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辛夷塢》
辛夷,這種能溯源到《楚辭》中的芬芳花朵,在今天,我們已經習慣稱唿它為——玉蘭。
玉蘭,玉蘭,這名字,說家常,也家常,說雲端,也雲端。就好似有詩人愛極了它,便當它是情人,可以掏心窩子地往死裏愛,於是它是他心尖尖上的詩意,淌著蜜的親昵。亦有人嫌它俗氣,開得太過沒心沒肺,隻管自顧自地往白裏開,往碎裏開,一點保留都沒有,最後啪的一聲掉到地上,像一團邋遢的白手帕,真是討人厭。
我是喜歡玉蘭的。
每年的早春,白玉蘭如約開在枝頭,像一樹安靜的雛鴿,風稍微大一些,都會擔心它們振翅飛了去。若有了困意,就在玉蘭樹的錯落光影下睡上一覺,頭頂的春陽像子宮一樣溫暖,一不小心,就會把身體蜷成嬰孩的現狀。那樣的花香,幸福得令人微微惆悵,劈裏啪啦砸下來,唉,各路感官都被恣意地寵壞了。
落花時節,大片的花瓣掉在地上,像斷了柄的瓷勺子,裏麵窩著的陽光或雨水,會斷續的路過螞蟻。又像一隻手,看著是豐腴可人的,朝你做了個小瓢狀,卻又在春風裏無故生了一手凍瘡。撿在手裏,用指甲在瓣上一下一下掐字,都是一筆一筆的小半月型。寫花花草草由人戀,或落花時節不逢君……才隻是一晌,那字就變成了啞啞的暗黃色,有了無盡的陳舊之感,看在眼裏,分外的惹人憂傷。
但是,任憑世人賦予玉蘭怎樣的感情,它仍然是一年又一年的春來抽枝,一年又一年的綻放凋零。花木依舊,老去的。永遠隻是時間,與不絕的思慕。
隻是不曉得,那輞川裏的玉蘭樹,可曾依舊?
辛夷塢。正是唐朝詩人王維輞川別境中的一處小景。看這名字,就美得驚人,茵茵的,散發著草木幽香,便直想順著這辛夷塢的寂寂落花。去遠遠地,望一眼那輞川。
據記,輞川就在那暖玉生煙的陝西藍田境內。那裏青山莽莽,白雲悠悠,有良田百頃,奇花野藤遍布山穀,瀑布溪澗隨處可遇,是秦嶺北麓一條風景秀美的川道。古時候,川水自堯關口流出後,要蜿蜒流入灞河。川水流過川內的欹湖,兩岸山間也有幾條小河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漣漪迴環,好像車輛形狀,因此得名輞川。
名字也是好名,竟與忘川諧音。什麽煩憂,什麽塵世,什麽歲月,是皆可相忘的了。
一開始。輞川還不是王維的輞川。
“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開元二十九年,王維四十歲左右。買下了宋之問的輞川別館,前後居住了將近十四年。宋之問因作得一手好詩,成為了武則天身邊的紅人,並飛黃騰達,一朝封侯,於是在藍田風風光光地修建了此座輞川山莊。賦詩有:“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考室先依地,為農且用天。輞川朝伐木,藍水暮澆田。獨與秦山老,相歡春酒前。”至於最後為何要轉讓給王維,並無史料相記。但輞川到了王維手上,可謂相得益彰,真正的應風應水應景應心了起來,那一川如玉的風月,孜然沁入王維的情致,猶似得了詩意畫意禪意的精髓,出落得愈發絕世出塵。
然後,輞川因王維,亦因王維的《輞川圖》與二十首描述川內景點的小詩名揚天下。《輞川圖》如今雖已無存,但後人臨寫不少,對於畫中景色,凡觀者皆心馳神往,千餘年來,一直是文人士族的精神之所向。
相傳圖中景色宛若仙境,有林木蒼鬱,溪流潺湲,峰巒聳翠,秋冬春夏,變幻莫測,陰晴雪雨,空濛迷茫,整個畫卷雲飛水動,意境淡泊,悠然塵外。將辛夷塢、漆園、椒園、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裏館二十景全部收納其中,配以絕句,詩畫可交映,可獨立,畫入詩,詩如畫,非常奇幻,妙不可言。
