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議封漢王
長安皇宮大殿,天子依例大會群臣,尚書令荀彧當眾宣讀軍報。文武百官齊頌天子之德,大將軍之功。
荀彧送來的軍報,劉協早早就看過了。小皇帝打心眼裏為這個哥哥高興,同時也更加想念這個哥哥了。
從董卓手裏活了下來後,在劉征的安撫和陳群的教導下,劉協心中的那份不安,漸漸好了許多。
大鴻臚馬日磾率先出列上奏道:“啟稟陛下!大將軍前有救駕洛陽之功,後有平亂長安之績,如今又又剿滅了牛輔,扶國勢於傾頹之間,揚漢威於四海之瀕,此功蓋千秋之跡,誠宜厚加封賞,以明君臣之道,以示功過之節。”
在陳群的調教下,天子劉協已經能夠有一些基本的朝堂應對了,見大鴻臚出來為大將軍請功,劉協自然高興,這當然也合劉協之意,他巴不得封賞劉征呢!
甚至就算是要把自己的皇位送給這個大哥,劉協也會同意的。不過劉征早就已經明確表示了沒有這種想法,而且特意令陳群輔導劉協為君之道,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代明君。
劉協稚氣未脫,但也謹記陳群的教誨,努力保持著自己的天子威嚴說道:“大鴻臚所言甚是!諸位愛卿以為該如何封賞大將軍呢?”
司徒王允出奏道:“臣以為,大將軍已然位居三公之上,爵列侯,無以複加。但請增其食邑,賞其金銀!”
從官職上,劉征是大將軍加九錫假節鉞,已經不可能再有更高的官位了。從爵位上來說,劉征已經是列侯中最高一級,以劉征的身份來說,也是最高了。所以王允無論出自私心公義,都隻能這麽說,太尉朱儁也對王允的提議表示讚同。
正當劉協準備按王允說的下詔時,一個聲音道:“啟稟陛下,臣有奏!”
百官們循聲望去,原來是太尉朱儁之子城門校尉朱符。
劉協於是問道:“愛卿請講!”
朱符望了望王允,想起昨日與王允的對話,於是說道:“王司徒說‘無以複加’,這話恐怕不對吧!”朱符高聲到。
荀彧、陳群聞言,心中很是吃驚。身為太尉的朱儁,卻是心生怒火。朱符當著天子百官的麵,對王允說出這樣的話,實在是有失體麵,也不合規矩。
朱符麵色坦然,既然昨日王允說自己已是老朽之人,那就沒必要事事顧及他的顏麵了,況且王允已經沒有什麽實權了,朱符無可忌憚。
王允見朱符如此,上前說道:“朱大人既然覺得我說的不對,那便請你說說看該如何封賞大將軍!”一個“請”字,王允特意加重了語氣。
朱符笑了笑,拱手對劉協說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大將軍乃皇室貴胄!世襲公侯。既能救聖駕於危難,又能除不臣於天下,誠宜更進一步!請立大將軍為漢中王!”
朱符此話一處,可謂是語驚四座。自漢武以來,力行推恩之令,原來的很多諸侯王,漸漸都已經被分化。雖然光武中興之後,也有分封諸王之事,但那大多是當朝天子同胞兄弟。除此之外,近百餘年來,未有因軍功而封王特例。當然,也是因為劉姓子孫裏麵基本也沒有什麽太傑出的人了。
朱符的封王之議,令王允、朱儁大驚失色。然而卻合了天子劉協的意,既然大哥哥不想當皇帝,那當王也可以啊!
正當眾人錯愕之際,司空種拂卻出列道:“臣以為,朱符所言在理!近年來大漢天下紛亂,宗廟淩毀,州郡不臣,正是因為帝胄喑弱,缺少能為陛下分憂的封疆之王!臣亦請陛下立大將軍為王!”
劉協見司空種拂也讚成,正要開口,司徒王允便厲聲說道:“百年以來,非天子胞親,未有王者!縱功勞再高,但位公卿,封萬戶而已!二人大人現在不思祖宗之法,卻要陛下封王,恐怕更有深意吧!”
