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賈詡挖坑
袁紹同意休兵,劉征的謀劃便可以算是已經成功了一半,公孫瓚其實已經早就不願意跟袁紹耗下去了。不過好強好勇的性格令其在袁紹麵前絲毫不肯示弱。
幽州畢竟沒有冀州的底子,自從公孫瓚丟掉了青州、渤海,實力就已經發生了偏轉。
打仗最終打的是人,是錢糧,而這些方麵,公孫瓚的幽州和袁紹的冀州都是不可比擬的。
冀州豐沃,幽州偏狹,以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為例。幽州總計十一個郡國,戶不足四十萬,口不足二百萬。而冀州所在,轄戶九十餘萬,口近六百萬。縱然是桓靈二帝年間有所損減,但人口的優劣二勢,始終還是沒有發生變化。
最關鍵的是公孫瓚實際控製的並不到幽州全境,遼東及以東,實則是在公孫度手下。
明顯的實力對比差距,讓公孫瓚無法承擔起跟袁紹無休止的交兵,賈詡的到來,正好給了公孫瓚一個罷兵的台階。
不過公孫瓚想的是與袁紹罷兵,卻並不包含聽劉征之命出兵。
“既然朝廷派了虞公來調停我與袁紹兩家,公孫瓚自然是尊奉上命,不再與袁紹為難。文和先生可以迴話大將軍,隻要袁紹能夠老實,我公孫瓚也不會去招惹他。”公孫瓚聽了賈詡的陳述後說道。
“明公能夠體恤時情,為幽、冀二州百姓計議,賈詡實是敬佩!不過賈詡此番前來並不隻是通報虞公調解袁紹一事。”賈詡道。
“哦?原來文和先生來幽州還另有他事?”公孫瓚裝作糊塗說道。其實公孫瓚哪裏會不明白賈詡的來意。
“明公久在幽遼,治軍頗嚴,遊戰邊鄙塞外,甚有威名。我聽說鮮卑、烏桓人皆稱明公為白馬將軍!今日一見,明公姿容雄偉,慨然有衛、霍之威,想來不假。”求人辦事,馬屁總免不了。
公孫瓚是個好大喜功之人,聽了賈詡的一番誇讚之詞,頓時便飄然雲上,一邊嗬嗬笑著,一般擺擺手對賈詡說道:“先生謬讚了!公孫瓚雖然久鎮邊鄙,也略有些驅胡功績,但比之衛、霍二公,那還是小巫見大巫,不足掛齒啊!”
“明公有威震邊胡之實,而又不務虛名,可算是大漢中流砥柱啊!”賈詡笑著稱讚道。
“哈哈,文和先生此話可真是折煞我也!公孫瓚不敢邀功,但求為天子謹守國門,令諸胡不敢覬覦我大漢分毫!”
聽了公孫瓚的話,賈詡心裏已經樂開了話,沒想到自己剛挖好坑,公孫瓚就自己跳了下來。
公孫瓚被賈詡捧的飄飄然,一個不甚便著了賈詡的道,自己說完這句話立刻就反應過來了。可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堂堂幽州之主,總不能把說出的話收迴吧?於是隻好裝作若無其事。
賈詡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明公方才所言要為天子謹守國門,令諸胡臣服。賈詡今日來,正是挾大將軍之囑托,想請明公揮師西向,以續明公壯誌!”
“額,嗬嗬……文和先生遠道而來,車馬勞頓,且先讓公孫瓚略表地主之誼,為先生設宴接風洗塵!今日暫不談公事,強為歡飲如何?”公孫瓚岔開話題,沒有正麵迴答賈詡的話。
賈詡怎麽可能半途而廢。
“賈詡為朝廷奔命,受大將軍重托,不敢稱勞。但求早點得到明公答允,也好迴去複命。”
公孫瓚見繞不過去,心生一計,推說道:“大將軍之命,公孫瓚豈有不從之理。不過誠如方才文和先生所言,我幽州軍民與袁紹交戰多時,士卒疲鈍,民勞將頹,正是需要休整養息的時候。此時若是出兵,恐怕難見功效。此事不如暫且容緩幽州,待來日公孫瓚重整兵馬,再與大將軍合力如何?”
賈詡見此,緊追問道:“明公休整兵馬須時多久?”
“三秋便可!”公孫瓚答到,說出這個時間,其實是公孫瓚估算好的。有九個月的時間,想必鮮卑人和劉征早就勝負已定,那時候自己便可以處於主動的位置了。
賈詡是何等精明,聽說要九個月,當即明白公孫瓚心裏的小九九。自己已經將公孫瓚引到坑裏,怎麽會輕易放他出去?
