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苦思許久,終於想到一處關鍵地方。


    “既然如此,那太行山人辛苦做這一番大事出來,難道是為了選擇其他人當君王嗎?”


    “當然不了,他是最賢者,人們自然會選他為君。”


    他這樣對著荀攸說道:“所以他這一套說辭,歸根到底還是為他自己。”


    荀攸笑了:“這事我當然知道,不過他是最賢,他的子孫卻未必如此,而且太行山人還在平時不斷說過,為君者動力最強的時期不過十年,十年之後就要換人,然後再次輪流,誰的動力強,誰做的事好,誰就來當。”


    “他還說過這事?”荀彧震驚了。


    那這個太行山人辛辛苦苦這樣是為了什麽?


    隻為了當十年的君?


    不,是為了名留青史吧?


    就像孔子、孟子。


    孔孟後人又有幾個能與他們相提並論者?


    但他們至少是人人皆知。


    皇帝很多,但又有幾個皇帝被百姓所知者?


    相反人人都知道孔子,哪怕是老頭子也能知道孔聖人三個字。


    可是問下當今皇帝是誰,恐怕一些吏員都不清楚,也就是士族官員才能清楚。


    荀彧明白了,對方求的就是名。


    所以才做老師啊。


    他恍然大悟。


    同時也明白了荀攸為什麽要支持太行山人了。


    因為在這種體係下,荀攸也有機會施展心中抱負,成為一國之君,成為華夏之龍。


    這種機會誰能給他?


    曹操、袁紹、還是朝廷?


    都不可能的。


    隻有在太行山人這裏才行。


    “我明白了,他這是給你們畫了一個天大的糕餅,而且任何諸侯都無法給出來的,他的確堪比聖人啊。有聖人之心胸,才能包容四海之英才。”荀彧恍然大悟。


    “哈哈,叔叔到底是叔叔啊,隻是看看聽聽這半個月,就明白了趙師的厲害,現在您總該知道什麽叫做仁者無敵了吧。仁者乃至公,至公者無私,無私者無敵。”荀攸歎道。


    “沒想到華夏之中,出此聖人,實乃族群之大幸運,我輩之大幸運。”荀彧的想法慢慢改變了。


    他畢竟不是那種腐儒,而是聰明人。


    他仔細思考太行山人的的做法,發現對方的確能夠幫助這個世道解決許多根本性的問題。


    比如糧食問題,比如動蕩問題,比如改朝換代的問題……


    對方的諸多做法,推行所有教育,分門別類的培養人才,一視同仁地選取賢能,並且讓所有人都開啟智慧,讓大家達成一樣的想法,進而去約束那些野心家……


    “等等,我還有一事要問,當年大禹也是德高望重,也是遵從選擇賢人,讓給了伯益,然而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兒子啟帶人奪走位置,伯益也認為啟更加合適,啟還給了伯益很高的地位……”


    “你想說什麽?”荀攸明知故問道。


    “好了,賢侄,”荀彧故意打趣道,“你明白我的意思,我也明白你的想法。”


    “哈哈,叔叔,這種事,我想趙師應該想到了,隻是他還沒有說出來法子,或者已經說了,我們還沒有領悟出來,如果人人開啟智慧,懂得讀書識字,或許就能解決這事,畢竟規矩早就定下了,天下人都知道,如果有人破壞,天下人自然會群起而攻之。”荀攸說著。


    “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總覺得隻是這樣還遠遠不夠,當今皇帝又何曾懼怕過士人們的言論?士人們罵皇帝的還少嗎?”荀彧作為後勤管理大師,本能地覺得得從物質和製度上去保證。


    “那你可以繼續聽下去,明日問一問。”


    …………


    次日一早,荀攸很早就來到學堂。


    然後收拾幹淨學堂後,開始閉目等待。


    8點一到,聞人升來到學堂。


    此時學生們早就正坐,人人肅穆。


    果然,稀少者才珍貴,珍貴的東西,人們才珍惜,重視,付出百倍努力。


    換到後世,多少家長拚命讓孩子學那些東西,都是拚命不學。


    大多數的父慈子孝都建立在不寫作業的基礎上……


    “師尊,我想問一事,按照您的說法,以賢選君,可人生性自私,如師尊一樣至公者罕見,即便君本身公,奈何子乎?如何防止家天下的出現?”荀彧直接起身問道。


    迫切到都沒有舉手。


    他其實就是這樣硬性子的人。


    看似溫和儒雅,骨頭裏卻硬和杠。


    “其他人還有不同問題嗎?”聞人升問道。


    眾人搖頭道:“我們都有一樣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想問了,隻是大家太聰明,或者說都有私心。


