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也人兮妖也人,卻從何處辨虛真?
須眉耳目皆成麵,手足肩腰總是身,
養血弄形形弄影,積精生氣氣生神;
欲知邪正何差別,好向靈台去問津。
話說唐半偈師徒三人,斬斷葛藤,倒拖著死獾子妖怪,駕雲迴葛家來。此時,葛根、滕本兩個老兒正在那裏疑疑惑惑,不知他二人可有手段救得唐師父。忽見半空中師徒三人落下雲頭,竟到草堂。豬一戒將死妖怪摜在階下,兩個老兒又驚又喜道:“救得唐師父迴來便是萬幸,怎麽當真的把妖怪都打死拖了來!真活佛,真羅漢!”小行者道:“我們佛家專要救苦救難,難道現放著一個妖怪在此害人,不打死他還留他不成?”兩個老兒道:“可知要打死他哩!隻是這妖怪兇惡異常,二位老爺怎麽尋得他著?又怎麽就打死了?”小行者細將前事說了一遍道:“如今不過打死了妖怪,替你填平缺陷,又將無定嶺上的葛藤都燒盡了,包管你這兩村中平平安安,再無是非了。”兩個老兒聽了大喜,遂傳知闔村百姓都來拜謝。這家要請去吃齋,那家要請去供養。唐半偈急欲西行,不肯耽擱,一概辭了。又分付葛、滕兩老將不滿山的缺陷廟拆毀,改造土地神祠。隨叫豬一戒收拾行李起身。正是:
若要保全身,但須存佛性。
莫怨苦生魔,魔消實功行。
唐半偈師徒三人,辭別了葛、滕兩老,欣然上路,一路上坦坦平平,並無掛礙。唐半偈因說道:“葛、滕村這場功行,實虧了你兩個賢徒之力。真是世無佛不尊,佛無衛不顯。”師徒們在路上談心論性,不知不覺又走了幾日程途。
忽一日,耳邊隱隱聞得水聲洶湧,唐半偈問道:“徒弟呀,哪裏波浪之聲?莫非前麵有江河阻路?”小行者道:“等我去看看。”遂跳在空中往前一望,果然浩浩渺渺一派洪水,正攔住去路;再細細推測遠近,卻無邊無岸,將有千裏。近遠一帶,又絕無一個人家村落,心下躊躇不定,隻得跳下來報與唐半偈道:“師父,前麵果是一條大河攔路。”唐半偈道:“這條河不知有多遠?”小行者道:“遠著哩!總無一千也有七、八百裏。”唐半偈道:“我們也來了數千裏,並無大水,莫非就是水程所載的流沙河麽?”小行者道:“想正是他,不然哪裏又有這等大河?”唐半偈道:“是不是可尋一個土人問問?”小行者道:“一望絕無人煙,哪裏去問?”唐半偈道:“問不問也罷了,隻是沒有人煙卻哪裏去尋船隻渡過去?”小行者道:“老師父不必心焦。俗語說得好:除了死法,少不得又有活法。且等我去尋個所在,落了腳再算計。”複跳在空中,沿河一帶踏勘,不但沒人家,連樹木也無一棵;隻得踅迴東望,忽見一個橫土墩上小小一個廟兒。心下歡喜,遂跳下來說道:“師父,我們有安身之處了!”唐半偈道:“哪裏安身?”小行者用手指著小廟道:“那不是!”師徒看見,甚是歡喜,忙挑擔牽馬到小廟裏來。隻見那小廟:
不木不金,砌造全憑土石;蔽風蔽雨,周遭但有牆垣。不供佛,不供仙,正中間並無神座;不開堂,不接眾,兩旁邊卻少廊房。冷清清不見廚灶,直突突未有門窗。但見香爐含佛意,方知古廟絕塵心。
師徒三人才到廟門,正打帳入去,隻見廟裏走了一個死眉瞪眼枯枯焦焦的和尚出來,迎著唐半偈問道:“老師父,莫非是東土大唐差往西天見活佛求真解的唐半偈麽?”唐半偈聽了,又驚又喜道:“我正是,我正是。師兄何以得知?”那和尚道:“既果是唐師父,且請到廟中安歇下行李、馬匹,待弟子拜見細說。”唐半偈依言同入廟內,那廟內空落落無一件器用。那和尚移一塊石又請唐半偈坐下,方說道:“我乃金身羅漢的徒弟沙彌,奉唐三藏佛師法旨,說他當年拜求來的真經,被俗僧解壞了,坑害世人,故又尋請老師父去求真解;又慮老師父路上隻身難行,原要三位舊徒弟各自尋個替身,護持前去,以完昔年功行。