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金陵,司徒府。
深夜,大雨滂沱。
書房中一團漆黑,風燭殘年的陸康在黑暗中枯坐了兩個時辰,不言不語,猶如老僧入定般一動不動,不許任何人打擾自己。
仔細迴憶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直到陸康、陸徳兩兄弟迴來之前,陸康並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什麽。
“但這倆兄弟迴來之後,老夫就沉不住氣了啊,怎麽會犯了糊塗呢?”枯坐了兩個時辰之後,陸康終於發出了一聲追悔莫及的歎息。
半個月之前,陸否從交州帶迴天子駕崩的消息,陸康雖然悲痛萬分,但卻沒有亂了方寸。先是召集顧命大臣共商對策,然後派出孟珙、狄仁傑、顧雍三位大臣趕往交州刺探虛實,調查事情的真偽。
這段時間之內,陸康表現的老成持重,盡職盡責,並嚴詞拒絕了武如意企圖扶持兒子劉治登基的非分之想,盡了一個顧命大臣該盡的責任;不管劉辯的駕崩是真是假,天下任何人也找不到指責陸康的借口。
隻是,局勢隨後的發展讓陸康有些始料未及,甚至是方寸大亂。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六位顧命大臣在陸家召開夜宴的第二天,各種流言蜚語便甚囂塵上,在金陵的街頭巷尾傳得沸沸揚揚。甚至被李唐的斥候捕捉到,並經過設在民間的秘密諜報站中轉,飛鴿傳書到了高麗半島,才造成了李世民大舉入侵青州。
有人說天子駕崩的消息是假,真正的事實是劉辯以自己為魚餌引誘蒙恬入圍。有人說劉辯千真萬確中了蒙恬的埋伏,被射死在雲開山腳下,前線將領為了安撫軍心所以才隱瞞不報。還有人說穆桂英企圖扶持兒子廬江王劉禦繼位,所以才勾結前線將領,許以高官厚祿,秘不發喪。
對於這些謠言,陸康還能沉得住氣,因為這些傳聞與他以及陸家沒有什麽關係。風馬牛不相及。但由此衍生出來的另外一種傳言卻讓陸康如坐針氈,坐立難安。
在市井街坊中盛傳,陸康召集其他幾位顧命大臣密謀奪權,準備廢除太子劉齊。冊立廬江王劉禦為帝。並且將何太後軟禁,把何珅下獄,沒有召何珅參加夜宴就是最直接的證明。而且這種傳言傳得最兇,言之鑿鑿,有鼻子有眼。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老夫先後侍奉三朝帝王,從一介縣衙小吏做到現在的百官之首,大漢待我陸康恩重如山,豈會在這風燭殘年橫生不臣之心?”六七天之前,陸康初次聽到這種傳聞的時候氣的在風中顫抖。
陸康這一生最重視名譽,沒想到在苟延殘喘之際卻與奸臣扯上了聯係,這是陸康死也不能接受的。
盡管陸家的頭麵人物紛紛來安慰陸康,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理會世間的流言蜚語?但陸康卻是氣的食不知味,寢不遑安,連續幾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陸康手撫花白的胡須,顫巍巍的對陸駿、陸儁、陸舒、陸績等陸家的人垂淚道:“要說老夫藏有私心,欲行奸佞之舉,我死不瞑目!唯一藏私之處,不過是想把如意立為太後,也算是我這叔祖父臨死之前為如意盡的一些綿薄之力,但如果說我陸家欲廢除太子。效仿呂氏,實在是天大的冤枉!”
“古往今來,像叔父這樣高風亮節之人並不多見,叔父心中坦蕩。不必理會那些流言蜚語。”武如意的養父陸駿安慰陸康道。
陸康的長子陸儁也拱手道:“兄長所言極是,縱觀整個乾陽宮,除了如意誰有資格擔任太後?上官婉兒麽?一個連崽都不曾下過的美人,距離皇後之位差了十萬八千裏,她何德何能擔任太後?”