    都想著自己先君上去,然後家天下。


    所以不想知道答案,也不想讓師尊說出答案。


    聞人升智慧多高,自然明白家天下的原因。


    “文若啊,你所說的應該就是大禹、伯益、和兒子啟的故事吧?”


    荀彧直接承認道:“是的,師尊。”


    聞人升接著問道。“那你們知道為什麽啟能夠家天下嗎?”


    荀攸舉手迴答:“因為他靠著自己父親,積累了足夠的土地和人口,然後有了足夠的武器和盔甲,這些都不是從一堆人中,選擇出來的伯益可比的。”


    “很好,很好,那為什麽堯舜的兒子沒有做到同樣的事?”聞人升又問道。


    眾人頓時頭疼起來,是啊為什麽堯舜沒有做到?


    管寧突然道:“因為青銅兵器發於大禹之時,而堯舜之時,並沒有。”


    “青銅兵器?”眾人啞然。


    他們思考這個問題時,都在想什麽哲學,什麽大道,哪個製度不對,才導致了啟戰勝伯益,卻忘記了最簡單的物質基礎。


    聞人升衝著管寧笑笑,果然是一龍中的龍尾啊。


    看問題就是能看到根本。


    “說的好,幼安,你向大家說說吧。”


    “其實問題並不複雜。堯舜之時,人們還靠著木頭和石頭做武器,所以誰名望高,誰能得到最多的人擁護,誰就有最強的兵力,因為木頭和石頭到處都有,隻要賢人登高一唿,野心家就會被打敗。”管幼安胸有成竹道。


    他此時充滿了神采,再不是以往那種迷茫,痛苦的模樣。


    “而到了大禹之時,青銅兵器出現了,而且昂貴非常,又相當稀少,需要複雜的工場才能做出來。”


    “這時,大禹之子,啟靠著自己父親的地位,從而能方便地得到青銅兵器,進而武裝出上千人有著青銅武器和青銅甲的私兵。”


    “靠著這隻私兵,他就能打敗伯益,打敗反對者。”


    “而他又將這些東西傳給家人,於是自己家族越來越強,進而實現了家天下。”


    “而到了後來,商周之時,也是這個模式,再到後來,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仍然是家天下,就是一家之力,再聯合幾家,就能鎮壓天下人之力。”


    “所以就出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麵。”


    眾人聽得目瞪口呆。


    然後佩服不已。


    論學習,論用功,荀攸等人,不比管寧差。


    為什麽他們看不到這點?


    因為他們沒有管寧的公心,還是存著一家一姓之念。


    荀彧恍然,然後道:“既然如此,看來想要解決家天下,還得從武器著手,得讓天下人,最多的人,擁有最方便的武器。”


    “是的。”聞人升笑了笑。


    火槍+大炮才出現了文藝+啟蒙。


    就是因為這兩種東西,隻有靠人多才能有用。


    誰最能發動起自己國內最多的人,誰才具有優勢。


    大明為啥完蛋,就是沒有發動起最多的人,反而將最多的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麵。


    “那什麽樣的武器,才能方便最多人擁有了?隻要讓眾人學會製造這樣的武器,就能克製家天下。”管寧認真問道。


    “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諸君隻要努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聞人升開口說道。


    “好,我們願意努力。”管寧點頭道。


    他決定轉而去學習武器製造,鎧甲……


    兵器要造就造使用門檻最低的,學習難度最低的,而且是最多人能夠製造的。


    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鎧甲和弩被嚴格禁止。


    眾人聽到這裏,總覺得有些問題。


    好像不是很對勁啊。


    僅僅靠武器,就能解決這問題嗎?


