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宋青宛請客,大清早的,村裏頭不少婦人親自上門來幫忙,這宋家村都是認一個祖宗,說起來都是親,隻是出了五六代後就談不上什麽親了,但大家夥還是同一個姓。
哪家幹喜事,個個都會過來幫忙,你來我往,一場席宴幹得熱火朝天。
有不少婦人幫不上手,就在新屋裏頭四處轉悠,這裏看看,那裏看看,感歎道:“聽說這新屋的格局都是大丫決定的,葛山都沒有管的,沒想到大丫還挺有頭腦的,這屋裏頭寬實的,看看,正屋子這麽大就算了,東屋和西屋還這麽大的都是少見。”
“就你們兩人兒,住這麽大屋子做什麽。”
有婦人笑了起來,“看你說的什麽話,人家現在是小兩口,可是人家新婚夫婦,過上一兩年,家裏小蘿卜頭就出來了,到時這些屋子不就住滿了。”
不少婦人哄堂大笑,個個都打量起完顏玉,評頭是足,說他人長得高,長得又壯實,這麽有力氣,鐵定第一胎是個兒子。
那邊宋青宛跟村裏幾個婦人在廚房裏洗菜做飯,這廚房裏頭也是宋青宛親自設計的,以後多半就是她做飯了,廚房必然要幹淨整潔,還要寬敞,特別是要做席麵的時候,沒有兩三個灶口忙不完。
這不,她整了三個灶口,三個灶口還不稀奇的,她還製作了一個出煙筒,直接從屋頂出去。
這古代都是燒柴禾,要是沒有出煙筒,每次做飯,滿屋子的煙不說,人在裏頭捂著也難受。
有了這煙筒,底下三個灶口同時加柴,廚房裏頭的空氣還是清清爽爽的,家具也是幹幹淨淨的。
不少婦人看著一臉羨豔,在女人的眼中,有兩處最是喜歡,一是廚房,二是睡房。
廚房要寬敞,睡房要舒適。
這邊正在聊著廚房的擺設,那邊就有人跑幾個屋子裏頭細看,看到東西兩房裏各擺了一張寬大的圍子床,大家夥樂了,這兩人打算怎麽過日子呢,怎麽一口氣把幾個屋子裏的家具全置辦了,連床都置辦了兩處。
他們兩人都沒有什麽親戚了,男方家是,女方家也跟宋勇一家劃開了界限的,那這多餘的一個房留著作甚。
完顏玉在三爺的指揮下,跟著村裏人上各家各戶搬桌掎去了。
這村裏頭辦席麵,沒有誰能一口氣提供二十來桌的碗筷桌椅的,多是東家拚西家湊,大家夥都是這麽辦的,所以但凡借這東西,大家夥都異常的熱情,隻要事後不要打破人家的碗,損壞人家的桌凳,就沒有什麽問題。
這人一多事情就特別好辦,村裏幾個壯漢往村裏頭一走,扛兩趟,就把院子搬滿了,算下來有二十來桌了。
二十來桌在村裏頭是常有的事,隻是莊戶人家的做席麵也沒有什麽好招待的,一般一桌四個菜,一渾三素的搭配,再配個青菜湯,有錢一點的蒸個粗麵饅頭,沒錢的煮幾鍋豆飯,這席麵就這樣辦下去了。
村裏人過來賀喜,挎著個籃子,裏頭放的東西也有講究,親近一點的放幾個雞蛋,放幾升粗麵粉,普通的村裏人就裝幾升豆子,就這樣的過來了。
三爺派了自家大兒子給村裏頭安排座位,前麵幾桌的都是村裏頭的族老們、長輩們,接著之後的就沒有那麽多計較,要說計較,就是上遊的和下遊的區分。
宋青宛的家裏安置在上遊,那麽上遊的村裏人就會坐在前頭,後頭是下遊的村裏人。
廚房裏三個灶火,兩個灶火上上了蒸籠。
宋青宛今天大展身手,做了一個蓮藕粉蒸肉,半肥半瘦的肉鹵上調料醬汁,再裹上一層粉,扣在蓮藕上。
八層的新蒸籠,一層一層的粉蒸肉,看得幫忙的幾位婦流了口水,這葛山果然厲害,上山獵到一頭野豬,大家夥都有口福了。
接著做了紅燒肉,那香味出來的,醬汁油亮的肉夾起來,幾位婦人齊齊咽了口口水。
宋青宛大清早的過來點了豆腐,她做的豆腐比較硬爽,村裏的婦人看她把腰頭肉煸出油來,留著半幹的肉又用碗裝了出來。
接著往鍋裏倒了半鍋油,開始油炸水豆腐,看得村裏頭的婦人傻了眼,還真會吃,用這麽多油來做。
宋青宛今個兒的確豪了一點,想起自己自由了,有了新房子了,以後自己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還能自己賺到銀子了,心裏頭就高興的不行,也就不計較。
