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宴之上,觥籌交錯,楊勳乃是心思玲瓏剔透之人,由他陪酒,自然不自覺的張旭便多飲了幾杯,整個人看起來都有些蔫巴巴的,沒有精氣神。
朱振便命人撤去酒席,又喚來幾個失去了丈夫的寡婦為仆人,在一旁侍奉,便叮囑張旭好好休息。
一路乘船南下,張旭也很是困頓。
話說大元的海船質量著實堪憂,之前曾經發動過數次對東瀛的進攻,竟然都因為海船的質量藏於海底。
讓嚇得魂不附體的東瀛人一直以為他們有神風庇佑。
後來神風這個詞,也在東瀛人的世界裏屢屢提起,還出現過一個敢死隊,也叫神風。
這位尚書大人,這一趟海船其實坐的也是戰戰兢兢,此時見朱振有意離去,連忙擺手示意朱振趕緊走。
朱振起身,張旭卻開口問道:“老夫想抽個時間去學堂看看,不知道可否?”
朱振笑著說道:“先生先歇息幾日,這兩天在下有一樁大買賣要做,事後自然可以陪著先生在淮安轉轉。”
張旭亦是頗有風骨之人,加之喝了不少酒,便忍不住對朱振斥責道:“你既然有意弘揚聖教,為何又執著於商賈之事?
即便是野蠻如元人,也不屑於做生意的。”
這話倒是令朱振吃驚,沒想到即便是這種鐵了心給元人做走狗的張旭,其實在心底也是看不起元人的。
“非是晚輩市儈,實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伯爺,咱們什麽時候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水師大營內,茹太素一頭霧水的看向朱振。
朱振瞥了一眼茹太素,笑道:“軍情似火,可不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嗎?
現如今有倭寇聚集在海州,圖財害命,吾等前往清剿,劫其敵資以自用,穩住海州局勢,豈不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嗎?”
茹太素一臉大汗。
聽著朱振振振有詞的道理,茹太素便知道,軍山自成立水師以來的第一場海戰即將來臨。
別說是茹太素,便是朱振,指揮海戰也是頭一迴。
上輩子倒是混過海軍陸戰隊,但是那玩意跟現在的海戰套路不一樣啊。
到了海州之後,為了保證沿海的穩定下,朱振便開始肆意搜集各種各樣的資料,尤其是對倭寇的資料尤為看重,他沒有想到,小小的倭寇竟然在元末就已經這般囂張了,未來的朱元璋竟然還將他們列為不征之國。
眼下這群倭寇就已經無法無天的禍害往外的商船,劫掠年輕的婦女,奴役鄉裏了。
常茂等人也是麵色古怪,對於朱振的安排並不是非常了解,在他們看來,一群小小的倭寇,其實跟山賊沒有多大的區別,難成大器的東西,為何朱振偏偏這麽重視呢?
一個簡單的清剿賊寇,搞得那麽隆重,還說什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讓眾人心裏大為不解。
不過朱振一貫搞一些大家看不明白的事情,大家也早就見怪不怪了。
反正他是主帥,每一次都是他對,大家聽命行事就是了。
戚斌問道:“雖然我們根本就沒有正統的水師,但眼下乘船可以作戰的,都是我們軍山的老兵,總數三千五百多人,各種戰船三百多條,區區一股倭寇,想來問題不大。
隻是末將常年打漁,但是卻不曾經曆水戰,不知道伯爺可有海戰之術,提前教授我等?”
別看元末大家在水上經常打的腦漿子崩裂,但是眼下水軍戰術都非常落後。
陳友諒更是不會搞的不行,最後鄱陽湖一站,在極端優勢的水軍戰力下,活活把自己玩死了。
朱振被戚斌問的也撓撓頭,他哪裏懂得什麽水站之法?
難道說梯子型戰術?
狼群戰術?
“本伯也是半路出家,哪裏懂什麽水站?
朱沐英,你不是跟著國公打過水戰嗎?
