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副總統史蒂芬.道格拉斯的協商性私人會談,再次以雙方的不歡而散而告終,對此,林肯雖然被這個倔脾氣的老朋友氣的不輕,尤其是對他動不動就拿出來的政治性威脅相當不滿,但還是沒有說什麽出格的話。
畢竟,林肯跟他雖然很多政見都不對付,但卻是真的拿他當朋友看的,而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說實話,林肯的朋友真心不多了。
好言相勸一番,並在對方的脅迫下,做了不會擅自私下與南方人談判的保證之後,林肯就目送對方離開,而等這位史蒂芬離開總統辦公室,整個房間就隻剩下林肯一個人的時候,林肯的滿臉笑容立刻消失不見,重新編的陰鬱起來。
隻見林肯緩緩的走到書桌邊坐下,兩個手肘支在桌子上,兩手交叉,再把下巴放上,然後就保持這種姿勢,開始陷入了沉思。
以前的時候,林肯也很喜歡一個人沉思,但因為總有太多事情要忙,加上又要顧慮形象,經常要出息各種場所,所以一個人沉思的時間很有限,但是在最近,明明林肯的事情更多了,但他一個人沉思的時間反而卻越來越長。
之所以能夠如此,除了林肯的心情最近更焦慮,更需要獨處的時間來緩解陰鬱的心情之外,也跟林肯的權威日重有關。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還隻能算是一個新生代的二流國家,不過這個國家因為沒有太多曆史底蘊,所以少了很多包袱,直接越過**性的體質,從一開始就搞起了三權分立的政體,並寫進了憲法。
三權分立的體製,讓美國更有活力,可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很容易凝聚力不足,尤其是當年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就飽受這種政權過於分散的苦楚。
所以美國建國後,雖然給總統加上了很多枷鎖,但也加大了總統的權力,尤其是把武裝力量總司令的權力賦予了總統。讓總統掌握了槍杆子。
雖然在和平時期,議會跟法院都可以製約總統,讓總統不至於亂來,可一旦處於戰爭時期,那麽總統的力量就開始無限加大。會漸漸超過議會跟法院。
當然,傳統的力量是很強的,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林肯總統還是謹小慎微,做任何事情,都要顧慮到外人的看法,尤其是議會的看法。
但是,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隨著局勢的不利,讓總統有理由也有需要的去掌握更多的權力。尤其是那種不受製約的,一言可定的權力。
如果說頒布《宅地法》的時候,林肯多少還是用勸說的方式先督促議會投票通過,才宣布實施,那麽後來的《解放奴隸宣言》,《強製義務兵役製》,《金融改製令》(注1),還是《愛國者宣言》(注2),那都是直接繞過議會,利用總統的命令直接強製推行的法令了。
(注1:這個金融改製令。主要是指美元紙幣化的法案以及成立國家銀行之類的改革辦法),
(注2:這個愛國宣言準確的說,是一個國防修正案,因為內容太過激烈。也被反對者稱之為沒收財產宣言,或者強盜宣言。
具體來說,裏麵的內容除了闡述領土完整的重要性外,宣揚戰爭的崇高性,激發美國人的參軍愛國熱情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所謂的沒收條例以及榮譽減稅法。
在這個沒收條例中,所有合眾國的合法公民,都有責任與義務去反擊叛國者與侵略者,對於這些叛國者與侵略者,合眾國的公民不但傷人殺人都合法,不會有任何法律懲戒外,還可以合理合法的收繳這些叛國者與侵略者的個人財產。
這部分私人收繳的財產不需要上繳,隻需要報備一下,就可以合法的在美國本土出售或者收藏。收藏不提,如果出售,隻需要按照比例繳納一定的交易稅給政府就可以。此外,對於像土地房屋之類的不動產,搶奪的東西也可以變成自己的,隻需要事後向政府報備一下,交一點愛國稅,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占有這些不動產。換言之,戰爭期間搶掠的各種贓物,在美國本土都可以合法化,美國政府都可以承認你的所屬權。
至於榮譽減稅法,是指隻要參軍當兵,那麽就可以讓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五個人免稅。這裏的免稅,主要是指免農業稅,因此是個討好農民的法案,並的確激起了農民參軍的熱情。)
很明顯,那種繞過議會,不經過討論,以總統的名義強製向全國發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舉措,已經是嚴重違憲了,但林肯總統依然這麽做了,並且做的相當順暢,幾乎是沒有任何的阻力。
當然,說沒有阻力也是假的,畢竟議會是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力的,但是,現在是非常時期!