煸出來的肉用薑蒜一炒,那香味兒飄出院子外去了。
院子外正在忙活的年青人,聞到這味兒,越發的使勁,腿腳也麻利,這一頓席麵恐怕是村裏頭辦的最豐富的,就是村裏頭的那幾個地主也不見得這麽舍得,辦起席麵來比莊戶人家還摳。
廚房裏的婦人幫著揉麵的,有婦人道:“剩下的油用油缸子裝起來,你們小兩口剛成家,還不太會過日子,這油可精貴著呢。”
宋青宛看了一眼,說這話的是趕車的宋大山的媳婦伍氏,伍氏一臉的風霜,看著她這麽大手大腳的,很是不舍。
宋青宛點頭,接著從架子上拿下來一個油缸子交到伍氏手中。
伍氏自靠奮勇的幫宋青宛把鍋裏的油裝進油缸子裏頭。
轉眼六個菜出爐了,三個渾,是粉蒸粉、紅燒肉、還有薑蒜炒肉,三個素,就是油煎豆腐、炒冬瓜、空心菜。
菜都擺在灶台一角,這兒是第三個灶台延伸出來的,有一張八仙桌的大小,煙筒從這兒過,正好可以溫住菜,到冬天做飯的時候,就可以防菜涼了。
又有婦人感歎她想得周到,不少人說,等家裏頭有銀子了,也非要建一個這樣的廚房去。
終於等到最後的饅頭出爐了,外頭院子裏的村裏人早已經按座位坐好。
前麵四桌村裏頭的長輩,都是村裏頭的族老們,坐在那兒聞著廚房裏頭傳來的香味兒,老人家咽了口水,同三爺說道:“這葛山真是有能耐,轉眼都建了這麽大一個房子出來。”
三爺一臉笑容,他就沒有看錯過人,“葛山這人力氣大,上次我派村裏人去山頭尋了,真的有一頭老虎是從懸上摔下來摔死的,大家夥都不敢相信,但宋明看了的,葛山腰間受的傷就是虎爪子的傷口。”
“是啊,咱們村裏的年青人就沒有誰有葛山這麽厲害的,你看今個兒搬那些桌椅,他一個人頂兩個人,比誰都走得快。”
三爺點頭。
正好在這時,院門口來了一夥人,院子裏個個圍著桌子等著上菜,倒沒有人注意到這邊。
宋勇帶著一家人悄悄的來到最後桌坐下,那邊三爺的大兒子宋誌平看到桌尾的這一桌,立即來到這兒,“不知你們的賀喜禮物在哪兒,我正好給葛山兄弟記一下,大家都是村裏的族人,有來有往,以後葛山兄弟也好還了你們這個情。”
宋誌平把宋勇一家當作普通村人了。
哪家幹喜事,個個都會過來幫忙,你來我往,一場席宴幹得熱火朝天。
有不少婦人幫不上手,就在新屋裏頭四處轉悠,這裏看看,那裏看看,感歎道:“聽說這新屋的格局都是大丫決定的,葛山都沒有管的,沒想到大丫還挺有頭腦的,這屋裏頭寬實的,看看,正屋子這麽大就算了,東屋和西屋還這麽大的都是少見。”
“就你們兩人兒,住這麽大屋子做什麽。”
有婦人笑了起來,“看你說的什麽話,人家現在是小兩口,可是人家新婚夫婦,過上一兩年,家裏小蘿卜頭就出來了,到時這些屋子不就住滿了。”
不少婦人哄堂大笑,個個都打量起完顏玉,評頭是足,說他人長得高,長得又壯實,這麽有力氣,鐵定第一胎是個兒子。
那邊宋青宛跟村裏幾個婦人在廚房裏洗菜做飯,這廚房裏頭也是宋青宛親自設計的,以後多半就是她做飯了,廚房必然要幹淨整潔,還要寬敞,特別是要做席麵的時候,沒有兩三個灶口忙不完。
這不,她整了三個灶口,三個灶口還不稀奇的,她還製作了一個出煙筒,直接從屋頂出去。
這古代都是燒柴禾,要是沒有出煙筒,每次做飯,滿屋子的煙不說,人在裏頭捂著也難受。
有了這煙筒,底下三個灶口同時加柴,廚房裏頭的空氣還是清清爽爽的,家具也是幹幹淨淨的。
不少婦人看著一臉羨豔,在女人的眼中,有兩處最是喜歡,一是廚房,二是睡房。
廚房要寬敞,睡房要舒適。
這邊正在聊著廚房的擺設,那邊就有人跑幾個屋子裏頭細看,看到東西兩房裏各擺了一張寬大的圍子床,大家夥樂了,這兩人打算怎麽過日子呢,怎麽一口氣把幾個屋子裏的家具全置辦了,連床都置辦了兩處。
他們兩人都沒有什麽親戚了,男方家是,女方家也跟宋勇一家劃開了界限的,那這多餘的一個房留著作甚。
完顏玉在三爺的指揮下,跟著村裏人上各家各戶搬桌掎去了。
這村裏頭辦席麵,沒有誰能一口氣提供二十來桌的碗筷桌椅的,多是東家拚西家湊,大家夥都是這麽辦的,所以但凡借這東西,大家夥都異常的熱情,隻要事後不要打破人家的碗,損壞人家的桌凳,就沒有什麽問題。
