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師的初衷,此陣分為八個陣脈,由其七個弟子各執一脈於龍虎崗,由張師本人自執一脈於襄陽府,七個弟子先行超度八賊塚中趙金舟的七個家人,而襄陽府的陣脈則暫時引襄陽府‘七關’之陽,震懾趙金舟之皮囊,龍虎崗的七個陣脈是很簡單的,而襄陽府這一脈則需改七關動陰陽,輕則折煞陽壽,重則當場暴斃!


    眾弟子雖然反對,但卻又沒有其他辦法,況且張師注意已定實難更改,在後世的典籍中,鏟除襄陽府大患,確實有賴於這個八仙陣,但襄陽城中的那一陣脈,也就是更改襄陽七關之人,卻並不是張師本人!


    張三豐親自去更改襄陽七關折壽損命,於情於理都很難讓武當門人接受,而事實上親赴襄陽更改七關的人也並不是張三豐本人,在武當紀事類典籍《武當仙誌》中,執掌八仙陣襄陽一脈的道士道號言尚,姓氏不詳,後人曾猜測此人的身份應是張三豐晚年的關門弟子,但在武當正史中,卻找不到任何關於此人的記載。


    關於此人,在《武當仙誌》之中,一共提到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布‘八仙陣’之前,一次則是在布陣之後!言尚道人守趙金舟之屍身於‘寒骨洞’,此後便再無記述。


    雖說八仙陣能暫時解決襄陽府的問題,但卻不能解決趙金舟屍身本身的怨氣問題,因為時日拖延太久,趙金舟之怨氣已然無法超度,但又不能像處理普通冤孽那樣一把火燒了完事,因為這趙金舟大怨未度,強行燒其屍身的話,隻能使其怨氣加重,更不好處理。有介於此,張三豐便決定將趙金舟的屍身放置於一個叫“寒骨洞”的山洞之中,相傳此洞大陰若水,其陰氣強度是一般的山東或巨陰池所難以比擬的,雖說冤孽有“嗜陰”的特點,但若將大怨之孽置於此洞,洞內過強的陰氣無異於降低了冤孽對外界陽氣的耐受程度,一旦適應了寒骨洞中的陰氣,冤孽主觀上便不會踏出洞外一步,日久天長,其怨氣亦可漸漸消散,也不乏是一種欲擒故縱的好方法。而負責在寒骨洞看守這個“趙金舟”屍身的,則正是那個言尚道士。


    春秋伊始,大周王室衰微,中原的一百多個小國各自為政自給自足,日子過得不亦樂乎。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溫飽思淫逸的小國的王室開始信服墓葬對於後世子孫甚至國家興衰的影響,開始盲目地將國興家旺的希望寄托於王公的墓葬,並不惜花重金聘請一些民間能人參與墓葬的設計與建造,不少民間術士因此大發橫財,其中不乏一些國庫殺手級的人物,有不少小國就是因為造大墓導致國庫空虛,被其他國家趁機鏟平的。


    春秋早期的王墓,大都是箱墓,就是墓室四周直上直下,像箱子一樣,整個墓室上方的封土重量全部由墓室中的木質柱子承受,在適當時間內,這種設計的確可以聚斂大量的陰氣,保證墓主屍身不腐,但時間長了卻很容易坍塌,一旦有地震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春秋後期,陳國人卞磯發明了一種鬥墓,地上占地麵積與箱墓差不多,但墓室四壁卻是傾斜向下的,整個墓室就像舀米用的鬥一樣。比起箱墓而言,鬥墓的承重設計由柱子變成了木質框架結構,在承重能力、抗腐蝕性與抗震性等諸多方麵都有了質的提高,且工程量小造價低廉。除此之外,鬥墓還有一個箱墓所不具備的特點,便是可以借助四壁傾斜的特殊結構讓死者怨氣得以快速發散。也不知道是卞磯真的水平超前,還是本著省時省力的初衷誤打誤撞,但不論如何,在那個尚無超度一說的年代,散怨這種優勢對於王室宗族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誘惑。此後,勞民傷財的箱墓被迅速淘汰,而物美價廉的鬥墓則一直風靡到了後漢時期,甚至說中原地區的盜墓賊都將自己稱之為倒鬥。


    到了後世,隨著中原的統一,各朝各代綜合國力的提高與生產力、建築技術的發展以及道術、陰宅風水理論的最終統一,鬥墓的設計理念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道術圈子裏,鬥墓發散怨氣這種誤打誤撞的功能卻並未被遺忘,既然上大下小的結構能夠發散怨氣,那麽上小下大的結構能不能封禁冤孽呢?相傳唐初,陝西安康曾有一處古墓遭盜,因墓址所在地為聚陰池,故冤魂肆虐無人能治,後來一個叫柴芳的道士在正午時分指點百姓將古墓改造成了一個反向的鬥墓,並在墓底放置了大量屬陰的礞古粉,冤孽果然沒再出現過。此後又有不少人利用相同的方法治往冤孽,事實證明,反向的鬥墓確實也具有相反的功能。時至明初,茅山派將此法正式編入最新版的《茅山術誌》並起名喇叭甕,雖說此法得到了茅山派的首肯,但因其工程量很大,所以在具體法事中並沒有多少人真正采用。此刻這個地洞,在視覺上是具備喇叭甕的結構特征的,而且這種天然形成的倒喇叭洞穴在規模上要比人造的大出不少,封禁冤孽的效果勢必也與那些人工喇叭甕有著質的不同。


    修真入道,最大的目標無外乎成仙,除了修真、煉丹這些傳統的修仙理論方法之外,還有一種被廣為認同的成仙理論便是“十善為仙”,意思就是說十世的善人便可修成仙果。這種說法無異於大大降低了成仙的門檻,言外之意哪怕是普通老百姓,隻要當十輩子的好人也能成神仙,就當時的修道圈子而言,這種說法無疑是瘋狂且極其“反動”的,既然多做點好事就能成仙,還修哪門子的道?其性質簡直就如同在中世紀的歐洲宣揚“不信耶穌照樣能上天堂”的理論一樣,然而提出這個瘋狂理論的人,就是那位傳說中的趙觀山。


    提出“十善為仙”的瘋狂理論之後,趙觀山便頂著四麵八方的壓力開始著手證實這一理論,然而一個人怎麽可能用一世的生命證實“十善”之後將會發生的結果呢?就在整個道門抱著看笑話的心情關注趙觀山的試驗結果時,這趙觀山竟然宣布這一理論已經得到了驗證,並邀請包括自己的老師蕭抱珍、王重陽、李仙縝等數十位道門台柱級人物赴蒼岩山觀果。三個月之後,這數十位道門宗師竟然無一例外地肯定了趙觀山的試驗成果,並一致給出了“卻為其理,無可辯焉”的結論,意思就是說確實有這麽迴事,沒什麽可商量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茅山詭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殘月半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殘月半落並收藏茅山詭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