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微微夏風,嶽飛心道:“興許甄醫仙與楊夫人言之有理。國勢如此,我等數人既非達官,亦非富商,怎能扭轉乾坤?惟能揮灑熱血,報效國家,隻求無愧於心。”
嶽飛、黃公烈、潘寧、莫如秋、何雲燕繼續操練兵士,月餘時間轉眼即逝,不禁漸漸入秋。
宋宣和四年八月二十日,開封北郊,李憐玉立於萬千江湖軍將士之前。
李憐玉道:“今日乃是我大宋江湖軍開拔北伐之日,在下有幸與諸位保國人士共創大業。在下不才,現對江湖軍各部統製、統領進行任命。”
李憐玉道:“封甄玥為江湖軍參軍。”
甄玥接過令牌,道:“甄玥領命。”
李憐玉道:“封潘寧為江湖軍前軍統製、封嶽飛為江湖軍前軍統領。”
潘寧、嶽飛接過令牌,道:“領命。”
李憐玉道:“封莫如秋為江湖軍中軍統製、封何雲燕為江湖軍中軍統領。”
莫如秋、何雲燕接過令牌,道:“領命。”
李憐玉道:“封陸驚鴻為江湖軍左軍統製。”
陸驚鴻接過令牌,道:“陸某領命。”
李憐玉道:“封葉風為江湖軍右軍統製,封水寒之為江湖軍右軍統領。”
葉風、水寒之接過令牌,道:“領命。”
李憐玉道:“封黃公烈為江湖軍後軍統製。”
黃公烈道:“黃某領命。”
李憐玉道:“大軍開拔!收複故土!”
高台之下,傳來一陣響徹天際之聲:“是。”
大軍起行之後,李憐玉策馬來到潘寧身旁,與其並肩北行。李憐玉道:“敢問六當家,八當家此次為何不與你隨行?”
潘寧憂道:“弟弟憎恨朝廷已久,昔日爹娘餓死於饑荒,在弟弟看來,爹娘之死乃是朝廷無為所致。”
李憐玉道:“可惜,你姐弟二人將要分別數月。”
潘寧道:“弟弟不曾想過,若是一輩子居於巫山集,我們的後代隻會世代淪為綠林,永無翻身之日。我不渴求踏入仕途,我隻願我的後代有一好出處。”
李憐玉道:“六當家考慮深遠,憐玉佩服。”
這時,一信鴿緩緩落在甄玥肩上,甄玥取下捆綁於信鴿腿上的信箋。甄玥拆信一看,見信中寫道:“甄玥姐、憐玉姐在上,請受青梅一拜。青梅不日將與李良輔將軍再次率軍援遼,青梅期待與二位姐姐在遼國南京道相遇,屆時青梅背負社稷大任,必當奮力一戰,青梅先行向二位姐姐請罪。”
甄玥策馬追上李憐玉與潘寧,將信箋遞與李憐玉觀閱。
李憐玉笑道:“如此,便又多一敵手。”
甄玥凝望道旁的秋菊,不知此次遠行何時能歸。
一月之後,甄玥、李憐玉率軍駐紮在遼國南京析津府以南的良鄉。因甄玥曾受完顏宗望教授安營紮寨之法,遂江湖軍的營寨布置得井然有序。
一日,李憐玉坐於中軍帳內,莫如秋進帳稟報。
莫如秋道:“楊夫人,援遼夏軍已經行至我軍西北五十裏處駐紮,領軍之人乃是李良輔將軍與唐師妹。”
甄玥道:“憐玉,我等宜先行剿滅青梅率領的夏軍,若等待其與析津府內遼軍合流之後,我等再行擊破,恐難上加難。”
李憐玉道:“如秋,據你探得,夏軍大約多少兵馬?”
