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徒自捐軀,

    好賊竟然幸免。

    當世正人在自歎,

    自有後人評判。

    陳連升胸中數彈身亡。義律猖狂已極,就要命英兵把首級割下,妄想亂刃分屍。正在這時,忽聽背後殺聲大起。義律迴頭一看:有五六十名中國水師軍兵,像下山猛虎一般,奔他衝來!為首的一員青年將軍:頭頂銅盔,身貫鐵甲,騎著一匹大馬,手舞寶刀,寒光閃閃,好不威風!寶刀到處,血肉橫飛。霎時間,殺得英軍屍橫遍地。此人是誰?正是陳連升的兒子,陳長鵬。

    陳長鵬原受父命,堅守大角炮台。戰鬥開始時,他和父親一樣,打退了英軍數次進攻,陣地巍然屹立。打到後來,彈盡援絕了,英國侵略軍副司令伯麥這才攻破防線,搶占了大角炮台。陳長鵬原想就地戰死,有的親兵對他說:“我們現在隻剩下六十多人了,眾寡懸殊,戰也無用。不如和沙角炮台兵合一處,死守沙角,等待援兵。”陳長鵬聽著有理,忍痛放棄大角炮台:“來人,把戰馬拉來!”“是!”親兵答應一聲,轉身拉來一匹高頭大馬。陳長鵬心愛地撫摸了幾下,飛身上馬,率領眾人奔向後山,爾後上船。

    這匹馬原來是陳連升的坐騎,經過多年馴養,頗懂人性。這匹馬,馴服時好像一頭羔羊,激怒時亞賽一頭雄獅。闊背力馱千斤,腳力快如閃電!陳連升愛如珍寶,給它起名叫“陸地龍”。後因需要,便把陸地龍給了兒子騎用。他這樣做,當然也包含著對兒子的激勵。陳長鵬更是愛馬如命,左右不離。這次撤離大角炮台,當然不能把它扔掉。

    陳長鵬和眾人上了戰船,急往沙角炮台駛去。他站在船頭,向沙角炮台眺望:隻見沙角炮台濃煙籠罩,英軍到處晃動,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心想:自己的父親和四百官兵,一定兇多吉少了!便命水手加足馬力,快速前進。

    由於兩島之間海麵狹窄,時間不長,就靠岸了。陳長鵬剛登陸,就知道父親已經壯烈犧牲了。同時,全島弟兄無一幸存。陳長鵬真像瘋了似的,兩眼充血,飛身上馬,“刷”一聲抽出寶刀,雙腳點鐐,直奔侵略軍衝去。他手下的五六十名弟兄也懷著深仇大恨,各掄刀槍,跟著衝殺上來。

    俗話說,“一人舍命,萬眾難抵。”這句話確為有理,人要是把命都豁出去了,還怕什麽?陳長鵬催馬向前,一口氣殺了五十多個英國鬼子。義律見抵擋不住,急忙退到海邊。

    且說喬治,此刻他正站在山頭上觀察戰情。他看見那匹戰馬,喜不自禁。馬上命令道:“人要死的,馬要活的!快快開槍。”英兵受命,瞄準陳長鵬等人,一齊開槍。霎時間,槍聲密集,陳長鵬胸部連中五彈,兩眼一黑,從馬上摔了下去。英軍見了,連忙吼叫:“捉活的——”齊向陳長鵬撲來。陳長鵬咬牙忍痛,坐在地上,圓睜二目,怒視著這些英國鬼子,心中想:父親哪,孩兒對得起你,沒給天朝丟臉。他又想到琦善,對他更是痛恨不已:我天朝就斷送在這些賣國好賊的手裏了!

    這時,英軍已經撲到他的跟前。陳長鵬拚著最後一點力氣,一躍而起,揮舞利刃,砍倒一名英軍,然後橫刀自盡,為國壯烈犧牲了,時年僅僅二十六歲。

    英國侵略軍,憑著武器精良,人多勢眾,再加上賣國奸賊琦善不發援軍,暗為英軍讓路,終於搶占了大角、沙角兩座炮台。陳氏父子以身殉職,兩座炮台的守軍,沒有一人投降,都壯烈犧牲了。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度的愛國精神。後人有詩讚曰:

    老將陳連升,

    豪氣貫長虹。

    血染邊睡土,

    萬古留美名;

    壯哉陳長鵬,

    嚴父鑄英雄。

    丹氣衝霄漢,

    激勵後人行。

    再說英軍司令喬治,他下令炸毀了大角、沙角兩座炮台,把勝利品都運到船上。最使他滿意的是得到一匹好馬。他命英軍把馬牽來,這邊瞧瞧,那邊看看,連連稱讚。隻見這匹馬:

    蹄至背,高六尺,

    頭至尾,九尺長;

    根根毛管發光亮,

    渾身皮毛甘草黃;

    蛤蟆臉兒,高鼻梁,

    大嘴岔兒,脖頸長,

    葡萄眼,明珠鑲,

    耳賽竹葉立兩旁,

    蹄碗大,腿粗壯,

    長嘶一聲如虎狼。

    喬治越看越愛,一麵用手摸著皮毛,一麵嘿嘿直笑。前文書已經說過,這匹馬頗通人性,尤其對生人、熟人,分得很清。它對喬治恨透了,突然調轉身軀,就狠狠來了一蹄子,把喬治踢得“啊呀”一聲怪叫,倒在地上,不住地翻滾,連尿都出來了。英兵慌了手腳,忙找軍醫搶救。喬治躺了三天,才勉強站起身來。此後,對這匹馬又恨又愛,指派專人喂養,指望迴國以後,自己好來受用。後來他把這匹馬運到香港,洋人喂它東西,它搖頭拒食。喬治又找個中國人喂它,也不吃一口草料,終日無精打采,二目不停流淚,朝著大陸嘶鳴,終因絕食而亡。消息傳出,人們深受感動,稱陸地龍為“義馬”。金石匠還把陸地龍的圖像鏨下來,稱做《義馬圖》。一些文人墨客還為這匹馬寫了不少頌詩。至今,這些古物猶存,以供後人瞻觀。今人有詩讚義馬曰:

    義馬比君子,

    勝過敗類人。

    牲畜皆明理,

    豈不愧奸魂!

    且說喬治,雖然搶占了沙角、大角炮台,但損失也非常慘重,不得不向英國政府請求援兵。同時,繼續對琦善施加壓力,步步緊逼,威脅琦善說:再不在五項條件上簽字,英軍就要殺進廣州。並命令英國艦隊在珠江口外放炮示威。這一招兒,對貪生怕死的琦善果真靈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道光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新覺羅啟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新覺羅啟明並收藏清朝道光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