武如意的叔父陸舒撫須道:“上官婉兒乃是何太後安置的親信,斷不可讓上官婉兒做了太後。我想天下人都不會忘記何氏的前科。若是讓上官婉兒做了太後,何氏做了太皇太後,說不定他們會趁著太子年幼,重演何氏專權的一幕。”
聽了幾個晚輩的勸諫,陸康麵色凝重的道:“聽你們這麽一分析,老夫倒是安心了許多。看來無論於公於私,老夫都必須要把如意推上太後之位,絕不能讓何氏專權的一幕重現。”
關於劉辯是否駕崩的消息這幾天傳得沸沸揚揚,金陵人盡皆知,捂也捂不住,諸位顧命大臣幹脆拿出來在太極殿共商對策。
何珅當朝質問陸康:“陛下共設置了七位顧命大臣,命我等共襄國事,輔佐太子。而如今,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陸司徒卻隻召集了其餘的五位大人,單單把何某剔除在外,敢問意欲何為?莫非陛下屍骨未寒,司徒大人已經把陛下的聖諭拋到了九霄雲外?莫非坊間傳言陸氏欲扶渤海王登基之事屬實?”
聽了何珅的質問,陸康氣憤不已,但又確實不占理,總不能說是武如意提議瞞著何珅的,隻能理屈詞窮的道:“老夫之心日月可鑒!”
劉伯溫站出來和稀泥:“何大人暫息雷霆之怒,司徒突然得知陛下駕崩的噩耗,難免亂了方寸,一時間有所疏忽也是情有可原。至於廢除太子,冊立渤海王登基的事情純屬空穴來風,老司徒斷無此意!”
朝議散去之後,陸康剛剛迴到家中,從交州千裏迢迢,快馬加鞭返迴金陵的陸徳、陸昌兄弟二人來見陸康,一唱一和,言之鑿鑿的說劉辯駕崩的消息千真萬確。
“我二人曾經親眼目睹陛下的遺容,身中七七四十九箭,把穆賢妃、喬美人、張美人等哭的死去活來,喬美人甚至因為悲傷過度而動了胎氣,導致腹中的王子早產。”
“此事幹係重大,可不能信口開河,你二人說的千真萬確?”陸康被何珅灌了一肚子氣,此刻猶未散去。
陸徳與陸昌磕頭如搗蒜:“我二人怎敢欺騙老司徒?更何況我們還得喚您一聲伯祖父,絕無半句虛言,否則天打雷劈!”
見陸徳、陸昌說的信誓旦旦,一心洗刷自己清白的陸康當即返迴乾陽宮,召集其餘的幾位顧命大臣,以及京城的文武百官重返太極殿,當朝宣布:“老夫已經得到確鑿的消息,陛下確實在雲開山中了埋伏,身中四十九箭,慘不忍睹。甚至把賢妃娘娘與兩位美人哭的死去活來,喬美人甚至為此動了胎氣,導致肚子裏的孩兒夭折……”
此刻劉辯才剛剛走到半途,也是李世民跨海攻打黃縣的同一時刻,金陵尚且沒有收到劉辯詐死,一舉全殲四十萬貴霜大軍的消息。聽了陸康言之鑿鑿的話,朝堂上頓時亂作一團,消息很快傳到後宮,眾嬪妃美人一片哭聲。
朝堂上混亂過後,陸康當朝提議:“我陸康一匹丹心,可昭日月。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陛下不幸駕崩,老夫提議即刻擁立太子登基,以安萬民之心,穩定江山社稷。”
劉伯溫急忙勸阻:“反正孟璞玉、狄仁傑、顧元歎等諸位大人已經南下交州數日,估計再有三五日便能傳迴消息,本官認為不必急於一時,再等數日,把事情落實清楚了之後再做決定不遲。”
“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陛下已經殯天。為了避免朝綱動蕩,杜絕文武百官私下裏結黨謀私,甚至勾結內宮覬覦大寶,老夫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越早冊立新君越好。”陸康依舊固執己見,“扶太子即日登基,立武德妃為太後,乃是最佳應對之策。”
何珅冷哼一聲:“若是陛下果真駕崩了,擁立太子繼位天經地義。但武德妃既非當朝皇後,又非新帝生母,何德何能敢居太後之位?”
