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聞人升推薦完,王巡撫將這些人召集在一起。


    “你們都是我的世侄所推薦,我相信你們的能力。隻要做的好,本官會以你們的功績,保舉你們一個九品佐雜官……”


    聽到這裏,跪在地上的帳房們,個個感激涕零。


    如果真的成為官員,那就是一步登天。


    從民到官,這是多難的事情啊。


    小民們能知道的路線,也就是考科舉了。


    科舉之難度,是個人都明白。


    很多博古通今的大才,都可能一生不能中舉,甚至中不了秀才。


    而他們卻有可能成為官,不,哪怕是成為吏員,也是好的。


    聞人升看著這些人,心中搖頭。


    這王巡撫的話一聽就是畫大餅。


    這麽多人,怎麽可能一一保舉?


    而且他們也不知道辦好這件事難度有多大。


    可是有生命危險的。


    土地,這東西,足以讓人鋌而走險。


    他們不敢對巡撫下手,難道還不敢對具體的辦事員下手嗎?


    這些人秉性老實,肯定想不到這一層,肯定會認真查看清理。


    這就太容易得罪人。


    本來他們的性格就是容易得罪人,不然的話,也不會落魄。


    反正現在的大明,已經很腐了。


    不過,對聞人升來說,這個腐爛的大明裏麵,還有5%的優秀之人。


    隻是沒有人將這些人組織在一起。


    如果能將這5%的人給組織在一起的話,那他們必然能變得很厲害。


    全大明人口是1億到2億之間。


    5%的話就是500到1000萬。


    而滿清崛起,不過是靠著六萬兵,20萬丁口而已。


    中間還不停地將野人女真抓捕進來,補充損耗,前後至少損耗了上萬人不止。


    如果這500萬人聚集在一起的話,聞人升相信會所向披靡。


    隻是靠著最傳統落後的忠孝思想,也足夠碾壓一切。


    問題如何將這些人集中在一起?


    那得發展古代物流。


    但是古代交通太差,唯一好的交通,那就是水網交通。


    比如為什麽花費大代價開運河?


    陸運成本是水運的20倍以上。


    運輸糧食,一輛大車,需要兩頭騾子來拉,需要一個車夫,隻能拉700到1000斤,最多也不能超過2000斤。


    車輛還要時時維修,跑不了100裏路就要修理車輪和其他部分。


    而一個車夫兩頭騾子,一天最多走60裏,數百裏路要半個多月,就要吃很多東西。


    同樣一艘普通小船,也能裝載2000到7000斤的東西,隻需要2個人,甚至順水的話,1個人就可以撐船走了。


    別說海上可以靠風航行,不需要人力,更加節省。


    人吃得肯定比騾子少,而且船的維護周期也比車子少的多。


    畢竟一個要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不停摩擦,碰撞,翻滾;另外一個是在平緩的水道上行進,隻要不碰礁石就沒大事。


    所以進軍者,有水路者必然要走水路,除非必要,比如偷襲,否則沒有幾個將領非要走陸路的。


    所以聞人升心中想到了一個法子。


    沿海建立海運物流。


    沿河建立河運物流。


    陸路不去碰。


    陸路涉及到的勢力太多太多了。


    相比之下,河運和海運相對少一些。


    畢竟你得有船才能在水上設卡,還得是好點的船,一般鄉紳幹不了這事。


    就像後世沒人能在空中設卡收稅一樣……


    物流建立起來後,這500萬人,聞人升就有可能聚集起來20萬人。


    畢竟沿河,沿海還是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城市。


    這些人,可以說都是公心大於私心,都願意效力到死,都願意拯救大明的。


    即便大明很爛,他們仍然願意。


    歸根到底就是長年累月的忠孝,深入他們的心了。


    忠於大明的人還是不少的,比如像盧象升啊,洪承疇啊,又比如某些世代將門。什麽尤家,麻家……


    賀家。


    曹家。


    那些將軍們,雖然喝兵血,但他們還是願意拚死救大明的。


    隻可惜他們集中不起來,他們隻能被那些個廢物給連累,在戰場上,給拖後腿,一起帶崩潰。


    導致總體看似很多,然而一到戰場就是以少打多。


    搞定這事後,聞人升離開巡撫府。


    他又去找商鋪來投靠自己。


    再搞什麽店鋪了?


