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漢孝武帝時,皇帝想有所作為,而崇尚無為的黃老學說顯然不是漢武帝所要的,最後,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經過改良版的儒家學說作為國家的施政綱領,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道家學說一下子從執政堂變成在野黨,地位一落千丈。對於這種落差,道家學派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因此,道家的傳承人無時無刻不以重返朝廷為目的。
在漢孝武之後,道家學派的人做過很多次的努力,但是最終都由於既得利益者--儒生出身的官員們的反對而失敗。
而到了漢末時,由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當時作為國學的儒學已經漸漸的僵化,沒有完成自我提升的蛻變,無力解決國家危機,使得很多人對此不滿,個別人開始謀求新的出路,而此時,不少人把目光轉向了漢初造就“文景之治”的道家學說。
但是想采用道家學說是一迴事,讓道家學派重立於朝堂之上卻是另一迴事,這會對當時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造成很大的衝擊,因此,雖然漢末不少人都在重新接受道家學說,但是卻鮮有人提出讓道家這個“在野黨”重迴朝堂。
張角,號“大賢良師”,依靠傳教,當時在民間乃到官場都有很高的聲望,當時不少大儒都與張角有良好的關係,很多朝廷大員家中都懸掛著大賢良師的畫像。
雖然有著很高的人望,但是張角心中清楚,想依靠這些讓道家得以返迴朝堂無異於癡人說夢,這就好比皇帝也敬神仙,但如果神仙說,你這皇帝別做了,讓我來做吧,再傻的皇帝也不會同意。
張角顯然不會放棄,於是就想通過農民起義來實現道家治國的理念。張角自己想不想做皇帝呢?這個很難說,不過我覺得他可能還是想在不破壞漢朝統治的基礎上,來實現道家執政的理想,這從他起義時自號“天公將軍”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張角為了這一次農民起義準備了很久,一直在默默地進行著,當時有些高明之士可能猜測到了張角的意圖,但是朝堂上卻沒有這個意識。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義計劃時間為公元184年(該年是甲子年),可是到了184年2月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叫做唐周的人跑到了朝廷告發了太平教的起義陰謀。
唐周何許人也?張角的弟子之一,也是太平道的高級成員,因此,他對起義的規劃應該是很熟悉的,關於唐周告密的動機今日已經無從揣測,但是他的告密行為無疑是給了即將起義的太平教一個沉重的打擊。
漢政府接到了告密後,大驚失色,立即擒斬了太平教起義的的京畿地區負責人馬元義,跟太平教來往過密的洛陽高門大戶一千餘家被抄家滅族,司隸部(京畿地區)的太平教徒幾乎被連根拔起,太平教的起義失去了最厲害的殺手鐧。
若是沒有唐周的告密行為,這場在漢王朝眼鼻子底下就能爆發的起義能帶給漢王朝多大的衝擊就可想而知了。
張角得知事情敗露後,雖然此時準備尚未到位,但已經由不得他了,隻能於倉促之間提前發動了起義,刹那間,漫天蓋地的都是頭裹黃巾的太平教徒,史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雖然聲勢很大,同樣破壞性也很大,像蝗蟲一樣所過之處化為灰燼,那些本來生活尚可的平民在遭受起義的衝擊之後也變得一無所有了,想要活下去也唯有跟著黃巾軍去了,惡性循環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麵對這樣的起義,漢政府不可能不采取措施,漢王朝派出了他最精銳的部隊--北軍。不過北軍人數有限,隻有區區五萬人,還不能全部派出去,因此,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隻能沿路收集地方的郡國兵與地主豪強的武裝,但這個人數不會太多。
漢王朝軍隊的戰爭力無疑是非常強悍的,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無疑也是非常稱職的,無論是皇甫嵩、朱雋還是盧植,都是文武兼備的人物。
皇甫嵩長社一把火,燒掉了豫州黃巾數十萬人,而盧植,這個曆史上劉備與公孫瓚的老師,更是隻用了四五萬人就把二十萬黃巾精銳連同張角一起圍困在钜鹿,讓張角在整個起義過程中幾乎無所作為。
結果,就在這一年十月,張角在憂心如焚之下病逝,兩個月後,隨著钜鹿被攻占,張角的兩個弟弟戰死,黃巾起義實際上就已經失敗了。
雖然,各地的零星戰鬥不止,甚至持續十幾二十年,但那已經不叫起義軍,而是一支支幾乎沒有任何理想的山賊部隊,隻能稱之為山大王了。
道家學派的抗爭再一次失敗了,但是,很多年後,我們才知道,其實,黃巾起義並沒有完全失敗,他成就了後來的曹魏。
據後世考古發現,曹操所在的曹氏家族,可能是隱匿得很深的太平道教眾,因為曹氏宗族墓地的墓磚上赫然刻著“蒼天乃死”,而曹魏成立後的第一個年號是“黃初”,聯想到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應該不是純屬巧合吧。
“這算是曹魏最大的秘密了吧!”李陵眉頭皺起暗道。
說到此處,應當指處的是,黃巾起義隻是一種表象,其根本還是來源於儒道兩種學術的交鋒,而那幫參與起義的農民與流民,不過是被人利用的可憐蟲罷了。
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各地的黃巾餘部的零星活動還在大範圍內長期存在,漢王朝已經無力再將北軍一一派往各地去平叛了,因此,漢王朝下令各地的豪強地主募兵自守,同時,漢靈帝聽信了宗室劉焉的進言,將各州的刺史改為牧。