你來說說。”
常茂一臉茫然,“這個,振哥兒,你這就找錯人了,之前咱們的水戰都是徐達將軍指揮的,我也隻是奉命行事,咱就會殺人,水戰太複雜,咱不懂。”
沒人懂得水戰……不過朱振對此不以為意,大不了以戰代練,拿這些倭寇練練手,等到倭寇清剿的差不多,這支水師也大抵脫胎換骨了。
而朱振並不重視時下水戰之法的原因,則是源於他自己的建軍計劃。
在他的計劃裏,這支新式的水師與以往的水軍截然不同,無論是新式的風帆戰船還是即將大規模裝備的火槍、火炮等等武器,都將原本的水戰之法帶來劃時代的改變。
就算現在是一群精通水戰的精銳,不久之後當新式武器裝備部隊,也照樣各個都成了新手小菜鳥,還是得從頭學起。
現在首要的目的,就是提升這些菜鳥水軍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這一夥倭寇的實力如何?”
朱振問道。
負責整理情報的楊勳說道:“有各式海船二十幾艘,其中戰船十艘,是東瀛的水軍戰船,人數則在兩百左右,各個驍勇善戰,下手狠毒,諸多被劫掠的海商都是船毀人亡,很少留下活口。”
朱振一拍桌子:“這就對了!咱們船比他們的大,比他們的多,人也比他們多,這就是碾壓!還要什麽狗屁水軍戰術?”
對於各種軍事戰術,朱振當真是一竅不通。
何況朱振一直是一個“裝備論”的信奉者,認為當裝備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可以形成局勢上的碾壓,戰術優勢將會無限度的削弱。
尤其是這個科技落後的時代,隻要自己的船夠快、夠大、夠強,兩軍對陣,火炮齊射火槍轟鳴,對上任何一支水軍都是碾壓的姿態,戰術落後一些完全可以慢慢的去總結,去進步!就像是在霍山遇到包圍一樣,說實話除卻精彩的戰術之外,最後能夠堅守下來,靠得還不是火器的兇狠。
常茂和朱沐英對視一眼,算是認同了朱振的意見。
沒辦法,現在水軍打仗,就這樣,除了徐達、廖永忠、俞通海這樣的軍中大佬,應天一脈還真沒有幾個懂得水戰的。
因為水戰是個技術活,要麽靠祖傳,要麽靠學習。
跟在陸地上,輪著大刀就能砍人他不一樣。
眼下隻能靠著自己慢慢摸索,慢慢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軍戰術出來。
楊勳看著掛在牆壁的簡略地圖,憂心忡忡說道:“海中洲島嶼眾多,水道繁雜,若是賊人避而不戰,依靠地形與我們周旋,則大大不妙。”
不過朱振對此早有準備:“本伯已有安排,定然讓海寇無所遁形!”
正在這時,有軍卒來報,“有義士盛庸、鐵鉉求見。”
這一刹那,朱振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
當年泉城執勤,他是去過大明湖的,知道濟南府出了這位英雄豪傑,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在濟南府城頭,逼得朱棣差點死在濟南府的大佬。
這可是在濟南逼得朱棣無功而返的大佬啊。
而盛庸雖然自己記得不清楚了,但是好像是鐵鉉的同僚,甚至是上司一級的,隻是自己曆史不好,記不清楚了。
他們怎麽跑到自己這裏來了?
莫非自己穿越這麽久以來,終於開啟了王者光環?
終於不再給自己送常茂、朱沐英這種二手貨了?
“有請!”
朱振壓製住興奮的心情,努力裝出一副鎮定的樣子。
不好表現的太興奮,那樣顯得有點掉價。
楊勳等人一點都不覺得意外,眼下時逢亂世,稍微有點遠大理想的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抱大腿,像是朱振這樣的豪傑,早就在別人的注視之下了。
這僅僅是開始,想必在不遠的將來,投奔朱振的人隻會越來越多。
沒過片刻,兩人自門外走進。
“在下盛庸!”
“在下鐵鉉!”
“見過伯爺。”
朱振淡淡的“嗯”了一聲,擺擺手:“毋須多禮。”
嘴上說著,眼睛卻在兩個人身上大量,當然主要觀察對象不是鐵鉉,鐵鉉主要戰績是守城,而且身子骨瘦削了一些,不像是軍人,倒是盛庸長得孔武有力,一看就是個武將胚子。
此時鐵鉉拿出一封書信,笑嘻嘻的想要上前兩步遞給朱振,絲毫沒有朱振心目中那種硬氣的形象,“吾父與方克勤方大人乃是同窗好友,這是方大人的舉薦信,請伯爺觀瞻。”
他話音未落,耳邊陡然響起一聲炸雷般的嗬斥:“站住!大營之內,豈可借故接近主帥?”
