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玥拆開一看,微笑望著李憐玉道:“信之主人乃是李師師。”
甄醫仙:
上次甄醫仙交付於師師之事,師師已然有些眉目,還望甄醫仙閑暇之時再來豐樂樓與我敘談。
——李師師
宣和三年三月廿四
李憐玉道:“不禁一年已過。”
甄玥道:“所幸天慕昭雪一事,有些眉目。”
李憐玉道:“姐姐,眼下如何安排?”
甄玥略微思索道:“我帶霖浩先行前往開封,在探得詳實情報之後,再返天柱山與如秋、青梅會合。不過,我先留在教中一段時間,待你傷勢略微好轉之後,我再離開。”
李憐玉道:“為何帶上霖浩?”
甄玥笑道:“日後英雄少年,今日怎可不傾心培養?”
李憐玉道:“隻怕思雨有所不依。”
甄玥道:“這段時日,憐玉你留在大理養傷,多多陪伴思雨。”
李憐玉道:“養到何時?憐玉不安心姐姐一人在外。”
甄玥道:“你的傷勢若不休養痊愈,待你四十之後,後遺症狀便會慢慢顯現,屆時發作起來定是倍受折磨,且若不痊愈,日後每次用功之時皆會暗中加重傷勢,切記。”
李憐玉憂慮不語。
甄玥憐惜道:“筋脈脊骨心肺之傷,不容小覷,信姐姐一言,安心養傷。少則九月,多則一年,切莫離開大理,否則難免遇到不可不動武之事。”
李憐玉道:“憐玉知曉。”
甄玥停頓半晌,道:“天柱佛宗內功梵音訣雖不似崇聖寺五蘊皆空神功那般包羅萬象,但亦是佛門至高心法,其能化清體內多種內功陰陽五行相衝,亦能緩緩自行療養筋脈內髒。”
李憐玉道:“可是我乃女子。”
甄玥笑道:“師父心地善良,待我返迴天柱山之後好好求求他老人家。”
李憐玉道:“若是青梅習得梵音訣,想必寒冰真氣與烈焰真經惟有相輔,不再相衝,且青梅已然集九天瑤光琴法與四海銀雪琴法於一身,日後武學威力定然不在我之下。”
甄玥道:“但願青梅與如秋能白首偕老。不過,其二人若想相守一生,定然阻礙頗多。”
李憐玉拿著信箋,望著東北方茫茫的夜空。
此時的蘇州,葉風正在燈下研習《神農百花經》,水寒之端著湯藥,緩緩走來,道:“風哥,何時你也這般聽我話便好了。”
葉風慚愧笑道:“有一事,著實不知如何開口。”
水寒之無奈笑道:“不需你言,我已猜出。”
葉風道:“李師姐已重傷在身,甄師姐若是一人行走江湖,恐遇兇險,我實在放心不下,且我許久未歸教中,實在有負教主知遇之恩。”
水寒之道:“你這一去,不知又是多少個春秋。”
葉風放下空空見底的瓷碗,拎起酒囊欲飲,但酒囊被水寒之奪去,水寒之道:“傷未痊愈,休要飲酒。”
葉風道:“寒之,我向你承諾,待我助甄師姐查清白家慘案真相與李師姐昭雪楊將軍冤屈之後,我定迴到蘇州與你長相廝守。”
水寒之道:“你若要走,我留得住你麽。”
水寒之轉過身去,輕拭眼角淚珠,道:“記得迴來便好。”
葉風不舍道:“不知孩兒可已入睡?”
水寒之道:“你且去吧,非得此刻說起孩兒徒增傷心作甚。”
葉風將水寒之擁入懷中,輕聲道:“寒之,等我迴來。”
葉風緩緩放開水寒之,走出屋外,披著月光,策馬遠行。
經過四日奔波,葉風迴到五毒教。拴馬之後,葉風快步走向望星樓。在正要邁進樓中之時,葉風迴想起先前在開封攬月樓見到李憐玉衣衫不整的尷尬場麵,遂停住腳步,道:“李師姐。”
李憐玉聞得葉風聲音,喜道:“葉師弟,怎矗立門外?還不快快進來?”
葉風當即步入樓中,見甄玥與李憐玉坐於椅上,葉風道:“見過二位師姐。”
甄玥笑道:“今日,怎不見你飲酒,莫非戒了?”
葉風恍然大悟,喊道:“來人!酒,拿酒來,饞死我也。”
葉風笑道:“多謝甄師姐提醒。”
甄玥笑道:“葉師弟心中掛念憐玉傷勢,竟忘卻了一生摯愛的美酒。我著實深為感動。”
秦怡聞聲走進望星樓,一股笑容在臉頰上轉瞬即逝,憂慮道:“葉風。”
葉風道:“屬下未及向教主請安,還請教主恕罪。”
秦怡道:“少貧嘴。”
葉風不禁心中一驚,念道:“教主素來溫和,莫非今日心情欠佳?”