    聽起來有道理,但總是和他們的固有認知相反。


    不應該是人人有道德,人人成為君子,才能解決家天下的問題嗎?


    為什麽成了人人要有青銅武器,青銅甲胄,才能解決家天下的問題?


    他們並不知道,之前的想法是唯心,聞人升和管寧的說法,才是唯物。


    一個從心出發,那肯定是敗得再慘不過。


    一個從物出發,那就會不停上升。


    這個問題看似解決了,但眾人心中總是有著疙瘩。


    這還是他們第一次感覺趙師沒有說清楚一個問題。


    他們自然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真正的答案。


    因為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方法,就能保證賢者為君。


    也不存在一個定律,隻要滿足了條件,就可以保證不會出現家天下。


    即便是聞人升的後世,看似解決了這個問題,但真的解決了嗎?


    一旦物持續上升到極點,出現超級人工智能,它們思考的速度,思考的深度,調動資源的能力,遠遠超過人類,會讓人類淪為牲口都不如的東西。


    所以說即便是聞人升也不能告訴他們答案的。


    一切要靠他們自己努力,自己去辛苦地鑽研。


    除非這是個神話超凡世界,可以用超凡神力來做到這點。


    否則的話,就要看他們的造化了。


    “老聞啊,你也不行啊。”小幻在一旁嘲笑道。


    “這裏畢竟不是超凡世界,總有些事不是智慧就能解決的,還要看運氣,看概率。”聞人升搖頭道。


    他在這裏頂多活到125歲,再弄到極致一點,也就是140年就要退出這個世界。


    這140年的時間,能夠提升到什麽程度還不好說。


    而且光靠發展科技還不行的。


    還要發展人文。


    總之事情很多。


    …………


    “大逆不道,完全就是一派胡言。”崔成恨恨道。


    他就是一家一姓之人。


    他可沒有奢望和野心想要自己成為君,他還是喜歡和皇帝一起治天下,得到分封的權力。


    所以他學了一個月後,就果斷跑人了。


    而且投靠到曹操手下。


    將他從三荀那裏聽到的策略,用在曹操手中。


    曹操一開始自然也是有扶漢室之心。


    野心是隨著勢力增加而變化的。


    但崔成的到來,崔成從聞人升那裏聽到的知識,讓曹操的野心迅速萌芽,生成。


    因為對方給他指明了一條割據之路。


    而曹操一直就有做大事之心,有英雄之誌。


    這從少年就確定了。


    “如此,主公,我們就從益州開始。”崔成說道。


    “好的,我得子和,如魚得水也。”曹操動情道。


    崔成頓時感動萬分。


    這才是正常的漢代之主公啊。


    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情;言必聽,計必從。


    哪像那個太行山人,君不君,臣不臣,弄得上下不分,吵鬧不休,人人想要稱君,亂七八糟。


    反正崔成是煩透了。


    他不能忍受家裏的泥腿子們,一年之後就比他強。


    更加不能忍受泥腿子運氣好,生了個知道上進又聰明的孩子,就開始比他家的孩子強。


    所以他要以太行山人的矛,刺破他的盾。


    走太行山人的路,讓太行山人無路可走。


    隨後主從二人,開始謀劃。


    首先是買一個益州刺史,接著蠱惑劉焉去上表,說要改刺史為州牧。


    兩者同時進行。


    畢竟都需要時間。


    三個月後,兩個策略大獲成功。


    因為相對於打黃巾來說,這是曹老板的強項。


    要知道他爹曹嵩買一個三公太尉,就花了一億錢。


    這可是一個億。


    而且沒多久就沒了,並沒有賺迴來。


    等於花錢聽了個響聲。


    現在隻是一個州刺史,自然沒有任何問題。


    之前曹操不去買,是因為腦子沒轉過來,一直想著從朝廷內部治理朝廷。


    沒想過去地方發展勢力,然後造反。


    他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那是等到袁紹被打敗後。


    而現在,他已經有了野心。


    隨後一族之人,順利來到益州。


    然後接著派出一個家族之人,在漢中作亂,阻礙交通。


    效仿劉焉的做法。


    (本章完)


    wap.


    /60/60725/31646793.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秘讓我強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恆並收藏神秘讓我強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