賈詡於是正色說道:“賈詡並非一介腐儒,如今已是不惑之年,在軍旅中也算是蹉跎半生,明公如何將賈詡當三歲孩童?斷臂之傷,尚且隻需百日,士卒之勞,旬月便可無礙。明公既有報國之誌,又有鎮胡之威,豈能坐視鮮卑侵我漢土,戮我漢民?”
公孫瓚麵對賈詡的緊逼不舍,顯得有些驚慌失措,一個武將的心智口舌,又怎麽能夠比得上一個謀士的精明睿智?公孫瓚望向坐下眾人,期望眾人能夠出來解圍。
賈詡看出公孫瓚意圖,於是不等公孫瓚有所轉圜,接著說道:“大將軍希望明公出兵夾擊鮮卑,不單是為了大漢國威著想,也是為了明公自身著想啊!”
先是把公孫瓚捧上樓,然後是撤走梯子,脅之以名,令其無階可下。現在又對其曉之以利,陳說厲害,賈詡的套路玩的極溜,公孫瓚就像是被引入迷宮,不得脫身。
“文和先生說為我著想,此言何意?”公孫瓚見賈詡稍稍放鬆了對自己的逼問,於是接話問道。
賈詡解說道:“以大將軍之力雖不足以盡滅鮮卑,但是賴諸將之勇,士卒效命,三關之險,定能將鮮卑拒於雁門之外!而鮮卑人貪而無忍,暴而無親,若南下無功,定然會東向寇掠幽遼!此次鮮卑合兵十數萬,以大將軍之力尚且沒有把握勝之,明公以幽遼數郡之地,能獨拒否?”
劉征太了解賈詡的才能了!揣摩人心,察言觀色,分析時局,雖郭嘉亦不能過之!所以這次獨獨派了賈詡前往幽州。
言說之辭,無非動之以情,曉之以利,脅之以名,強之以威,挖坑設樓使人不得脫身。也隻是權宜之計,真正管用的無非名、利二字。
賈詡深諳其道,一開始便反客為主,將公孫瓚緊緊的牽在自己身後。公孫瓚貪名好勇,哪裏防備的了賈詡的設計,一朝入坑,身不由己,隻能隨著賈詡的指揮棒跳起舞來。
袁紹同意休兵,劉征的謀劃便可以算是已經成功了一半,公孫瓚其實已經早就不願意跟袁紹耗下去了。不過好強好勇的性格令其在袁紹麵前絲毫不肯示弱。
幽州畢竟沒有冀州的底子,自從公孫瓚丟掉了青州、渤海,實力就已經發生了偏轉。
打仗最終打的是人,是錢糧,而這些方麵,公孫瓚的幽州和袁紹的冀州都是不可比擬的。
冀州豐沃,幽州偏狹,以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為例。幽州總計十一個郡國,戶不足四十萬,口不足二百萬。而冀州所在,轄戶九十餘萬,口近六百萬。縱然是桓靈二帝年間有所損減,但人口的優劣二勢,始終還是沒有發生變化。
最關鍵的是公孫瓚實際控製的並不到幽州全境,遼東及以東,實則是在公孫度手下。
明顯的實力對比差距,讓公孫瓚無法承擔起跟袁紹無休止的交兵,賈詡的到來,正好給了公孫瓚一個罷兵的台階。
不過公孫瓚想的是與袁紹罷兵,卻並不包含聽劉征之命出兵。
“既然朝廷派了虞公來調停我與袁紹兩家,公孫瓚自然是尊奉上命,不再與袁紹為難。文和先生可以迴話大將軍,隻要袁紹能夠老實,我公孫瓚也不會去招惹他。”公孫瓚聽了賈詡的陳述後說道。
“明公能夠體恤時情,為幽、冀二州百姓計議,賈詡實是敬佩!不過賈詡此番前來並不隻是通報虞公調解袁紹一事。”賈詡道。
“哦?原來文和先生來幽州還另有他事?”公孫瓚裝作糊塗說道。其實公孫瓚哪裏會不明白賈詡的來意。
“明公久在幽遼,治軍頗嚴,遊戰邊鄙塞外,甚有威名。我聽說鮮卑、烏桓人皆稱明公為白馬將軍!今日一見,明公姿容雄偉,慨然有衛、霍之威,想來不假。”求人辦事,馬屁總免不了。
公孫瓚是個好大喜功之人,聽了賈詡的一番誇讚之詞,頓時便飄然雲上,一邊嗬嗬笑著,一般擺擺手對賈詡說道:“先生謬讚了!公孫瓚雖然久鎮邊鄙,也略有些驅胡功績,但比之衛、霍二公,那還是小巫見大巫,不足掛齒啊!”
