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務實寡言的茹太素,比起一心為民的方克勤,楊勳的性格有些陰柔,做事情也缺乏規矩,但是卻最受朱振的喜愛,僅次於對朱振不離不棄的張大舍。
因為這個楊勳實在是太好用了。
莫要怪君主重用奸臣,實在是奸臣很多時候比忠臣好用。
朱振僅僅是一個眼神,楊勳就領悟到了朱振的意思。
煮鹽是張家最大的生意,朱振搞出這麽一個鹽場,張家如何會不關注?
雖然事實上,各家對於朱振揚言的每年超過百萬兩的利潤持觀望的態度,認為他隻是信口雌黃,但是從朱振的能力分析,世家還是相信幾十萬兩的利潤還是有的。
不過,如此一來,張家的煮鹽生意勢必會受到巨大的衝擊,最為明顯的便是,海鹽的產量激增,必然導致海鹽的價格大幅度下跌,張家如何能夠穩坐釣魚台,無動於衷呢?
淮安目前的穩定其實很脆弱,大家都不懼怕張家真刀實槍的做一場,但就怕張家在背地裏捅刀子,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在淮安這一畝三分地,根本就沒有什麽秘密可言。
各家族之間的聯姻、結盟、師徒關係使得淮安的關係盤根錯節、同氣連枝,短短幾天之內,朱振在淮安重新打造鹽場,改進舊的曬鹽的方法的消息就已經開始在淮安瘋傳,甚至開始傳向整個江南。
最後導致整個江南都開始震動起來。
元末義軍氣勢洶洶,其實商人們的生意也是曆史上做的非常大的時候。
自從傳說當中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以來,“取鹵燃薪熬鹽”的煮鹽之法便世代傳承,是時下最重要方式。
曬鹽這種方式已經出現了許久,但是卻因為條件限製,一直難以廣泛推廣。
因為沙灘真的不適合曬鹽。
可現在朱振居然說改進了曬鹽法,比之前的方法要強很多。
若當真如此,可謂給那些以煮鹽為業的家族重重的一擊!於是乎,當朱振的鹽場“招股”消息放出,並且遍邀淮安各大世家之後,幾乎江南大大小小與海鹽有牽扯的家族全都派人前往朐縣打探虛實。
哪怕不能從朱振的手裏分一杯羹,也得弄清楚來龍去脈……熱火建設中的朐縣,頃刻間世家雲集。
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張家的。
張家對於朱振的此次找分包商的行為,非常重視。
派來不少優秀的張家子弟。
為首之人,就是目前在張家威風直蓋張素卿的張素公。
張素卿和張素公之間感情甚好,但平素並不住在一起,這一次朱振在淮安崛起之後,張素卿便不願意過分與朱振對抗,相反張素公在這件事情上卻一直非常堅持,也漸漸得到了家族的重視。
不過張素公並未因自己的崛起,而對自己的兄弟也絲毫的輕視,甚至兄弟之間的感情卻越發的和睦。
因為張素公心裏清楚,一旦自己出了問題,張素卿便是自己的乃至家族的退路。
甚至張素公不止一次與張素卿提起,一旦因為自己導致家族出現大麻煩,那麽請張素卿一定要提著自己的人頭去投奔朱振。
自連雲港溯流而上,直奔朐縣,傳輸緩慢,張家子弟站立在船頭之上,眺望著兩岸的景色,岸上平坦的地段全都被平整,一座座成排的紅磚、青磚的瓦房拔地而起,工匠們來迴穿梭,在官員的指揮下,辛苦勞作,不時傳來一陣陣唿喊聲。
“自從進入連雲港,這形勢便與之前大有不同。
雖然論出身,這朱振八輩子也未必比得過我們,但是論才華,我們卻不得不服氣這位伯爺,咱們淮安曆史也算是悠久,但是像是朱振這般,有才氣,有能力的官員卻從未有過,大家看,如此龐大的工程,若是沒有縝密詳細的計劃,必然會亂成一鍋粥,可是大家看,這工地之上,工匠如此之多,但每一處都井井有條,人多而不亂,那些”那些紅磚房不知是何用途,但是顯然被分割分配,每一個區域內的勞工都各司其職,互不幹涉又相互攀比,這朱振的確有濟世之才,當然也和他軍旅生涯有莫大關係,不過這說到底也是人家的優勢。
我們張家和那些淮安世家屢次在其手中討不到好處,非是無因。”
張素卿接觸的家族事務越多,整個人並未因為事務繁雜而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因為身份和地位的變化,越發顯得成熟和富有魅力。
渾身上下都洋溢著穩重的氣息。
張素卿隱匿在人群之中,不過經過一番喬裝打扮,整個人看起來沒有什麽鋒芒。
至於其他的張家子弟,則差勁許多,其中一人聽聞張素公如此的誇讚朱振,心裏大為不爽,梗著脖子直言道:“兄長何必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不過是豬狗一般的應天走狗罷了,仗著手頭有兵權,手底下有一幫廝殺的鷹爪,就以為自己可以在淮安橫行無忌了?”
