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早晨,一抹陽光透過樹梢,穿過廳堂,照進一間藥房。藥房裏各種中草藥散發的味道充滿房間。上千個抽屜內裝滿了近千種中草藥,每個抽屜上都有墨筆書寫的這些中草藥的名稱。這間藥房,正是名震三秦的太白藥庫,從這間藥房配出的各種藥方不知治愈了多少人的病疼和挽救了多少的生命。


    座落在太白山下的這處醫坊,名字叫太白醫草院,院長就是享譽西北的“鬼手神醫”——武天佑。


    武天佑為何被江湖人稱為“鬼手神醫”呢?他有怎樣的人生和傳奇呢?


    在四十八年前冬季的一個漆黑的夜晚,武天佑出生在秦嶺北麓一個貧苦的農家。那一夜,啄木鳥在這戶農家房前屋後的樹上不停地捉蟲子,把樹木啄的咚咚響。武天佑的父母都是極相信鬼神說的人,就認為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會不同凡響的,起碼能像啄木鳥一樣成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的。


    在武天佑出生的這個小山村,大人們都有一種本領——會識別和采集秦嶺山裏的各種名貴中草藥。一方麵人們靠售賣中草藥勉強度日,一方麵人們用這些中草藥治一些簡單的病症,緩解無錢就醫看病的困難。


    這個小山村和周圍的小山村一樣,都有一名村醫,他們雖然醫術不高,但大多都是祖傳的手藝,會治療一些常見的病症。


    說來也奇怪,自武天佑八歲時,就常常跑到距家不遠處的王姓村醫家,看他為村民望、聞、問、切治病。時間久了。年幼的武天佑居然能識別出絕大多數中草藥,並能熟練記住它們的名字,並背熟了一些治療常見疾病的藥方。


    王姓村醫是家傳的醫術,本不想外傳,但看到兩個兒子都對治病救人不感興趣。就慢慢喜歡起武天佑這個好學的孩子。


    在元朝社會,可憐的秦嶺山裏人除了麵朝黃土背朝天修理地球外,很難有其他發展的機會。當一名大夫,給人看病,是當時村民們羨慕的營生,但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這需要文化和天質。也可以說是萬裏挑一。


    做一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大夫,確是非常艱難的。有許多村醫到老死都默默無聞,達不到醫界所要求的高度。


    父母看到武天佑喜歡醫術,就很高興。把他送進村內的私塾學文化,希望等他能寫字讀書後讓他再正式拜師學醫。


    在武天佑十五歲時,常見字的書寫和讀各種書籍都已不成問題,父母就帶他正式向王姓村醫拜師學藝。王姓村醫很高興地收下了武天佑這個學徒。


    三年後,武天佑可以代替師父給方圓百裏的鄉民們治些簡單的病症。人們從此在秦嶺內的各處山峰中都可以看到武天佑采摘各種中草藥的身影。


    武天佑二十二歲時,已全部掌握了王村醫的所有醫技。看到呆在村裏,對自己的醫術也沒有提高,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水平。武天佑決定到外麵更廣闊的世界去闖一闖,拜名師,搜集民間良方。他要成為像三國時華佗一樣家喻戶曉的名醫。


    在奉元路長安縣,他拜訪了名醫曹德春、李海、王子望等人。在興元路,他和陝南名醫張德、周黑娃、沈河等人互相切磋,成為摯友。


    他帶著簡單的行李,一箱醫療器械和中草藥,一布袋醫書。一邊為百姓看病,一邊周遊各地。一路向大都趕去。


    元惠宗至元元年(即公元1335年),已經三十一歲。過而立之年的武天佑,離別妻兒,告別父母,終於一路顛簸來到京城大都。


    武天佑是幸運的,他出生的這個時代正是各種醫學思想日臻成熟的時代,全國各地名醫輩出,醫學成就達到空前的繁榮和高度。


    武天佑早就聽各地名醫說:“大都才是醫學人才聚集的城市,才是各種醫學成就高度集中的地方。”武天佑崇尚“金元四大醫家”。


    在武天佑這個時代,“金元四大醫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已經名震天下,他們的醫學成就和學說已經流傳朝廷內外,廣泛在民間驗證。


