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紂王啊,你為什麽要這麽英明神武啊?”李陵抱頭痛哭道,“我想當暴君啊,真是夢碎一地……”


    商紂王在中國曆史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並論。這一段曆史,後人加上幻想元素,寫成了《封神演義》,又稱為《封神榜》。


    不過,很多對帝辛的方麵評價,存在曆史遞增性:先秦文獻對他的指責並不多,甚至有些文獻稱讚商紂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是難得的英主。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各種各樣對他不利的指責越來越多。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貢”曾一針見血地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作為孔門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常相魯衛”,以其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政治感覺,一語道破了“千年積毀”現象的本質:“天下之惡皆歸焉”,所有的曾經見過的罪惡和所有的人們能想象到的罪惡,都“歸”於帝辛的頭上。


    所以“君子惡居下流”,千萬別當失敗者,其結果是極其可悲的。


    按照李陵的腦海中的記憶,其實商紂王繼位後,早期的治理還是不錯的:商紂王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


    他曾深山練兵,鑄造兵器,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使先進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長江流域傳播,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他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殷朝征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然後便修建倉庫,儲糧聚寶。


    《竹書紀年》雲:“厚賦銳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钜橋之粟”。


    這便是“鹿台”的真實麵目,原來鹿台就生產儲藏賦銳錢糧的地方啊!


    “被欺騙了啊!”李陵不得不說寶寶心裏苦啊。


    誰讓《封神榜》中說紂王決意築鹿台,是為了討好妲己,遊獵賞心。並且言辭鑿鑿:


    “命薑尚監修,薑據理勸諫不受。紂怒欲殺之,薑尚逃遁,棄暗投明,輔佐周室。紂又命心腹崇候虎監工。崇候虎虔誠服從紂王旨意,興師動眾,集各地名匠,‘聚全國財寶,整整用了七年時間,一座豪華壯麗的工程才算告竣。”


    “還建造了宮廷樓榭數百間,鬥拱飛簷,雕梁畫棟,富麗堂煌,豪華蓋世,紂王攜妲己及歌女一連飲樂三日,以示慶賀。”


    “汙蔑啊,赤果果光溜溜的汙蔑啊!”李陵氣惱道,關鍵是妲己還沒影呢,要是有妲己在側,李陵或許怒火稍減。


    鹿台已建,美人未至,這是何等的我x啊!


    其實李陵也想以紂王的名義,和妲己在鹿台幹點少兒不宜的事!你想想,一邊領略著大自然的風光,一邊和美人嬉笑遊樂,興致一起再來點——“糖”,生活多麽甜蜜啊!


    按照李陵腦海中接收的紂王記憶,這時候的商朝人口約500-700萬,士兵約12至15萬,而現代華夏首都一地就有2173萬人,是整個龐大王朝總人口的四五倍啊,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說話聽點我這是一國之君,然而……”李陵暗自搖搖頭不滿道,“其實也不過就是個市長的格局!何苦來哉,不就想吃點好的,玩點好的,哪就那麽難呢?”


    這都怪後人把商紂王說得太不堪了,說起紂王,大家耳熟能詳,第一反應就是暴君——他推行的暴政甚至可以說是慘無人道,他的昏庸也讓史官們對他狠狠記上了一筆,現在無論是曆史,還是在那些影視作品上,我們能看到的都是他昏庸的形象。


    而紂王這個名字,他每每在人們都口中出現也都是以一種被譏諷的姿態。世人給於他的評價最多的就是殘暴嗜血,治國無道、貪婪好色等等。


    對於這樣的說法,其實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了質疑,史載紂王自幼便表現的天資不凡,人又聰明懂事,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在那個時候深得人心,在他的父皇死後,便繼承了王位。


    然而這一切就要從他接管朝廷後開始變了,變得“眾叛親離”!