在不少張家子弟看來,朱振最大的依仗無非就是其強勢的軍權,若是沒有軍隊,淮安的世家早就將他趕走了。
張素卿聞言含笑,此次以張素公為主,他自然不願意發話。
而張素公卻苦笑了兩聲,溫聲說道:“身為張家子弟,自然要有一身的傲骨,但卻不可以將驕傲之意掛在心頭,那是自負。
自負之人目光短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很容易陷入盲目的自信,自食苦果。
這朱振能在霍山反敗為勝逃出生天,並旋即之間滅掉了趙家,接著連連壓製淮安世家,可見其人並不是單純依靠軍隊,其智謀和心機,都是當世出類拔萃之人。
你們若是心存輕視,不尊吾之號令,請立刻迴家反思讀書。”
說到後來,語氣漸漸轉厲。
嚇得剛才還顯得頗為情況的張家子弟立刻變得愁眉苦臉,“別啊!兄長,兄弟們都以你馬首是瞻的。
你說如何便如何,若是讓我迴去讀書,還不如一刀殺了我來得痛快……”張素公眼神裏閃過了一絲無奈,這些牆頭草一般的家族子弟,實在是太不可靠了。
他現在終於明白素卿的憂慮,張家在淮安作威作福太久了,後背子孫出息沒繼承,但是這傲氣卻繼承了十有八九。
真的與朱振計較起來,那吃虧是必然的。
說話之間,張家的商船已經停靠。
連雲港碼頭已經是朐縣最為繁華的中心地帶。
在碼頭的對岸,是正在興建當中的水師軍港、船廠,無數勞工和工匠一片忙碌,一派欣欣向榮之色。
兩岸舟楫如雲,無數貨船、戰艦往來如織,哪裏還有半分昔日的荒涼貧瘠?
這一次,即便是之前出言不遜的世家子弟們,也一個個收起了輕視之心。
眾人自忖,即便是將淮安交給他們,他們也沒有能力把朐縣打造成這般。
要知道世家占據淮安幾百年,即便是世家的財富日益積累,也沒能做出什麽成績,而朱振占據淮安卻不足一年,便已經如此了。
到底誰本事大,一眼就能看出來。
碼頭上自有朐縣的官吏在等候接待各家的來人,見到張家兄弟自船上走下,當即迎了上去,陪笑道:“可是張家青年才俊大駕光臨?”
張素公抱拳笑道:“正是,在下張素公,應伯爺之邀前來商討鹽場之事,不知當前往何處?”
這是他在張素卿哪裏學來的處事風格,絕不因麵前的官吏位卑而有所輕慢,禮儀無缺,風度翩翩,令人如沐春風。
這在以前,張素公是絕對做不到的。
可是當他靠近兄弟的位置的時候,才知道這般心態到底有多重要。
其實朱振的到來,確實在逼迫很多人,在不自覺間開始進步。
那官吏自然笑的張素公的姓名,這位之前便已經在淮安展露頭角的少年,近些日子更是在淮安聲名顯赫,與張素卿一起號稱張家雙壁,甚至名聲隱隱約約已經蓋過了張素卿。
而張素公表現出來的謙遜和大家子弟的風範,更是讓人欽佩。
麵對著張素公的禮遇,那官吏頗有些受寵若驚,趕緊說道:“公子折煞小的了,伯爺早有交待,若是各家來人,便請即刻前往市舶司的公廨。”
張素公次抱拳道:“如此,就有勞兄台引路。”
官吏忙還禮說道:“此乃分內之事,張公子,請!”