王允已然看出朱符是個勢力之人,這次奏議封王,顯然是邀功於劉征,取寵於權貴。隻是沒想到,一貫和稀泥的司空種拂竟然跟朱符穿上了一條褲子。
按客觀事實來說,劉征雖然與劉協都是出自河間孝王之後,但畢竟並非胞親骨肉。像少帝劉辯和劉協都是漢靈帝的兒子,所以在少帝繼位後,劉協才能被立為陳留王。而劉征的身份就有點尷尬了,說不親,卻比其他劉姓子孫與天子劉協更親,但是卻也不是骨肉至親。
王允的否決本在朱符的意料之中,但是王允卻暗指朱符、種拂別有心思,這讓朱符很是不爽。
麵對王允的質疑,朱符為之一哂,絲毫不留情麵的說道:“司徒大人懷疑我與司空更有深意,那麽請問王司徒,當初你率文武百官奏請拜董卓為相父又是何深意!一介亂政之賊竟能被大人推上君父之位,大將軍為漢室剖肝泣血,緣何不能稱王?”
朱符這一下可真戳到了王允死穴!王允一時被朱符的話噎到氣血翻湧,麵紅耳赤。朱儁見朱符越來越過分,於是對朱符說道:“劣子怎敢在朝堂如此放肆!”
“太尉大人這話就不怎麽講理了!朝堂之上隻有君臣,哪來的父子!朱符大人也不過是做了一個臣子該進的本分罷了!”種拂出來截住朱儁的話道。
朱儁竟不能對。雖然當初王允是為了安撫董卓,才讓百官共請董卓進位相父,但畢竟非人臣所為,這始終是一個極大的汙點。王允隻能歎了口氣,兀自迴到座位坐下,不再言語。
百官見王允被朱符、種拂二人壓製,於是紛紛出列跪拜道:“臣等請立大將軍為王!”
百官的所作所為顯然也是為了與董卓相父之事撇清關係,當然其中一些人還有一些別的心思。劉備也在其列,大將軍進位為王,他不可能站在邊上不說話。
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陳群見狀,雖然心裏並不讚同大將軍封王,但是情勢所迫,二人出自大將軍麾下,總不能持反對意見吧?於是也隻好站在了百官行列。
大殿之上唯有太尉朱儁、司徒王允和朱儁次子黃門侍郎朱皓坐著沒動。
長安皇宮大殿,天子依例大會群臣,尚書令荀彧當眾宣讀軍報。文武百官齊頌天子之德,大將軍之功。
荀彧送來的軍報,劉協早早就看過了。小皇帝打心眼裏為這個哥哥高興,同時也更加想念這個哥哥了。
從董卓手裏活了下來後,在劉征的安撫和陳群的教導下,劉協心中的那份不安,漸漸好了許多。
大鴻臚馬日磾率先出列上奏道:“啟稟陛下!大將軍前有救駕洛陽之功,後有平亂長安之績,如今又又剿滅了牛輔,扶國勢於傾頹之間,揚漢威於四海之瀕,此功蓋千秋之跡,誠宜厚加封賞,以明君臣之道,以示功過之節。”
在陳群的調教下,天子劉協已經能夠有一些基本的朝堂應對了,見大鴻臚出來為大將軍請功,劉協自然高興,這當然也合劉協之意,他巴不得封賞劉征呢!
甚至就算是要把自己的皇位送給這個大哥,劉協也會同意的。不過劉征早就已經明確表示了沒有這種想法,而且特意令陳群輔導劉協為君之道,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代明君。
劉協稚氣未脫,但也謹記陳群的教誨,努力保持著自己的天子威嚴說道:“大鴻臚所言甚是!諸位愛卿以為該如何封賞大將軍呢?”
司徒王允出奏道:“臣以為,大將軍已然位居三公之上,爵列侯,無以複加。但請增其食邑,賞其金銀!”
從官職上,劉征是大將軍加九錫假節鉞,已經不可能再有更高的官位了。從爵位上來說,劉征已經是列侯中最高一級,以劉征的身份來說,也是最高了。所以王允無論出自私心公義,都隻能這麽說,太尉朱儁也對王允的提議表示讚同。
正當劉協準備按王允說的下詔時,一個聲音道:“啟稟陛下,臣有奏!”
百官們循聲望去,原來是太尉朱儁之子城門校尉朱符。
劉協於是問道:“愛卿請講!”