王維這一首寫玉蘭的小詩,描繪的就是辛夷塢的風光。
應是紫玉蘭吧。紫玉蘭開花之時,形似出水芙蓉,紫苞紅焰,傲立枝末,正是“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的景色。可以想象,那麽清靜又生動的春天,那麽盛大又寂寞的花事,在空曠的幽穀中發生了又發生,鼓蕩的小南風噝噝掠過人間,掠過山澗,枝頭的花朵,紛紛開放,紛紛飄落。
美嗎?美得有些傷感。
宋人方迴認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歎不可窮之妙。言下之意,恰與人所說的有寄慨,透露作者內心苦悶暗合。王維寫輞川詩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台,朝政就日趨黑暗,社會矛盾已顯尖銳。彼時王維雖亦仕亦隱,但依然心關朝政,加之他又傾向於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朝廷不滿卻又無能為力,縱然他禪心禮佛,沉靜曠達,可寫下的詩作,難免還是帶有現實情感中的痕跡。或悲戚,或苦悶,或傷感,譬如《孟城坳》中的“來者複為誰,空悲昔人有”,《漆園》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又譬如,這首《辛夷塢》中的“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詩藪》中亦雲:王摩詰所作《辛夷塢》,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其實我更喜歡後者的說法,雖然兩者並不十分矛盾。我的腦海中常浮現書上所說的王維,是怎樣的妙年潔白,風姿鬱美,懷抱琵琶在山穀中幽幽彈唱,俊逸得似一支辛夷。或許,還是那“身世兩忘,萬念皆寂”八個字蠱惑了我,在我心裏,並不希望王維輞川中的風月沾染上一星半點的政治。我希望的是,辛夷的開,辛夷的落,美麗或感傷,都是原始的力道,原始的氣味,像輞川的山水一樣,身世兩忘,隻為開落。
到了宋代,便有辛夷如雪,紛紛的開,紛紛的落,一直落到了王安石的柘岡中。
烏塘渺渺綠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攜。
試問春風何處好?辛夷如雪柘岡西。
這是王安石的《烏塘》詩。寫的是柘岡的辛夷,白色的玉蘭。
我亦挑剔,查有關玉蘭的詩作,竟隻有王維的《辛夷塢》與王安石的這首《烏塘》最是合我的氣息。其餘將玉蘭比作“肌膚凝雪、羽衣仙女”之類的,怎樣喬裝精致,看來都是一個俗,皆入不得我的眼。這首《烏塘》,最美莫過“辛夷如雪柘岡西”,我讀了,像當年讀到西川的那句“三十裏外更白亮的月亮漲滿了頭顱”一樣,喜歡得欲罷不能,也悲傷得欲罷不能。
我被濃烈的鄉愁襲擊了。
柘岡在江西臨川,是有名的才子之鄉,也是王安石的生養之地。王安石自幼好讀書,性情聰慧,一生多在外為官,以及後來官至宰相,為朝廷改革極盡心力,卻極少迴故鄉。他對故鄉有深厚的感情,連名號也稱臨川先生,文集稱臨川集。臨川,柘岡,一直被他心心念念,亦一度被他寫在了詩作當中。然而文字依然承載不了他山川日月一般的鄉愁,對此,他始終耿耿於懷,眷戀情深。“投老光陰非複苦,當時風月故依然”,可是,直到晚年鬱然病逝,他還是沒能實現“早晚重來此地遊”的宿願。
那柘岡紛紛如雪的玉蘭,又可曾依舊?