年輕,而且有幾分輕浮氣的鐵鉉嚇得一哆嗦,下意識的後退了幾步,手中書信儼然已經被人拿走,那人恭恭敬敬上前,將書信遞給朱振,然後迴頭怒視鐵鉉:“老實站好!”
鐵鉉心裏火冒三丈,想要罵人,可是見到這員戰將五大三粗目露兇光,心裏微微一顫,趕緊退迴原處。
心裏卻很是不屑,一個破水師而已,據說現在兵員未至五千,戰船也不過百來艘,牛氣什麽?
居然還玩起一軍主帥的那一套,也不怕別人笑話……盛庸略一沉吟,亦說道:“在下亦有書信呈上,請伯爺過目。”
自有兵卒上前,將他的書信結果呈給朱振。
朱振將兩封書信一一展開,大略看了一遍。
盛庸的書信是張大舍所書,信中倒也沒說別的,隻說盛庸在地方護衛一方,為鄉鄰稱讚,誌在軍伍,請朱振看在主仆交情的份上,予以從軍的機會。
但是又特別提到,毋須太過優待,可稱量盛庸的本事,公平對待即可。
朱振是何其人物,如何猜不到張大舍心裏想什麽。
但凡是讓張大舍寫信的人,定然是交情不淺,而且必定是能力不俗的人才。
他雖然沒有說讓朱振優待盛庸,但是這封信本身的含義,就已經明了他的意圖。
隻是礙於主仆身份,不好開口罷了。
而鐵鉉這封信,就比較特殊了。
信中方克勤對於鐵鉉滿是抱怨,說他的同窗好友非要將這小子送入軍中,若是犯了軍法,打罰都無所謂,甚至伯爺,您要是不開心,就砍了這小子,他們家族還有卑職都不會有一句怨言。
還會跟您說,砍得好。
方克勤的信裏充斥著兩個家族對著小子的不滿,看來也是個天怒人怨的人物,其內部怨恨值甚至遠超朱文正。
朱振就很好奇,就這麽個小子,在未來幾十年後,如何成為在濟南城頭跟朱棣掰手腕的?
不過朱振有一點堅信,就這小子不著調的樣子,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城頭這事兒,他還真不一定幹不出來。
他瞅了瞅堂下的二人,想了想,說道:“跟二位說句實話吧,伯爺身在軍中,自然不可能標新立異、公平守正,有些人情亦是不能拒絕。
但本伯有言在先,收下你們可以,可是在水師當中到底能占據什麽樣的位置,那就得取決於你自身的本事。
若是你當真有能耐,本伯舉薦朝廷,封你們個指揮使都不在話下,可若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那就莫怪本伯不近人情,怎麽來的,你就怎麽迴去。
水師之中,各個都是驍勇善戰之精銳兵卒,誰拖了後腿,觸犯了軍法,勿謂言之不預!”
盛庸慨然答道:“卑下明白!”
他有充足的自信,憑自己一身本事定然能在水師之中闖出頭來!隻要能成為軍官,便可在附近安置家業,將鄉間苦守的妻子接出來……鐵鉉白了眼朱振的手下,也答了一句“明白”,底氣照樣充足。
他鐵鉉可不是朱振這幫子粗坯一樣的手下那種粗人,他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自幼便熟讀兵書戰策,料想以朱振的能力,不會看不出自己的與眾不同,自己在軍中基層,隻是暫時的事情,也許用不了多久,一個副帥的身份就到手了。
朱振看了眼貌似很驕傲的鐵鉉,麵上似笑非笑,淡淡說道:“那就這樣吧,先安排你們住下,分發兵刃甲胄,今晚全軍出發,出海剿匪,你二人暫且就在前鋒隊裏效力,待清剿倭寇寇之後,本伯再為你等安排具體職務。”
盛庸麵無一色,恭謹答道:“諾!”
心裏則暗暗欣喜,看來自己來的時機不錯,而這位伯爺將自己放入先鋒隊裏,明顯是稱量一下自己的斤兩,隻要好好表現,豈不是立刻就能被大總管看入眼中,青雲直上?
