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場所離駱天的公司有些遠了,倒是離謝明的別墅不遠,不過一公裏的路程,這地方,還是謝明推薦給駱天的,因為事情忙,去的次數也少,有些事情,有些地方,有些人,時間久了,感覺就會不一樣了。
慶幸的是,駱天一走進那個農家小院,一看到女主人開朗的笑容,心情大好,這裏,還是沒有變的,隻是現在葡萄架上沒有那麽綠了,已經過去最好的季節了,駱天雖然來的次數不多,可是女主人卻還記得他:“駱先生,你帶朋友來了。”
駱天不得不佩服這女主人的精明,一般看到自己帶著一名年輕女性,就會以為這是他的女朋友,可是女主人說的卻是朋友,可見她很謹慎,要不然就是看清兩人的關係了,駱天對女主人很有好感:“現在還可以調魚吧?”
“釣蝦也可以啊,這是我們新推出的項目,釣上來的蝦一會兒可以弄來吃 ,怎麽個弄會,你們說了算。”
剛才還有些沒精神的淩曉曉一聽說釣蝦,來了精神:“釣蝦?”
“對。”老板娘見淩曉曉有興趣,立刻取來釣蝦的工具給她看:“看,就是這個,我們有釣杆,還有網子,不同的蝦的大小用不同的釣具,我們有好幾個蝦池子呢,你們二位,是要用哪一種?”
“用釣杆吧。”駱天說道,帶著個女孩子,還是要斯文一 些。
現在在南方,釣蝦正是時興的娛樂活動,在瓷磚砌成的蝦池裏,放養著大大小小的羅仔蝦。釣蝦者一邊喝著飲料談天說地,一邊等候蝦子上鉤,其樂融融。釣蝦,相對要比釣魚容易得多。熟練的人一般一小時能釣一斤左右;初學者稍加練習,每小時也能有半斤左右的收獲。在釣蝦館裏,消費按時計算,包括租釣竿、買誘餌等所有費用。由於統一時段價格,客人釣多少就能收獲多少。廚師還會把客人釣的蝦烹製成風味小吃。
有得吃,有得玩,何樂而不為呢?
兩人在蝦池裏玩得不亦樂乎,剛才還心事重重的淩曉曉徹底放開來了,她雖然是第一次來,可是手法熟練,沒多大點功夫,就釣了半斤多,讓駱天連連咋舌,淩曉曉玩得盡興,突然想到,假如自己換一家公司,還能和老板像這樣地玩著嗎?她正拿著釣竿發呆,駱天池子底下有了發現。
蝦池裏有一個壺,樣子有些古樸,扔在蝦池底下,不像是不小心掉進去的,否則早碎了,駱天認為這是老板為了營造效果扔下去的,他歎了一口氣,居然把供春壺丟進蝦池裏,這老板真是該打!
駱天迴頭看看四下無人,今天不是周末或假期,客人並不多,這個時候來的人就更少了,現在隻有自己和淩曉曉,立刻玩心一起:“淩曉曉,我下去摸個東西,你幫我把著風。”
“我要下去摸蝦?”淩曉曉不太明白。
“等會你就知道了。”駱天挽起褲腿直接就下了池子裏,水有些涼,裏麵的蝦因為這突然的襲擊者亂了方寸,四下逃逸,駱天直接衝著那壺而去,把壺從泥沙裏拿了出來,又清洗了一下,這才上來拿給淩曉曉看:“這可是個寶貝。”
淩曉曉隻以為駱天哄她:“蝦池裏也有寶貝?”
駱天一本正經地說道:“如假包換的寶貝——供春壺。”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製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台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供春壺以銀杏樹癭作壺身花紋,造型別致,紫砂色。現藏北京曆史博物館。
這一把供春壺也巧了,也沒有蓋,隻有壺身,同為紫砂色,壺身作扁球形,泥質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駱天愛惜地抱在手上,心血來潮,把釣到的蝦倒了進去,想著一會兒問老板買這些蝦,正好連壺也一起帶走了。
駱天想好,自己覺得挺樂嗬,這一趟來得太劃算了,池子裏麵居然有一個供春壺,他有著自己的計劃,心情更加好了起來,沒有一會兒,老板娘朝這裏走過來,笑意盈盈地:“怎麽樣,兩位釣了多少了?”
“不到兩斤。”駱天指著裝蝦的供春壺:“我們今天還有事,這些蝦我們就帶走了,我看這壺裝蝦挺合適的,我買了,拿它來裝蝦迴去,怎麽樣?”
老板娘先是一愣,然後笑了一下,很精明的笑容:“我對客人很有印象,當時我聽說客人是幹什麽來的?對了,古玩鑒定師,能讓客人看中要帶走的壺肯定不簡單。”
駱天真有些驚到了,他知道這老板娘精明,可是能這麽快地想到這一點,這老板娘可真是經商的奇才了,不過駱天立刻指著地上的供春壺:“我們做古玩的,都知道古玩值不值錢有一樣最重要,那就是品相,品相就是指它的結構要完整,這壺少了一個蓋,價值就要打折不少了,當然了,這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壺是真的,否則,連價值有沒有都是另外的一迴事了。”
“哦。”老板娘吸了一口氣,剛才還以為有機會要發達了,沒成想,這缺個蓋,這壺就啥也不是了,這客人還要留住啊:“這一個破壺,有什麽好收錢的,就當是送的裝蝦的工具吧,駱先生要是覺得我們這裏好,下次記得再來。”
慶幸的是,駱天一走進那個農家小院,一看到女主人開朗的笑容,心情大好,這裏,還是沒有變的,隻是現在葡萄架上沒有那麽綠了,已經過去最好的季節了,駱天雖然來的次數不多,可是女主人卻還記得他:“駱先生,你帶朋友來了。”
駱天不得不佩服這女主人的精明,一般看到自己帶著一名年輕女性,就會以為這是他的女朋友,可是女主人說的卻是朋友,可見她很謹慎,要不然就是看清兩人的關係了,駱天對女主人很有好感:“現在還可以調魚吧?”
