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


    薊城內。


    一片歡騰。


    幽州太守劉焉親自設宴。


    其實聞人升知道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此時劉宏還沒有改州刺史為州牧。


    幽州之中,有監察百官權力的長官叫“刺史”。


    俸祿低,但權力大,後來改為州牧,執掌一州軍事民政,等於割據一方,就厲害了。


    現在還隻是秩六百石,僅僅是低級官員,當時縣令的俸祿是千石。


    太守是“郡”的最高長官。


    但這個世界顯然容忍了這個錯誤,這就是眾人意誌的厲害。


    錯的也能變成對的。


    當然僅限於次級世界,真正的主世界,或者大世界,那必然是不行的。


    個人意誌抗不過自然規律。


    就好比武俠世界中,左腳踩右腳上天,被認為正常厲害,但隨著讀者普遍上過九年義務教育,就越來越不行了。


    一代讀者一個版本的世界。


    “這次一戰功成,抓獲黃巾四萬餘,全賴校尉之功。”劉焉向校尉鄒靖敬酒道。


    “多謝明府。”鄒靖也很高興。


    這次的功勞,足以讓他升遷。


    “吾聽說,戰場之上,有奇人使用戰車造城,大破賊寇,可有此事?”劉焉問道。


    鄒靖直接表功道:“正是,此乃麾下別部司馬趙曲長所作,威力非凡,一舉破敵。”


    “快請此奇人入席。”


    是的,這慶功宴,下麵的曲長啥的是參加不了。


    參加的都是州郡高官……


    賣命的活你們幹,功勞他們得。


    這也是為啥漢家城池被黃巾破掉許多的緣故。


    都是買官上來的,拚命撈錢,誰還在乎軍士軍備?


    士兵們沒有功勞,也不願意守城拚命。


    不過劉焉是不同的。


    他早有造反之心,而且心中醞釀著大計劃。


    可以說他的戰略目光絕對是一頂一的。


    隻可惜人算不過天,他早早死去,戰略籌劃平白便宜了別人。


    這時,聞人升應命到來參加。


    隻見他長袍博冠,望之非俗。


    “果然奇男人也,快請先生入座。”劉焉一見之下,隻見對方身上有一股出塵之意。


    類似於司馬德操,司馬徽的氣質。


    雖然年輕,但漢代牛逼人多了,都是年紀輕輕就大牛的。


    最出名的自然是霍去病,20來歲完成別人一輩子的功業,然後就走了。


    “不知先生出身哪家郡望?”等到聞人升入席後,劉焉又問道。


    “山野農戶,何談郡望?”聞人升淡淡道。


    “哦,不知先生可願入州郡?我欲征辟先生為別駕從事,不知先生可願屈就?”劉焉殷切道。


    眾人聞言大驚。


    劉焉這個籌碼給的可是夠大的。


    這個官職是輔佐州刺史的,是刺史高級佐官之一。


    刺史巡查一州,別乘傳車從行,故名別駕。


    當時論者稱其“居刺史之半”。


    現在的劉焉,其實就是幽州刺史。


    參加宴會的州郡高官們,一個個看著聞人升。


    他們心想,這小子真是一步登上天子堂了。


    這劉焉可是實打實的漢室宗親,深受當今聖上的信賴。


    當上別駕,隨後再舉薦一下,就是朝廷重臣了。


    然而眾人都沒有想到,聞人升隻是笑笑:“山起兵,僅為捍衛鄉裏,免遭橫禍,不求聞達於諸侯也。”


    “先生誌向果然高潔。”劉焉很可惜。


    不過這也正常。


    如今很多名士就是這樣,故意拒絕被征辟,來提高名聲。


    反正聞人升這一拒絕,明天名聲就能傳遍各大世家豪族的宴會上。


    “多謝使君誇獎,愧不敢當。”聞人升笑笑。


    隨後眾人敬酒,喝酒,又是一通吹捧。


    很明顯,空談之風已盛。


    酒過三巡,突然有人道:“府君,如今四萬多黃巾,被關押在城外軍營,如此眾多,每日光是糧草就要消耗百十石,時間一久難以維持。”


    “不知諸位有何辦法?”劉焉問道。


    “不如直接殺死,建造京觀,震懾賊寇。”一位州從事說道。


    眾人同時倒吸一口冷氣。


    有人搖頭道:“太過殘暴,他們之中也多是鄉裏之人,何至於此?”


