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吧。”
鄒開被安排在老財稅所辦公樓二樓住宿。由於沒帶被子,加上鎮裏沒有床鋪,鄒開便在另一個幹部房間裏暫住。那個幹部是巴坪鎮人,本地幹部。他家離鎮裏不遠,可以迴家住。吃飯在食堂,先買飯票,吃單菜。鄒開沒帶碗來,就在食堂用一隻盤盛飯,拿一碗單菜,和大家一起圍桌就餐。餐桌還是老式八仙桌,四條凳子是固定地聯在一起的,陳舊不堪,據說還是五六十年代的留下來的文物。一切都是人民公社時代的模式。隻是雅座裏添了現代化設備,配有空調和圓轉盤桌。這是世紀之交的巴坪鎮。
巴坪鎮風景優美。鄒開認為在全縣十三個鄉鎮中,巴坪鎮自然風光最好。烏江就在鎮政府圍牆外緩緩而流,沿岸是矗立綿延十裏的古樟林。烏江大橋是全縣最長的水泥橋,一百五十多來。據鄒開的爺爺迴憶,他年輕時到過巴坪,那時烏江上隻是狹長的小木板拚起的橋,走在上麵顫魏魏的,湍急的水就在腳下流過,很是嚇人。數十年過去了,烏江河床淤泥堵塞,向上抬高了不少。水流也日漸減少,往日雄偉的滾滾水流早已不複存在。
巴坪鎮群山相擁。最高峰是遠近聞名的神虎山。山上建著神華山廟,已曆經千餘年,香火不衰。位於烏江上遊的樟溪村也是巴坪的一處絕景。該村已列入國家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被譽為“華夏古村”,早已蜚聲海內外。前來參觀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
“鄒鎮長,馬上開例會,在鎮會議室。”曾誌雄通知鄒開。
“好,我馬上去。”
鄒開發現巴坪鎮黨政會議室合在一起,別的鄉鎮黨委和政府的會議室是分開的。會議室四周的皮沙發上坐得滿滿的,中間的長橢圓形會議桌是鎮黨政班子成員坐的。一台29英寸的熊貓牌大彩電和報架放在角落裏,大家看得正歡。會議由肖旁華鎮長主持。他在巴坪鎮幹過一屆,算是老幹部了。看到人差不多已經到齊,他就叫曾誌雄把簽到簿拿給他,看了看,環視了一下整個會場,傾著身子跟新來的黨委書記嘀咕一下。曾誌雄把電視關掉。肖旁華發言了,“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吧。這是我們巴坪鎮領導班子調整後第一次工作例會。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新來的黨政班子成員。這是新來的鎮黨委書記陳逢義同誌,這是——”然後依次是副書記、紀檢書記、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副鎮長,被點到的就起立向大家點頭致意。介紹完後,肖旁華鎮長例行公事地說了些加強班子團結、要大家支持新班子工作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隨後開始布置工作。
“當前主要有以下五項工作,一是秋糧入庫的後續工作。全體幹部要沉到村裏去,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完成今年統籌提留款的征繳任務。二是開始冬季計劃生育工作。現在打工的育齡婦女開始陸陸續續返鄉,大家要抓住這一時機做好階段性的工作。三是街道拆遷,也就是小城鎮建設。鎮裏將成立街道拆遷工作小組專門開展這項工作。四是社會穩定工作。隨著民工的返潮,社會上一些不穩定因素增多。