燈下,我在看一卷於非闇的《玉蘭黃鸝》圖。於老落有款識:倉庚耀羽,玉樹臨風。一小片天空因了木蘭花枝的襯托顯得格外明淨,是那種特別寧和的石青。花鳥和鳴,襟懷夷曠,一朵一朵的白玉蘭盛開,沒有一點鋒芒。
有人說,玉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寧靜,會讓人沉浸到離靈魂更近的地方。
我將視線停留在這幅圖裏。於是我看見玉蘭開出的紛紛白色裏,有了鄉愁的弧度,羽翼豐滿。一夜輾轉後,遙遠的東方將捧出一抹魚肚白,那麽遠,又那麽近,如同,觸摸輞川的風月。
附
玉蘭花語:單純、清麗、典雅高貴,純真自然、真摯的愛。(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辛夷塢》
辛夷,這種能溯源到《楚辭》中的芬芳花朵,在今天,我們已經習慣稱唿它為——玉蘭。
玉蘭,玉蘭,這名字,說家常,也家常,說雲端,也雲端。就好似有詩人愛極了它,便當它是情人,可以掏心窩子地往死裏愛,於是它是他心尖尖上的詩意,淌著蜜的親昵。亦有人嫌它俗氣,開得太過沒心沒肺,隻管自顧自地往白裏開,往碎裏開,一點保留都沒有,最後啪的一聲掉到地上,像一團邋遢的白手帕,真是討人厭。
我是喜歡玉蘭的。
每年的早春,白玉蘭如約開在枝頭,像一樹安靜的雛鴿,風稍微大一些,都會擔心它們振翅飛了去。若有了困意,就在玉蘭樹的錯落光影下睡上一覺,頭頂的春陽像子宮一樣溫暖,一不小心,就會把身體蜷成嬰孩的現狀。那樣的花香,幸福得令人微微惆悵,劈裏啪啦砸下來,唉,各路感官都被恣意地寵壞了。
落花時節,大片的花瓣掉在地上,像斷了柄的瓷勺子,裏麵窩著的陽光或雨水,會斷續的路過螞蟻。又像一隻手,看著是豐腴可人的,朝你做了個小瓢狀,卻又在春風裏無故生了一手凍瘡。撿在手裏,用指甲在瓣上一下一下掐字,都是一筆一筆的小半月型。寫花花草草由人戀,或落花時節不逢君……才隻是一晌,那字就變成了啞啞的暗黃色,有了無盡的陳舊之感,看在眼裏,分外的惹人憂傷。
但是,任憑世人賦予玉蘭怎樣的感情,它仍然是一年又一年的春來抽枝,一年又一年的綻放凋零。花木依舊,老去的。永遠隻是時間,與不絕的思慕。
隻是不曉得,那輞川裏的玉蘭樹,可曾依舊?
辛夷塢。正是唐朝詩人王維輞川別境中的一處小景。看這名字,就美得驚人,茵茵的,散發著草木幽香,便直想順著這辛夷塢的寂寂落花。去遠遠地,望一眼那輞川。
據記,輞川就在那暖玉生煙的陝西藍田境內。那裏青山莽莽,白雲悠悠,有良田百頃,奇花野藤遍布山穀,瀑布溪澗隨處可遇,是秦嶺北麓一條風景秀美的川道。古時候,川水自堯關口流出後,要蜿蜒流入灞河。川水流過川內的欹湖,兩岸山間也有幾條小河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漣漪迴環,好像車輛形狀,因此得名輞川。
名字也是好名,竟與忘川諧音。什麽煩憂,什麽塵世,什麽歲月,是皆可相忘的了。
一開始。輞川還不是王維的輞川。
“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開元二十九年,王維四十歲左右。買下了宋之問的輞川別館,前後居住了將近十四年。宋之問因作得一手好詩,成為了武則天身邊的紅人,並飛黃騰達,一朝封侯,於是在藍田風風光光地修建了此座輞川山莊。賦詩有:“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考室先依地,為農且用天。輞川朝伐木,藍水暮澆田。獨與秦山老,相歡春酒前。”至於最後為何要轉讓給王維,並無史料相記。但輞川到了王維手上,可謂相得益彰,真正的應風應水應景應心了起來,那一川如玉的風月,孜然沁入王維的情致,猶似得了詩意畫意禪意的精髓,出落得愈發絕世出塵。
然後,輞川因王維,亦因王維的《輞川圖》與二十首描述川內景點的小詩名揚天下。《輞川圖》如今雖已無存,但後人臨寫不少,對於畫中景色,凡觀者皆心馳神往,千餘年來,一直是文人士族的精神之所向。
相傳圖中景色宛若仙境,有林木蒼鬱,溪流潺湲,峰巒聳翠,秋冬春夏,變幻莫測,陰晴雪雨,空濛迷茫,整個畫卷雲飛水動,意境淡泊,悠然塵外。將辛夷塢、漆園、椒園、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裏館二十景全部收納其中,配以絕句,詩畫可交映,可獨立,畫入詩,詩如畫,非常奇幻,妙不可言。