    “不,他們都是外州之人,來我州生事,不加以屠戮,又如何嚇阻他人?”那州從事堅持道。


    這時,鄒靖突然道:“之前我考慮過此事,趙先生說,可以將這些人送入常山等山穀之中開墾荒地,如此一來,即可不費吹灰之力,又能收得糧草。”


    “可是常山乃是冀州之地,和我幽州互不統屬,如何送入?”又有人質問道。


    “我們幽州也有山脈正與常山相連,可以從此而入。”有人道。


    “這樣吧,我再給冀州刺史書信一封,請他允許這些俘虜入山墾荒,安置一二。”劉焉於是說道。


    他是想以鄰為壑,將這些賊子扔給別人。


    如果對方不收,再做處置。


    隻是這糧草的確是個大問題。


    一天吃百十石,即便是混了草根樹皮雜糧,也是消耗太大。


    難怪都殺俘虜。


    而在這時,聞人升主動請纓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吾願押送這些人,去代郡山中穀地開荒。”


    眾人聽愣了。


    放著好好的別駕不當,去山穀裏開荒?


    不是有病吧?


    山穀寒冷貧瘠,進去後,活不過四十歲就容易死掉了。


    傻子才去那裏。


    “先生果然仁義,既如此,我請表先生為幽州典農校尉,前往山中帶眾開墾。”


    “多謝府君。”


    聞人升心想,看在你給自己最初開局多出了幾分力的情況,就幫你一下。


    “好說,我再助先生糧草五百石,農具若幹,耕牛一百……”劉焉繼續示好道。


    他早有自立之心。


    聞人升的本事,他其實已經從身邊人知道了。


    能造出戰車之法,千人抵抗數萬人的進攻而不亂。


    這種本事,他若學了去,那對抗朝廷就有把握了。


    他有造反之心,他三個兒子,有兩個也是學他。


    長子和次子後來和馬騰聯絡,妄圖進攻長安董卓,結果被殺。


    “多謝府君。”


    隨後一場宴飲結束。


    接著,聞人升就馬不停蹄地命令學生們開始去組織那些俘虜。


    應該說是饑民才是。


    學生甲擔心道:“老師,數萬之眾,猶如驚弓之鳥,如何安撫?”


    “一手糧,一手劍,即可安之。”聞人升胸有成竹。


    這才哪到哪?


    這種場麵,他一點都不擔心。


    隨後眾人開始以糧食為誘,告知眾饑民,要帶他們去墾荒。


    然後又張貼告示,要將4萬人,以500人為一營,編組了80個營頭。


    接著煮起大鍋稀粥,以士兵彈壓秩序。


    吃一碗就編一個人,聞人升以自己訓練出來的屯長和伍長們,帶著十多人充任營頭。


    十幾個有甲,吃飽喝足的人,對付驚弓之鳥,還是能對付得了。


    就連劉備和關羽等人也各自得了一個營頭,人馬頓時擴大到500人。


    不過4萬人,一天最低能量保證,也要消耗百十石糧草,即便是混和雜草來吃,也是消耗眾多。


    劉焉給五百石,再怎麽節省,也隻夠十天吃的。


    好在聞人升早就有所準備。


    又從涿郡張家莊園籌措糧草,變賣產業,籌備了3000石糧食,沿路建立糧站,能夠維持兩個月之用。


    當然吃得肯定非常差,就是能勉強行路,餓不死,別想幹什麽重活。


    不過絕大部分俘虜已經知足了。


    畢竟他們一開始最擔心的不是餓死,而是被殺俘。


    這事太常見了。


    黃巾被滅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殺俘,建造京觀。


    現在既然給飯吃,有人帶,那就不用擔心了。


    畢竟誰家大規模殺俘虜前,也不會多浪費糧食的。


    這又不是處決犯人,還給個斷頭飯吃。


    然後他組織營頭逐個上路,以戰車攜帶糧草壓陣。


    接著他又從薊城大戶內募捐,又湊了一千多石糧草。


    其實他知道,這些大戶,至少有十萬石糧草,可是寧可放在地窖裏發黴,也不願意拿出來賑災。


    就是這樣離譜。


    隨後他帶著這些營頭上路後,一路來到代郡。


    當然他並沒有直接入山,而是先去了之前被程遠誌禍害的幽州郡縣。


    總有些大戶堡壘是沒有攻破的,以戰車在前麵晃悠一圈,總算又混了兩千多石糧草。


    程遠誌攻不下來,他展示一下戰車,明眼人就知道能攻下來的。


    戰車稍微改變一下就是攻城車啊。


    做完這些事後。


    他才帶著學生,押運著80個營頭,浩浩蕩蕩地入山。


    這4萬人,就是他將來起家的本錢了。


    至少能練出8000精兵來。


    因為他們都是精裝。


    老弱病殘,怎麽可能長途跋涉到幽州這種邊地作亂?