大家下鄉時一方麵要做好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另一方麵要做好信訪工作,發現苗頭,及時向黨委政府報告,或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爭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五是切實總結推廣今年油茶低改、食用菌、雷竹生產的成功經驗,做好宣傳動員,為明年的農業結構調整打好基礎。我個人認為當前就這五項工作比較重要,請大家務必抓實抓緊。沒講到的等下陳書記會再補充強調。其它班子成員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意見。我就講這麽多,下麵請大家歡迎陳書記講話。”
接下來當然就是很規範很經典的政治場景。正職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副職順題發揮,表明決心。一般幹部反應熱烈,群情激昂。一切都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宛如一支酣暢淋漓的交響曲。
例會過後緊接著是一個短暫的黨政班子聯席會議。陳逢義書記在會上宣布了班子成員分工和各村包村幹部名單,要求大家散會後馬上下到各自所掛點的村委會開展工作。於是各班子成員各找各自的人馬出發。有騎摩托的,有騎自行車的,大多數是走路。不出幾分鍾,一夥人就消失了。連書記鎮長也趕到街道拆遷現場去了,隻有通信員小張留守在崗位。剛才還熱鬧衝天的鎮政府大院一下子變得靜悄悄的。
鄒開這一撥人隻有三個,自己,老任,小尹。因為目的地不遠,他們便步行。他們包的村委會是江嶺村,縣長掛點。鎮主要領導考慮到鄒開是縣裏調下來的幹部。這個村以後跟縣裏打交道的機會可能比較多,就指派鄒開作為江嶺村的主要包村幹部。
烏江自南向北穿過巴坪鎮。鎮政府就落在烏江岸邊,與河道僅一圍牆相隔。長達150多米巴坪大橋橫跨烏江兩岸。鄒開三人走過巴坪大橋,沿東岸河道邊的馬路住北走。“鄒鎮長,江嶺村委會是個小村,人口隻有1300多人,耕地麵積980畝左右,每年三提五統款的任務是就五萬元多一點。全村有三個自然村。最大的是江家村,人口近千,村委會辦公樓就設在江家。另兩個是上嶺和下嶺。”老任邊走邊向鄒開介紹有關情況。
“江嶺村隻要把村裏的班子抓好,發揮每個村幹部的積極性,工作就好做。可目前江嶺最大的問題就是班子不夠團結,做事不齊心。所以我有一個建議,是不是先整頓一下班子?”
“真像你說的那樣的話,那確實要整頓一下。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問題嗎”
“有。就是三提五統還差兩萬多元。按51元/百斤的價格折算,我們還要收糧4萬多斤。沒有收到的大多是在外麵打工的,他們要等過春節才迴來。如果我們不想辦法,到年終結賬時我們就沒法完成任務。完不成任務就要扣工資,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還有就是清舊欠的問題。江嶺村舊欠比較多,有幾戶人家欠款近兩千元,大多在600元左右。所以這方麵也要想辦法。”
“這個要跟村幹部商量以後再定。”
“對,對,實在完不成任務就大家先墊上,多年來全鎮都是如此。再有就是修路問題。上次閻本立縣長到江嶺村時,要村裏想辦法修好公路,縣裏會支援部分資金。老百姓幾年前就已經向鎮政府提出要求要修路,都是因為沒錢而作罷。村幹部還在考慮如何發動群眾,一門心思全撲在這修路一事上,而且還鬧出了一點矛盾。”
“是嗎?”
“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總之這個問題很麻煩也很棘手。”
“我知道了。那村裏的計劃生育情況怎麽樣?”
“還可以吧,江嶺計生對象不多。”
“懷孕檢四術率達到多少?大月份流產和純女戶結紮任務完成得怎麽樣?有沒有計外對象?”