因為戰爭,軍隊得到了大量擴充,這讓林肯的槍杆子越來越強,越來越硬,尤其是很多臨時征召的部隊,像弗吉尼亞軍團,基本都是對林肯個人效忠,這讓議會的聲音無法太大聲。
另外,因為那一係列的法案,比如宅地法,解放奴隸宣言,還有那個愛國者宣言之類的,導致林肯總統大大討好了底層民眾的歡心,加上美國現在看樣子的確是在遭受侵略,這讓林肯在眾多下層民眾中人氣很高。
雖然前方經曆了一係列的失敗,但林肯很巧妙的把這些失敗當做了武器,推到了那一係列跟自己不對付的政客資本家以及大農場主的頭上,說正是因為這些人的阻撓與不愛國,才導致前線大敗,並且直接利用民眾的憤怒,把這些反對者都給達成了叛國者,合理合法的沒收了他們的財產。
由於林肯打擊的反對派,一開始大都是議會的反對者以及背後相關的有錢大資本家,讓議會裏的議員們很快就發現,他們對林肯已經毫無威脅,甚至林肯可以借著所謂的愛國者修正案,肆無忌憚的把他們打成叛國者,然後合法的沒收他們的財產充公,對此,他們卻一籌莫展。
連續幾次這樣的事情後。不但議會的威信大大下降,裏麵的議員們為了自保,也很快變成了林肯的應聲蟲,隻要是林肯發布的法案。不管他們覺得好不好,荒謬不荒謬,反正都是一路同行的通過。
也就是說,林肯頒布的那些法案啊條例啊宣言啊什麽的,其實也是程序合法的。都是經過了議會討論通過的,隻不過呢,如今的議會已經成了林肯的議會,林肯已經名副其實的成了一名獨/裁/者。
什麽?反對者?這些人,要麽被林肯以法律的名義打成叛國者,光明正大的收押槍斃沒收一切財產,要麽就被林肯的特務人員俏俏幹掉。
在這其中,能光明正大搞的,大都是自身不正,名氣不太好的人。而對於那些在民間相當有威望的反對者,林肯用的就是不那麽正派的手法了。
要當獨/裁/者,除了要會玩弄政治外,還必須有一個不那麽光明的幹私活機構,或者說特務機構才行,而阿倫.平克頓組織的愛國會以及聯邦情報局,就成了林肯最重要的兩個砝碼。
愛國會,是一個激進的青年組織,像糾察叛徒之類的,很多都是他們在幹。跟另一個時空紅朝時期的紅小兵相差不大。
聯邦情報局,則是阿倫.平克頓直接領導的特務機構,像收集情報,搞暗殺破壞之類的事情。都是他們在幹,是一個對內對外都很強力的特務組織。
本來,愛國會與聯邦情報局,都是小打小鬧,但隨著局勢的變化,這兩個組織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在如今的美利堅合眾國境內,都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當然,一開始,或者說林肯的本意,他是不想當什麽獨裁者的,或者說,早期的林肯,他還是帶有一些理想主義者情懷的,這從他早期的競選宣言跟施政綱領中就能看出來。
當初如果不是林肯還有些天真,就不會放任南方,也不會那麽久才動手,更不會那麽晚才搞全國動員,並發布一係列針對戰爭的法案,比如《解放奴隸宣言》。
可以這麽說,如果林肯在1860年剛當上總統的時候,就主動向南方發動進攻,那麽局勢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難以收場。
要知道,1860年的時候,南方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與北方的差距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李永吉還在忙著國內戰爭,根本沒空,也沒工夫來幹涉美國內戰。