    入山之後,就不得不分散。


    因為沒有能夠直接安置下幾萬人的山穀。


    山中還有些地方有田,但隻能安置百人,千人。


    這也是劉焉等人並不在乎的原因。


    他們哪裏知道後來張燕就靠著太行山山穀中開墾,聚集數十萬人,讓袁紹這樣的北地雄主都無可奈何的?


    山中開墾有一個問題,那就必須要有足夠的糧草。


    否則的話,還沒有開墾出糧食,就會活活餓死。


    聞人升根據記憶中的三國地圖,然後開始安排學生們攜帶營頭,去不同地點安置。


    進了山,他就不管什麽州郡的限製了。


    這裏山穀之中,許多是互相聯通的。


    他選擇了十處大的山穀,然後將人安置在其中。


    4萬人,基本就安置完畢。


    然後發給糧草和農具,召集鐵匠,將之前戰場上的繳獲鑄造成農具和斧頭,讓他們伐木造房,就地開墾。


    此時正是春夏之際。


    山野之中還有些獵物和樹皮草根,可以湊合吃飯。


    此時開墾,到了夏秋之時,還能種出一些收獲。


    大概就是一斤糧種收20斤左右。


    一畝地能產80斤的樣子。


    大概需要5畝地才夠一人活命。


    因為還要收繳一部分作為屯田費用。


    無論如何,在聞人升的縱橫捭闔,日夜操勞之下,十個屯戶終於落成。


    中間又因為疾病、饑餓、傷勢、野獸襲擊,而死去了兩千多人。


    放在後世就是驚天大事,而在這時,沒有幾人在乎。


    反而紛紛稱頌聞人升的德行,活人數萬,人人稱一聲“趙公”。


    做好這些事後,聞人升繼續開辦他的山中學堂。


    他要安心種一年田地。


    同時繼續向太行山其他山穀進發,將張燕的盜賊群都給收編。


    在山中,戰車就不方便了。


    好在士兵們已經得到訓練過,掌握了互相掩護的要領。


    他正好改成鴛鴦陣。


    這正是應對山地丘陵地形的法寶。


    而且山地丘陵不怕對手的騎兵突擊。


    隻要熟悉地形,很容易伏擊敵人。


    聞人升還是維持著千人的常備隊。


    屯長們平時訓練民眾,閑時就聚集在一起聽聞人升講課,操練。


    因為山中路難行,所以聞人升都是在十個穀地營寨中轉移著講課練兵。


    保證人人都知道他,人人心中隻有他一個首領。


    其他人隻能在小範圍內發揮首領作用。


    同時一手抓後勤,一手抓軍備,將武器作坊、糧倉儲備都集中在中間山穀中,作為根據地所在。


    現在他有存糧五千餘石,4萬人開始幹活就吃得多了,但又有山林獵物補充,可以減少一些消耗。


    一天一人要吃一斤糧食,4萬人就是400石糧食。


    也就是說他的糧食其實隻夠吃10天,還不算轉運消耗的。


    但因為已經分散在山穀中墾荒,很多人可以三兩糧食混合野草樹皮來吃。


    這年頭還是漢代,山林破壞不是很嚴重。


    主要是因為山林都是諸侯官吏的,百姓不得允許不能上山去砍的。


    所以他們還能維持一月的使用。


    聞人升現在唯一能壓榨的地方,也就是張家莊園。


    又與幽州一些商戶大地主達成協議,以釀酒術、種地法來做交換,又換得五千餘石糧食。


    換成別的諸侯,動輒十萬石糧食,其實不太可能的。


    糧食縱觀整個三國都是珍貴的。


    直到屯田大興,才初步解決了糧食問題。


    而聞人升要想等到不缺乏糧食,糧食能夠自力維持,至少要到秋季。


    中間還有五個月的時間。


    因為他有很多後世改良的種田之法。


    比如如何耕種,如何翻地更加省力,如何改進農具,他都一一傳授給弟子。


    這讓他的聲望也越來越高。


    在這些山民中直逼篡位前的王莽了。


    (本章完)


    wap.


    /60/60725/31589741.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秘讓我強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恆並收藏神秘讓我強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