“陛下出征之前曾經允諾冊立德妃為後,後來因為唐後喪期不滿一年,因此推遲半載。之後因為陛下遠征交州未歸,至今一年有餘,否則德妃此刻已經是當朝皇後。太子繼位,擁德妃為太後,有何不可?敢問整個乾陽宮,除了德妃之外,何人還有資格做太後?”陸康胡須顫抖,在太極殿上與何珅唇槍舌戰。
聽了陸康的話,以步騭等人為首的江東士族紛紛附和:“司徒言之有理,太子登基乃是天命所歸,立武德妃為太後也是順應民意,眾望所歸。”
何珅缺少支持者,臉紅脖子粗的據理力爭:“不管你們怎麽說,反正我反對武德妃做太後!”
“既然何大人認為德妃沒有資格做太後,那麽你倒是推薦個太後人選看看?”司空孔融站出來反問何珅。
(ps:最後說一下關於信鴿的事情,中國曆史上最早使用信鴿的記載出自戰國時期,距離三國差不多已有六七百年的曆史,包括西方的羅馬帝國在公元前都有使用信鴿的記載,所以這並不是劉辯獨有的軍事手段,隻是各國根據情況使用的規模不同。
而且這段時間的劇情是三條線同時展開,一是劉辯迴歸,二是金陵震蕩,三是李世民跨海攻青州,不可能南麵發生這麽大的動靜,其他諸侯躺著睡大覺,那樣太假。後麵提到的劇情並不一定比前麵發生的晚,這裏麵有倒敘、有插敘、有迴憶,必須認真看才能連貫。)(未完待續。)
金陵,司徒府。
深夜,大雨滂沱。
書房中一團漆黑,風燭殘年的陸康在黑暗中枯坐了兩個時辰,不言不語,猶如老僧入定般一動不動,不許任何人打擾自己。
仔細迴憶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直到陸康、陸徳兩兄弟迴來之前,陸康並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什麽。
“但這倆兄弟迴來之後,老夫就沉不住氣了啊,怎麽會犯了糊塗呢?”枯坐了兩個時辰之後,陸康終於發出了一聲追悔莫及的歎息。
半個月之前,陸否從交州帶迴天子駕崩的消息,陸康雖然悲痛萬分,但卻沒有亂了方寸。先是召集顧命大臣共商對策,然後派出孟珙、狄仁傑、顧雍三位大臣趕往交州刺探虛實,調查事情的真偽。
這段時間之內,陸康表現的老成持重,盡職盡責,並嚴詞拒絕了武如意企圖扶持兒子劉治登基的非分之想,盡了一個顧命大臣該盡的責任;不管劉辯的駕崩是真是假,天下任何人也找不到指責陸康的借口。
隻是,局勢隨後的發展讓陸康有些始料未及,甚至是方寸大亂。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六位顧命大臣在陸家召開夜宴的第二天,各種流言蜚語便甚囂塵上,在金陵的街頭巷尾傳得沸沸揚揚。甚至被李唐的斥候捕捉到,並經過設在民間的秘密諜報站中轉,飛鴿傳書到了高麗半島,才造成了李世民大舉入侵青州。
有人說天子駕崩的消息是假,真正的事實是劉辯以自己為魚餌引誘蒙恬入圍。有人說劉辯千真萬確中了蒙恬的埋伏,被射死在雲開山腳下,前線將領為了安撫軍心所以才隱瞞不報。還有人說穆桂英企圖扶持兒子廬江王劉禦繼位,所以才勾結前線將領,許以高官厚祿,秘不發喪。
對於這些謠言,陸康還能沉得住氣,因為這些傳聞與他以及陸家沒有什麽關係。風馬牛不相及。但由此衍生出來的另外一種傳言卻讓陸康如坐針氈,坐立難安。