“釣蝦也可以啊,這是我們新推出的項目,釣上來的蝦一會兒可以弄來吃 ,怎麽個弄會,你們說了算。”
剛才還有些沒精神的淩曉曉一聽說釣蝦,來了精神:“釣蝦?”
“對。”老板娘見淩曉曉有興趣,立刻取來釣蝦的工具給她看:“看,就是這個,我們有釣杆,還有網子,不同的蝦的大小用不同的釣具,我們有好幾個蝦池子呢,你們二位,是要用哪一種?”
“用釣杆吧。”駱天說道,帶著個女孩子,還是要斯文一 些。
現在在南方,釣蝦正是時興的娛樂活動,在瓷磚砌成的蝦池裏,放養著大大小小的羅仔蝦。釣蝦者一邊喝著飲料談天說地,一邊等候蝦子上鉤,其樂融融。釣蝦,相對要比釣魚容易得多。熟練的人一般一小時能釣一斤左右;初學者稍加練習,每小時也能有半斤左右的收獲。在釣蝦館裏,消費按時計算,包括租釣竿、買誘餌等所有費用。由於統一時段價格,客人釣多少就能收獲多少。廚師還會把客人釣的蝦烹製成風味小吃。
有得吃,有得玩,何樂而不為呢?
兩人在蝦池裏玩得不亦樂乎,剛才還心事重重的淩曉曉徹底放開來了,她雖然是第一次來,可是手法熟練,沒多大點功夫,就釣了半斤多,讓駱天連連咋舌,淩曉曉玩得盡興,突然想到,假如自己換一家公司,還能和老板像這樣地玩著嗎?她正拿著釣竿發呆,駱天池子底下有了發現。
蝦池裏有一個壺,樣子有些古樸,扔在蝦池底下,不像是不小心掉進去的,否則早碎了,駱天認為這是老板為了營造效果扔下去的,他歎了一口氣,居然把供春壺丟進蝦池裏,這老板真是該打!
駱天迴頭看看四下無人,今天不是周末或假期,客人並不多,這個時候來的人就更少了,現在隻有自己和淩曉曉,立刻玩心一起:“淩曉曉,我下去摸個東西,你幫我把著風。”
“我要下去摸蝦?”淩曉曉不太明白。
“等會你就知道了。”駱天挽起褲腿直接就下了池子裏,水有些涼,裏麵的蝦因為這突然的襲擊者亂了方寸,四下逃逸,駱天直接衝著那壺而去,把壺從泥沙裏拿了出來,又清洗了一下,這才上來拿給淩曉曉看:“這可是個寶貝。”
淩曉曉隻以為駱天哄她:“蝦池裏也有寶貝?”
駱天一本正經地說道:“如假包換的寶貝——供春壺。”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製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台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供春壺以銀杏樹癭作壺身花紋,造型別致,紫砂色。現藏北京曆史博物館。
這一把供春壺也巧了,也沒有蓋,隻有壺身,同為紫砂色,壺身作扁球形,泥質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駱天愛惜地抱在手上,心血來潮,把釣到的蝦倒了進去,想著一會兒問老板買這些蝦,正好連壺也一起帶走了。
駱天想好,自己覺得挺樂嗬,這一趟來得太劃算了,池子裏麵居然有一個供春壺,他有著自己的計劃,心情更加好了起來,沒有一會兒,老板娘朝這裏走過來,笑意盈盈地:“怎麽樣,兩位釣了多少了?”
“不到兩斤。”駱天指著裝蝦的供春壺:“我們今天還有事,這些蝦我們就帶走了,我看這壺裝蝦挺合適的,我買了,拿它來裝蝦迴去,怎麽樣?”
老板娘先是一愣,然後笑了一下,很精明的笑容:“我對客人很有印象,當時我聽說客人是幹什麽來的?對了,古玩鑒定師,能讓客人看中要帶走的壺肯定不簡單。”
駱天真有些驚到了,他知道這老板娘精明,可是能這麽快地想到這一點,這老板娘可真是經商的奇才了,不過駱天立刻指著地上的供春壺:“我們做古玩的,都知道古玩值不值錢有一樣最重要,那就是品相,品相就是指它的結構要完整,這壺少了一個蓋,價值就要打折不少了,當然了,這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壺是真的,否則,連價值有沒有都是另外的一迴事了。”
“哦。”老板娘吸了一口氣,剛才還以為有機會要發達了,沒成想,這缺個蓋,這壺就啥也不是了,這客人還要留住啊:“這一個破壺,有什麽好收錢的,就當是送的裝蝦的工具吧,駱先生要是覺得我們這裏好,下次記得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