而今孫鬥戰勝佛已有了一位小聖,淨壇使者已有了一位小天蓬,獨本師羅漢未曾遺得後人,故遣弟子沙彌追隨左右,故在此守候,因此得知。”唐半偈聽了不勝感激道:“佛師如此垂慈,使我貧僧何以報答?惟有努力西行而已。”因又問道:“你既在此守候,定知前麵這派大水是什麽所在?”沙彌道:“這就是本師出身的流沙河了。因本師皈依唐佛師,後來證了金身羅漢之果,故土人立此香火之廟,以識聖蹤,因年代久遠,止存空廟。”唐半偈道:“原來果是流沙河。但我聞此河徑過有八百裏,今又無舟楫,如何得能過去?”那沙彌道:“老師父請放心。本師叫弟子在此侍候者,正為本師昔年久住於此,深識此河水性,故傳了弟子,叫弟子渡老師父過去,也可算作往西天去的一功。”唐半偈聽了大喜,因又問道:“雖如此說,你卻也是個空身,又無寶筏,又無津梁,怎生渡我?”那沙彌道:“老師父原來不知道,這河舊有碑記,‘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如此廣遠,如何設得津梁?又說,‘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如此柔弱,如何容得寶筏?”唐半偈道:“似此卻如何渡我?”沙彌道:“不難。本師傳弟子一個禦風行水之法,隻消走到上麵,隨波逐流便輕輕過去了;若使氣任性,便有些繁難。”唐半偈聽了,沉吟不語。沙彌道:“老師父莫要狐疑,若不信請到河邊待弟子走與老師父看。”唐半偈因西行念急,便欣然帶著小行者走出廟來,同到河邊一望。隻見那河:
無邊無岸,直欲並包四海;有納有容,殆將吞吐五湖。往來自成巨浪,不待風興;激礴便作狂瀾,何須氣鼓?汪洋浩渺,疑為天一所生;澎湃漰騰,不似尾閭能泄。波麵上之龍作魚遊,浪頭中之蛟如蝦戲。漫言漁父不敢望洋,縱有長年也難利涉。
須眉耳目皆成麵,手足肩腰總是身,
養血弄形形弄影,積精生氣氣生神;
欲知邪正何差別,好向靈台去問津。
話說唐半偈師徒三人,斬斷葛藤,倒拖著死獾子妖怪,駕雲迴葛家來。此時,葛根、滕本兩個老兒正在那裏疑疑惑惑,不知他二人可有手段救得唐師父。忽見半空中師徒三人落下雲頭,竟到草堂。豬一戒將死妖怪摜在階下,兩個老兒又驚又喜道:“救得唐師父迴來便是萬幸,怎麽當真的把妖怪都打死拖了來!真活佛,真羅漢!”小行者道:“我們佛家專要救苦救難,難道現放著一個妖怪在此害人,不打死他還留他不成?”兩個老兒道:“可知要打死他哩!隻是這妖怪兇惡異常,二位老爺怎麽尋得他著?又怎麽就打死了?”小行者細將前事說了一遍道:“如今不過打死了妖怪,替你填平缺陷,又將無定嶺上的葛藤都燒盡了,包管你這兩村中平平安安,再無是非了。”兩個老兒聽了大喜,遂傳知闔村百姓都來拜謝。這家要請去吃齋,那家要請去供養。唐半偈急欲西行,不肯耽擱,一概辭了。又分付葛、滕兩老將不滿山的缺陷廟拆毀,改造土地神祠。隨叫豬一戒收拾行李起身。正是:
若要保全身,但須存佛性。
莫怨苦生魔,魔消實功行。
唐半偈師徒三人,辭別了葛、滕兩老,欣然上路,一路上坦坦平平,並無掛礙。唐半偈因說道:“葛、滕村這場功行,實虧了你兩個賢徒之力。真是世無佛不尊,佛無衛不顯。”師徒們在路上談心論性,不知不覺又走了幾日程途。
