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廚房,裏麵空空如也,連灶台都還沒有搭起來。


    “老趙這灶台是你們砌,還是等房子蓋好了,我自己請人來砌?”


    “砌灶?”趙發達可看不上這麽低端的活,這隨便找個泥水匠小徒弟他都能幫你砌得漂漂亮亮的,還用得著他這個老師傅出手嗎,那不是宰雞用牛刀。


    “嗬嗬,東家,不是老漢我誇口,老漢我已經幾十年沒給一般人家砌過灶了,但是今天東家說了,老漢我就撿一撿手藝,幫東家親手砌上一灶!”


    趙發達以為梁川是擔心他們這些徒弟砌不好灶,灶是一家重中之重,容不得有一絲閃絲,百姓家年年祭灶,就是因為灶的地位比較超然。


    “老趙我說的不是那個意思,你別笑話我,我多嘴問一句,咱們現在普通客庭裏的灶台是不是都像宗祠裏的那孔?”


    趙發達不理解梁川說的意思?有些接不上話。


    “換個說法,現在流行的灶台是不是都是跟宗祠裏那個一樣的結構?”梁川又問道。


    “是啊,當然都是這樣的,難不成還有其他結構的灶嗎?除了我那些小徒弟弟自己用石頭泥巴壘的,沒見過其他樣式的灶台。”


    這灶台一般人家的可不改亂動,灶係火德,火德不穩盡成灰燼。有可能奮鬥了一輩子的心血,一把火就能燒得連渣都不剩。


    幾個螺城師傅看著梁川一臉的思慮,心想這東家不會又有什麽想法了吧!他們心裏可很忐忑,灶台不比其他,砌不好燒不出來的東西要麽煮不熟,要麽燒過頭經常糊,還會浪費柴禾。一個不注意,灶台燒穿著了鐵鍋後可能還會燒穿房頂,釀成大禍。


    梁川看著師傅們提心吊膽的樣子,臉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你們別擔心,你們使用的灶台相對我們家鄉用的灶台已經落後了,你們用的灶費柴又不容易利用熱量,我給你們說一個方案,你們看一看會不會比你們的灶設計好一些。”


    梁川將後世節柴灶的設計理念跟幾個師傅說了。一開始幾個師傅以為梁川還是竹子水管那種想法,但是梁川說了縮小灶門和灶膛,增加了灶箅和煙囪,大家就開始思考這樣設計的用意。


    農家人沒有一個沒用過灶的,雖然沒有親身試驗過,但是他們感覺得出區別,梁川說的新灶台多了一個攔火圈,延長了高溫煙氣流在灶膛裏的迴旋路程和時間,這樣不用頻繁添柴,又能讓灶膛內的溫度保持住。這樣無疑可以發揮灶台的更大功效。


    “東家,你說的灶台老漢我沒砌過,不過應該不難,讓我砌一台出來看看效果?”趙發達要是沒有經得允許,可不敢拿梁川家的灶台練手。


    “老趙你按我說的來做,沒做好沒關係,大不了拆了重新砌!”


    從開始蓋新房到這一刻,梁川都沒有對趙發達他們的手藝指手劃腳過,但是今天梁川破例了。因為這個灶台大家都沒做過,而梁川隻是看過,後世的農家家家戶戶都有一孔這樣的灶台,小時候他可沒少用灶烤過土瓜。


    這個時代的灶台一般不講求美觀,隻追求實用,因為外表大部分粗糙不堪。實際上灶體要起保溫和承擔鍋台的作用,這樣就要求灶體厚度要均勻,外表平整,麵平。


    趙發達他們讓徒弟搬來紅磚和泥漿,邊討論邊砌灶台。趙廷昌最搞長泥水,拿起磚頭抹著泥漿,指哪抹哪。不愧是老師傅,找平抹勻那是一氣嗬成,完全不會拖泥帶水。


    灶門要比出煙口低一寸半左右,若是比出煙口高,灶膛的煙便會會灶門跑出來,嗆人也會帶走一部分熱量,這樣就達不成節柴的效果。


    抹鍋邊的時候要用硬泥來抹,抹嚴實了,不能跑氣。鍋沿不能高出灶鍋邊一寸,否則也會損失大量熱量。


    要是平日,趙發達他們幹活的時候,旁邊有一個晚點指手劃腳他們會毫不客氣地把人轟走。你算哪棵蔥,老子吃這碗飯吃了一輩子了,還用得著你來指手劃腳。


    可是這次不同,雖然梁川什麽也不懂,連最基本的砌磚也不會,可是他提出的意見確實是最合理的,連鍋沿與灶邊的高差都算到了,沒有經驗的人能懂這些嗎?