在市井街坊中盛傳,陸康召集其他幾位顧命大臣密謀奪權,準備廢除太子劉齊。冊立廬江王劉禦為帝。並且將何太後軟禁,把何珅下獄,沒有召何珅參加夜宴就是最直接的證明。而且這種傳言傳得最兇,言之鑿鑿,有鼻子有眼。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老夫先後侍奉三朝帝王,從一介縣衙小吏做到現在的百官之首,大漢待我陸康恩重如山,豈會在這風燭殘年橫生不臣之心?”六七天之前,陸康初次聽到這種傳聞的時候氣的在風中顫抖。
陸康這一生最重視名譽,沒想到在苟延殘喘之際卻與奸臣扯上了聯係,這是陸康死也不能接受的。
盡管陸家的頭麵人物紛紛來安慰陸康,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理會世間的流言蜚語?但陸康卻是氣的食不知味,寢不遑安,連續幾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陸康手撫花白的胡須,顫巍巍的對陸駿、陸儁、陸舒、陸績等陸家的人垂淚道:“要說老夫藏有私心,欲行奸佞之舉,我死不瞑目!唯一藏私之處,不過是想把如意立為太後,也算是我這叔祖父臨死之前為如意盡的一些綿薄之力,但如果說我陸家欲廢除太子。效仿呂氏,實在是天大的冤枉!”
“古往今來,像叔父這樣高風亮節之人並不多見,叔父心中坦蕩。不必理會那些流言蜚語。”武如意的養父陸駿安慰陸康道。
陸康的長子陸儁也拱手道:“兄長所言極是,縱觀整個乾陽宮,除了如意誰有資格擔任太後?上官婉兒麽?一個連崽都不曾下過的美人,距離皇後之位差了十萬八千裏,她何德何能擔任太後?”
武如意的叔父陸舒撫須道:“上官婉兒乃是何太後安置的親信,斷不可讓上官婉兒做了太後。我想天下人都不會忘記何氏的前科。若是讓上官婉兒做了太後,何氏做了太皇太後,說不定他們會趁著太子年幼,重演何氏專權的一幕。”
聽了幾個晚輩的勸諫,陸康麵色凝重的道:“聽你們這麽一分析,老夫倒是安心了許多。看來無論於公於私,老夫都必須要把如意推上太後之位,絕不能讓何氏專權的一幕重現。”
關於劉辯是否駕崩的消息這幾天傳得沸沸揚揚,金陵人盡皆知,捂也捂不住,諸位顧命大臣幹脆拿出來在太極殿共商對策。
何珅當朝質問陸康:“陛下共設置了七位顧命大臣,命我等共襄國事,輔佐太子。而如今,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陸司徒卻隻召集了其餘的五位大人,單單把何某剔除在外,敢問意欲何為?莫非陛下屍骨未寒,司徒大人已經把陛下的聖諭拋到了九霄雲外?莫非坊間傳言陸氏欲扶渤海王登基之事屬實?”
聽了何珅的質問,陸康氣憤不已,但又確實不占理,總不能說是武如意提議瞞著何珅的,隻能理屈詞窮的道:“老夫之心日月可鑒!”
劉伯溫站出來和稀泥:“何大人暫息雷霆之怒,司徒突然得知陛下駕崩的噩耗,難免亂了方寸,一時間有所疏忽也是情有可原。至於廢除太子,冊立渤海王登基的事情純屬空穴來風,老司徒斷無此意!”