左手虛引一下,然後便自在前引路。
心中對張素公的禮賢下士、溫潤仁和的氣度甚是心折,心想也隻有這般人物,才能當得起張家雙壁的稱謂吧……
因為這個楊勳實在是太好用了。
莫要怪君主重用奸臣,實在是奸臣很多時候比忠臣好用。
朱振僅僅是一個眼神,楊勳就領悟到了朱振的意思。
煮鹽是張家最大的生意,朱振搞出這麽一個鹽場,張家如何會不關注?
雖然事實上,各家對於朱振揚言的每年超過百萬兩的利潤持觀望的態度,認為他隻是信口雌黃,但是從朱振的能力分析,世家還是相信幾十萬兩的利潤還是有的。
不過,如此一來,張家的煮鹽生意勢必會受到巨大的衝擊,最為明顯的便是,海鹽的產量激增,必然導致海鹽的價格大幅度下跌,張家如何能夠穩坐釣魚台,無動於衷呢?
淮安目前的穩定其實很脆弱,大家都不懼怕張家真刀實槍的做一場,但就怕張家在背地裏捅刀子,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在淮安這一畝三分地,根本就沒有什麽秘密可言。
各家族之間的聯姻、結盟、師徒關係使得淮安的關係盤根錯節、同氣連枝,短短幾天之內,朱振在淮安重新打造鹽場,改進舊的曬鹽的方法的消息就已經開始在淮安瘋傳,甚至開始傳向整個江南。
最後導致整個江南都開始震動起來。
元末義軍氣勢洶洶,其實商人們的生意也是曆史上做的非常大的時候。
自從傳說當中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以來,“取鹵燃薪熬鹽”的煮鹽之法便世代傳承,是時下最重要方式。
曬鹽這種方式已經出現了許久,但是卻因為條件限製,一直難以廣泛推廣。
因為沙灘真的不適合曬鹽。
可現在朱振居然說改進了曬鹽法,比之前的方法要強很多。
若當真如此,可謂給那些以煮鹽為業的家族重重的一擊!於是乎,當朱振的鹽場“招股”消息放出,並且遍邀淮安各大世家之後,幾乎江南大大小小與海鹽有牽扯的家族全都派人前往朐縣打探虛實。
哪怕不能從朱振的手裏分一杯羹,也得弄清楚來龍去脈……熱火建設中的朐縣,頃刻間世家雲集。
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張家的。
張家對於朱振的此次找分包商的行為,非常重視。
派來不少優秀的張家子弟。
為首之人,就是目前在張家威風直蓋張素卿的張素公。
張素卿和張素公之間感情甚好,但平素並不住在一起,這一次朱振在淮安崛起之後,張素卿便不願意過分與朱振對抗,相反張素公在這件事情上卻一直非常堅持,也漸漸得到了家族的重視。
不過張素公並未因自己的崛起,而對自己的兄弟也絲毫的輕視,甚至兄弟之間的感情卻越發的和睦。
因為張素公心裏清楚,一旦自己出了問題,張素卿便是自己的乃至家族的退路。
甚至張素公不止一次與張素卿提起,一旦因為自己導致家族出現大麻煩,那麽請張素卿一定要提著自己的人頭去投奔朱振。
自連雲港溯流而上,直奔朐縣,傳輸緩慢,張家子弟站立在船頭之上,眺望著兩岸的景色,岸上平坦的地段全都被平整,一座座成排的紅磚、青磚的瓦房拔地而起,工匠們來迴穿梭,在官員的指揮下,辛苦勞作,不時傳來一陣陣唿喊聲。
“自從進入連雲港,這形勢便與之前大有不同。
雖然論出身,這朱振八輩子也未必比得過我們,但是論才華,我們卻不得不服氣這位伯爺,咱們淮安曆史也算是悠久,但是像是朱振這般,有才氣,有能力的官員卻從未有過,大家看,如此龐大的工程,若是沒有縝密詳細的計劃,必然會亂成一鍋粥,可是大家看,這工地之上,工匠如此之多,但每一處都井井有條,人多而不亂,那些”那些紅磚房不知是何用途,但是顯然被分割分配,每一個區域內的勞工都各司其職,互不幹涉又相互攀比,這朱振的確有濟世之才,當然也和他軍旅生涯有莫大關係,不過這說到底也是人家的優勢。
我們張家和那些淮安世家屢次在其手中討不到好處,非是無因。”
張素卿接觸的家族事務越多,整個人並未因為事務繁雜而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因為身份和地位的變化,越發顯得成熟和富有魅力。
渾身上下都洋溢著穩重的氣息。
張素卿隱匿在人群之中,不過經過一番喬裝打扮,整個人看起來沒有什麽鋒芒。
至於其他的張家子弟,則差勁許多,其中一人聽聞張素公如此的誇讚朱振,心裏大為不爽,梗著脖子直言道:“兄長何必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不過是豬狗一般的應天走狗罷了,仗著手頭有兵權,手底下有一幫廝殺的鷹爪,就以為自己可以在淮安橫行無忌了?”