朱振便命人撤去酒席,又喚來幾個失去了丈夫的寡婦為仆人,在一旁侍奉,便叮囑張旭好好休息。
一路乘船南下,張旭也很是困頓。
話說大元的海船質量著實堪憂,之前曾經發動過數次對東瀛的進攻,竟然都因為海船的質量藏於海底。
讓嚇得魂不附體的東瀛人一直以為他們有神風庇佑。
後來神風這個詞,也在東瀛人的世界裏屢屢提起,還出現過一個敢死隊,也叫神風。
這位尚書大人,這一趟海船其實坐的也是戰戰兢兢,此時見朱振有意離去,連忙擺手示意朱振趕緊走。
朱振起身,張旭卻開口問道:“老夫想抽個時間去學堂看看,不知道可否?”
朱振笑著說道:“先生先歇息幾日,這兩天在下有一樁大買賣要做,事後自然可以陪著先生在淮安轉轉。”
張旭亦是頗有風骨之人,加之喝了不少酒,便忍不住對朱振斥責道:“你既然有意弘揚聖教,為何又執著於商賈之事?
即便是野蠻如元人,也不屑於做生意的。”
這話倒是令朱振吃驚,沒想到即便是這種鐵了心給元人做走狗的張旭,其實在心底也是看不起元人的。
“非是晚輩市儈,實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伯爺,咱們什麽時候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水師大營內,茹太素一頭霧水的看向朱振。
朱振瞥了一眼茹太素,笑道:“軍情似火,可不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嗎?
現如今有倭寇聚集在海州,圖財害命,吾等前往清剿,劫其敵資以自用,穩住海州局勢,豈不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嗎?”
茹太素一臉大汗。
聽著朱振振振有詞的道理,茹太素便知道,軍山自成立水師以來的第一場海戰即將來臨。
別說是茹太素,便是朱振,指揮海戰也是頭一迴。
上輩子倒是混過海軍陸戰隊,但是那玩意跟現在的海戰套路不一樣啊。
到了海州之後,為了保證沿海的穩定下,朱振便開始肆意搜集各種各樣的資料,尤其是對倭寇的資料尤為看重,他沒有想到,小小的倭寇竟然在元末就已經這般囂張了,未來的朱元璋竟然還將他們列為不征之國。
眼下這群倭寇就已經無法無天的禍害往外的商船,劫掠年輕的婦女,奴役鄉裏了。
常茂等人也是麵色古怪,對於朱振的安排並不是非常了解,在他們看來,一群小小的倭寇,其實跟山賊沒有多大的區別,難成大器的東西,為何朱振偏偏這麽重視呢?
一個簡單的清剿賊寇,搞得那麽隆重,還說什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讓眾人心裏大為不解。
不過朱振一貫搞一些大家看不明白的事情,大家也早就見怪不怪了。
反正他是主帥,每一次都是他對,大家聽命行事就是了。
戚斌問道:“雖然我們根本就沒有正統的水師,但眼下乘船可以作戰的,都是我們軍山的老兵,總數三千五百多人,各種戰船三百多條,區區一股倭寇,想來問題不大。
隻是末將常年打漁,但是卻不曾經曆水戰,不知道伯爺可有海戰之術,提前教授我等?”
別看元末大家在水上經常打的腦漿子崩裂,但是眼下水軍戰術都非常落後。
陳友諒更是不會搞的不行,最後鄱陽湖一站,在極端優勢的水軍戰力下,活活把自己玩死了。
朱振被戚斌問的也撓撓頭,他哪裏懂得什麽水站之法?
難道說梯子型戰術?
狼群戰術?
“本伯也是半路出家,哪裏懂什麽水站?
朱沐英,你不是跟著國公打過水戰嗎?