“懷孕檢之類的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吧,反正在家的都到計生辦。大月份流產和純女戶結紮任務都是零。計外對象哪個村都有,可是我們不知道,他們都躲到外麵去了。”
兩人一問一答,不知不覺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我們往右。”老任指著通向山穀的路。在彎彎扭扭的山路中繞行了二十分鍾左右,便看到烏江重又出現在視野中,一條帶子一樣的木橋橫架其上,對岸是一片綠林,群山蜿蜒盤繞,圍成一個狹長的穀地。穀地中間沉著一個村莊,靜靜地臥著。這就是江家村。小橋流水人家,風景如畫。
踩過柔軟的沙洲,踏上木橋,才看清那橋獨特、簡單又精致。它是用直經約十公分的杉樹搭橋架,長百多米,寬僅20厘米,整個橋麵用小木板鋪成,板與板之間有小間隙。走在木橋上望著橋下不息的流水,鄒開有點頭暈目眩,生怕一不小心掉進河裏。這樣的先例很多。過橋後進入剛才老遠看到的綠樹林,原來是一大片柑桔樹。果林清淨幹爽,還有零星的桔子殘留在枝頭。
“鄒鎮長,我們是先去村委會嗎?”老任問道。
“先去村委會。”鄒開迴頭對小尹說,“小尹,你去把江青仔主任、江大奎書記他們找來。”
小尹應聲而去。
江嶺村委會辦公樓獨立於村南頭,在江頭村小組與上、下嶺小組之間,占地麵積七百多平方米。據說像這樣大的村委會辦公樓,全鎮隻有兩座,另一座在中心村——巴坪村。樓東端是主體,約占五分之四,是一個破舊的大會堂。屋頂殘破不堪,破舊的瓦片,傾頹的屋梁。地麵坑窪不平,牛屎成堆,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樓西端是辦公點,兩層。下層空蕩蕩的,零亂不堪,有些地麵已發黴;二樓有四個房間。老任掏出鑰匙,打開其中一間。屋內僅有兩張拚湊在一起的舊辦公桌,幾張條凳而已。鄒開用手摸了摸桌麵和凳麵,沒有灰塵,可知這裏經常有人來坐。不一會兒,四個村幹部都過來了。老任一一向鄒開作了介紹,然後進入正題,“今天把大家叫來開會,一是告訴大家,以後鄒鎮長是我們江嶺村的主要包村幹部。前段時間各項工作還完成得不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接下來的工作怎麽開展,下麵由鄒鎮長來部置。”
“我們鄉村的工作就那麽幾項,這個大家心裏都有數。今天上午鎮裏開了個例會,具體內容等做完事後由老任同誌傳達一下。他對我們江嶺情況比較熟悉,大家按他說的去落實。我這裏給大家分個工。今天的工作,大奎書記牽頭,計生專幹發高協助,你們兩人負責計生管理這一塊;青仔主任、興仁會計,你們負責收糧。我們包村幹部也分兩個組。老任情況熟,你就跟大奎他們抓計劃生育,我和小尹去收糧。這裏我要特別強調一點,就是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不要鬧個人意氣。再說過兩個來月就過年了,大家要有緊迫感,切實把各項工作做好。這幾天的工作都要以計劃生育和收糧這兩項為主,其它工作隻是兼顧。我看就這樣吧,大家開始上戶。”鄒開說完站起身,“對了,大家上戶,通知各位黨員下午到村委會開會。”
“大奎、發高,我們走吧。發高,你把計生對象的花名冊帶上。”老任說完,帶著兩人出了村委會辦公樓。
“鄒鎮長,我有個建議。”江青仔小心翼翼地說道。
“說吧。”
“我們江嶺還有四萬多斤糧沒收上來,數量大。我們四人是不是也分成兩組,這樣可能效率高些,反正我們有兩本台帳。每組一本,稱糧的稱也有兩把。”
“那好,你和小尹一組,負責江家村小組。我和興仁負責上、下嶺村小組,可以嗎?”
“可以。”
劉興仁鎖上房間。辦公樓又成了蒼蠅蜘蛛們的樂園。江家至上嶺約一公裏路,鄒開與興仁邊走邊聊。
“鄒鎮長,我們這一組好辦。上嶺和下嶺是小村,又是雜姓,村民都好說話。”
“雜姓?”
“對,有易、劉、黃、江四種姓。這兩個村小組年年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務。”
“哦。你四個村幹部有沒有上、下嶺的?”