所以,如果林肯在1860年就動手,那麽戰爭可能很快就結束了。
還有就是,就算1860年他沒動手,非得等到南方先動手他才反擊,可1861年的時候,南方叛軍都擺明了要獨立,可林肯還是各種退讓,不但沒有下令全國動員,而且還對南方各種忍讓妥協,最終讓南方得寸進尺,局勢變的更加不利。
此後,雖然林肯慢慢反應過來,並且開始越來越強硬,但在這個時候,外國勢力已經開始明言幹涉,這讓戰爭的進程再次遭遇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那個時候,林肯應該做的,就是下大決心,大力氣,學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拿破侖,調集全國的力量,盡快在外國幹涉軍開始幹涉的時候,全力以赴的撲滅南方叛軍,然而林肯再次選擇了退讓,居然對那些已經對自己宣戰的國家實行妥協退讓的政策,甚至連對他們宣戰都不敢。
雖然林肯這麽做,看起來是為了避免進一步激化與外國幹涉勢力,或者說中英法三國的矛盾,避免態勢進一步惡化,但實際上這樣做,反而打擊了本國的軍心士氣,讓聯邦軍感受到了太多的屈辱,卻無法迸發出相應的愛國心與勇氣。
如果要做個對比,當時的林肯,就好像另一個時空的某汪,口口聲聲曲線救國,實際上卻是在打壓自己的民心士氣,透露了自己的軟弱,讓對方進一步得寸進尺。
可以這麽說,要是當時林肯能下決心對中英法宣戰,並以此來激勵全國,那麽以當時還在紅堡的李永吉來說,還真不一定敢帶兵下場。
要知道,李永吉在紅堡訓練的摩托化部隊雖然厲害。但畢竟人數太少了,而且武器先進不等於包打一切,如果美軍,或者說聯邦軍真的能不怕犧牲。為了國家民族而拋棄一切,那就算李永吉帶兵下場,也是沒用的。
原因很簡單,機槍大炮雖然猛,但火力也是優先的。而且最關鍵的是,操作這些武器的是人,一旦麵臨一波接一波永不停歇的死亡衝鋒,對他們這些人的心理衝擊也是很巨大的,很有可能就此承受不住而崩潰。
曆史上,這種掌握了先進武器,卻被武器低劣但士氣高昂的部隊打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另外,一旦形成這種全國性的抗戰,那就是全民戰爭了。李永吉就算有金手指,也是吃不消。
可是,林肯的軟弱,讓李永吉發覺了一個機會,覺得應該下場試一試,而看看李永吉的表現,也能看出他的謹慎。
比如說,李永吉第一次帶兵登陸北美東海岸戰場的時候,沒有直接去弗吉尼亞附近,而是去了新奧爾良。進攻的路線也是沿著密西西比河,在戰艦的保護性謹慎前進。
很明顯,當時的李永吉,就是打著一旦不對。立刻乘船跑路的心思,畢竟水戰對技術的依賴更強,隻要挨著密西西比河,他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慘。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美軍竟然這麽不經打,而且大概是因為在聯盟國土地上的因素,也沒發覺美國人民,不對,是聯盟國人民有多麽仇視他們,相反,聯盟國的百姓對聯邦軍的仇視更加厲害。
看到這個情況,李永吉才更加的大膽,開始不停的向前推進,一口氣打到了孟菲斯。
到了這個時候,對聯邦政府來說,局勢已經惡化的無以複加,這也讓林肯拋棄了所有的幻想,在阿倫.平克頓的忽悠,或者說勸說下,果斷的開始玩起了獨/裁!
