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四田之法


    仆童又添滿了茶,眾人一番寒暄,從交談中,劉征覺得徐英確實是個比較有見識的人,於是便問道:“徐君以為,我大漢今日紛亂時局,根源何處?”


    “源在困民!”徐英毫不猶豫的說了出來。


    “此言何解?”劉征頗感驚訝的問道。


    徐英於是將自己所思考的近世得失侃侃說了出來:“國之根本,首在農桑。羌胡之亂,延續百年,朝廷府庫殆盡,以至斂財於民,民不堪負,政由此失。失政則亂,亂則刀兵起。刀兵四起,百姓由是更不聊生,田地荒蕪,十室九空,天下由此虧空。”


    徐英的這番話點出的問題是人民困苦不堪,但是並沒有將問題引向朝政的腐敗。其實徐英自然也知道根源在人,但當著漢王的麵,指責曆代先王,這顯然是應該避諱的。劉征當然能聽出弦外之音,不過這也不是需要糾結的地方。


    從徐英的話中聽來,其必有相應的對策。既然他說出的問題是“困民”,那麽其對策必然是“富民”、“安民”,而這正是劉征目前所急需的。


    看來是問對了!


    聽了徐英的話,劉征不停的點頭稱是。


    當徐英說完,劉征於是追問道:“徐君言之成理,既如此,徐君可有治民良方?”


    徐英看著劉征誠懇的眼神,當下也沒有絲毫保留,於是說道:“英以為,治國首在農桑,薄賦斂,減耗費,開源節流。民富則兵強,兵強則廓清天下,還以太平。近年來,英苦思治民之策,所得四田之法,請獻於漢王!”


    終於說道了實際處,劉征更加來了精神,沮授、徐庶、張既三人 亦是翹首以盼。


    “敢聞徐君良策!何謂四田之法?”劉征拱手道。


    四田法是徐英結合近世以來朝政問題所得出的辦法,在徐英看來,所謂“國力”,其實便是“民力和物力”。大漢自桓靈以來,國力衰微,以至於羌胡不能製,民變不能平。


    所以要增強國力,首在富民,而富民則無非是從農桑出著手。


    “所謂四田之法,乃屯田、營田、職田、學田。屯田養軍需;營田安流民;職田省府庫;學田興教育。軍需足,則無斂於民;流民安,則禍亂不生;府庫省,則國用日盈;教育興,則民知廉恥,國有才用!”


    徐英的話令劉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劉征心中當然有許多的治國韜略,但徐英在治民農桑這一塊卻是形成了一套更為清晰的理論。


    這四田法看似簡單,實際上皆有中的。屯田養軍需,對應的是軍旅;營田安流民,對應的是百姓;職田省府庫,對應的是官吏;而學田興教育,對應的則是士人。


    四田之法,分別對應支撐“軍”、“民”、“吏”和“士”,這就已經很完備了!從人的劃分來將,軍、民、吏、士幾乎將天下人都囊括其中。


    能夠單單從土地政策一點上,應對到天下所有人,可見這徐英確確實實有很深遠的見識。


    劉征不是全才,雖然兼有現代人的許多知識,但實際上並不係統。當初在漢中定下的諸多新策,雖然也卻是有些效果,但畢竟不成體係。


    術業有專攻,穿越未必金手指。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比同時代最聰明的人更聰明,這句話看似有邏輯矛盾,但實際上即便是這個時代最聰明的人肯定也有比不上別人之處。


    這十餘年來,劉征如果不是勤學善思,恐怕也不可能達到現在這樣的高度。若說第一次入長安,是借由了先知的優勢,那經曆了痛入骨髓的挫敗之後,再一次的進入了長安,則是憑借劉征智慧見識。


    曆史就像是一潭平靜的水,站在岸上的人看到的永遠都是那個一成不變的樣子。但是當你伸手,水還是這潭水,但泛起的波紋卻告訴我們,細節處已經大不一樣了。


    劉征不可能憑借自己一雙手就打下整個天下,如此,向徐英這等能夠獻計獻策的人才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劉征聽的入迷,可以看得出來的興奮,緊接著向徐英詢問四田法的詳細情況。


    所謂屯田,既是利用戍卒軍隊或農民墾殖荒地,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


    這並非是徐英首創,自秦已有之,後來漢武帝也頒行過,不過隻限於軍屯。


    “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此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徒適戍以充之。”這便是軍屯之始。


    後來漢武“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這些屯田一般都是在邊陲地區進行,目的是為了支撐邊塞曠日持久的戰爭。至於中原地區,卻是沒有屯田之事。


    秦朝或者漢武時代,都不具備在中原軍屯的條件。


    想要在國家腹地進行軍屯,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有足夠的閑置土地來源。如果不是亂世,哪裏有那麽多的空閑土地呢?而現在恰恰已經滿足了這個條件。天下紛亂,田地荒蕪,民不複農桑,正好在荒蕪土地上開軍屯之法。


    其二則是可以預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以及遭受大損的國力。比如秦末戰亂,不過短短數年,屯田於不屯田並見不出什麽優劣勢。至如新莽之時,一者時間短,二者也不似現在這樣經曆了桓靈二弟數十年的衰敗。


    屯田或許許多人都了解,但其它三田法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徐英提出的營田,乃是將荒蕪的土地收歸官府所有,除卻屯田所需之外,其餘募人耕種,量收租利。這樣便可以將各地流民都安置下來,而且可以有效的防範地主豪強趁機兼並土地。


    流民們種官府的地,收取地租,總比給地主當佃戶要好,而且這對於官府掌握百姓更加有利。


    營田所收租稅要重於普通自耕農,但肯定也輕於屯田。


    所謂職田,顧名思義,便是職官所享有的福利。但職田並非官吏私有,每一任官吏都可以享有這些職田所帶來的收益,相當於官府發給的俸祿福利。但是當官吏離任之後,則必須將職田交給繼任者。


    如此一來,郡縣官吏的耗費不必完全仰仗國家府庫,算是一種半自給自足的狀態。官吏有了穩定的生活保障,國家節省了一定的開支,可以更多的精力放在大處。


    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這種想法已經很先進了!劉征對此也深以為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中王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子湖釣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子湖釣叟並收藏漢中王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