秦怡走到葉風身前,道:“甄玥與憐玉已將你的事情告知於我。此刻,你為何不陪在水門主身邊?”
葉風歎道:“非葉風我薄情寡義,隻是現今李師姐重傷在身,甄師姐不會武功,我若留在蘇州,讓甄師姐孤身一人行走江湖,我如何放心得下。”
甄玥為葉風把脈,道:“葉師弟,你的傷勢亦未痊愈,且因你近日長時奔波,內傷稍有加重,你還是留在教中同憐玉一起養傷為好。近來風聲甚緊,司徒傑不知所蹤,蕭天霸恨我入骨,雖說李師師已然寄信於我,但與其見麵不需急於一時,我暫且留在教中,為你二人治傷,同時避避風頭。”
秦怡道:“如此甚好。”
甄玥道:“為青梅與如秋留些相處的時間。”
恍惚間,甄玥、李憐玉、葉風的生活歸於平靜,而唐青梅亦在天柱山之上度過了恬淡溫馨的一季時光,是時,已至夏末時節。
一夜,唐青梅身著粉色輕衫,一人緩步在天柱後山。一陣清風掠過,唐青梅鬢發微微飄揚。
唐青梅心道:“師父自幼對我頗為用心,父皇一直對我多有期待,母後自始對我疼愛有加,而我從出生之時起,注定不是一個尋常女子。”
唐青梅撫摸著白玉簫,心道:“若讓我做出對甄醫仙、楊夫人、莫師哥不利之事,我亦斷然難為。國之強盛,焉能用友人祭奠。我該如何是好。”
唐青梅踱至崖邊,心道:“若將《貞觀兵要》卷一、卷二、卷三偷迴大夏,以父皇與師父的英明睿智,輔以舉國之力,再尋得《貞觀兵要》卷四亦不是難事,若能如此,我大夏國便能一統華夏河山。”
唐青梅閉眼,遲遲不知如何定奪。
半晌之後,唐青梅緩步走迴天柱派,來到上清道長寢房門前,略作踟躇後,輕步走入。
唐青梅走入內房,見上清道長沉睡榻上,心道:“已然四更,上清真人定已沉睡。”
唐青梅望著書櫥中三卷破舊滄桑的《貞觀兵要》,心亂如麻,猶疑片刻之後,準備空手離去,但見上清道長左肩露在棉被之外,唐青梅輕輕上前為其拉上棉被。
甄醫仙:
上次甄醫仙交付於師師之事,師師已然有些眉目,還望甄醫仙閑暇之時再來豐樂樓與我敘談。
——李師師
宣和三年三月廿四
李憐玉道:“不禁一年已過。”
甄玥道:“所幸天慕昭雪一事,有些眉目。”
李憐玉道:“姐姐,眼下如何安排?”
甄玥略微思索道:“我帶霖浩先行前往開封,在探得詳實情報之後,再返天柱山與如秋、青梅會合。不過,我先留在教中一段時間,待你傷勢略微好轉之後,我再離開。”
李憐玉道:“為何帶上霖浩?”
甄玥笑道:“日後英雄少年,今日怎可不傾心培養?”
李憐玉道:“隻怕思雨有所不依。”
甄玥道:“這段時日,憐玉你留在大理養傷,多多陪伴思雨。”
李憐玉道:“養到何時?憐玉不安心姐姐一人在外。”
甄玥道:“你的傷勢若不休養痊愈,待你四十之後,後遺症狀便會慢慢顯現,屆時發作起來定是倍受折磨,且若不痊愈,日後每次用功之時皆會暗中加重傷勢,切記。”
李憐玉憂慮不語。
甄玥憐惜道:“筋脈脊骨心肺之傷,不容小覷,信姐姐一言,安心養傷。少則九月,多則一年,切莫離開大理,否則難免遇到不可不動武之事。”
李憐玉道:“憐玉知曉。”
甄玥停頓半晌,道:“天柱佛宗內功梵音訣雖不似崇聖寺五蘊皆空神功那般包羅萬象,但亦是佛門至高心法,其能化清體內多種內功陰陽五行相衝,亦能緩緩自行療養筋脈內髒。”
李憐玉道:“可是我乃女子。”
甄玥笑道:“師父心地善良,待我返迴天柱山之後好好求求他老人家。”
李憐玉道:“若是青梅習得梵音訣,想必寒冰真氣與烈焰真經惟有相輔,不再相衝,且青梅已然集九天瑤光琴法與四海銀雪琴法於一身,日後武學威力定然不在我之下。”
甄玥道:“但願青梅與如秋能白首偕老。不過,其二人若想相守一生,定然阻礙頗多。”
李憐玉拿著信箋,望著東北方茫茫的夜空。
此時的蘇州,葉風正在燈下研習《神農百花經》,水寒之端著湯藥,緩緩走來,道:“風哥,何時你也這般聽我話便好了。”
葉風慚愧笑道:“有一事,著實不知如何開口。”
水寒之無奈笑道:“不需你言,我已猜出。”
葉風道:“李師姐已重傷在身,甄師姐若是一人行走江湖,恐遇兇險,我實在放心不下,且我許久未歸教中,實在有負教主知遇之恩。”
水寒之道:“你這一去,不知又是多少個春秋。”
葉風放下空空見底的瓷碗,拎起酒囊欲飲,但酒囊被水寒之奪去,水寒之道:“傷未痊愈,休要飲酒。”
葉風道:“寒之,我向你承諾,待我助甄師姐查清白家慘案真相與李師姐昭雪楊將軍冤屈之後,我定迴到蘇州與你長相廝守。”
水寒之道:“你若要走,我留得住你麽。”
水寒之轉過身去,輕拭眼角淚珠,道:“記得迴來便好。”
葉風不舍道:“不知孩兒可已入睡?”