“我就是呀,上嶺村。他們三個都是江家村的,江家村比較難辦。你剛才都看到了,江家村民百分之八九十聚居在村公所這一帶,都是低矮破舊的老房子。十幾戶較富裕的全部在村北頭。村北有一條沿江小路通高溪村委會,高溪橋與華夏古村——樟溪的旅遊公路相連。上次縣長來我們江嶺時,要我們想辦法拓寬那條路。可若真要拓寬,就要破高溪村二十幾戶人家的菜園,另外還要砍掉幾百棵桔子樹,光青苗補償費就是一大筆。而且高溪村菜園原是耕地,如被征用,則其統籌提留款由我們江嶺村負擔,常年累月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而且人家答不答應給還是個未知數。”
“聽說因修路一事,你們班子內部產生了矛盾是嗎?”
“可不是,是——”興仁剛要說下去,見迎麵來了一夥人便停住不說。那夥人有六七個,老遠就聽見有人在大聲問:
“興仁,是不是又要收糧啊?”
“怎麽說又要收。一年收你們一次,哪年會多收你們的。”
“亂說,你們今年不是收了我兩次。”內中有一個說道。
“烏魚仔,那是因為你故意要做兩次交。”
“反正是兩次。”烏魚仔笑笑,便止住不言。
“那我今年交清了,你為什麽還問我要?”另一個人接著道。
“鎖佬,你就更不用說了。你前幾年在外麵打工,一次也沒交過糧,你還欠政府一千多元呢。”
“一千多屁,都是你們這些幹部亂算的。”鎖佬憤憤然。
“你不要亂說。來,來,我算給你看。整個村委會都是按一個標準算的,如果多算你一分錢,我幫你出。”興仁拉開公文包,拿出台帳。
“不要、不要,跟你們這些吃冤枉的算不清楚。”鎖佬雙手急擺,往旁邊走開。
鄒開聽到這裏就忍不住了,“這位同誌,話可不能這麽說。你說算錯了,可以重新核對,我們有錯必糾。全村委會都是一樣,公平對待,怎麽會針對你一個人。你不能亂說我們幹部是吃冤枉的,這是要負責任的。你說哪個村幹部或者包村幹部吃了冤枉,你拿出證據來,我立即向上級反映,給你們一個交待。如果信不過我,你們直接可以到縣裏去反映。我們坐得直,行得正,我們不怕。他們幾個村幹部到現在為止,還沒拿到一分錢工資,還是自己倒貼錢。我們鎮裏幹部也是自己帶錢來吃飯。哪個吃冤枉的?啊——”
烏魚他們一聽口氣不對,一言不吭地走開去。走了一段路,鄒開聽到有人大聲說,“嗨——那個幹部,我們剛才是開玩笑的,別放在心上。”
鄒開聽了一愣,由怒轉笑,剛想開口,又傳來一聲,“我們交了糧,要幫我們修好路哦。”
“鄒鎮長,我們走,別理他們。他們就這樣。”
“哎——怎麽讓他們走,他們都交清了嗎?”
“那幾個人都交清了。隻有鎖佬還有舊帳,他家有些困難。他答應以後交,今年的任務他交清了。”
“那好。”
“看來,我們江嶺的幹群關係比較緊張。”
“可不。”
傍晚,大家在村支書江大奎會合。村幹部極力挽留鄒開吃晚飯再走。
“鄒鎮長,你剛來,給他們一個麵子,以後工作好做些。”老任附在鄒開的耳朵上嘀咕道。
鄒開點點頭。江大奎老婆的笑容似乎有些僵便和勉強,聽到大奎要她做飯,老大不情願。小尹和老任、大奎等人也到廚房幫忙。青仔主任趁此對鄒開說:“鄒鎮長,我們村想修路,路線已經確定了。您去看看不?”