    劉完素創立醫學“寒涼”理論,注重冷熱、寒涼邪氣對人體的侵襲、影響,用藥講究藥物的“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在理法上,他十分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後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在治療上,他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後世也稱他作“寒涼派”。劉完素是金初河間人(今河北河間人),卒於南宋慶元六年(即公元1200年),著有《宣明論方》、《三消論》、《傷寒直格》、《素問玄機原病式》等醫學專著。


    張從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金朝睢州考城縣部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或河南省蘭考縣小宋集北四裏北沙崗)人。金朝四大名醫之首。張從正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範圍,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被醫界稱為“攻下派”的代表,也稱其為“攻邪論”理論家。張從正將疾病產生的病因總歸於外界不同邪氣的侵襲。他強調邪氣致病,他認為疾病的產生主要是邪氣的作用,若先補其正氣則真氣未旺,反而助長邪氣的作用,更損傷正氣,反而使人體正氣得不到恢複。就象鯀治理洪水以築堤之法,由於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製。祛邪之法有似於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氣得以祛除,正氣得以康複。他提出“陳莝去而腸胃潔,症瘕盡而營衛昌”的觀點,認為通過攻邪之法。可以調暢氣機,疏達氣血,“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滯”。從而達到恢複健康的目的。張從正著有《儒門事親》、《張氏經驗方》、《傷寒心鏡》等醫學專著。


    李東垣(公元1180年——公元1251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從師於金朝著名醫學家張元素,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他的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用藥法象》、《醫學發明》、《蘭室秘藏》、《活發機要》等醫學書論。


    朱丹溪出生於公元1281年,字彥修,名震亨,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因家鄉有條美麗的小溪叫丹溪。由於他醫術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藥就見效,故人們又稱他為“朱一帖”、“朱半仙”。朱丹溪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善用滋陰降火的方藥,為“滋陰派”(又稱“丹溪學派”)的創始人。主張順應陰陽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後娶嫁。把理學的‘主靜‘、‘收心‘、‘養心‘說與《內經》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說結合起來,用澄心靜慮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動。提出相火論。相火為肝腎二髒專司,分屬於心包、膀胱、三焦、膽諸腑,相火有常有變,常態屬生理性相火,至關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動的動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動,則傷陰耗精。變生多種疾病。針對這種內生火熱,主張應用滋陰降火的治療方法。對《局方》的批評。在《局方發揮》中集中地批評了宋代官方頒布的《和劑局方》和宋元之際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學‘。指出《局方》忽視辨證,“一切認為寒冷”,濫用溫熱香燥藥物和“一方通治諸病”的危害。主張臨病製方,反對不問病由據證驗方的醫療風氣。倡導氣血痰鬱辨證治療。在雜病治療中,朱丹溪廣泛應用氣血痰鬱辨證方法,尤其對鬱證病機的闡發和痰證證治的論述,均較前人深入。朱丹溪治療中注意顧護正氣,慎用汗、吐、下等攻擊法。他還提出以節欲為中心的養生學思想,主張節飲食、戒*,反對服食丹藥。朱丹溪著有著有《丹溪心法》、《局方發揮》、《格致餘論》、《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醫學專著。


    武天佑來到大都,兩眼墨黑,隻能一邊給人看病,一邊熟悉環境。找武天佑看病的都是流落大都的第四等人,也就是最貧窮的人。那些有錢人和王公大臣們根本不相信一個沒有半點名氣的江湖郎中會給人看病、會看好病。盡管武天佑極力給人們解釋他不是江湖郎中,但沒有人相信他。


    武天佑花光了身上的所有路費購買了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等名醫的醫學書籍,如饑似渴地閱讀、驗證、學習。當他知道朱丹溪還活著,和他在同時代為人看病,就非常高興,他要找到朱丹溪拜師學藝。