莫如秋道:“約莫三萬人左右。”
李憐玉道:“童貫此時率軍在雄州城內按兵不動,我等若是此刻請其增援,恐延誤戰機。”
甄玥笑道:“即便我等前去邀請,童貫此刻亦然不會出兵,其勢必等到我江湖軍與析津府內遼軍拚個你死我活之時,再疾速行軍以得漁利。”
李憐玉道:“我江湖軍中軍兩萬人,前軍、左軍、右軍各八千人,後軍五千人。眼下潘寧、嶽飛率領的前軍與葉風、水寒之率領的右軍分別駐紮在蘆溝河上下遊,正嚴防遼軍來襲,此兩隊兵馬暫時不宜調動,黃公烈率領的後軍負責全軍糧草供應,亦不能貿然駛向前線。如今之計,惟能調動中軍與左軍進攻夏軍。”
甄玥道:“我江湖軍中軍與左軍合計不足三萬人,若是與夏軍交鋒拚得兩敗俱傷,損耗我等攻城力量,對於我等而言,亦是失敗。”
李憐玉道:“眼下急需一快速破敵之法,以求減少損失。”
甄玥道:“我倒有一計。”
李憐玉道:“姐姐,請講。”
甄玥道:“憐玉你先行向北行軍,我中軍占據交通要道,左軍控製周遭水源,中軍與左軍相鄰駐紮,且中軍、左軍與蘆溝河畔的前軍、右軍成為掎角之勢,四軍相距勿要超過二十裏。依此布陣,一來阻斷夏軍東進的道路,二來我軍形成合力,嚴防遼軍與夏軍接續攻來。”
莫如秋道:“析津府內遼軍久經消耗,現今應僅剩萬人,但若是其傾巢而出,與夏軍合流,惟恐我等不敵。”
甄玥道:“童貫於雄州虎視眈眈,城內遼軍豈敢傾巢出動?你等隻需為我贏得二日時間,二日之後,戰事定有轉機。”
李憐玉道:“如秋、傳令中軍、左軍向北行進。”
莫如秋道:“是,楊夫人。”
甄玥走出營帳,輕功疾飛,不懼疲憊,一個時辰之後,來到完顏宗望軍中。
完顏宗望見甄玥前來,欣喜相迎。完顏宗望笑道:“甄醫仙如此匆忙前來,敢問有何要事?”
甄玥道:“參見二皇子。”
完顏宗望道:“你我何需多禮。甄醫仙欲行何事,不妨直言。”
甄玥道:“二皇子,可否借我五百套貴軍衣服、五十張貴軍旗幟?”
完顏宗望道:“軍服、軍旗不是尋常之物,但既然甄醫仙開口,我定然應允。還望甄醫仙言明借得軍服、軍旗所為何用。”
甄玥道:“我與憐玉率領大宋江湖軍駐紮在析津府以南,童貫於雄州按兵不動便罷,此刻卻逢夏軍趕來增援。我本想請貴軍與我軍夾攻夏軍,但不知完顏杲都統心中何意,若是二皇子前去稟報再作行軍,隻怕延誤戰機,於是乎,便有當下一計。”
完顏宗望笑道:“甄醫仙有意讓貴軍一部冒充我金軍,使得夏軍誤以為宋金兩軍合力殺來,心生膽怯,不戰自退?”
甄玥道:“我的兵法乃是二皇子所授,我心中想法,你一看便知。”
完顏宗望道:“甄醫仙的請求,我自當應允,但事成之後,五百軍服、五十軍旗,務必還與我軍。”
甄玥道:“這是自然。”
完顏宗望當即令人置辦甄玥所需之物,並令兵士連夜送往李憐玉軍中。(未完待續。)
嶽飛、黃公烈、潘寧、莫如秋、何雲燕繼續操練兵士,月餘時間轉眼即逝,不禁漸漸入秋。
宋宣和四年八月二十日,開封北郊,李憐玉立於萬千江湖軍將士之前。
李憐玉道:“今日乃是我大宋江湖軍開拔北伐之日,在下有幸與諸位保國人士共創大業。在下不才,現對江湖軍各部統製、統領進行任命。”
李憐玉道:“封甄玥為江湖軍參軍。”
甄玥接過令牌,道:“甄玥領命。”
李憐玉道:“封潘寧為江湖軍前軍統製、封嶽飛為江湖軍前軍統領。”
潘寧、嶽飛接過令牌,道:“領命。”
李憐玉道:“封莫如秋為江湖軍中軍統製、封何雲燕為江湖軍中軍統領。”
莫如秋、何雲燕接過令牌,道:“領命。”
李憐玉道:“封陸驚鴻為江湖軍左軍統製。”
陸驚鴻接過令牌,道:“陸某領命。”
李憐玉道:“封葉風為江湖軍右軍統製,封水寒之為江湖軍右軍統領。”
葉風、水寒之接過令牌,道:“領命。”
李憐玉道:“封黃公烈為江湖軍後軍統製。”
黃公烈道:“黃某領命。”
李憐玉道:“大軍開拔!收複故土!”
高台之下,傳來一陣響徹天際之聲:“是。”
大軍起行之後,李憐玉策馬來到潘寧身旁,與其並肩北行。李憐玉道:“敢問六當家,八當家此次為何不與你隨行?”