鄒開略一沉思便答應了,兩個人沿著路慢慢地走。有些路段有開工的跡象。
鄒開被安排在老財稅所辦公樓二樓住宿。由於沒帶被子,加上鎮裏沒有床鋪,鄒開便在另一個幹部房間裏暫住。那個幹部是巴坪鎮人,本地幹部。他家離鎮裏不遠,可以迴家住。吃飯在食堂,先買飯票,吃單菜。鄒開沒帶碗來,就在食堂用一隻盤盛飯,拿一碗單菜,和大家一起圍桌就餐。餐桌還是老式八仙桌,四條凳子是固定地聯在一起的,陳舊不堪,據說還是五六十年代的留下來的文物。一切都是人民公社時代的模式。隻是雅座裏添了現代化設備,配有空調和圓轉盤桌。這是世紀之交的巴坪鎮。
巴坪鎮風景優美。鄒開認為在全縣十三個鄉鎮中,巴坪鎮自然風光最好。烏江就在鎮政府圍牆外緩緩而流,沿岸是矗立綿延十裏的古樟林。烏江大橋是全縣最長的水泥橋,一百五十多來。據鄒開的爺爺迴憶,他年輕時到過巴坪,那時烏江上隻是狹長的小木板拚起的橋,走在上麵顫魏魏的,湍急的水就在腳下流過,很是嚇人。數十年過去了,烏江河床淤泥堵塞,向上抬高了不少。水流也日漸減少,往日雄偉的滾滾水流早已不複存在。
巴坪鎮群山相擁。最高峰是遠近聞名的神虎山。山上建著神華山廟,已曆經千餘年,香火不衰。位於烏江上遊的樟溪村也是巴坪的一處絕景。該村已列入國家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被譽為“華夏古村”,早已蜚聲海內外。前來參觀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
“鄒鎮長,馬上開例會,在鎮會議室。”曾誌雄通知鄒開。
“好,我馬上去。”
鄒開發現巴坪鎮黨政會議室合在一起,別的鄉鎮黨委和政府的會議室是分開的。會議室四周的皮沙發上坐得滿滿的,中間的長橢圓形會議桌是鎮黨政班子成員坐的。一台29英寸的熊貓牌大彩電和報架放在角落裏,大家看得正歡。會議由肖旁華鎮長主持。他在巴坪鎮幹過一屆,算是老幹部了。看到人差不多已經到齊,他就叫曾誌雄把簽到簿拿給他,看了看,環視了一下整個會場,傾著身子跟新來的黨委書記嘀咕一下。曾誌雄把電視關掉。肖旁華發言了,“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吧。這是我們巴坪鎮領導班子調整後第一次工作例會。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新來的黨政班子成員。這是新來的鎮黨委書記陳逢義同誌,這是——”然後依次是副書記、紀檢書記、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副鎮長,被點到的就起立向大家點頭致意。介紹完後,肖旁華鎮長例行公事地說了些加強班子團結、要大家支持新班子工作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隨後開始布置工作。
“當前主要有以下五項工作,一是秋糧入庫的後續工作。全體幹部要沉到村裏去,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完成今年統籌提留款的征繳任務。二是開始冬季計劃生育工作。現在打工的育齡婦女開始陸陸續續返鄉,大家要抓住這一時機做好階段性的工作。三是街道拆遷,也就是小城鎮建設。鎮裏將成立街道拆遷工作小組專門開展這項工作。四是社會穩定工作。隨著民工的返潮,社會上一些不穩定因素增多。大家下鄉時一方麵要做好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另一方麵要做好信訪工作,發現苗頭,及時向黨委政府報告,或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爭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五是切實總結推廣今年油茶低改、食用菌、雷竹生產的成功經驗,做好宣傳動員,為明年的農業結構調整打好基礎。