    原本連徒弟都看不上的泥水活,四個大師傅愣是紮堆給他做了出來了,足足花了一個早上的功夫。一孔漂亮的節柴灶才出現在廚房裏,所有人才滿意地去吃中飯。


    灶台的泥漿冷確要一段的時間,不過下午或是晚上就能檢驗一下這所謂的節柴灶是否真的名副其實!


    雖然試驗還沒成功,可是趙發達對梁川想法讚歎不已,吃飯的時候,趙發達陪著梁川,時不時與梁川搭聊著:“東家,你們家鄉都用上了這種新式的灶台嗎?”


    梁川可不敢跟他說現在連這種灶也要消失了,歲月不停地讓新事物新科技湧現,節柴灶對他們這個時代來說就像後世的煤氣灶剛出現,一下就風靡了千家萬戶。但是即使是煤氣灶也能過時的時候,電磁設備的出現,以及天然氣的使用,再一次淘汰了煤氣灶。


    “差不多吧,我也隻是見豬跑沒吃過豬肉。”梁川意思是說他也沒有造過這種灶台,眼睛看過可是沒有動手過。


    梁川謙虛的話惹得大家陣陣哄笑,隨和的氣氛感染了小徒弟,他們很少報看到自己的師傅師公不恥下問的情形,東家可讓他們大開眼界。


    一行人隨便扒拉了中飯,中飯不再是稀粥,而是實打實的幹飯,一天至少得保證一頓幹的。


    房子主要的幾個房間基本能滿足梁川的需要,梁川也沒再提出什麽要求,差的就是最後的後房了。後房在梁川的打算裏,這裏以後就是製作蔗糖的大本營了。


    幾個人心想,這裏應該就是放些雜物,沒什麽需要盤算的了吧。可是往往就是事與願違!


    後房首尾四間連通,連隔斷都沒有,看上去就是一排特大間的廂房。隻不過這排廂房在宅子的後麵,與前院的連接也不直接通暢,反而設置了小門,後門,這排後房更像獨立於整個宅子的建築。從後麵也可以進入,而無需經過前院。


    “今天可能還得辛苦你們,怕你們見笑,這個後房要造一排比剛剛那個節柴灶更複雜的灶。”


    梁川現在要造的這個灶可就不是廣而告之的,這個叫做連環灶,由前往後一灶更比一灶高,熬糖的時候,五灶全開火,由高往低處趕水,火候的把握要洽到好處,否則會讓糖熬糊了。


    梁川有聽說說過民間不少十八環連鍋熬糖法的,這種工藝更是精湛,對量傅的水準要求也更高,榨汁、開泡、趕水、過濾、搖瓢、打沙、成型分別在不同的鍋裏完成,同鍋不同用,堪稱是高難度的技術動作。這種古法熬糧法早已失傳,後世雖然有不少人聲稱已經能複製出這種熬糖法,可是梁川完全不會,他會的方法土多了,五口鍋就了。


    “東家你這是準備開飯店嗎?在後方造這麽多口鍋,什麽飯店能用得上這麽多鍋?”


    不可否認梁川造出的新型節柴灶很新穎,但是梁川在後房做的這麽多灶鍋就讓人很費解了,他們從沒見過蓋新房的時候有人提出這種要求,反正有錢賺,材料錢梁川出了,自己費點工時也無所謂。


    這個後房很大,大到梁川會完全用來熬煮蔗糖,到時候可能榨糖也會放在室內,他不希望有一項工藝被別人學去,學了一樣就能揣測下一樣,工藝經過摸索,是能找出規律和方法來的。


    到那個時候,自己還有竟爭的優勢,還有與鄭若縈小姑娘談條件的資本嗎?


    梁川還特意交待了趙發達,這後房裏做的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跟外界的人提起,不管是灶還是其他的什麽東西,連門把鎖都不能朝外界講。


    四個師傅難得梁川對他們如此信任,自己平時也喝了梁川不少好酒,吃了不少好肉,過河拆橋吃奶罵娘的事他們螺城人骨子裏就沒有。為了讓梁川放心,趙發達還讓三個晚一輩的大師傅以祖師爺的名義起個誓,在後房做的活以後不會在第二個地方出現,隻會爛在肚子裏!


    梁川就希望他們能幫自己保守一下秘密,沒想他們玩得這麽認真,還發誓,倒搞得自己有點小人之心。


    誓言這東西有用嗎,對君子來說來堪比枷鎖,對小人來說,也就是一個屁,放了就放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蕩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賊大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賊大膽並收藏蕩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