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身上的陽氣漸漸減弱最後消失,而小蛇又正好在人體體內活動的話,三魂七魄便會附於有陽氣的小蛇的身上,當小蛇爬出屍體爬入地下一段時間後,附在小蛇身上的魂魄便會返迴屍身,而此時魂魄尚不知自己已死,如果在這時將骨骼抽出肉體的話,魂魄便會自行分散去尋找被抽走的骨頭,這樣便形成了“魂魄分離”的現象,之所以“老大”在扔這些骨骼的時候都用錫紙包著,為了就是讓魂魄永遠至少在頭七之前找不到這些骨頭(錫屬金屬,錫紙可隔陰陽),這樣三魂七魄至少在頭七之前不會重合,這樣就避免了冤死者稱為惡鬼給自己找麻煩的後患…


    解釋完,張文浩又扭頭對胖子問道:“胖子,你知不知道有個叫曲文勇的人?”


    胖子搖搖頭,又點點頭:“好像有一點點印象……”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醜,帝知金川門失守,長籲,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係,宜各從便。”禦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幹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具體示意如下: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醜,建文帝得知金川門失守,長籲短歎,無可奈何,遂想到了自殺。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裏邊有三張度牒(即出家證明),分別寫了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此外僧衣、剃頭刀、盤纏一應俱全,另有遺書一封,上書:“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禦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合。”見此遺書,建文帝感歎“命該如此!”程濟為建文帝削發,吳王教授楊應能也剃了發與建文帝同行,監察禦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中有個‘賢字’,就應該做賢臣。”言罷也雖建文帝剃發,大家換好了衣服拿了度牒,在場數人無不痛哭流涕,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隻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道士招唿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麽知道在此等待,道士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叫我在此接你。”乃乘舟至太平門,等到黃昏時才到觀裏。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一九撾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嚇得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跑到了西安,並頒布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齷齪透頂的外交政策,自此之後,大到千萬白銀,小到珍寶器物,都成了獻給洋人的貢品,中華民族在那一時期流入洋人腰包的傳世珍寶可謂是數不勝數。


    這一天,禮部尚書啟秀求見慈禧太後,說再過幾個月就是英國女王地生日,問慈禧太後要怎麽處理。這一問,問的慈禧太後也抓了狂,要說這英國女王在物質享受方麵可絕對不次於自己,這大英帝國在當時而言可是全球的頭號霸主,哪國的寶貝沒搶過?縱使中國地大物博,但圓明園都讓人家燒過一輪了,你中國還能拿出什麽寶貝是人家沒見過的?


    和啟秀足足琢磨了一個下午後,慈禧太後終於有了主意,畢竟兩者都是女人,英國女王縱使是個唿風喚雨的大頭目,但畢竟還是個女性,從這一點出發,英國女王和慈禧太後還是有共同語言地。女性最喜歡什麽?漂亮啊!那英國女王再怎麽稱王稱霸,愛美這一點還是不會蛻化的,想到這,慈禧便召見了當時大清王室地禦用鎖匠,這個鎖匠,便是張文浩嘴裏的曲家勇。


    當時,相傳慈禧太後六十壽辰地時候,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連當領導的自己都如此在意,當下屬的怎能不上心?當時雖說北洋水師被日本人打的稀裏嘩啦,前線的軍情急電如雪片一樣飛到北京,但朝廷上下那些酒囊飯袋基本上沒有幾個真正關心戰事的,在所有人的心目中,當前的頭等大事隻有一件,便是送什麽東西才能在全國上下堆積如山的壽禮中脫穎而出,討得老佛爺的歡心。


    當時,江蘇有一位知州叫鄒有善,想趁此機會讓老佛爺注意到自己,雖說平時善於貪汙受賄,但自己貪的那三瓜倆棗比起那些王侯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當時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尤其南京作為當初太平天國的大本營,讓整個江蘇成了全國的眾矢之的,周邊地區連搶帶打被折騰的亂七八糟,整個省份的元氣都還沒有恢複,當地方官的就算貪又能貪多少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茅山詭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殘月半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殘月半落並收藏茅山詭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