你來說說。”
常茂一臉茫然,“這個,振哥兒,你這就找錯人了,之前咱們的水戰都是徐達將軍指揮的,我也隻是奉命行事,咱就會殺人,水戰太複雜,咱不懂。”
沒人懂得水戰……不過朱振對此不以為意,大不了以戰代練,拿這些倭寇練練手,等到倭寇清剿的差不多,這支水師也大抵脫胎換骨了。
而朱振並不重視時下水戰之法的原因,則是源於他自己的建軍計劃。
在他的計劃裏,這支新式的水師與以往的水軍截然不同,無論是新式的風帆戰船還是即將大規模裝備的火槍、火炮等等武器,都將原本的水戰之法帶來劃時代的改變。
就算現在是一群精通水戰的精銳,不久之後當新式武器裝備部隊,也照樣各個都成了新手小菜鳥,還是得從頭學起。
現在首要的目的,就是提升這些菜鳥水軍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這一夥倭寇的實力如何?”
朱振問道。
負責整理情報的楊勳說道:“有各式海船二十幾艘,其中戰船十艘,是東瀛的水軍戰船,人數則在兩百左右,各個驍勇善戰,下手狠毒,諸多被劫掠的海商都是船毀人亡,很少留下活口。”
朱振一拍桌子:“這就對了!咱們船比他們的大,比他們的多,人也比他們多,這就是碾壓!還要什麽狗屁水軍戰術?”
對於各種軍事戰術,朱振當真是一竅不通。
何況朱振一直是一個“裝備論”的信奉者,認為當裝備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可以形成局勢上的碾壓,戰術優勢將會無限度的削弱。
尤其是這個科技落後的時代,隻要自己的船夠快、夠大、夠強,兩軍對陣,火炮齊射火槍轟鳴,對上任何一支水軍都是碾壓的姿態,戰術落後一些完全可以慢慢的去總結,去進步!就像是在霍山遇到包圍一樣,說實話除卻精彩的戰術之外,最後能夠堅守下來,靠得還不是火器的兇狠。
常茂和朱沐英對視一眼,算是認同了朱振的意見。
沒辦法,現在水軍打仗,就這樣,除了徐達、廖永忠、俞通海這樣的軍中大佬,應天一脈還真沒有幾個懂得水戰的。
因為水戰是個技術活,要麽靠祖傳,要麽靠學習。
跟在陸地上,輪著大刀就能砍人他不一樣。
眼下隻能靠著自己慢慢摸索,慢慢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軍戰術出來。
楊勳看著掛在牆壁的簡略地圖,憂心忡忡說道:“海中洲島嶼眾多,水道繁雜,若是賊人避而不戰,依靠地形與我們周旋,則大大不妙。”
不過朱振對此早有準備:“本伯已有安排,定然讓海寇無所遁形!”
正在這時,有軍卒來報,“有義士盛庸、鐵鉉求見。”
這一刹那,朱振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
當年泉城執勤,他是去過大明湖的,知道濟南府出了這位英雄豪傑,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在濟南府城頭,逼得朱棣差點死在濟南府的大佬。
這可是在濟南逼得朱棣無功而返的大佬啊。
而盛庸雖然自己記得不清楚了,但是好像是鐵鉉的同僚,甚至是上司一級的,隻是自己曆史不好,記不清楚了。
他們怎麽跑到自己這裏來了?
莫非自己穿越這麽久以來,終於開啟了王者光環?
終於不再給自己送常茂、朱沐英這種二手貨了?
“有請!”
朱振壓製住興奮的心情,努力裝出一副鎮定的樣子。
不好表現的太興奮,那樣顯得有點掉價。
楊勳等人一點都不覺得意外,眼下時逢亂世,稍微有點遠大理想的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抱大腿,像是朱振這樣的豪傑,早就在別人的注視之下了。
這僅僅是開始,想必在不遠的將來,投奔朱振的人隻會越來越多。
沒過片刻,兩人自門外走進。
“在下盛庸!”
“在下鐵鉉!”
“見過伯爺。”
朱振淡淡的“嗯”了一聲,擺擺手:“毋須多禮。”
嘴上說著,眼睛卻在兩個人身上大量,當然主要觀察對象不是鐵鉉,鐵鉉主要戰績是守城,而且身子骨瘦削了一些,不像是軍人,倒是盛庸長得孔武有力,一看就是個武將胚子。
此時鐵鉉拿出一封書信,笑嘻嘻的想要上前兩步遞給朱振,絲毫沒有朱振心目中那種硬氣的形象,“吾父與方克勤方大人乃是同窗好友,這是方大人的舉薦信,請伯爺觀瞻。”
他話音未落,耳邊陡然響起一聲炸雷般的嗬斥:“站住!大營之內,豈可借故接近主帥?”