我個人認為當前就這五項工作比較重要,請大家務必抓實抓緊。沒講到的等下陳書記會再補充強調。其它班子成員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意見。我就講這麽多,下麵請大家歡迎陳書記講話。”
接下來當然就是很規範很經典的政治場景。正職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副職順題發揮,表明決心。一般幹部反應熱烈,群情激昂。一切都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宛如一支酣暢淋漓的交響曲。
例會過後緊接著是一個短暫的黨政班子聯席會議。陳逢義書記在會上宣布了班子成員分工和各村包村幹部名單,要求大家散會後馬上下到各自所掛點的村委會開展工作。於是各班子成員各找各自的人馬出發。有騎摩托的,有騎自行車的,大多數是走路。不出幾分鍾,一夥人就消失了。連書記鎮長也趕到街道拆遷現場去了,隻有通信員小張留守在崗位。剛才還熱鬧衝天的鎮政府大院一下子變得靜悄悄的。
鄒開這一撥人隻有三個,自己,老任,小尹。因為目的地不遠,他們便步行。他們包的村委會是江嶺村,縣長掛點。鎮主要領導考慮到鄒開是縣裏調下來的幹部。這個村以後跟縣裏打交道的機會可能比較多,就指派鄒開作為江嶺村的主要包村幹部。
烏江自南向北穿過巴坪鎮。鎮政府就落在烏江岸邊,與河道僅一圍牆相隔。長達150多米巴坪大橋橫跨烏江兩岸。鄒開三人走過巴坪大橋,沿東岸河道邊的馬路住北走。“鄒鎮長,江嶺村委會是個小村,人口隻有1300多人,耕地麵積980畝左右,每年三提五統款的任務是就五萬元多一點。全村有三個自然村。最大的是江家村,人口近千,村委會辦公樓就設在江家。另兩個是上嶺和下嶺。”老任邊走邊向鄒開介紹有關情況。
“江嶺村隻要把村裏的班子抓好,發揮每個村幹部的積極性,工作就好做。可目前江嶺最大的問題就是班子不夠團結,做事不齊心。所以我有一個建議,是不是先整頓一下班子?”
“真像你說的那樣的話,那確實要整頓一下。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問題嗎”
“有。就是三提五統還差兩萬多元。按51元/百斤的價格折算,我們還要收糧4萬多斤。沒有收到的大多是在外麵打工的,他們要等過春節才迴來。如果我們不想辦法,到年終結賬時我們就沒法完成任務。完不成任務就要扣工資,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還有就是清舊欠的問題。江嶺村舊欠比較多,有幾戶人家欠款近兩千元,大多在600元左右。所以這方麵也要想辦法。”
“這個要跟村幹部商量以後再定。”
“對,對,實在完不成任務就大家先墊上,多年來全鎮都是如此。再有就是修路問題。上次閻本立縣長到江嶺村時,要村裏想辦法修好公路,縣裏會支援部分資金。老百姓幾年前就已經向鎮政府提出要求要修路,都是因為沒錢而作罷。村幹部還在考慮如何發動群眾,一門心思全撲在這修路一事上,而且還鬧出了一點矛盾。”
“是嗎?”
“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總之這個問題很麻煩也很棘手。”
“我知道了。那村裏的計劃生育情況怎麽樣?”
“還可以吧,江嶺計生對象不多。”
“懷孕檢四術率達到多少?大月份流產和純女戶結紮任務完成得怎麽樣?有沒有計外對象?”