水寒之道:“你且去吧,非得此刻說起孩兒徒增傷心作甚。”
葉風將水寒之擁入懷中,輕聲道:“寒之,等我迴來。”
葉風緩緩放開水寒之,走出屋外,披著月光,策馬遠行。
經過四日奔波,葉風迴到五毒教。拴馬之後,葉風快步走向望星樓。在正要邁進樓中之時,葉風迴想起先前在開封攬月樓見到李憐玉衣衫不整的尷尬場麵,遂停住腳步,道:“李師姐。”
李憐玉聞得葉風聲音,喜道:“葉師弟,怎矗立門外?還不快快進來?”
葉風當即步入樓中,見甄玥與李憐玉坐於椅上,葉風道:“見過二位師姐。”
甄玥笑道:“今日,怎不見你飲酒,莫非戒了?”
葉風恍然大悟,喊道:“來人!酒,拿酒來,饞死我也。”
葉風笑道:“多謝甄師姐提醒。”
甄玥笑道:“葉師弟心中掛念憐玉傷勢,竟忘卻了一生摯愛的美酒。我著實深為感動。”
秦怡聞聲走進望星樓,一股笑容在臉頰上轉瞬即逝,憂慮道:“葉風。”
葉風道:“屬下未及向教主請安,還請教主恕罪。”
秦怡道:“少貧嘴。”
葉風不禁心中一驚,念道:“教主素來溫和,莫非今日心情欠佳?”
秦怡走到葉風身前,道:“甄玥與憐玉已將你的事情告知於我。此刻,你為何不陪在水門主身邊?”
葉風歎道:“非葉風我薄情寡義,隻是現今李師姐重傷在身,甄師姐不會武功,我若留在蘇州,讓甄師姐孤身一人行走江湖,我如何放心得下。”
甄玥為葉風把脈,道:“葉師弟,你的傷勢亦未痊愈,且因你近日長時奔波,內傷稍有加重,你還是留在教中同憐玉一起養傷為好。近來風聲甚緊,司徒傑不知所蹤,蕭天霸恨我入骨,雖說李師師已然寄信於我,但與其見麵不需急於一時,我暫且留在教中,為你二人治傷,同時避避風頭。”
秦怡道:“如此甚好。”
甄玥道:“為青梅與如秋留些相處的時間。”
恍惚間,甄玥、李憐玉、葉風的生活歸於平靜,而唐青梅亦在天柱山之上度過了恬淡溫馨的一季時光,是時,已至夏末時節。
一夜,唐青梅身著粉色輕衫,一人緩步在天柱後山。一陣清風掠過,唐青梅鬢發微微飄揚。
唐青梅心道:“師父自幼對我頗為用心,父皇一直對我多有期待,母後自始對我疼愛有加,而我從出生之時起,注定不是一個尋常女子。”
唐青梅撫摸著白玉簫,心道:“若讓我做出對甄醫仙、楊夫人、莫師哥不利之事,我亦斷然難為。國之強盛,焉能用友人祭奠。我該如何是好。”
唐青梅踱至崖邊,心道:“若將《貞觀兵要》卷一、卷二、卷三偷迴大夏,以父皇與師父的英明睿智,輔以舉國之力,再尋得《貞觀兵要》卷四亦不是難事,若能如此,我大夏國便能一統華夏河山。”
唐青梅閉眼,遲遲不知如何定奪。
半晌之後,唐青梅緩步走迴天柱派,來到上清道長寢房門前,略作踟躇後,輕步走入。
唐青梅走入內房,見上清道長沉睡榻上,心道:“已然四更,上清真人定已沉睡。”
唐青梅望著書櫥中三卷破舊滄桑的《貞觀兵要》,心亂如麻,猶疑片刻之後,準備空手離去,但見上清道長左肩露在棉被之外,唐青梅輕輕上前為其拉上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