    一是鐵匠鋪,二是木匠鋪,三是布店。


    這些都和造船有關的。


    當然現在他還是在西北,他遲早要轉到東南之地。


    東南水網,才是物流行業的最好發展之地。


    因為他沒法使用跨越式的先進技術,那隻能進行整合。


    而整合就是利用先有技術結合到一起。


    他命令謝長庚就找。


    很快就找到了七八家願意投靠的。


    實際上很多商家都是投靠無門的。


    他們哪兒有門路靠到巡撫大人門下?


    甚至縣令,主簿這樣的官,他們也是靠不上的。


    他們就是艱難求生,應付著衙役和各種混混的壓榨,不知哪天就會被當成肥羊宰殺了去。


    那些有大錢賺的商家,都是有背景的官員、勳貴、太監、藩王們開設的。


    比如鹽,比如絲綢,茶葉,生絲,錢櫃等等……


    一開始就不需要另找靠山的。


    聞人升就讓這些人投靠到自己名下,拿了帖子給他們。


    出了事,就拿帖子去門房。


    現在他是秀才,又是撫台的紅人。


    他又沒有動那些大商家的蛋糕。


    不過是找些小蝦米當他們的靠山。


    這點麵子一般官僚還是會給的。


    大不了吃別人去。


    反正商家就像野草,今年被割,明年又會再長。


    他們自然不管,最後長出來的會是何等可怕之物。


    前前後後掛靠了十三家大小店鋪,最高的本錢就是謝長庚的2萬兩,最低隻有200兩。


    合計5萬兩的商本。


    他一個撫台背景的幕僚,還能罩得住。


    至於別的幕僚為啥不這樣幹,因為太費心了。


    他們才不想天天給別人撐腰,他們要的是輕鬆來錢。


    比如吃幹股,萬事不操心。


    然而他們忘記了,那樣的話就不得人力,不得人心。


    當聞人升在富集店鋪,整合店鋪人才,王巡撫的動作也開始了。


    清理田畝。


    僅僅半個月,他們就從王府太監那裏清出來2萬畝土地。


    還要超出王巡撫的預計。


    這都是占的官田。


    也就是本來就是官府的土地,大明土地屬性很複雜,有民田,有官田,有皇莊,有軍田,有藩王所有,有太監占田。


    有很多土地都很肥沃。


    該鎮多出2萬畝官田的話,那就是一年能多產8萬石細糧。


    原因很簡單,那些土地都是沿河,有水渠甚至有水車的土地。


    好地才值得王府太監下力氣。


    旱澇保收,不是空話。


    甚至多下點力氣,多精細化管理一下,也不用什麽領先技術,隻要將這時代農書裏講的東西給用上,就能每畝多產一石,也就是多產2萬石。


    其實農業技術傳播極慢。


    即便有農書,但大部分人是文盲,秀才又不屑於學雜學,都將精神用在科舉的八股經義上。


    這就導致辛辛苦苦積累的技術,最後流傳不開,不能促進社會進步。


    儒學一家之害,莫大於此也。


    雖然有少數儒生也意識到雜學重要,難以改變眾人之心態。


    清理出兩萬畝後,王巡撫就宣布停下了。


    這也讓蠢蠢欲動的暗流,戛然而止。


    反正就是完蛋了兩個中飽私囊的太監,藩王對上巡撫,並不占據優勢。


    何況巡撫是給朝廷增加了用度。


    天子看到之後,隻會高興。


    至於有“親親”之說,在8萬石糧食,約合4萬兩銀子麵前,即便給佃農一半,也有2萬兩,兩個太監算什麽事?


    皇上不可能為這事罷免一方巡撫,隻會誇獎對方辦事辦的好。


    除非對方招惹到更大的勢力,惹得皇帝也麻煩時,巡撫才會倒黴。


    比如崇禎後期的薛國觀,這位老兄就很勇猛,提出“在外的群僚百官的借款,由我等承擔;在內的皇親國戚的借款,非由皇上決斷不可。”


