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佑與李鴻章其實早就認識,隻不過以前的時候交流機會不太多,大家隻見過幾次麵,但劉長佑這個人給李鴻章留下的印象相當不錯。
以前李鴻章在曾國藩麾下效力的時候,表麵上謙虛謹慎,骨子裏實際上是相當自傲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幾個人能放在他眼裏,而劉長佑恰好就是他看在眼裏的幾個人之一。
在李鴻章看來,劉長佑這個人用兵謹慎,力求穩妥,認為他守則四平八穩,攻則無隙可乘,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雖然缺少變化,不擅長用奇兵,但卻的確可算一個良將。
而且,他還十分善於練兵,比如當初威名赫赫的楚勇,雖然是江忠源最早創辦,但真正能夠成軍,卻全考了劉長佑。也就是說,當年楚勇,幾乎都是劉長佑一手訓練出來的。
楚勇雖然不如湘勇名氣大,但那主要是因為楚勇人數太少,武器裝備也太差的緣故,就兵員的精神麵貌來講,比湘勇要強不少,甚至連曾國藩也講過,楚勇的吃苦耐勞和勇猛善戰,非湘勇能比。
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書,湘軍並不等同於湘勇,因為湘軍實際上是合並了湘勇於楚勇之後的合稱,換言之,湘軍中真正能打的精銳,老底子都是出自楚勇,湘軍的威名有一半是靠楚勇打出來的。
在這個時空,因為李永吉強勢崛起,楚勇還沒來得及合並進湘軍,而湘勇也沒有太大的亮點,一直是敗績連連。相反,楚勇在更早期的時候曾經跟太平軍死磕過。戰鬥力有目共睹,所以楚勇的威名要比湘勇更強,隻是因為太窮,武器裝備太差,人數又少。這才看起來不如湘勇勢大。
不過,李鴻章對劉長佑的看法還比較片麵,最多是覺得他為人謙遜,容易相處,另外練兵也有一套,但作戰太過穩重死板。所以並不覺得太稀奇,給他良將的點評,而不是名將,就說明李鴻章對他有保留。
當初李鴻章跟自己弟弟點評人物的時候,就認為劉長佑是個守成輔佐類的人才。而不是能獨當一麵的人才,在領兵作戰方麵,覺得他比曾國荃、彭玉麟等人要差一些。
但是,李永吉就不一樣了,李永吉是根據後世曆史書來看人的,後世曆史書通常都是通過人物一生所作所為來看,有點蓋棺定論的味道,那麽通過後來的所作所為看人。相比而言還是比較準的,至少比李鴻章看的要準。
也就是李永吉看了劉長佑的曆史生涯,尤其是後來的所作所為。他才破格提拔他進國務院當作戰處的處長,還同意讓他統帥國防軍的第一個軍團,不為別的,就為了看重他那種善於統攬全局,以及協調各方人際關係的帥才。
要知道,李永吉畢竟是現代社會的人。他雖然沒在現代社會當過兵,但那麽多相關資料。足夠他當個偽軍迷了。
在李永吉看來,大兵團作戰。跟小兵團作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小兵團作戰,比如營連排級,將領的個人勇武的確很重要,因為能夠極大的激發士氣,但到了師級軍級,手底下管的人多了,再玩情緒化,就是對士兵的不負責任。
也就是說,兵力上升到一定地步,一旦超過三萬,考驗主帥的就不是個人勇武了,而是協調能力與大局觀,換言之,就是以穩為主。
很顯然,劉長佑的經曆來看,他雖然用兵四平八穩,沒什麽特點,但他十分擅長處理不同性格人物之間的人際關係,能很好的把不同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而且大局觀也不錯,不僅僅善於用兵,還擅長內政跟反間,會用各種方法來協助自己用兵,是個類似於二戰美軍的艾森豪威爾將軍那樣的帥才。…
中華帝國看似強大,但隻有李永吉自己知道,帝國的根基相當不穩,靠的不過是自己的金手指。
其他也就罷了,最大的問題是軍隊成軍的時間太短,軍中沒有太好的帥才,大都還是那些隻會衝殺的家夥,要不是靠著李永吉搞來的新式武器,以及利用金手指搞來的充裕資金,他絕對沒辦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走到如今的地步。
所以,中華帝國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以前李永吉還想著靠自己培養,但現在看來,由於立國太早,導致自己的人才儲備太少,所以他才開始注重提拔那些曾經在曆史上留下過名字的前清軍官與官員,李鴻章是這樣,劉長佑也是這樣。
現在看來,至少在軍界,劉長佑跟石達開就是李永吉最看重的兩名高級軍官,是打算當帥才來培養的,其他像馮子才、左宗棠、陳玉成等人,雖然名氣也不小,能力也不錯,但比劉長佑與石達開而言,還略有不如。