“明公有威震邊胡之實,而又不務虛名,可算是大漢中流砥柱啊!”賈詡笑著稱讚道。
“哈哈,文和先生此話可真是折煞我也!公孫瓚不敢邀功,但求為天子謹守國門,令諸胡不敢覬覦我大漢分毫!”
聽了公孫瓚的話,賈詡心裏已經樂開了話,沒想到自己剛挖好坑,公孫瓚就自己跳了下來。
公孫瓚被賈詡捧的飄飄然,一個不甚便著了賈詡的道,自己說完這句話立刻就反應過來了。可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堂堂幽州之主,總不能把說出的話收迴吧?於是隻好裝作若無其事。
賈詡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明公方才所言要為天子謹守國門,令諸胡臣服。賈詡今日來,正是挾大將軍之囑托,想請明公揮師西向,以續明公壯誌!”
“額,嗬嗬……文和先生遠道而來,車馬勞頓,且先讓公孫瓚略表地主之誼,為先生設宴接風洗塵!今日暫不談公事,強為歡飲如何?”公孫瓚岔開話題,沒有正麵迴答賈詡的話。
賈詡怎麽可能半途而廢。
“賈詡為朝廷奔命,受大將軍重托,不敢稱勞。但求早點得到明公答允,也好迴去複命。”
公孫瓚見繞不過去,心生一計,推說道:“大將軍之命,公孫瓚豈有不從之理。不過誠如方才文和先生所言,我幽州軍民與袁紹交戰多時,士卒疲鈍,民勞將頹,正是需要休整養息的時候。此時若是出兵,恐怕難見功效。此事不如暫且容緩幽州,待來日公孫瓚重整兵馬,再與大將軍合力如何?”
賈詡見此,緊追問道:“明公休整兵馬須時多久?”
“三秋便可!”公孫瓚答到,說出這個時間,其實是公孫瓚估算好的。有九個月的時間,想必鮮卑人和劉征早就勝負已定,那時候自己便可以處於主動的位置了。
賈詡是何等精明,聽說要九個月,當即明白公孫瓚心裏的小九九。自己已經將公孫瓚引到坑裏,怎麽會輕易放他出去?
賈詡於是正色說道:“賈詡並非一介腐儒,如今已是不惑之年,在軍旅中也算是蹉跎半生,明公如何將賈詡當三歲孩童?斷臂之傷,尚且隻需百日,士卒之勞,旬月便可無礙。明公既有報國之誌,又有鎮胡之威,豈能坐視鮮卑侵我漢土,戮我漢民?”
公孫瓚麵對賈詡的緊逼不舍,顯得有些驚慌失措,一個武將的心智口舌,又怎麽能夠比得上一個謀士的精明睿智?公孫瓚望向坐下眾人,期望眾人能夠出來解圍。
賈詡看出公孫瓚意圖,於是不等公孫瓚有所轉圜,接著說道:“大將軍希望明公出兵夾擊鮮卑,不單是為了大漢國威著想,也是為了明公自身著想啊!”
先是把公孫瓚捧上樓,然後是撤走梯子,脅之以名,令其無階可下。現在又對其曉之以利,陳說厲害,賈詡的套路玩的極溜,公孫瓚就像是被引入迷宮,不得脫身。
“文和先生說為我著想,此言何意?”公孫瓚見賈詡稍稍放鬆了對自己的逼問,於是接話問道。
賈詡解說道:“以大將軍之力雖不足以盡滅鮮卑,但是賴諸將之勇,士卒效命,三關之險,定能將鮮卑拒於雁門之外!而鮮卑人貪而無忍,暴而無親,若南下無功,定然會東向寇掠幽遼!此次鮮卑合兵十數萬,以大將軍之力尚且沒有把握勝之,明公以幽遼數郡之地,能獨拒否?”
劉征太了解賈詡的才能了!揣摩人心,察言觀色,分析時局,雖郭嘉亦不能過之!所以這次獨獨派了賈詡前往幽州。
言說之辭,無非動之以情,曉之以利,脅之以名,強之以威,挖坑設樓使人不得脫身。也隻是權宜之計,真正管用的無非名、利二字。
賈詡深諳其道,一開始便反客為主,將公孫瓚緊緊的牽在自己身後。公孫瓚貪名好勇,哪裏防備的了賈詡的設計,一朝入坑,身不由己,隻能隨著賈詡的指揮棒跳起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