這人一多事情就特別好辦,村裏幾個壯漢往村裏頭一走,扛兩趟,就把院子搬滿了,算下來有二十來桌了。
二十來桌在村裏頭是常有的事,隻是莊戶人家的做席麵也沒有什麽好招待的,一般一桌四個菜,一渾三素的搭配,再配個青菜湯,有錢一點的蒸個粗麵饅頭,沒錢的煮幾鍋豆飯,這席麵就這樣辦下去了。
村裏人過來賀喜,挎著個籃子,裏頭放的東西也有講究,親近一點的放幾個雞蛋,放幾升粗麵粉,普通的村裏人就裝幾升豆子,就這樣的過來了。
三爺派了自家大兒子給村裏頭安排座位,前麵幾桌的都是村裏頭的族老們、長輩們,接著之後的就沒有那麽多計較,要說計較,就是上遊的和下遊的區分。
宋青宛的家裏安置在上遊,那麽上遊的村裏人就會坐在前頭,後頭是下遊的村裏人。
廚房裏三個灶火,兩個灶火上上了蒸籠。
宋青宛今天大展身手,做了一個蓮藕粉蒸肉,半肥半瘦的肉鹵上調料醬汁,再裹上一層粉,扣在蓮藕上。
八層的新蒸籠,一層一層的粉蒸肉,看得幫忙的幾位婦流了口水,這葛山果然厲害,上山獵到一頭野豬,大家夥都有口福了。
接著做了紅燒肉,那香味出來的,醬汁油亮的肉夾起來,幾位婦人齊齊咽了口口水。
宋青宛大清早的過來點了豆腐,她做的豆腐比較硬爽,村裏的婦人看她把腰頭肉煸出油來,留著半幹的肉又用碗裝了出來。
接著往鍋裏倒了半鍋油,開始油炸水豆腐,看得村裏頭的婦人傻了眼,還真會吃,用這麽多油來做。
宋青宛今個兒的確豪了一點,想起自己自由了,有了新房子了,以後自己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還能自己賺到銀子了,心裏頭就高興的不行,也就不計較。
煸出來的肉用薑蒜一炒,那香味兒飄出院子外去了。
院子外正在忙活的年青人,聞到這味兒,越發的使勁,腿腳也麻利,這一頓席麵恐怕是村裏頭辦的最豐富的,就是村裏頭的那幾個地主也不見得這麽舍得,辦起席麵來比莊戶人家還摳。
廚房裏的婦人幫著揉麵的,有婦人道:“剩下的油用油缸子裝起來,你們小兩口剛成家,還不太會過日子,這油可精貴著呢。”
宋青宛看了一眼,說這話的是趕車的宋大山的媳婦伍氏,伍氏一臉的風霜,看著她這麽大手大腳的,很是不舍。
宋青宛點頭,接著從架子上拿下來一個油缸子交到伍氏手中。
伍氏自靠奮勇的幫宋青宛把鍋裏的油裝進油缸子裏頭。
轉眼六個菜出爐了,三個渾,是粉蒸粉、紅燒肉、還有薑蒜炒肉,三個素,就是油煎豆腐、炒冬瓜、空心菜。
菜都擺在灶台一角,這兒是第三個灶台延伸出來的,有一張八仙桌的大小,煙筒從這兒過,正好可以溫住菜,到冬天做飯的時候,就可以防菜涼了。
又有婦人感歎她想得周到,不少人說,等家裏頭有銀子了,也非要建一個這樣的廚房去。
終於等到最後的饅頭出爐了,外頭院子裏的村裏人早已經按座位坐好。
前麵四桌村裏頭的長輩,都是村裏頭的族老們,坐在那兒聞著廚房裏頭傳來的香味兒,老人家咽了口水,同三爺說道:“這葛山真是有能耐,轉眼都建了這麽大一個房子出來。”
三爺一臉笑容,他就沒有看錯過人,“葛山這人力氣大,上次我派村裏人去山頭尋了,真的有一頭老虎是從懸上摔下來摔死的,大家夥都不敢相信,但宋明看了的,葛山腰間受的傷就是虎爪子的傷口。”
“是啊,咱們村裏的年青人就沒有誰有葛山這麽厲害的,你看今個兒搬那些桌椅,他一個人頂兩個人,比誰都走得快。”
三爺點頭。
正好在這時,院門口來了一夥人,院子裏個個圍著桌子等著上菜,倒沒有人注意到這邊。
宋勇帶著一家人悄悄的來到最後桌坐下,那邊三爺的大兒子宋誌平看到桌尾的這一桌,立即來到這兒,“不知你們的賀喜禮物在哪兒,我正好給葛山兄弟記一下,大家都是村裏的族人,有來有往,以後葛山兄弟也好還了你們這個情。”
宋誌平把宋勇一家當作普通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