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來講,這個年代的國人,非但瞧不起廁所這玩意,連帶著也瞧不起從事相關行業和工作的人。


    什麽掏糞工,掃廁所的,開糞車的,一概如是。


    其實說起來,不外乎是因為我們當時的廁所的條件實在是差勁,隻能用“臭名遠揚”來形容。


    究竟能差勁到一種什麽地步呢?


    能差到都不配被叫做廁所,隻能以“茅房”稱之。


    這話一點也沒有誇張的成分。


    這年代的公廁,建築標準多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


    不但沒有門,而且矮得如同豬圈,廁所頂部為防雨隻加覆兩層石膏瓦楞板,通風就是靠廁所上部,磚頭錯落磊搭留出的通氣孔。


    而京城百姓這時形容上公廁的感受,那是“一聞,二跳,三叫,四哭,五笑”。


    大致的意思是,在胡同裏找廁所根本不用看標誌,“聞”著味兒就能找著。


    進入廁所則汙水橫溢,屎尿橫流在地上,一不小心摔一跤,一天渾身臭騷味。


    所以隻能“跳”著前進。


    另外在夏日,廁所坑中的場麵將會讓人驚心大“叫”。


    還有廁所裏彌漫著的尿液氨氣能嗆得人眼淚直流如同“哭”狀。


    再加上便坑之間毫無遮擋,入廁的人們隻能大眼瞪小眼,相對苦“笑”了。


    公廁的問題甚至影響到了共和國的對外形象,因為即便是公共場所,旅遊景點的公廁也比胡同的公廁強不了多少。


    在很長的時間裏,共和國境內的廁所,都是境外遊客到內地抱怨最多的問題。


    有一些海外遊客甚至因為被旅遊景點的公廁給嚇著了,寧可中止遊覽,也得返迴賓館入廁。


    真有緊急情況,不得不被迫“入鄉隨俗”,那簡直能形成心理陰影。


    許多外國人會因為內地的廁所沒有隔板,隻能用手抱頭麵向牆壁,來個“鴕鳥政策”。


    為此,有些外國出版的旅遊小冊子,就會鄭重提醒前往共和國的遊客——“旅遊出發前務必要在賓館提前入廁,旅遊途中不要喝過多飲料,以免使用公共廁所,那裏是華夏最肮髒的地方。”


    所以完全可以說,公廁問題的確是這個年代,我們對外難以示人的一塊臭瘡疤。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共和國的貧困和落後,也折射出了我們國家的人民素質與文明發展水平的不足。


    可要知道,還別看廁所這麽髒臭,想上還不好找呢,因為數量也不足。


    據資料記載,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全京城隻有五千五百座公廁。


    即便是京城最繁華的地段,公廁不過二十多座。


    居民區往往一片胡同才有一兩個公廁,日常捏著鼻子排隊上廁所那是常態。


    像西單南側的公廁前,排隊的人少時幾十人,多則二三百,天天如是。


    不知情況的人還以為這是在搶購什麽緊俏物資呢。


    由此,也就有一個屬於年代性的特殊現象。


    去飯館喝酒吃飯的老爺們,都愛去自己掌握地形的。


    知道廁所去哪兒上,才便於走腎不是。


    同樣的,也有了那個人盡皆知的順口溜兒——“老塔兒進城,身穿條絨,頭戴草帽,腰係麻繩,喝瓶汽水兒,不會退瓶兒,找不著廁所,是旮旯也行……”


    說實話,這表麵上說的是鄉下人進城後的入廁尷尬。


    可實際情況上,由於男人的臉皮厚,還多少有點權宜的法子可想。


    真正找不著廁所,最不堪其苦的人,其實是女性,與城鄉之別的關係還不大。


    現實裏確實有國內的女同誌因為出差,在大城市繁華地段找不到廁所,小便失禁尿了褲子的。


    也有外國娘們因為內急,強忍過度,結果在歸途中暈厥昏迷的。


    所以說寧衛民建廁所這事兒,其實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住在廣廈間,用著抽水馬桶,不用為入廁問題發愁群體。


    當然會鄙夷,會嫌棄,會心生憎惡感。


    可對於每天都得上胡同裏茅房的附近居民,或是走到此處急需解決內急問題的路人來說,那就是功德無量,勝造七級浮屠的事兒了。


    別處不說,就說寧衛民家門口的扇兒胡同的要升級改造的廁所。


    自打邊大媽貼出街道告示的那天起,這就成了扇兒胡同各院各戶,家家熱議的話題。


    無人不津津樂道,說街道辦了件好事。


    盼著這廁所早點修成,早點惠及大家的生活。


    哪怕是明知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會不方便,得去遠處另尋他處入廁,可人們一樣是心甘情願,安心等待。