朱符望了望王允,想起昨日與王允的對話,於是說道:“王司徒說‘無以複加’,這話恐怕不對吧!”朱符高聲到。
荀彧、陳群聞言,心中很是吃驚。身為太尉的朱儁,卻是心生怒火。朱符當著天子百官的麵,對王允說出這樣的話,實在是有失體麵,也不合規矩。
朱符麵色坦然,既然昨日王允說自己已是老朽之人,那就沒必要事事顧及他的顏麵了,況且王允已經沒有什麽實權了,朱符無可忌憚。
王允見朱符如此,上前說道:“朱大人既然覺得我說的不對,那便請你說說看該如何封賞大將軍!”一個“請”字,王允特意加重了語氣。
朱符笑了笑,拱手對劉協說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大將軍乃皇室貴胄!世襲公侯。既能救聖駕於危難,又能除不臣於天下,誠宜更進一步!請立大將軍為漢中王!”
朱符此話一處,可謂是語驚四座。自漢武以來,力行推恩之令,原來的很多諸侯王,漸漸都已經被分化。雖然光武中興之後,也有分封諸王之事,但那大多是當朝天子同胞兄弟。除此之外,近百餘年來,未有因軍功而封王特例。當然,也是因為劉姓子孫裏麵基本也沒有什麽太傑出的人了。
朱符的封王之議,令王允、朱儁大驚失色。然而卻合了天子劉協的意,既然大哥哥不想當皇帝,那當王也可以啊!
正當眾人錯愕之際,司空種拂卻出列道:“臣以為,朱符所言在理!近年來大漢天下紛亂,宗廟淩毀,州郡不臣,正是因為帝胄喑弱,缺少能為陛下分憂的封疆之王!臣亦請陛下立大將軍為王!”
劉協見司空種拂也讚成,正要開口,司徒王允便厲聲說道:“百年以來,非天子胞親,未有王者!縱功勞再高,但位公卿,封萬戶而已!二人大人現在不思祖宗之法,卻要陛下封王,恐怕更有深意吧!”
王允已然看出朱符是個勢力之人,這次奏議封王,顯然是邀功於劉征,取寵於權貴。隻是沒想到,一貫和稀泥的司空種拂竟然跟朱符穿上了一條褲子。
按客觀事實來說,劉征雖然與劉協都是出自河間孝王之後,但畢竟並非胞親骨肉。像少帝劉辯和劉協都是漢靈帝的兒子,所以在少帝繼位後,劉協才能被立為陳留王。而劉征的身份就有點尷尬了,說不親,卻比其他劉姓子孫與天子劉協更親,但是卻也不是骨肉至親。
王允的否決本在朱符的意料之中,但是王允卻暗指朱符、種拂別有心思,這讓朱符很是不爽。
麵對王允的質疑,朱符為之一哂,絲毫不留情麵的說道:“司徒大人懷疑我與司空更有深意,那麽請問王司徒,當初你率文武百官奏請拜董卓為相父又是何深意!一介亂政之賊竟能被大人推上君父之位,大將軍為漢室剖肝泣血,緣何不能稱王?”
朱符這一下可真戳到了王允死穴!王允一時被朱符的話噎到氣血翻湧,麵紅耳赤。朱儁見朱符越來越過分,於是對朱符說道:“劣子怎敢在朝堂如此放肆!”
“太尉大人這話就不怎麽講理了!朝堂之上隻有君臣,哪來的父子!朱符大人也不過是做了一個臣子該進的本分罷了!”種拂出來截住朱儁的話道。
朱儁竟不能對。雖然當初王允是為了安撫董卓,才讓百官共請董卓進位相父,但畢竟非人臣所為,這始終是一個極大的汙點。王允隻能歎了口氣,兀自迴到座位坐下,不再言語。
百官見王允被朱符、種拂二人壓製,於是紛紛出列跪拜道:“臣等請立大將軍為王!”
百官的所作所為顯然也是為了與董卓相父之事撇清關係,當然其中一些人還有一些別的心思。劉備也在其列,大將軍進位為王,他不可能站在邊上不說話。
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陳群見狀,雖然心裏並不讚同大將軍封王,但是情勢所迫,二人出自大將軍麾下,總不能持反對意見吧?於是也隻好站在了百官行列。
大殿之上唯有太尉朱儁、司徒王允和朱儁次子黃門侍郎朱皓坐著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