為此,愛國會,聯邦情報局等紛紛成立,而且林肯也雷厲風行,對於所有的反對派都是一網打盡,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溫和說話,反倒是開啟了一副你不聽話就幹掉你的獨/裁/者大魔頭的模式。
不過,盡管如此,但林肯畢竟還是剛剛踏入此道,有些東西還沒完全放下,比如友情!
如果不是林肯的保護與縱容,這位言辭激烈的副總統史蒂芬根本就不可能還繼續在他麵前大放厥詞,早就要麽被打成反對派,要麽被各種死了。
實際上,阿倫.平克頓不止一次的提過,要幹掉這個史蒂芬副總統,因為他是跟林肯唱反調最兇的一個人,而且最近已經亞種的影響了愛國會以及聯邦情報局的運作。
對此,林肯也十分糾結,在情理上,他希望繼續保住這個好朋友,為此,他不止一次的私下裏找他談話。在這些談話中,他大吐苦水,然後苦口婆心的告訴他,他這些做法的原因,反正都是為了合眾國。
可惜,他的朋友並不領情,總是冷嘲熱諷,最後就是咆哮而去。
以前,林肯也就忍了,畢竟實際上這個史蒂芬也沒什麽權力,最多就是糾集一幫人去議會反對反對,可如今的議會都是林肯的跟屁蟲,又怎麽可能有人真的敢跟林肯唱反調?
要知道,別人可不是史蒂芬,能跟林肯有那麽好的交情,他們要是敢這麽明目張膽的反對並嘲諷林肯,分分鍾就要吃飯噎死或者路上被不明人士的馬車給撞死。
良久,林肯把下巴從交叉的雙手上抬起來,向後一仰,把身體整個的靠在了椅背上,這才疲憊的閉上了眼睛,歎了口氣,輕輕的呢喃道:“你這是在逼我啊,我的朋友!難道你真的非要逼我走到那一步麽?算了,為了美利堅,我將來已經注定是要入地獄了,但是你……哎,希望你上天堂的時候,不要恨我。”(未完待續。)
畢竟,林肯跟他雖然很多政見都不對付,但卻是真的拿他當朋友看的,而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說實話,林肯的朋友真心不多了。
好言相勸一番,並在對方的脅迫下,做了不會擅自私下與南方人談判的保證之後,林肯就目送對方離開,而等這位史蒂芬離開總統辦公室,整個房間就隻剩下林肯一個人的時候,林肯的滿臉笑容立刻消失不見,重新編的陰鬱起來。
隻見林肯緩緩的走到書桌邊坐下,兩個手肘支在桌子上,兩手交叉,再把下巴放上,然後就保持這種姿勢,開始陷入了沉思。
以前的時候,林肯也很喜歡一個人沉思,但因為總有太多事情要忙,加上又要顧慮形象,經常要出息各種場所,所以一個人沉思的時間很有限,但是在最近,明明林肯的事情更多了,但他一個人沉思的時間反而卻越來越長。
之所以能夠如此,除了林肯的心情最近更焦慮,更需要獨處的時間來緩解陰鬱的心情之外,也跟林肯的權威日重有關。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還隻能算是一個新生代的二流國家,不過這個國家因為沒有太多曆史底蘊,所以少了很多包袱,直接越過**性的體質,從一開始就搞起了三權分立的政體,並寫進了憲法。
三權分立的體製,讓美國更有活力,可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很容易凝聚力不足,尤其是當年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就飽受這種政權過於分散的苦楚。
所以美國建國後,雖然給總統加上了很多枷鎖,但也加大了總統的權力,尤其是把武裝力量總司令的權力賦予了總統。讓總統掌握了槍杆子。
雖然在和平時期,議會跟法院都可以製約總統,讓總統不至於亂來,可一旦處於戰爭時期,那麽總統的力量就開始無限加大。會漸漸超過議會跟法院。
當然,傳統的力量是很強的,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林肯總統還是謹小慎微,做任何事情,都要顧慮到外人的看法,尤其是議會的看法。