“懷孕檢之類的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吧,反正在家的都到計生辦。大月份流產和純女戶結紮任務都是零。計外對象哪個村都有,可是我們不知道,他們都躲到外麵去了。”
兩人一問一答,不知不覺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我們往右。”老任指著通向山穀的路。在彎彎扭扭的山路中繞行了二十分鍾左右,便看到烏江重又出現在視野中,一條帶子一樣的木橋橫架其上,對岸是一片綠林,群山蜿蜒盤繞,圍成一個狹長的穀地。穀地中間沉著一個村莊,靜靜地臥著。這就是江家村。小橋流水人家,風景如畫。
踩過柔軟的沙洲,踏上木橋,才看清那橋獨特、簡單又精致。它是用直經約十公分的杉樹搭橋架,長百多米,寬僅20厘米,整個橋麵用小木板鋪成,板與板之間有小間隙。走在木橋上望著橋下不息的流水,鄒開有點頭暈目眩,生怕一不小心掉進河裏。這樣的先例很多。過橋後進入剛才老遠看到的綠樹林,原來是一大片柑桔樹。果林清淨幹爽,還有零星的桔子殘留在枝頭。
“鄒鎮長,我們是先去村委會嗎?”老任問道。
“先去村委會。”鄒開迴頭對小尹說,“小尹,你去把江青仔主任、江大奎書記他們找來。”
小尹應聲而去。
江嶺村委會辦公樓獨立於村南頭,在江頭村小組與上、下嶺小組之間,占地麵積七百多平方米。據說像這樣大的村委會辦公樓,全鎮隻有兩座,另一座在中心村——巴坪村。樓東端是主體,約占五分之四,是一個破舊的大會堂。屋頂殘破不堪,破舊的瓦片,傾頹的屋梁。地麵坑窪不平,牛屎成堆,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樓西端是辦公點,兩層。下層空蕩蕩的,零亂不堪,有些地麵已發黴;二樓有四個房間。老任掏出鑰匙,打開其中一間。屋內僅有兩張拚湊在一起的舊辦公桌,幾張條凳而已。鄒開用手摸了摸桌麵和凳麵,沒有灰塵,可知這裏經常有人來坐。不一會兒,四個村幹部都過來了。老任一一向鄒開作了介紹,然後進入正題,“今天把大家叫來開會,一是告訴大家,以後鄒鎮長是我們江嶺村的主要包村幹部。前段時間各項工作還完成得不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接下來的工作怎麽開展,下麵由鄒鎮長來部置。”
“我們鄉村的工作就那麽幾項,這個大家心裏都有數。今天上午鎮裏開了個例會,具體內容等做完事後由老任同誌傳達一下。他對我們江嶺情況比較熟悉,大家按他說的去落實。我這裏給大家分個工。今天的工作,大奎書記牽頭,計生專幹發高協助,你們兩人負責計生管理這一塊;青仔主任、興仁會計,你們負責收糧。我們包村幹部也分兩個組。老任情況熟,你就跟大奎他們抓計劃生育,我和小尹去收糧。這裏我要特別強調一點,就是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不要鬧個人意氣。再說過兩個來月就過年了,大家要有緊迫感,切實把各項工作做好。這幾天的工作都要以計劃生育和收糧這兩項為主,其它工作隻是兼顧。我看就這樣吧,大家開始上戶。”鄒開說完站起身,“對了,大家上戶,通知各位黨員下午到村委會開會。”
“大奎、發高,我們走吧。發高,你把計生對象的花名冊帶上。”老任說完,帶著兩人出了村委會辦公樓。
“鄒鎮長,我有個建議。”江青仔小心翼翼地說道。
“說吧。”
“我們江嶺還有四萬多斤糧沒收上來,數量大。我們四人是不是也分成兩組,這樣可能效率高些,反正我們有兩本台帳。每組一本,稱糧的稱也有兩把。”
“那好,你和小尹一組,負責江家村小組。我和興仁負責上、下嶺村小組,可以嗎?”
“可以。”
劉興仁鎖上房間。辦公樓又成了蒼蠅蜘蛛們的樂園。江家至上嶺約一公裏路,鄒開與興仁邊走邊聊。
“鄒鎮長,我們這一組好辦。上嶺和下嶺是小村,又是雜姓,村民都好說話。”
“雜姓?”
“對,有易、劉、黃、江四種姓。這兩個村小組年年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務。”
“哦。你四個村幹部有沒有上、下嶺的?”