    當時整個商朝頹勢很明顯,可謂內憂外患,有著種種很大的弊端,朝堂上的形式也日益嚴峻,急於唿喚一位強勢的君主出現,來穩定朝綱。


    紂王在這樣的的情況下繼位,他強硬的手段很快就將朝堂安穩下來,並且他還製定了許多很好的製度。第一就是他從平民之中選舉官員,避免了之前的那些官宦人家的紈絝無能的孩子;第二年就是將當時的世襲製度給予廢除,並取得了成功。


    然而,正是這些先進的舉措,觸動了上層貴族集團的利益,然後慢慢演化成了他的失敗……


    失敗的紂王,自然很“合理”地,披上了“荒淫殘暴”的形象外衣,這裏麵少不了敵人的抹黑:


    抹黑帝辛的第一主力自然是生死仇敵周人。


    周人自季曆起便大肆拓土,據《竹書紀年》,“帝武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周王季曆命為商牧師。”自此時起,季曆先後攻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攻程,攻鬼方。


    周王季曆的擴張,引起了帝文丁的警覺,帝文丁十二年,殺周王季曆。


    繼季曆為王的周侯昌,亦即《封神榜》中大名鼎鼎的周文王,更是變本加厲,帝乙二年,周伐商,敗於帝乙。


    但周侯昌並不甘心失敗,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征大戎、攻、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覺,“為黎之搜”——在黎舉行軍事演習。


    亦有人認為是商、周戰於黎,拘周侯昌,囚之羑(音“有”)裏。


    周侯昌的命運,《史記》、《竹書紀年》、《左傳》均說是帝辛有條件地釋放了西伯昌,而當代有人說是帝辛英明果決殺了周侯昌。


    兩代周王的命運,使商周成為死仇。繼位的周王發在厘清內政的同時,更理頻頻觀兵孟津,為報仇雪恨。攻伐大商做準備。


    然帝辛積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懼極甚:


    第一次觀兵孟津,諸侯皆曰可伐,武王卻因害怕而托詞“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及至牧野大戰前夕,周武王仍戰戰兢兢,不敢應戰,是呂尚強迫其出戰,才不得已而賈其餘勇勉力一戰。


    《史記》、《竹書紀年》、《左傳》以鐵鑄的事實證明著這一切:對大商的仇恨、對帝辛的畏懼,使得周人不顧一切地詆毀、抹黑自己強大的、天神一般的對手,以建立戰略聯盟,激起將士的同仇敵愾,減輕自己的畏懼和恐慌。


    抹黑帝辛的第二主力是是叛徒、內奸。


    “內奸”的隊伍是龐大的,但總體可分為兩類人:


    一類是神棍。


    這便是帝辛罪狀中的“昏棄厥肆祀”、“弗敬上天”、“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郊社不修、宗廟不享”,“慢慢鬼神”等等罪狀的由來。


    自帝武乙戲弄神祇,“革囊盛血”以“射天”,至帝辛,四世之中,君權與神權之爭愈演愈烈。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占據上風,成為統治主導力量,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力圖再現伊尹、巫鹹等時代超越王權的輝煌。


    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為倒商的急先鋒。曾經是商王朝中堅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此時卻成為動搖商王朝統治基礎的主力。


    還有一類是王黨內部的叛逆者。


    這一類人又可分為兩個群體。一個群體是以或微子、箕子、比幹為首的王族反對黨。


    這是一群帝祖甲禮製改革的犧牲品。本來,按照商王朝“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這群人是離王位最近的,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來是最有希望稱帝的,而且帝乙在位時也確實有部分大臣擁立微子。


    但以太史為首的帝黨擁立了帝辛,因為帝辛是嫡子。按帝祖甲確立的禮製,是以嫡長繼承製為核心的。先是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嫡子以後,才是以年齡次序排列,庶長子,庶次子等等。


    其實,微子、帝辛是同母父兄弟,但因生微子時,其母是妃不是後,因而是庶子;而生帝辛時,其母已是後,故辛為嫡子。故太史爭之:“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呂氏春秋》;王仲孚:《殷商覆亡原因試釋》)


    微子自不甘失敗,但又爭不過強勢的帝辛,因此不惜賣國以求榮,“微子啟,膠鬲與周盟”。(《竹書紀年》)所以,帝辛對微子一係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而微子、箕子、比幹、膠鬲等也決非孔子口中的賢人,而是一群因個人利益出賣國家的“內奸”。


    另一個群體則是商王朝的貴族。


    帝祖甲的禮製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而且廢除了帝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製,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製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製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


    當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才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但這群人在商帝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


