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策統一江東後,其治所在吳郡的吳縣,而非在今天的南京、鎮江。及孫權繼位亦是在吳縣,而非金陵。


    孫策兄弟之所以選在吳縣作為他們的治所,核心在於丹徒水道。丹徒由秦始皇開鑿,孫策命孫河駐京口,又疏通丹徒水道,以入通吳會。


    三國誌吳書中的京城即京口。


    丹徒水道從京口開始,與太湖溝通,太湖又與錢塘水連接。這便是孫策、孫權以吳縣作為治所的原因,利用太湖的水運便捷,上通長江,下至錢塘,將太湖流域的錢財賦稅匯集於吳縣(蘇州)。


    赤壁時,孫權移鎮京口,實際上還是為了控製吳會,控製入吳會的交通要道。


    畢竟那時,賀齊已經基本平定會稽的山越,周瑜、孫瑜剿滅麻、保二屯賊。陸遜、朱然等江東士族子弟為孫權效力了。


    孫權的統治已經穩固下來,因此鎮守吳縣的意義不大,從而坐鎮京口,靠近前線戰事。


    孫權在京口不過數月,在赤壁後,孫權又遷至金陵,目標地即江淮。


    至於江北的廬江郡,在孫策早期時擁有過。然而孫權滅李術後荒廢了,因為孫權的重心仍在鞏固自己地位上。


    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孫權缺乏戰略眼光的表現。孫權不要的廬江,被曹操翻山越嶺派人拿下來。


    如果若擁有廬江,又擁有一定的人口,在攻取合肥上就不會能麽吃力。


    到孫吳的中後期,諸葛恪為了謀取江淮,首在就是屯兵皖城,用來窺視合肥、壽春。


    孫吳在廬江郡上的得失,不如說成東吳在北伐戰略的變化。


    孫策之所以比孫權強,除了出色指揮能力,在宏觀軍事上也比孫權出眾。


    之前我寫襲取豫章上,有簡單提及過,孫策生前的布置。


    周瑜屯兵豫章的巴丘(水陸險要),太史慈屯海昌,孫賁、輔兄弟出任太守,又有江北的李術。


    南北皆有重兵防禦,霍峻那種計策無法奏效。


    結果孫權上位後,周瑜迴吳縣,李術被滅,放棄江北。完整的防線被失去了兩個,在霍峻開天眼的戰略視野下,豫章被拿隻能是情有可原。


    從而一定意義上,孫權自己砍斷自己的防守體係。


    也幸虧劉表不想打仗,黃祖被孫策打廢,否則孫權能否坐穩江東亦是兩說!


    (地圖今晚會發在彩蛋章裏)


    晚上還有兩章!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漢大司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府並收藏季漢大司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