例如,原來的冀州刺史就變成了冀州牧了。州牧相對於州刺史,無疑擁有更大的權力,因為州牧有自行任免下級郡守的權利,而州刺史卻隻有監督的權利,需要任免時還要由朝廷同意才能進行。
道家學說一下子從執政堂變成在野黨,地位一落千丈。對於這種落差,道家學派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因此,道家的傳承人無時無刻不以重返朝廷為目的。
在漢孝武之後,道家學派的人做過很多次的努力,但是最終都由於既得利益者--儒生出身的官員們的反對而失敗。
而到了漢末時,由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當時作為國學的儒學已經漸漸的僵化,沒有完成自我提升的蛻變,無力解決國家危機,使得很多人對此不滿,個別人開始謀求新的出路,而此時,不少人把目光轉向了漢初造就“文景之治”的道家學說。
但是想采用道家學說是一迴事,讓道家學派重立於朝堂之上卻是另一迴事,這會對當時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造成很大的衝擊,因此,雖然漢末不少人都在重新接受道家學說,但是卻鮮有人提出讓道家這個“在野黨”重迴朝堂。
張角,號“大賢良師”,依靠傳教,當時在民間乃到官場都有很高的聲望,當時不少大儒都與張角有良好的關係,很多朝廷大員家中都懸掛著大賢良師的畫像。
雖然有著很高的人望,但是張角心中清楚,想依靠這些讓道家得以返迴朝堂無異於癡人說夢,這就好比皇帝也敬神仙,但如果神仙說,你這皇帝別做了,讓我來做吧,再傻的皇帝也不會同意。
張角顯然不會放棄,於是就想通過農民起義來實現道家治國的理念。張角自己想不想做皇帝呢?這個很難說,不過我覺得他可能還是想在不破壞漢朝統治的基礎上,來實現道家執政的理想,這從他起義時自號“天公將軍”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張角為了這一次農民起義準備了很久,一直在默默地進行著,當時有些高明之士可能猜測到了張角的意圖,但是朝堂上卻沒有這個意識。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義計劃時間為公元184年(該年是甲子年),可是到了184年2月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叫做唐周的人跑到了朝廷告發了太平教的起義陰謀。
唐周何許人也?張角的弟子之一,也是太平道的高級成員,因此,他對起義的規劃應該是很熟悉的,關於唐周告密的動機今日已經無從揣測,但是他的告密行為無疑是給了即將起義的太平教一個沉重的打擊。
漢政府接到了告密後,大驚失色,立即擒斬了太平教起義的的京畿地區負責人馬元義,跟太平教來往過密的洛陽高門大戶一千餘家被抄家滅族,司隸部(京畿地區)的太平教徒幾乎被連根拔起,太平教的起義失去了最厲害的殺手鐧。
若是沒有唐周的告密行為,這場在漢王朝眼鼻子底下就能爆發的起義能帶給漢王朝多大的衝擊就可想而知了。
張角得知事情敗露後,雖然此時準備尚未到位,但已經由不得他了,隻能於倉促之間提前發動了起義,刹那間,漫天蓋地的都是頭裹黃巾的太平教徒,史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雖然聲勢很大,同樣破壞性也很大,像蝗蟲一樣所過之處化為灰燼,那些本來生活尚可的平民在遭受起義的衝擊之後也變得一無所有了,想要活下去也唯有跟著黃巾軍去了,惡性循環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麵對這樣的起義,漢政府不可能不采取措施,漢王朝派出了他最精銳的部隊--北軍。不過北軍人數有限,隻有區區五萬人,還不能全部派出去,因此,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隻能沿路收集地方的郡國兵與地主豪強的武裝,但這個人數不會太多。
漢王朝軍隊的戰爭力無疑是非常強悍的,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無疑也是非常稱職的,無論是皇甫嵩、朱雋還是盧植,都是文武兼備的人物。
皇甫嵩長社一把火,燒掉了豫州黃巾數十萬人,而盧植,這個曆史上劉備與公孫瓚的老師,更是隻用了四五萬人就把二十萬黃巾精銳連同張角一起圍困在钜鹿,讓張角在整個起義過程中幾乎無所作為。
結果,就在這一年十月,張角在憂心如焚之下病逝,兩個月後,隨著钜鹿被攻占,張角的兩個弟弟戰死,黃巾起義實際上就已經失敗了。
雖然,各地的零星戰鬥不止,甚至持續十幾二十年,但那已經不叫起義軍,而是一支支幾乎沒有任何理想的山賊部隊,隻能稱之為山大王了。
道家學派的抗爭再一次失敗了,但是,很多年後,我們才知道,其實,黃巾起義並沒有完全失敗,他成就了後來的曹魏。
據後世考古發現,曹操所在的曹氏家族,可能是隱匿得很深的太平道教眾,因為曹氏宗族墓地的墓磚上赫然刻著“蒼天乃死”,而曹魏成立後的第一個年號是“黃初”,聯想到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應該不是純屬巧合吧。
“這算是曹魏最大的秘密了吧!”李陵眉頭皺起暗道。
說到此處,應當指處的是,黃巾起義隻是一種表象,其根本還是來源於儒道兩種學術的交鋒,而那幫參與起義的農民與流民,不過是被人利用的可憐蟲罷了。
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各地的黃巾餘部的零星活動還在大範圍內長期存在,漢王朝已經無力再將北軍一一派往各地去平叛了,因此,漢王朝下令各地的豪強地主募兵自守,同時,漢靈帝聽信了宗室劉焉的進言,將各州的刺史改為牧。
例如,原來的冀州刺史就變成了冀州牧了。州牧相對於州刺史,無疑擁有更大的權力,因為州牧有自行任免下級郡守的權利,而州刺史卻隻有監督的權利,需要任免時還要由朝廷同意才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