但是,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隨著局勢的不利,讓總統有理由也有需要的去掌握更多的權力。尤其是那種不受製約的,一言可定的權力。
如果說頒布《宅地法》的時候,林肯多少還是用勸說的方式先督促議會投票通過,才宣布實施,那麽後來的《解放奴隸宣言》,《強製義務兵役製》,《金融改製令》(注1),還是《愛國者宣言》(注2),那都是直接繞過議會,利用總統的命令直接強製推行的法令了。
(注1:這個金融改製令。主要是指美元紙幣化的法案以及成立國家銀行之類的改革辦法),
(注2:這個愛國宣言準確的說,是一個國防修正案,因為內容太過激烈。也被反對者稱之為沒收財產宣言,或者強盜宣言。
具體來說,裏麵的內容除了闡述領土完整的重要性外,宣揚戰爭的崇高性,激發美國人的參軍愛國熱情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所謂的沒收條例以及榮譽減稅法。
在這個沒收條例中,所有合眾國的合法公民,都有責任與義務去反擊叛國者與侵略者,對於這些叛國者與侵略者,合眾國的公民不但傷人殺人都合法,不會有任何法律懲戒外,還可以合理合法的收繳這些叛國者與侵略者的個人財產。
這部分私人收繳的財產不需要上繳,隻需要報備一下,就可以合法的在美國本土出售或者收藏。收藏不提,如果出售,隻需要按照比例繳納一定的交易稅給政府就可以。此外,對於像土地房屋之類的不動產,搶奪的東西也可以變成自己的,隻需要事後向政府報備一下,交一點愛國稅,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占有這些不動產。換言之,戰爭期間搶掠的各種贓物,在美國本土都可以合法化,美國政府都可以承認你的所屬權。
至於榮譽減稅法,是指隻要參軍當兵,那麽就可以讓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五個人免稅。這裏的免稅,主要是指免農業稅,因此是個討好農民的法案,並的確激起了農民參軍的熱情。)
很明顯,那種繞過議會,不經過討論,以總統的名義強製向全國發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舉措,已經是嚴重違憲了,但林肯總統依然這麽做了,並且做的相當順暢,幾乎是沒有任何的阻力。
當然,說沒有阻力也是假的,畢竟議會是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力的,但是,現在是非常時期!
因為戰爭,軍隊得到了大量擴充,這讓林肯的槍杆子越來越強,越來越硬,尤其是很多臨時征召的部隊,像弗吉尼亞軍團,基本都是對林肯個人效忠,這讓議會的聲音無法太大聲。
另外,因為那一係列的法案,比如宅地法,解放奴隸宣言,還有那個愛國者宣言之類的,導致林肯總統大大討好了底層民眾的歡心,加上美國現在看樣子的確是在遭受侵略,這讓林肯在眾多下層民眾中人氣很高。
雖然前方經曆了一係列的失敗,但林肯很巧妙的把這些失敗當做了武器,推到了那一係列跟自己不對付的政客資本家以及大農場主的頭上,說正是因為這些人的阻撓與不愛國,才導致前線大敗,並且直接利用民眾的憤怒,把這些反對者都給達成了叛國者,合理合法的沒收了他們的財產。
由於林肯打擊的反對派,一開始大都是議會的反對者以及背後相關的有錢大資本家,讓議會裏的議員們很快就發現,他們對林肯已經毫無威脅,甚至林肯可以借著所謂的愛國者修正案,肆無忌憚的把他們打成叛國者,然後合法的沒收他們的財產充公,對此,他們卻一籌莫展。