“我就是呀,上嶺村。他們三個都是江家村的,江家村比較難辦。你剛才都看到了,江家村民百分之八九十聚居在村公所這一帶,都是低矮破舊的老房子。十幾戶較富裕的全部在村北頭。村北有一條沿江小路通高溪村委會,高溪橋與華夏古村——樟溪的旅遊公路相連。上次縣長來我們江嶺時,要我們想辦法拓寬那條路。可若真要拓寬,就要破高溪村二十幾戶人家的菜園,另外還要砍掉幾百棵桔子樹,光青苗補償費就是一大筆。而且高溪村菜園原是耕地,如被征用,則其統籌提留款由我們江嶺村負擔,常年累月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而且人家答不答應給還是個未知數。”
“聽說因修路一事,你們班子內部產生了矛盾是嗎?”
“可不是,是——”興仁剛要說下去,見迎麵來了一夥人便停住不說。那夥人有六七個,老遠就聽見有人在大聲問:
“興仁,是不是又要收糧啊?”
“怎麽說又要收。一年收你們一次,哪年會多收你們的。”
“亂說,你們今年不是收了我兩次。”內中有一個說道。
“烏魚仔,那是因為你故意要做兩次交。”
“反正是兩次。”烏魚仔笑笑,便止住不言。
“那我今年交清了,你為什麽還問我要?”另一個人接著道。
“鎖佬,你就更不用說了。你前幾年在外麵打工,一次也沒交過糧,你還欠政府一千多元呢。”
“一千多屁,都是你們這些幹部亂算的。”鎖佬憤憤然。
“你不要亂說。來,來,我算給你看。整個村委會都是按一個標準算的,如果多算你一分錢,我幫你出。”興仁拉開公文包,拿出台帳。
“不要、不要,跟你們這些吃冤枉的算不清楚。”鎖佬雙手急擺,往旁邊走開。
鄒開聽到這裏就忍不住了,“這位同誌,話可不能這麽說。你說算錯了,可以重新核對,我們有錯必糾。全村委會都是一樣,公平對待,怎麽會針對你一個人。你不能亂說我們幹部是吃冤枉的,這是要負責任的。你說哪個村幹部或者包村幹部吃了冤枉,你拿出證據來,我立即向上級反映,給你們一個交待。如果信不過我,你們直接可以到縣裏去反映。我們坐得直,行得正,我們不怕。他們幾個村幹部到現在為止,還沒拿到一分錢工資,還是自己倒貼錢。我們鎮裏幹部也是自己帶錢來吃飯。哪個吃冤枉的?啊——”
烏魚他們一聽口氣不對,一言不吭地走開去。走了一段路,鄒開聽到有人大聲說,“嗨——那個幹部,我們剛才是開玩笑的,別放在心上。”
鄒開聽了一愣,由怒轉笑,剛想開口,又傳來一聲,“我們交了糧,要幫我們修好路哦。”
“鄒鎮長,我們走,別理他們。他們就這樣。”
“哎——怎麽讓他們走,他們都交清了嗎?”
“那幾個人都交清了。隻有鎖佬還有舊帳,他家有些困難。他答應以後交,今年的任務他交清了。”
“那好。”
“看來,我們江嶺的幹群關係比較緊張。”
“可不。”
傍晚,大家在村支書江大奎會合。村幹部極力挽留鄒開吃晚飯再走。
“鄒鎮長,你剛來,給他們一個麵子,以後工作好做些。”老任附在鄒開的耳朵上嘀咕道。
鄒開點點頭。江大奎老婆的笑容似乎有些僵便和勉強,聽到大奎要她做飯,老大不情願。小尹和老任、大奎等人也到廚房幫忙。青仔主任趁此對鄒開說:“鄒鎮長,我們村想修路,路線已經確定了。您去看看不?”
鄒開略一沉思便答應了,兩個人沿著路慢慢地走。有些路段有開工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