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設百工所


    劉征聽到老者家竟然有五十畝田地沒法耕作,心裏不不免焦慮不安。


    要知道這天下有多少人無田無地,缺衣少穿,漢中雖然治理的好,但是若真將這些辛辛苦苦開墾出來的田地荒廢了,那豈不是罪過?


    但是這畢竟是事實,薄田欠收,費力不得,且漢中之民並不缺田地,現有的收成基本都能維持口糧。


    總的來說就是投入跟產出不成正比,若是百畝都為良田,恐怕也沒有人不願意去耕種吧!


    劉征覺得自己要親自去查看一番,於是便令李樂著人將二老稻穀全部收好,而自己則請二老將帶去查看其薄田所在。


    來到薄田之處,果不其然,這些田地地勢普遍較高,河道居於其下,引水困難,


    劉征不解的問道:“那良田之處,河水從何而來?”


    這一點周群倒很是清楚,於是出來為劉征解釋道:“褒中田地灌溉之水,皆來自褒河。高祖居於漢中時,蕭曹二相便在此築堰。褒河原稱山河水,故二相所築之堰名為‘山河堰’,此外二相還曾築有流珠堰、龍潭堰、馬湖堰等水利,至今漢中尚受二相餘恩。”


    山河堰,又稱蕭曹堰,是劉邦當漢中王時,由蕭何、曹參二人主導修築,在當時與關中鄭國渠、白公渠、蜀地都江堰齊名於世,是漢中最早的水利工程,至今發揮巨大作用。


    “那何不再將褒河之水引入此地?”劉征於是問道。


    周群麵露難色的說道:“此地田畝是漢王下令所墾,與山河堰並不相連,河水坐於田畝之下,汲水困難,故不得褒河水灌溉。”


    劉征有心改變這個狀況,忽然心生一策,對周群說道:“此事不難,可令人造筒車,以流水之力汲水而上,足可遍灌萬畝田地!”


    “筒車?這是何物啊?”周群不解的問道。


    周群一問,劉征這才想起,漢代還沒有造出筒車呢!筒車的出現乃在後世隋唐。


    於是劉征便對周群解釋道:“筒車又稱水轉筒車,可作一輪鬥置於流水之處,以流水驅動,可汲水而上,不費人力!”


    周群驚訝道:“竟有此物?”


    劉征想了想說道:“筒車之法,類於水排,二者理法相同,造之不難!”


    水排也是利用水流來驅動,不過隻是用來冶鐵鼓風,這也是漢代冶鐵術得以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可惜漢代人造出了水排,卻沒有人將水排之法引用到農業上來,以至於很多地方還在用桔槔這種耗費人力的取水辦法。桔槔也可稱吊杆,利用的是杠杆原理,雖然也能取水,但太費人力。


    想到便要去做,劉征當天迴到褒中縣城便畫出了構造圖,便要動手製作。


    周群、馬雲祿等人看著劉征好似著魔的樣子,都驚奇不已。


    然而想跟做,畢竟不是一迴事兒!劉征能夠畫出構造圖,可他又不是工匠,如何做的出?


    看著眼前李樂找來的一堆材料,劉征卻束手無策,這才發現還需工匠!


    劉征不禁想起了當初曹操與自己說過的話。


    “工善其事,匠出其新,則器足……”劉征口中喃喃自語道。


    “漢王!你說什麽?”周群問道。


    劉征不禁感慨道:“曹操果然有遠見卓識!士、農、工、商,國之根本,不可偏廢!”


    周群還是不解其語,正待相問,劉征便說道:“仲直為我記下。漢中須設百工之所!一如朝廷考工之令!無工不得其器,無器不足以便民!民不便則力艱難,力艱難則國不豐,此乃牽一發而動全身。”


    周群熟讀經書典籍,但對於這些卻並沒有過深的見識。聽到漢王說出的話,周群深以為然,當即趕緊全部記下。


    劉征踱步院中,深思良久,繼而又道:“百工之所,郡縣皆須設置!百工所皆當置百工長,其奉一如郡、縣之丞!此外,還需行獎賞之製!無論百工萬民,但有造器新法,得使民便者,各由郡縣授賞,以田地、錢糧為算。凡利民千者,賞良田十畝,錢三千;凡利民萬者,賞田百畝,金十斤;若有造器可遍行郡縣州裏者,奉領六百石!”


    周群一一記下,劉征將百工所的設置製度皆詳細口述。


    馬雲祿不禁問道:“漢王設置如此多的獎賞,府庫豈不是會入不敷出?”


    劉征望著一臉疑惑的馬雲祿,笑著答道:“重賞之下,必有巧工!百姓們便利富足了,還怕府庫缺少錢糧嗎?”


    這大概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的”漢代版吧!


    現代的劉征畢竟是個文科生,很多東西也隻是知道的模棱兩可,真要他說出個原理,動手造出個機巧來,那也不太現實。


    不過,理念是對的,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其他人做便是了!


    當然囿於時代的局限,技術的發展畢竟沒有現代便利,更何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超越時代,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即算是將現代科學家放到古代,也未見得就能夠有多大的作為。


    手工業畢竟不是機器工業,技術的發展必須在全民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之上,這個時代有學識的人幾乎都重於經、儒,所求不過出將入相,其他的在這些讀書人的眼裏,都不過是奇技機巧,實為末流。


    劉征從這些見識思考中得出的結論是,想要發展技藝,首在改變風尚,風尚在人心,而人心卻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所以短時間內想要取得突破,幾無可能!


    一個人再厲害,難道還能憑借一己之力將農業社會轉變為功業社會不成?


    從來沒有一蹴而就,曆史的車輪自有其車轍,一步一個腳印,乃是天道。


    劉征隻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己所能,做一些積極的影響。


    荀彧在南鄭,不斷的接到周群送來的漢王定策,這可著實令荀彧忙壞了,好在還有陳群、糜竺等人協助。


    糜竺掌管錢糧簿書,見到漢王要免除上萬戶三年賦稅,還要從府庫中拿出錢糧撫恤將屬,不免有些難色。


    畢竟是商賈出身,糜竺的帳算的精細。


    “荀大人!漢王此舉雖顯仁德,耗費可不少啊!在下粗略估算,僅糧稅一項,三年下來,便要少去數十萬石!而口算之錢,亦將少去數千萬,更何況還需從府庫中出錢撫恤。”糜竺對荀彧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中王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子湖釣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子湖釣叟並收藏漢中王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