    帝武丁做為商王朝武功赫赫的大帝,在欲用千古名相傅說時,仍不得采用“先帝托夢”的手法以掩飾其真正目的。


    而到帝辛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帝辛無人可用,隻好重用外來的人才——費仲、飛廉、惡來等,而這又引起了反對黨、尤其是貴族一係的強烈反彈。


    這兩群人雖利益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帝辛。而費仲,飛廉、惡來是拋棄了自己的氏族來幫助帝辛的,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是引起公憤的。


    因而,帝辛的罪狀中的“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昵比罪人”、“以奸宄商邑”便是由此而來。


    而神棍們、王族反對黨、貴族們的怨言亦成為帝辛的罪狀:“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力行無度,播棄犁老”、“崇信奸四,放黷師保;屏棄典刑,囚奴延士”、“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幹”、“囚箕子”等等,不一而足。


    抹黑帝辛的第四類人,則是戰國諸子。出於對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先秦諸子無不“案往舊以造說”(《荀子》),以曆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


    這也是為什麽“層累地造”的中國古史誕生於戰國的原因。帝辛被作為反麵典型,為證明仁義重要,就舉帝辛不仁不義的事例——沒有事例可以象蘇東坡那樣“想當然耳”;


    為證明尚賢、用賢的重要,就舉帝辛殘害忠眾以亡國的教訓;


    為證實天道亡國,就製造帝辛“斮朝涉之脛”、“刳剔孕婦”的實例;


    為證明防微杜漸的作用,就製造帝辛“為象箸”,等等。


    反正帝辛已是汙水坑,大家能想象到的千奇百怪的罪名都加諸帝辛身上已是習慣之舉,多潑一瓢汙水又有何妨,由此造就了“千年積毀”的商紂王。


    李陵就是信了他們的邪,這才跑過來附身紂王,想當一個昏君暴君的:


    “來來,那個誰,你這麽肥頭大耳,這得浪費多少糧食啊,現在還有許許多多子民可是吃不飽呢?本天子罰你種地一年!”


    你敢不服,打斷你的腿都是小事,挖心剖肝,聽著就讓人後背發涼,就問你還敢不敢?


    “什麽?我和美人就寢你也要管,不準我解鎖這個姿勢?不準抱著美人一起睡?”


    這還了得,你還真想讓我當孤家寡人啊,拉出去丟豬圈,讓你和母豬睡幾晚上!


    “來來來,春蘭、秋菊、夏荷、冬梅……今晚你們都來朕房裏一起侍寢!什麽?不準大被同眠?”


    那皇帝還當個什麽盼頭,來啊,把有反對意見的統統禁欲三年!就問你怕不怕!


    或者男歡女愛正在興頭上,外麵大喊:“是時候了。”


    李陵臉肯定得綠啊,他知道這是為防止皇帝中馬上風而死,歡愛時間稍長,總管就得在外高唱:“是時候了。”


    若皇帝興致高,裝聾作啞,則再喊一次。


    “如是者三”,皇帝就不能再拖延,而得“止乎禮”。


    想想就可怕,你跟我說你“充電三分鍾,戰鬥一小時!”,還引以為傲,告訴你長了不行,沒看,皇帝給你做示範!


    但是李陵那是金剛鑽啊,比之什麽一夜一次,一次一夜不遑多讓啊,一小時怎麽能夠?


    這些攪興的人,都得“統統撕拉撕拉地”,拉出去打一百殺威棒!


    好啦,轉眼這一切都成鏡花水月了,鼎鼎大名的紂王竟然英明神武呢!


    “也就這副樣貌讓人滿意了點!”李陵對著水盆的影響說道,誰讓水鏡裏的是個大帥哥呢!多有文字記載:紂王“身手矯健,體魄俊美”!