    不為別的,因為現有的廁所實在太破了,早就到了不能不修的地步。


    比方說,連個燈泡都沒有,天一黑得打著手電筒才能上,就跟趟地雷陣似的。


    尤其附近的居民又多,抽糞車如果五天不來,這裏就能淤了,老鼠都能從糞坑裏爬出來。


    說句不好聽的,這個廁所髒臭得能讓人做噩夢。


    其實大家都不圖修成多麽幹淨的地方,隻要地麵是平的,屋頂不漏雨,有個小亮光照明,別滿處跑耗子,也就知足了。


    這年頭老百姓的眼界和見識,還真沒法把廁所和“幹淨”二字聯想在一起。


    結果誰都沒想到,所謂的“升級改造”壓根就不是在舊基礎上修繕,而是城建公司的大鏟車直接開過來,扒倒了重蓋。


    就衝這一劃拉,“唿啦啦”碎磚爛瓦的陣仗,扇兒胡同的居民就不能不受震動。


    看在眼裏誰都明白,這次街道真下本兒啦!


    再接下來的幾天,等運走了這些廢磚,吸引居民們注意力的,就是廁所這塊兒地基上,打線劃出來的奇怪布局了。


    之所以說奇怪,是因為常規的廁所,一定男廁、女廁麵積相當,有兩個入口才是。


    然而這次要翻蓋的新廁可不是。


    就一個門兒不說,而且裏麵的麵積也不均等,居然劃出了大中小三間。


    弄得大夥兒這叫一個納悶兒,怎麽合計都捉摸不出個所以然來。


    有人實在耐不住,跟施工的頭頭遞煙,大致討教了一下,才知道怎麽迴事。


    合著今後正中的小間兒就是主要入口,小間兒的正麵按洗手池、側麵墩布池,還要裝大玻璃鏡。


    左邊要大一倍的這屋是男廁,右邊的大兩倍的是女廁。


    至於為什麽這麽安排,他也不知道,反正照做就完了。


    這一下可好,算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扇兒胡同的居民們都沒法安定了,覺得街道太能胡來了。


    一個廁所用得著裝鏡子嗎?還裝洗手台?這得花多少冤枉錢啊!


    過去連個燈泡都保不住,能讓孩子們給拿彈弓打了,這些東西不擎等糟踐嘛。


    就別說廁所就一個入口的問題了,臭氣不全憋裏頭了?這還怎麽散味兒啊?


    於是居民們一股腦都找邊大媽來了,讓她跟街道李主任好好說說,趕緊“撥亂反正”。


    千萬別錢沒少花,最後弄一個大家都不滿意。


    唯有麵積問題,男子漢大丈夫們倒是無所謂的。


    反正女人們喜歡就得了,而大多數人都怕老婆,怎麽也不敢在這方麵較真兒。


    更蹊蹺的是,對大家的意見,邊大媽似乎是早有預計,她居然淡定極了。


    也不跟每個人細說,隻讓大夥兒先迴去等著。


    很快就貼出了第二張告示,以文字對大家夥的各種疑問予以了解釋。


    為什麽設一個總入口?


    既能夠節省空間,也便於安裝門簾,做冬季保暖,夏季防止蠅蟲亂飛啊。


    為什麽花錢增加洗手台、大鏡子這樣的設施?


    那是為了便於大家的正裝需要,有利於個人衛生健康。


    至於會不會毀壞?會不會臭味難散?絕對不會。


    因為街道這次,就是為了不白花這筆錢,能徹底杜絕舊日廁所髒臭問題,決定要雇請專人看護清理廁所。


    甚至這告示上,就連麵積切分不均的問題都說明白了。


    “根據女同誌在使用衛生間次數上比男同誌多,而且用時長的現狀。街道才決定翻蓋的公廁無論是在麵積上、還是坑位上,女廁都要比男廁大。這種比例將按1∶1.5建設。”


    這一下,有理有據,相當科學啊。


    官方說明直接就把大家夥的焦躁和擔心給撫平了,那些鬧騰的主兒再沒話說了。


    尤其是女性居民們,看了這麽貼心的設計初衷。


    背後裏都說,街道可以啊,這是請來了高人設計的廁所吧?


    當然,另一方麵,期待著廁所能早入建成投入使用的心情,大家也是更急切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潮198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鑲黃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鑲黃旗並收藏國潮198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