年輕,而且有幾分輕浮氣的鐵鉉嚇得一哆嗦,下意識的後退了幾步,手中書信儼然已經被人拿走,那人恭恭敬敬上前,將書信遞給朱振,然後迴頭怒視鐵鉉:“老實站好!”
鐵鉉心裏火冒三丈,想要罵人,可是見到這員戰將五大三粗目露兇光,心裏微微一顫,趕緊退迴原處。
心裏卻很是不屑,一個破水師而已,據說現在兵員未至五千,戰船也不過百來艘,牛氣什麽?
居然還玩起一軍主帥的那一套,也不怕別人笑話……盛庸略一沉吟,亦說道:“在下亦有書信呈上,請伯爺過目。”
自有兵卒上前,將他的書信結果呈給朱振。
朱振將兩封書信一一展開,大略看了一遍。
盛庸的書信是張大舍所書,信中倒也沒說別的,隻說盛庸在地方護衛一方,為鄉鄰稱讚,誌在軍伍,請朱振看在主仆交情的份上,予以從軍的機會。
但是又特別提到,毋須太過優待,可稱量盛庸的本事,公平對待即可。
朱振是何其人物,如何猜不到張大舍心裏想什麽。
但凡是讓張大舍寫信的人,定然是交情不淺,而且必定是能力不俗的人才。
他雖然沒有說讓朱振優待盛庸,但是這封信本身的含義,就已經明了他的意圖。
隻是礙於主仆身份,不好開口罷了。
而鐵鉉這封信,就比較特殊了。
信中方克勤對於鐵鉉滿是抱怨,說他的同窗好友非要將這小子送入軍中,若是犯了軍法,打罰都無所謂,甚至伯爺,您要是不開心,就砍了這小子,他們家族還有卑職都不會有一句怨言。
還會跟您說,砍得好。
方克勤的信裏充斥著兩個家族對著小子的不滿,看來也是個天怒人怨的人物,其內部怨恨值甚至遠超朱文正。
朱振就很好奇,就這麽個小子,在未來幾十年後,如何成為在濟南城頭跟朱棣掰手腕的?
不過朱振有一點堅信,就這小子不著調的樣子,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城頭這事兒,他還真不一定幹不出來。
他瞅了瞅堂下的二人,想了想,說道:“跟二位說句實話吧,伯爺身在軍中,自然不可能標新立異、公平守正,有些人情亦是不能拒絕。
但本伯有言在先,收下你們可以,可是在水師當中到底能占據什麽樣的位置,那就得取決於你自身的本事。
若是你當真有能耐,本伯舉薦朝廷,封你們個指揮使都不在話下,可若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那就莫怪本伯不近人情,怎麽來的,你就怎麽迴去。
水師之中,各個都是驍勇善戰之精銳兵卒,誰拖了後腿,觸犯了軍法,勿謂言之不預!”
盛庸慨然答道:“卑下明白!”
他有充足的自信,憑自己一身本事定然能在水師之中闖出頭來!隻要能成為軍官,便可在附近安置家業,將鄉間苦守的妻子接出來……鐵鉉白了眼朱振的手下,也答了一句“明白”,底氣照樣充足。
他鐵鉉可不是朱振這幫子粗坯一樣的手下那種粗人,他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自幼便熟讀兵書戰策,料想以朱振的能力,不會看不出自己的與眾不同,自己在軍中基層,隻是暫時的事情,也許用不了多久,一個副帥的身份就到手了。
朱振看了眼貌似很驕傲的鐵鉉,麵上似笑非笑,淡淡說道:“那就這樣吧,先安排你們住下,分發兵刃甲胄,今晚全軍出發,出海剿匪,你二人暫且就在前鋒隊裏效力,待清剿倭寇寇之後,本伯再為你等安排具體職務。”
盛庸麵無一色,恭謹答道:“諾!”
心裏則暗暗欣喜,看來自己來的時機不錯,而這位伯爺將自己放入先鋒隊裏,明顯是稱量一下自己的斤兩,隻要好好表現,豈不是立刻就能被大總管看入眼中,青雲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