朝議散去之後,陸康剛剛迴到家中,從交州千裏迢迢,快馬加鞭返迴金陵的陸徳、陸昌兄弟二人來見陸康,一唱一和,言之鑿鑿的說劉辯駕崩的消息千真萬確。
“我二人曾經親眼目睹陛下的遺容,身中七七四十九箭,把穆賢妃、喬美人、張美人等哭的死去活來,喬美人甚至因為悲傷過度而動了胎氣,導致腹中的王子早產。”
“此事幹係重大,可不能信口開河,你二人說的千真萬確?”陸康被何珅灌了一肚子氣,此刻猶未散去。
陸徳與陸昌磕頭如搗蒜:“我二人怎敢欺騙老司徒?更何況我們還得喚您一聲伯祖父,絕無半句虛言,否則天打雷劈!”
見陸徳、陸昌說的信誓旦旦,一心洗刷自己清白的陸康當即返迴乾陽宮,召集其餘的幾位顧命大臣,以及京城的文武百官重返太極殿,當朝宣布:“老夫已經得到確鑿的消息,陛下確實在雲開山中了埋伏,身中四十九箭,慘不忍睹。甚至把賢妃娘娘與兩位美人哭的死去活來,喬美人甚至為此動了胎氣,導致肚子裏的孩兒夭折……”
此刻劉辯才剛剛走到半途,也是李世民跨海攻打黃縣的同一時刻,金陵尚且沒有收到劉辯詐死,一舉全殲四十萬貴霜大軍的消息。聽了陸康言之鑿鑿的話,朝堂上頓時亂作一團,消息很快傳到後宮,眾嬪妃美人一片哭聲。
朝堂上混亂過後,陸康當朝提議:“我陸康一匹丹心,可昭日月。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陛下不幸駕崩,老夫提議即刻擁立太子登基,以安萬民之心,穩定江山社稷。”
劉伯溫急忙勸阻:“反正孟璞玉、狄仁傑、顧元歎等諸位大人已經南下交州數日,估計再有三五日便能傳迴消息,本官認為不必急於一時,再等數日,把事情落實清楚了之後再做決定不遲。”
“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陛下已經殯天。為了避免朝綱動蕩,杜絕文武百官私下裏結黨謀私,甚至勾結內宮覬覦大寶,老夫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越早冊立新君越好。”陸康依舊固執己見,“扶太子即日登基,立武德妃為太後,乃是最佳應對之策。”
何珅冷哼一聲:“若是陛下果真駕崩了,擁立太子繼位天經地義。但武德妃既非當朝皇後,又非新帝生母,何德何能敢居太後之位?”
“陛下出征之前曾經允諾冊立德妃為後,後來因為唐後喪期不滿一年,因此推遲半載。之後因為陛下遠征交州未歸,至今一年有餘,否則德妃此刻已經是當朝皇後。太子繼位,擁德妃為太後,有何不可?敢問整個乾陽宮,除了德妃之外,何人還有資格做太後?”陸康胡須顫抖,在太極殿上與何珅唇槍舌戰。
聽了陸康的話,以步騭等人為首的江東士族紛紛附和:“司徒言之有理,太子登基乃是天命所歸,立武德妃為太後也是順應民意,眾望所歸。”
何珅缺少支持者,臉紅脖子粗的據理力爭:“不管你們怎麽說,反正我反對武德妃做太後!”
“既然何大人認為德妃沒有資格做太後,那麽你倒是推薦個太後人選看看?”司空孔融站出來反問何珅。
(ps:最後說一下關於信鴿的事情,中國曆史上最早使用信鴿的記載出自戰國時期,距離三國差不多已有六七百年的曆史,包括西方的羅馬帝國在公元前都有使用信鴿的記載,所以這並不是劉辯獨有的軍事手段,隻是各國根據情況使用的規模不同。
而且這段時間的劇情是三條線同時展開,一是劉辯迴歸,二是金陵震蕩,三是李世民跨海攻青州,不可能南麵發生這麽大的動靜,其他諸侯躺著睡大覺,那樣太假。後麵提到的劇情並不一定比前麵發生的晚,這裏麵有倒敘、有插敘、有迴憶,必須認真看才能連貫。)(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