    此時的紂王:頭上戴著王者的“雀屏冠”,冠型高聳,如孔雀開屏,上部張開寬幅近半米,用眾多玉飾組合而成,好像一麵太陽灶。


    耳環沒有像後世那樣穿在耳洞裏,而是垂在玉冠下麵直達耳際。紂王上身是交領的絲衣,絲綢是他的最愛,下身是商朝人常穿的“旗袍”,前後兩片,兩側有縫。


    旗袍裏麵紂王光著大腿,小腿上用皮革裹了綁腿,腳上是革製高統靴,平底無跟,靴頭上翹,穿之而有練達英爽氣概。


    而且他有著精致完美的五官,高貴俊朗的氣勢,偉岸俊逸的身形,有點像周潤發,全身上下在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貴族氣度。


    紂王的名字本來叫“受德”,他爹爹給他起的,覺得他繼承了老爹的品德,所以叫“受德”。老百姓多數取“受”的諧音,管他叫做紂。


    如果搞來商紂王的dna分析,一定發現他是個優質人種,難怪老爹喜歡。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館”館藏石刻記載,帥哥商紂王知識淵博,天資聰穎,並且力大無窮,能手格猛虎。


    甲骨文的“戲”字,由一支戈、一隻老虎和一個凳子構成,說明鬥老虎是商朝的時髦表演,紂王甚至親自表演,好比西班牙的鬥牛,甚至更血腥。


    史載:紂王能“倒曳九牛,扶梁換住”——同時倒拉好幾頭公牛,托起屋梁,讓人在下麵換柱子。至於搬個大鼎之類,也不在話下,這一點,他和夏朝的亡國之君夏桀一樣,夏桀也手拉銅鉤,力擒母犀牛。


    這樣的體育明星必然也是全國少女的偶像,難怪後來他跟妲己湊成英雄美女的一對兒。


    如果光是這樣,也頂多是容貌俊美、四肢發達而已,然而上天過於寵愛紂王了,他不光武力好,也熱愛學習,博聞廣識,能詩會賦。


    而且口才絕佳,鐵嘴鋼牙,大臣都辯不過他,都不抵他聰明。


    不過,據說這種高智商的君主,往往看不起別人說話,所以一意孤行,把自己的大好江山給抖摟光了。所謂“智足以文過飾非,辨足以拒諫塞議”,後人形容隋煬帝也是這樣。


    不過,這是對末代君主落井下石的偏見,連他們敏捷的才思都變成了缺點,難道魯頓反倒是好的嗎?麵對商朝末年的爛攤子,魯頓者豈不更要糟糕,後代學者總是對末代帝王過於苛刻!


    “父親帝乙,親兄弟:宋微子、宋微仲、子期!”李陵掰著手指盤算著人物關係,心中缺憾很大啊,“我的妃子呢?”


    “曆史上,妲己難道不曾存在過?讓我好好想想,妲己是什麽時候出現在紂王身邊的呢?”李陵絞盡腦汁心中想道。


    《左傳》中記載:“九年,伐有蘇,獲妲己。”


    妲己,又叫蘇妲己,但是她並不姓蘇或妲,而是“己”姓,奇葩吧,中西合璧的名字啊。有文字記載:“妲己:姓己名妲,有蘇氏之女,為帝辛所愛。”


    按照上麵來說,妲己是紂王東征的“戰利品”,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美人,紂王非常寵愛她。


    至於他的“紅顏禍水,禍國殃民”之舉,這大概都和紂王的汙名有關。前文已述,紂王的內外敵人都會大肆抹黑他,而和他關係深厚的妲己,自然會被殃及池魚了。


    什麽紂王為了她荒廢朝政?什麽為了投其所好,叫人編排那些淫亂的歌舞?什麽四處搜刮百姓錢財,修建供他們玩樂享受的鹿台?


    這些都是為抹黑攻訐紂王而起的,妲己隻是被牽連的。至於曆史上,蘇妲己這個美人確實存在,並未紂王所愛,英雄愛美女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有說妲己蛇蠍心腸,發明了一種殘忍的懲治犯人的刑法,就是把一根銅柱放倒,下麵用炭火烘烤,然後讓犯人光腳走在上麵。


    這樣,光腳的犯人會因受不住滾燙的銅柱,沒走幾步便掉進炭火裏,活活燒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火裏掙紮尖叫,妲己就變態的發笑。


    “聽說妲己成熟嫵媚、風姿綽約,長得有點像李玟,外表性感豐滿,又嬌又豔,明眸皓齒,風情萬種,很有浪漫的特質。”李陵迴憶著後世的文字印象。


    “妲己”是一代傾國傾城的妖姬,傅藝偉、範冰冰、林心如、溫碧霞等女星都曾飾演過這個角色,在李陵不多的印象中,影視中的妲己就有不下六個版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有天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星Vs偶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星Vs偶像並收藏水滸有天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