潘寧憂道:“弟弟憎恨朝廷已久,昔日爹娘餓死於饑荒,在弟弟看來,爹娘之死乃是朝廷無為所致。”
李憐玉道:“可惜,你姐弟二人將要分別數月。”
潘寧道:“弟弟不曾想過,若是一輩子居於巫山集,我們的後代隻會世代淪為綠林,永無翻身之日。我不渴求踏入仕途,我隻願我的後代有一好出處。”
李憐玉道:“六當家考慮深遠,憐玉佩服。”
這時,一信鴿緩緩落在甄玥肩上,甄玥取下捆綁於信鴿腿上的信箋。甄玥拆信一看,見信中寫道:“甄玥姐、憐玉姐在上,請受青梅一拜。青梅不日將與李良輔將軍再次率軍援遼,青梅期待與二位姐姐在遼國南京道相遇,屆時青梅背負社稷大任,必當奮力一戰,青梅先行向二位姐姐請罪。”
甄玥策馬追上李憐玉與潘寧,將信箋遞與李憐玉觀閱。
李憐玉笑道:“如此,便又多一敵手。”
甄玥凝望道旁的秋菊,不知此次遠行何時能歸。
一月之後,甄玥、李憐玉率軍駐紮在遼國南京析津府以南的良鄉。因甄玥曾受完顏宗望教授安營紮寨之法,遂江湖軍的營寨布置得井然有序。
一日,李憐玉坐於中軍帳內,莫如秋進帳稟報。
莫如秋道:“楊夫人,援遼夏軍已經行至我軍西北五十裏處駐紮,領軍之人乃是李良輔將軍與唐師妹。”
甄玥道:“憐玉,我等宜先行剿滅青梅率領的夏軍,若等待其與析津府內遼軍合流之後,我等再行擊破,恐難上加難。”
李憐玉道:“如秋,據你探得,夏軍大約多少兵馬?”
莫如秋道:“約莫三萬人左右。”
李憐玉道:“童貫此時率軍在雄州城內按兵不動,我等若是此刻請其增援,恐延誤戰機。”
甄玥笑道:“即便我等前去邀請,童貫此刻亦然不會出兵,其勢必等到我江湖軍與析津府內遼軍拚個你死我活之時,再疾速行軍以得漁利。”
李憐玉道:“我江湖軍中軍兩萬人,前軍、左軍、右軍各八千人,後軍五千人。眼下潘寧、嶽飛率領的前軍與葉風、水寒之率領的右軍分別駐紮在蘆溝河上下遊,正嚴防遼軍來襲,此兩隊兵馬暫時不宜調動,黃公烈率領的後軍負責全軍糧草供應,亦不能貿然駛向前線。如今之計,惟能調動中軍與左軍進攻夏軍。”
甄玥道:“我江湖軍中軍與左軍合計不足三萬人,若是與夏軍交鋒拚得兩敗俱傷,損耗我等攻城力量,對於我等而言,亦是失敗。”
李憐玉道:“眼下急需一快速破敵之法,以求減少損失。”
甄玥道:“我倒有一計。”
李憐玉道:“姐姐,請講。”
甄玥道:“憐玉你先行向北行軍,我中軍占據交通要道,左軍控製周遭水源,中軍與左軍相鄰駐紮,且中軍、左軍與蘆溝河畔的前軍、右軍成為掎角之勢,四軍相距勿要超過二十裏。依此布陣,一來阻斷夏軍東進的道路,二來我軍形成合力,嚴防遼軍與夏軍接續攻來。”
莫如秋道:“析津府內遼軍久經消耗,現今應僅剩萬人,但若是其傾巢而出,與夏軍合流,惟恐我等不敵。”
甄玥道:“童貫於雄州虎視眈眈,城內遼軍豈敢傾巢出動?你等隻需為我贏得二日時間,二日之後,戰事定有轉機。”
李憐玉道:“如秋、傳令中軍、左軍向北行進。”
莫如秋道:“是,楊夫人。”
甄玥走出營帳,輕功疾飛,不懼疲憊,一個時辰之後,來到完顏宗望軍中。
完顏宗望見甄玥前來,欣喜相迎。完顏宗望笑道:“甄醫仙如此匆忙前來,敢問有何要事?”
甄玥道:“參見二皇子。”
完顏宗望道:“你我何需多禮。甄醫仙欲行何事,不妨直言。”
甄玥道:“二皇子,可否借我五百套貴軍衣服、五十張貴軍旗幟?”
完顏宗望道:“軍服、軍旗不是尋常之物,但既然甄醫仙開口,我定然應允。還望甄醫仙言明借得軍服、軍旗所為何用。”
甄玥道:“我與憐玉率領大宋江湖軍駐紮在析津府以南,童貫於雄州按兵不動便罷,此刻卻逢夏軍趕來增援。我本想請貴軍與我軍夾攻夏軍,但不知完顏杲都統心中何意,若是二皇子前去稟報再作行軍,隻怕延誤戰機,於是乎,便有當下一計。”
完顏宗望笑道:“甄醫仙有意讓貴軍一部冒充我金軍,使得夏軍誤以為宋金兩軍合力殺來,心生膽怯,不戰自退?”
甄玥道:“我的兵法乃是二皇子所授,我心中想法,你一看便知。”
完顏宗望道:“甄醫仙的請求,我自當應允,但事成之後,五百軍服、五十軍旗,務必還與我軍。”
甄玥道:“這是自然。”
完顏宗望當即令人置辦甄玥所需之物,並令兵士連夜送往李憐玉軍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