嗎?
張祿一聽行啊,估計這家夥比自己也就多修了三五年而已,水平差不太多——同樣不會縮地之術——正好搭伴兒上路,倒免了我旅途的寂寞。他心裏是這麽想的,其實在中鼎上也常年不見人影——除掉三天兩頭閉關的裴玄仁——逐漸的,早就不知道寂寞為何物啦。
於是相攜登程。郤儉這老頭兒挺健談,給張祿講講人生經曆、仕宦經驗,兩人也就修道事做了一番切磋,張祿確實獲益匪淺——要知道學習這事兒吧,不僅僅靠著自己努力和老師的傳授,同學間互相砥礪、交換心得,那也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張祿沒跟對方提自己穿越的事兒,就怕郤儉接受不了,終究老頭兒的人生經驗和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完全比不上已然成仙的張堅和活了好幾百歲的裴玄仁。
等到返迴中鼎,向裴玄仁稟報,裴玄仁沉吟少頃,對郤儉說:“聞卿所言,令師亦慮讖言之事,與吾同也。今吾與令師皆無暇再涉凡塵,卿可願與張伯爵共探其事根源否?”他說這則讖謠並不僅僅造成了人世間的動蕩,也使得外道、妖邪橫行,恐怕會影響到修仙正法的傳承,所以就連原本視萬物為芻狗,並不幹涉凡間事務的仙人也逐漸關注起來。他希望郤儉能夠和張祿一起去調查此事。
張祿有點兒茫然:“自何為始?”這事兒究竟要怎麽調查呢?
郤儉卻說:“若能訪得南華仙,或可知其根由也。”
裴玄仁說沒錯,於吉自稱是從“天淵”得到的啟示,也就是說讖言本從天上來,然而仙人——他始終沒提張堅的名字——卻並不知曉此事。所以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於吉即便對老朋友張巨君也撒了謊;二,通過什麽“天淵”傳遞讖言的,並非天上仙,而是別的什麽邪魔外道。不管究竟是哪種來由,隻要找到於吉,就有查清真相的可能。
張祿心說於吉也是得道的地仙,就我們倆小角色過去,他肯說真話嗎?不直接一巴掌把我們拍死就算好的。隻是這想法太過畏縮,他跟裴玄仁很熟,相互間都清楚對方是什麽貨色,倘若師徒單獨相對,說不定就直接提出來了,但終究有個郤儉在旁邊兒,太過暴露自己膽怯的言辭他還真說不出口。
於是就問:“南華仙何在?由何訪之?”我們上哪兒去才能找到於吉啊?
裴玄仁雙眉微皺:“此吾亦不知也。”
張祿突然間腦海中靈光一閃,於是先問郤儉:“胡不占之?”你不是會卜算嗎,能不能算算於吉的所在?郤儉搖頭道:“難,難……”
裴玄仁突然問張祿:“汝以為,來日可知否?”你覺得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嗎?
張祿也不禁皺眉,心說你這是啥意思?在前一世,其實我並不相信未來是注定的,可以預先測算,以便驅吉避兇,可眼前這不是一個有魔法的世界嗎?倘若沒有什麽預言術、大預言術,那還算魔法世界嗎?那還有神仙鬼怪存在的基礎嗎?你可別告訴我說這個世界還有什麽詭奇的新設定……
附:《三國誌·蜀書·郤正傳》:“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也。祖父儉,靈帝末為益州刺史,為盜賊所殺。”曹丕《典論·論方術》:“潁川郤儉能辟穀,餌伏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