連續幾次這樣的事情後。不但議會的威信大大下降,裏麵的議員們為了自保,也很快變成了林肯的應聲蟲,隻要是林肯發布的法案。不管他們覺得好不好,荒謬不荒謬,反正都是一路同行的通過。
也就是說,林肯頒布的那些法案啊條例啊宣言啊什麽的,其實也是程序合法的。都是經過了議會討論通過的,隻不過呢,如今的議會已經成了林肯的議會,林肯已經名副其實的成了一名獨/裁/者。
什麽?反對者?這些人,要麽被林肯以法律的名義打成叛國者,光明正大的收押槍斃沒收一切財產,要麽就被林肯的特務人員俏俏幹掉。
在這其中,能光明正大搞的,大都是自身不正,名氣不太好的人。而對於那些在民間相當有威望的反對者,林肯用的就是不那麽正派的手法了。
要當獨/裁/者,除了要會玩弄政治外,還必須有一個不那麽光明的幹私活機構,或者說特務機構才行,而阿倫.平克頓組織的愛國會以及聯邦情報局,就成了林肯最重要的兩個砝碼。
愛國會,是一個激進的青年組織,像糾察叛徒之類的,很多都是他們在幹。跟另一個時空紅朝時期的紅小兵相差不大。
聯邦情報局,則是阿倫.平克頓直接領導的特務機構,像收集情報,搞暗殺破壞之類的事情。都是他們在幹,是一個對內對外都很強力的特務組織。
本來,愛國會與聯邦情報局,都是小打小鬧,但隨著局勢的變化,這兩個組織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在如今的美利堅合眾國境內,都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當然,一開始,或者說林肯的本意,他是不想當什麽獨裁者的,或者說,早期的林肯,他還是帶有一些理想主義者情懷的,這從他早期的競選宣言跟施政綱領中就能看出來。
當初如果不是林肯還有些天真,就不會放任南方,也不會那麽久才動手,更不會那麽晚才搞全國動員,並發布一係列針對戰爭的法案,比如《解放奴隸宣言》。
可以這麽說,如果林肯在1860年剛當上總統的時候,就主動向南方發動進攻,那麽局勢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難以收場。
要知道,1860年的時候,南方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與北方的差距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李永吉還在忙著國內戰爭,根本沒空,也沒工夫來幹涉美國內戰。
所以,如果林肯在1860年就動手,那麽戰爭可能很快就結束了。
還有就是,就算1860年他沒動手,非得等到南方先動手他才反擊,可1861年的時候,南方叛軍都擺明了要獨立,可林肯還是各種退讓,不但沒有下令全國動員,而且還對南方各種忍讓妥協,最終讓南方得寸進尺,局勢變的更加不利。
此後,雖然林肯慢慢反應過來,並且開始越來越強硬,但在這個時候,外國勢力已經開始明言幹涉,這讓戰爭的進程再次遭遇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那個時候,林肯應該做的,就是下大決心,大力氣,學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拿破侖,調集全國的力量,盡快在外國幹涉軍開始幹涉的時候,全力以赴的撲滅南方叛軍,然而林肯再次選擇了退讓,居然對那些已經對自己宣戰的國家實行妥協退讓的政策,甚至連對他們宣戰都不敢。
雖然林肯這麽做,看起來是為了避免進一步激化與外國幹涉勢力,或者說中英法三國的矛盾,避免態勢進一步惡化,但實際上這樣做,反而打擊了本國的軍心士氣,讓聯邦軍感受到了太多的屈辱,卻無法迸發出相應的愛國心與勇氣。
如果要做個對比,當時的林肯,就好像另一個時空的某汪,口口聲聲曲線救國,實際上卻是在打壓自己的民心士氣,透露了自己的軟弱,讓對方進一步得寸進尺。