    明明是為了朝廷用度著想,結果遭受勳貴利用皇子生病一事造謠反擊,崇禎自己沒有擔當,畏懼退縮,反而暗恨這位老兄,最後趁著有人彈劾他,就將他幹掉了。


    要知道對方可是閣老輔臣,自從夏言被殺,他是第二個被殺的輔臣。


    這種事多了,也難怪最後李自成進攻bj,無人防守,無大臣抵抗,9成直接跪地投降。


    崇禎無處逃亡,直能吊死。


    活該。


    不知好歹,沒有擔當,分別不清楚誰是為國。


    即便這位老兄有些私人問題,但心地和目的是好的。


    所以聞人升可不會給這位老兄效力的。


    當然他隻會為自己效力。


    有位兄台說的對,靠山山倒,靠河河幹,隻有靠自己。


    女真能奪天下,陰謀詭計很多,但核心還是自己的核心2萬披甲人,3000白牙喇,1500葛布什賢。


    他們的優勢就是步戰列陣,騎兵兩翼,陣而後戰,以強力的步弓,重甲步兵,列陣進攻,打擊敵人動搖,然後以騎兵兩翼包抄動搖敵人。


    最後敵人潰退,以騎兵屠殺。


    每次大勝都是全滅敵人,自己若是輸,則是小敗,有騎兵壓陣,能夠從容退卻大部分。


    等於玩遊戲時,保存著核心兵力,不停增長經驗。


    很多白牙喇都是20年以上的老兵,三甲不死,不停作戰。


    上陣時,自己主動就能列陣,發現敵人縫隙,動搖敵人士氣。


    投擲、射擊、肉搏,體能,耐力技能都點滿了。


    他們平時享受著最高的待遇,內鬥也牽扯不到他們,一直專業作戰。


    聞人升同樣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武力。


    那就要搞降維打擊。


    利用海運和河運建立大規模的物流體係,以此建立優勢兵種,這才能碾壓對手。


    以船作為騎,敗者上船逃走,勝者攻城略地。


    最可惜的就是鄭成功,壽命39歲就死了,他雖然在應天下慘敗過一次,但後來還是有能力繼續挽迴的,因為他有戰略優勢。


    他的海軍是絕對強大,擁有海上絕對的優勢。


    他複台成功。


    清朝要到康熙年間才能打敗已經衰退很多的鄭家水師,那時候鄭成功已經死了20年了。


    那時候鄭家內部混亂不堪,實在是沒法打了。


    另外一個關鍵的還是他爹,鄭芝龍,畢竟隻是海商出身,不是一個族群,沒有一個明確目標,導致大好局麵拱手送人。


    鄭成功能看到收複台,來作為根據地,戰略眼光就強出他爹十倍不止。


    後世名聲更加強出千倍了。


    聞人升確定自己發展方向後,就開始繼續支持王巡撫,同時尋找位於江南之地的巡撫。


    那就是建福一地的巡撫。


    最適合他去投靠了。


    最好是王巡撫換過去。


    想到這裏,聞人升覺得時不我待。


    這一天,他就去找到王巡撫。


    “撫台大人,可想立複土之大功?”他直接問道。


    “哦,不可擅自開邊釁,皇上隻會惱怒。”王巡撫現在剛剛清理田畝,得到嘉獎,以後成為總督有望,或者返迴京中,擔任六部之一的首腦,當然不想再折騰大事。


    聞人升也注意到了這就是許多大明官僚的弊端。


    有了功績就不想繼續前進了。


    他們往往樂於悠閑度日,而不是辛苦操勞。


    這王巡撫還是想幹點事的,這才找了個軟柿子捏了捏。


    就這也差點紮手,幸好他提前將那個吳巡按給趕走了。


    不然的話,問題就麻煩了。


    “世侄所說的並非此地,而是東南一地巡撫,在那裏有紅毛人,占據我方海島,然而經久未收複,據我觀察紅毛之人人手太少,隻要以小船眾人圍困,紅毛人必然會退卻,如此複土大功,足以勝任一部尚書。”聞人升直接說道。


    王巡撫心動了。


    “即便失敗,遠離此西北苦寒危險之地,也是好事。”聞人升又跟著道。


    王巡撫徹底明白了。


    他決定幹了。


    於是開始發動京中力量,加上自己之前立下的功勞。


    於是一月之後,順利轉成建福巡撫。


    而聞人升自然隨行。


    他隨行之時,命令投靠他的十三個商家,打包家眷老小,一並上路。


    有人自然不想。


    不想破家就不跟。


    聞人升可不會慣著他們。


    既然投靠自己,哪有這樣簡單的好事?


    他要用軍法管理投靠自己的商家。


    就像滿清一樣,就是靠著野蠻殘酷的軍法,外加能吃飽能強擄,這才維持了一隻有戰鬥力的披甲人隊伍。


    /60/60725/32048213.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秘讓我強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恆並收藏神秘讓我強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