王維這一首寫玉蘭的小詩,描繪的就是辛夷塢的風光。
應是紫玉蘭吧。紫玉蘭開花之時,形似出水芙蓉,紫苞紅焰,傲立枝末,正是“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的景色。可以想象,那麽清靜又生動的春天,那麽盛大又寂寞的花事,在空曠的幽穀中發生了又發生,鼓蕩的小南風噝噝掠過人間,掠過山澗,枝頭的花朵,紛紛開放,紛紛飄落。
美嗎?美得有些傷感。
宋人方迴認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歎不可窮之妙。言下之意,恰與人所說的有寄慨,透露作者內心苦悶暗合。王維寫輞川詩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台,朝政就日趨黑暗,社會矛盾已顯尖銳。彼時王維雖亦仕亦隱,但依然心關朝政,加之他又傾向於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朝廷不滿卻又無能為力,縱然他禪心禮佛,沉靜曠達,可寫下的詩作,難免還是帶有現實情感中的痕跡。或悲戚,或苦悶,或傷感,譬如《孟城坳》中的“來者複為誰,空悲昔人有”,《漆園》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又譬如,這首《辛夷塢》中的“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詩藪》中亦雲:王摩詰所作《辛夷塢》,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其實我更喜歡後者的說法,雖然兩者並不十分矛盾。我的腦海中常浮現書上所說的王維,是怎樣的妙年潔白,風姿鬱美,懷抱琵琶在山穀中幽幽彈唱,俊逸得似一支辛夷。或許,還是那“身世兩忘,萬念皆寂”八個字蠱惑了我,在我心裏,並不希望王維輞川中的風月沾染上一星半點的政治。我希望的是,辛夷的開,辛夷的落,美麗或感傷,都是原始的力道,原始的氣味,像輞川的山水一樣,身世兩忘,隻為開落。
到了宋代,便有辛夷如雪,紛紛的開,紛紛的落,一直落到了王安石的柘岡中。
烏塘渺渺綠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攜。
試問春風何處好?辛夷如雪柘岡西。
這是王安石的《烏塘》詩。寫的是柘岡的辛夷,白色的玉蘭。
我亦挑剔,查有關玉蘭的詩作,竟隻有王維的《辛夷塢》與王安石的這首《烏塘》最是合我的氣息。其餘將玉蘭比作“肌膚凝雪、羽衣仙女”之類的,怎樣喬裝精致,看來都是一個俗,皆入不得我的眼。這首《烏塘》,最美莫過“辛夷如雪柘岡西”,我讀了,像當年讀到西川的那句“三十裏外更白亮的月亮漲滿了頭顱”一樣,喜歡得欲罷不能,也悲傷得欲罷不能。
我被濃烈的鄉愁襲擊了。
柘岡在江西臨川,是有名的才子之鄉,也是王安石的生養之地。王安石自幼好讀書,性情聰慧,一生多在外為官,以及後來官至宰相,為朝廷改革極盡心力,卻極少迴故鄉。他對故鄉有深厚的感情,連名號也稱臨川先生,文集稱臨川集。臨川,柘岡,一直被他心心念念,亦一度被他寫在了詩作當中。然而文字依然承載不了他山川日月一般的鄉愁,對此,他始終耿耿於懷,眷戀情深。“投老光陰非複苦,當時風月故依然”,可是,直到晚年鬱然病逝,他還是沒能實現“早晚重來此地遊”的宿願。
那柘岡紛紛如雪的玉蘭,又可曾依舊?
燈下,我在看一卷於非闇的《玉蘭黃鸝》圖。於老落有款識:倉庚耀羽,玉樹臨風。一小片天空因了木蘭花枝的襯托顯得格外明淨,是那種特別寧和的石青。花鳥和鳴,襟懷夷曠,一朵一朵的白玉蘭盛開,沒有一點鋒芒。
有人說,玉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寧靜,會讓人沉浸到離靈魂更近的地方。
我將視線停留在這幅圖裏。於是我看見玉蘭開出的紛紛白色裏,有了鄉愁的弧度,羽翼豐滿。一夜輾轉後,遙遠的東方將捧出一抹魚肚白,那麽遠,又那麽近,如同,觸摸輞川的風月。
附
玉蘭花語:單純、清麗、典雅高貴,純真自然、真摯的愛。(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