在不少張家子弟看來,朱振最大的依仗無非就是其強勢的軍權,若是沒有軍隊,淮安的世家早就將他趕走了。
張素卿聞言含笑,此次以張素公為主,他自然不願意發話。
而張素公卻苦笑了兩聲,溫聲說道:“身為張家子弟,自然要有一身的傲骨,但卻不可以將驕傲之意掛在心頭,那是自負。
自負之人目光短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很容易陷入盲目的自信,自食苦果。
這朱振能在霍山反敗為勝逃出生天,並旋即之間滅掉了趙家,接著連連壓製淮安世家,可見其人並不是單純依靠軍隊,其智謀和心機,都是當世出類拔萃之人。
你們若是心存輕視,不尊吾之號令,請立刻迴家反思讀書。”
說到後來,語氣漸漸轉厲。
嚇得剛才還顯得頗為情況的張家子弟立刻變得愁眉苦臉,“別啊!兄長,兄弟們都以你馬首是瞻的。
你說如何便如何,若是讓我迴去讀書,還不如一刀殺了我來得痛快……”張素公眼神裏閃過了一絲無奈,這些牆頭草一般的家族子弟,實在是太不可靠了。
他現在終於明白素卿的憂慮,張家在淮安作威作福太久了,後背子孫出息沒繼承,但是這傲氣卻繼承了十有八九。
真的與朱振計較起來,那吃虧是必然的。
說話之間,張家的商船已經停靠。
連雲港碼頭已經是朐縣最為繁華的中心地帶。
在碼頭的對岸,是正在興建當中的水師軍港、船廠,無數勞工和工匠一片忙碌,一派欣欣向榮之色。
兩岸舟楫如雲,無數貨船、戰艦往來如織,哪裏還有半分昔日的荒涼貧瘠?
這一次,即便是之前出言不遜的世家子弟們,也一個個收起了輕視之心。
眾人自忖,即便是將淮安交給他們,他們也沒有能力把朐縣打造成這般。
要知道世家占據淮安幾百年,即便是世家的財富日益積累,也沒能做出什麽成績,而朱振占據淮安卻不足一年,便已經如此了。
到底誰本事大,一眼就能看出來。
碼頭上自有朐縣的官吏在等候接待各家的來人,見到張家兄弟自船上走下,當即迎了上去,陪笑道:“可是張家青年才俊大駕光臨?”
張素公抱拳笑道:“正是,在下張素公,應伯爺之邀前來商討鹽場之事,不知當前往何處?”
這是他在張素卿哪裏學來的處事風格,絕不因麵前的官吏位卑而有所輕慢,禮儀無缺,風度翩翩,令人如沐春風。
這在以前,張素公是絕對做不到的。
可是當他靠近兄弟的位置的時候,才知道這般心態到底有多重要。
其實朱振的到來,確實在逼迫很多人,在不自覺間開始進步。
那官吏自然笑的張素公的姓名,這位之前便已經在淮安展露頭角的少年,近些日子更是在淮安聲名顯赫,與張素卿一起號稱張家雙壁,甚至名聲隱隱約約已經蓋過了張素卿。
而張素公表現出來的謙遜和大家子弟的風範,更是讓人欽佩。
麵對著張素公的禮遇,那官吏頗有些受寵若驚,趕緊說道:“公子折煞小的了,伯爺早有交待,若是各家來人,便請即刻前往市舶司的公廨。”
張素公次抱拳道:“如此,就有勞兄台引路。”
官吏忙還禮說道:“此乃分內之事,張公子,請!”
左手虛引一下,然後便自在前引路。
心中對張素公的禮賢下士、溫潤仁和的氣度甚是心折,心想也隻有這般人物,才能當得起張家雙壁的稱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