忽一日,耳邊隱隱聞得水聲洶湧,唐半偈問道:“徒弟呀,哪裏波浪之聲?莫非前麵有江河阻路?”小行者道:“等我去看看。”遂跳在空中往前一望,果然浩浩渺渺一派洪水,正攔住去路;再細細推測遠近,卻無邊無岸,將有千裏。近遠一帶,又絕無一個人家村落,心下躊躇不定,隻得跳下來報與唐半偈道:“師父,前麵果是一條大河攔路。”唐半偈道:“這條河不知有多遠?”小行者道:“遠著哩!總無一千也有七、八百裏。”唐半偈道:“我們也來了數千裏,並無大水,莫非就是水程所載的流沙河麽?”小行者道:“想正是他,不然哪裏又有這等大河?”唐半偈道:“是不是可尋一個土人問問?”小行者道:“一望絕無人煙,哪裏去問?”唐半偈道:“問不問也罷了,隻是沒有人煙卻哪裏去尋船隻渡過去?”小行者道:“老師父不必心焦。俗語說得好:除了死法,少不得又有活法。且等我去尋個所在,落了腳再算計。”複跳在空中,沿河一帶踏勘,不但沒人家,連樹木也無一棵;隻得踅迴東望,忽見一個橫土墩上小小一個廟兒。心下歡喜,遂跳下來說道:“師父,我們有安身之處了!”唐半偈道:“哪裏安身?”小行者用手指著小廟道:“那不是!”師徒看見,甚是歡喜,忙挑擔牽馬到小廟裏來。隻見那小廟:
不木不金,砌造全憑土石;蔽風蔽雨,周遭但有牆垣。不供佛,不供仙,正中間並無神座;不開堂,不接眾,兩旁邊卻少廊房。冷清清不見廚灶,直突突未有門窗。但見香爐含佛意,方知古廟絕塵心。
師徒三人才到廟門,正打帳入去,隻見廟裏走了一個死眉瞪眼枯枯焦焦的和尚出來,迎著唐半偈問道:“老師父,莫非是東土大唐差往西天見活佛求真解的唐半偈麽?”唐半偈聽了,又驚又喜道:“我正是,我正是。師兄何以得知?”那和尚道:“既果是唐師父,且請到廟中安歇下行李、馬匹,待弟子拜見細說。”唐半偈依言同入廟內,那廟內空落落無一件器用。那和尚移一塊石又請唐半偈坐下,方說道:“我乃金身羅漢的徒弟沙彌,奉唐三藏佛師法旨,說他當年拜求來的真經,被俗僧解壞了,坑害世人,故又尋請老師父去求真解;又慮老師父路上隻身難行,原要三位舊徒弟各自尋個替身,護持前去,以完昔年功行。而今孫鬥戰勝佛已有了一位小聖,淨壇使者已有了一位小天蓬,獨本師羅漢未曾遺得後人,故遣弟子沙彌追隨左右,故在此守候,因此得知。”唐半偈聽了不勝感激道:“佛師如此垂慈,使我貧僧何以報答?惟有努力西行而已。”因又問道:“你既在此守候,定知前麵這派大水是什麽所在?”沙彌道:“這就是本師出身的流沙河了。因本師皈依唐佛師,後來證了金身羅漢之果,故土人立此香火之廟,以識聖蹤,因年代久遠,止存空廟。”唐半偈道:“原來果是流沙河。但我聞此河徑過有八百裏,今又無舟楫,如何得能過去?”那沙彌道:“老師父請放心。本師叫弟子在此侍候者,正為本師昔年久住於此,深識此河水性,故傳了弟子,叫弟子渡老師父過去,也可算作往西天去的一功。”唐半偈聽了大喜,因又問道:“雖如此說,你卻也是個空身,又無寶筏,又無津梁,怎生渡我?”那沙彌道:“老師父原來不知道,這河舊有碑記,‘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如此廣遠,如何設得津梁?又說,‘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如此柔弱,如何容得寶筏?”唐半偈道:“似此卻如何渡我?”沙彌道:“不難。本師傳弟子一個禦風行水之法,隻消走到上麵,隨波逐流便輕輕過去了;若使氣任性,便有些繁難。”唐半偈聽了,沉吟不語。沙彌道:“老師父莫要狐疑,若不信請到河邊待弟子走與老師父看。”唐半偈因西行念急,便欣然帶著小行者走出廟來,同到河邊一望。隻見那河:
無邊無岸,直欲並包四海;有納有容,殆將吞吐五湖。往來自成巨浪,不待風興;激礴便作狂瀾,何須氣鼓?汪洋浩渺,疑為天一所生;澎湃漰騰,不似尾閭能泄。波麵上之龍作魚遊,浪頭中之蛟如蝦戲。漫言漁父不敢望洋,縱有長年也難利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