    武天佑不愧是學醫的天才,他通過研究四大名醫的論述後,他認為劉完素的“寒涼”理論在治療這些病毒性疾病方麵是非常有效的,清涼解毒的藥方是難得的治療快發作性疾病的良方。張從正的“攻邪論”是適應一部分疾病的治療的,但不能盲目使用,應是分清出病因和病症的基礎上,對症用藥治療。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對消化係統疾病的治療是很有效的。朱丹溪是真正令他佩服的醫學大家,因為朱丹溪不盲從於任何一種治療理論,而是開展認真的辯證施治,這是一個醫生最難得的良知和真功夫。朱丹溪的“滋陰降火”治病機理,武天佑非常讚同。武天佑認為,陰氣弱,陽氣過盛,容易產生實症,火毒也就會乘虛攻入人體,蔓延發展,各種疾病就會發作。這時治療起來就有難度,若是錯過時機,疾病就會惡化,很難治愈,嚴重的會危及生命。“火毒可以奪命”就是這個道理。關鍵時候的治療就應該以滋陰降火為原則,扶本怯邪。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春。右丞相伯顏患膚疾,奇癢難忍,蔓延很快。初始,伯顏讓皇宮內的太醫給自己診治,但病情時好時壞。皮膚頑疾不但沒有治好,還快速發展,整個脖子都是頑癬。伯顏慌了,廣招天下名醫前來給自己施治。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伯顏的皮膚病依舊存在。伯顏無奈,隻得向天下名醫再次發出邀請英雄帖。內容為能治好本相疾病者,賞京城宅院一所,黃金千倆。武天佑看到伯顏丞相的邀請帖,認為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借此機會在京城立足揚名。


    武天佑到右丞相伯顏的府邸應征。伯顏聽了武天佑的自我介紹後,有些不相信眼前這個年輕的土大夫能有真本領。但也不想錯過治療的機會,就吩咐家丁先安排武天佑在客舍暫住,隨時等候通知。


    伯顏把治愈的希望寄托在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學世家和名醫身上。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到了夏末,伯顏在那些來自全國各地名醫的精心治療下,病情雖然得到緩解,但依舊無法剜根治愈。


    實在沒有辦法了。伯顏忽然想起居住在自己宅院內客舍裏的來自秦嶺山中的土大夫,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伯顏命家丁請出武天佑大夫,說道:“武大夫。怠慢了,這段時間朝務繁忙,沒有時間治療。現在有些空隙,煩請你認真診治,若你能治愈本相的膚疾,本相不但賞你宅院一所。黃金千倆,還答應你其他要求。”


    武天佑說道:“小人一定全力診治。小人有信心能治好丞相的膚疾。其他,全靠丞相安排。”


    伯顏大喜說:“你放心治療。隻要你能治好本相的膚疾,我絕不會虧待你的。”


    武天佑在伯顏府上居住的這段時間,對伯顏丞相的生活飲食、病情及治療情況早已了解於胸。他早就製定了一套萬無一失的治療方案。


    武天佑拿出早就寫好的治療方案和藥方條目單,伯顏看後覺得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就安排管家前去買藥,準備。


    武天佑給伯顏丞相實行的是“三聯式治療法”,即中草藥外敷內服,自製藥水擦洗相結合。治療原則是“攻火毒,扶正氣,降血熱,滋陰氣。”


    平常的中草藥,簡單的組合,伯顏丞相卻感到效果的與眾不同。堅持治療七天後,皮膚居然不在瘙癢了,表皮開始結痂。半月後,皮膚完全恢複如初,好像膚疾從來沒有發生一樣。按照武天佑的安排,伯顏丞相又堅持服用了七天中藥丸,身體越發有力氣,健康起來。武天佑這時才向伯顏丞相恭賀道:“丞相,你已經完全康複了。我完成了我的任務,準備告辭。”


    伯顏丞相極力挽留武天佑,他想把這個有真本事的大夫留在相府做醫官。但武天佑婉拒了,他的目標決不是為了生活的安逸,他要達到醫學的真正高度,做華佗一樣名震天下的神醫。


    右丞相伯顏是元王朝最有權勢的人,他把元惠宗也沒有放在眼裏。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賞給武天佑一處位於大都黃金位置的宅院,並奉送黃金千倆。他問武天佑還有什麽要求,他都可以滿足。


    武天佑答道:“我非常感謝丞相的厚賜,我將把丞相賞賜的宅院用來辦醫館,為更多的人治病,解除病痛。其他無所求。謝丞相了。”


    伯顏看到武天佑沒有任何貪念,很高興,就請旨賜封武天佑為:“天下第一神醫”,並親自為武天佑的新醫館贈送禦賜匾牌。


    伯顏稱讚武天佑為“鬼手神醫”,並為武天佑的醫館書寫了“鬼手神醫”的匾額。


    武天佑把右丞相伯顏的匾牌掛在診室的門首,把元惠宗禦賜的“天下第一神醫”的牌匾掛在院門首。但奇怪的是,從此後,人們都稱他為“鬼手神醫”,卻無人稱他為“天下第一神醫”。(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嶺秘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秦嶺少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秦嶺少俠並收藏秦嶺秘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