可以這麽說,要是當時林肯能下決心對中英法宣戰,並以此來激勵全國,那麽以當時還在紅堡的李永吉來說,還真不一定敢帶兵下場。
要知道,李永吉在紅堡訓練的摩托化部隊雖然厲害。但畢竟人數太少了,而且武器先進不等於包打一切,如果美軍,或者說聯邦軍真的能不怕犧牲。為了國家民族而拋棄一切,那就算李永吉帶兵下場,也是沒用的。
原因很簡單,機槍大炮雖然猛,但火力也是優先的。而且最關鍵的是,操作這些武器的是人,一旦麵臨一波接一波永不停歇的死亡衝鋒,對他們這些人的心理衝擊也是很巨大的,很有可能就此承受不住而崩潰。
曆史上,這種掌握了先進武器,卻被武器低劣但士氣高昂的部隊打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另外,一旦形成這種全國性的抗戰,那就是全民戰爭了。李永吉就算有金手指,也是吃不消。
可是,林肯的軟弱,讓李永吉發覺了一個機會,覺得應該下場試一試,而看看李永吉的表現,也能看出他的謹慎。
比如說,李永吉第一次帶兵登陸北美東海岸戰場的時候,沒有直接去弗吉尼亞附近,而是去了新奧爾良。進攻的路線也是沿著密西西比河,在戰艦的保護性謹慎前進。
很明顯,當時的李永吉,就是打著一旦不對。立刻乘船跑路的心思,畢竟水戰對技術的依賴更強,隻要挨著密西西比河,他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慘。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美軍竟然這麽不經打,而且大概是因為在聯盟國土地上的因素,也沒發覺美國人民,不對,是聯盟國人民有多麽仇視他們,相反,聯盟國的百姓對聯邦軍的仇視更加厲害。
看到這個情況,李永吉才更加的大膽,開始不停的向前推進,一口氣打到了孟菲斯。
到了這個時候,對聯邦政府來說,局勢已經惡化的無以複加,這也讓林肯拋棄了所有的幻想,在阿倫.平克頓的忽悠,或者說勸說下,果斷的開始玩起了獨/裁!
為此,愛國會,聯邦情報局等紛紛成立,而且林肯也雷厲風行,對於所有的反對派都是一網打盡,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溫和說話,反倒是開啟了一副你不聽話就幹掉你的獨/裁/者大魔頭的模式。
不過,盡管如此,但林肯畢竟還是剛剛踏入此道,有些東西還沒完全放下,比如友情!
如果不是林肯的保護與縱容,這位言辭激烈的副總統史蒂芬根本就不可能還繼續在他麵前大放厥詞,早就要麽被打成反對派,要麽被各種死了。
實際上,阿倫.平克頓不止一次的提過,要幹掉這個史蒂芬副總統,因為他是跟林肯唱反調最兇的一個人,而且最近已經亞種的影響了愛國會以及聯邦情報局的運作。
對此,林肯也十分糾結,在情理上,他希望繼續保住這個好朋友,為此,他不止一次的私下裏找他談話。在這些談話中,他大吐苦水,然後苦口婆心的告訴他,他這些做法的原因,反正都是為了合眾國。
可惜,他的朋友並不領情,總是冷嘲熱諷,最後就是咆哮而去。
以前,林肯也就忍了,畢竟實際上這個史蒂芬也沒什麽權力,最多就是糾集一幫人去議會反對反對,可如今的議會都是林肯的跟屁蟲,又怎麽可能有人真的敢跟林肯唱反調?
要知道,別人可不是史蒂芬,能跟林肯有那麽好的交情,他們要是敢這麽明目張膽的反對並嘲諷林肯,分分鍾就要吃飯噎死或者路上被不明人士的馬車給撞死。
良久,林肯把下巴從交叉的雙手上抬起來,向後一仰,把身體整個的靠在了椅背上,這才疲憊的閉上了眼睛,歎了口氣,輕輕的呢喃道:“你這是在逼我啊,我的朋友!難道你真的非要逼我走到那一步麽?算了,為了美利堅,我將來已經注定是要入地獄了,但是你……哎,希望你上天堂的時候,不要恨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