當然,至少在目前看來,李永吉提拔的人還都不錯,石達開不用說了,戰滿清,平朝鮮,掃日本,不管把他放在什麽位子上,都能以最小的代價順利解決戰鬥。
劉長佑也很不錯,雖然名氣不如石達開,但他在國防部作訓處期間,很好的平撫了各級收編將領,而且由他主持的高級軍官函授考核,也進行的相當不錯,最終的結果就是,數目龐大,來源複雜的國防軍在整體實力上略微上了一個檔次,這些都跟劉長佑的統籌協調能力有關。
或者說,國防部草創之後,正是因為有了劉長佑的加入,才能那麽快的運轉自如,要不然,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才能一切正常。
實際上,李永吉這次之所以讓劉長佑當日本派遣軍的軍長,也是希望給他機會立功,因為李永吉早就想把劉長佑提拔到國防部副部長的位子上了,可惜他畢竟功勞太小,而且論資曆也不高,有些難以服眾。所以才給了他這個機會。
也就是說,隻要劉長佑在日本立下足夠的功勞,能夠堵住別人的嘴之後,李永吉很快就會讓他當國防部的副部長,等他再熟悉了新政府的那一套規矩。未來的國防部部長十有*也是他的。
李鴻章並不清楚劉長佑其實是簡在帝心,但他知道作為國防軍第一位軍長,同樣是投奔過來的劉長佑必然也是有後台的,要不然不可能拿到這個好差事。而且李鴻章擅自猜測,劉長佑的後台必然也是沈世明,所以按照這時代的說法。他們應該是一派的才對。
或許正因為如此想,所以李鴻章對劉長佑十分客氣,說話也比較婉轉,雲山霧罩繞了好大一個圈,才把自己的意圖給講明白。
好在劉長佑同樣飽讀詩書。而且他本人雖然不喜歡繞圈子,但理解繞圈子的能力卻不錯,因此很快就明白了李鴻章的意思。
“我明白了,特使大人的意思,是想盡快對付長州藩的叛逆,但國內又沒有援兵,所以你有些擔心單靠我們日本派遣軍的力量,不能克盡全功。或者損失太大不好交代,是不是這樣?”
“差不多吧。”李鴻章點點頭,感歎道。“這日本國別看地方小,但民風彪悍,如果不能趁他們還沒崛起之時加以遏止,假以時日,必然成為我國的心腹大患,所以我才要費盡心思扶植起一個新將軍。就是為了能夠更平和的掌控日本,更快更好的運用這裏的資源為我所用。…
不過現在被這長州藩的人一鬧。幕府威信大喪,甚至能不能存留都是個問題。所以我才希望將軍能夠出兵掃蕩長州藩,以及時撲滅這股造反的勢頭。”
“嗯,李大人說的不錯。”劉長佑也點點頭,讚同道,“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長州藩就是那星星之火的源頭,隻要能盡快剿滅這個源頭,雖然不敢說能立刻穩定幕府的地位,但至少會給我們更充足的反應時間。”
“英雄所見略同啊。”李鴻章笑了笑,“那不知劉將軍可有把握及時掃平那長州藩?”
“這要看大人您是什麽意思了。”劉長佑微微一頓,接著道,“如果要徹底占領長州藩,以如今的形勢看,沒有十萬人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隻是掃平長州藩的抵抗力量,或者說結束毛利家在長州藩的統治,那就簡單了,一個陸戰師加一支東海艦隊的小艦隊足矣。”
“哦?”聽到劉長佑如此平靜的說出這番話,李鴻章也略有詫異。
由不得李鴻章詫異,一個陸戰師就不說了,以日本派遣軍的編製,就算加滿了編外人員,最多不會超過一萬六千人。
至於分艦隊,那是中華帝國海軍的一個新編製,一般來說,三艘戰列艦外加五到八艘輔助艦,就是一個小艦隊,三個小艦隊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分艦隊,再三個分艦隊加在一起,就是一支大艦隊。
東海艦隊按照編製,暫時是一個分艦隊的規模,按說應該有三個小艦隊,九艘戰列艦才對,不過實際上,由於產能問題,東海艦隊隻有七艘戰列艦,也就是兩個小艦隊的規模。
當然,這也跟帝國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美洲有關,因為新改裝好的戰列艦大都投入到護航行動中,也就是護送帶有大量士兵的運輸船去好萊塢,為即將到來的美國內戰幹涉行動提供最大的幫助,要想補全駐紮在日本的東海艦隊,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這種編製,也是根據目前中華帝國海軍的情況而定,因為中華帝國海軍目前嚴重缺乏主力艦,就數目上來說,還不能跟西方列強比,但是,中華帝國的海軍也有優勢,那就是他們在單艘戰艦上,擁有更多技術優勢,尤其是火炮方麵的優勢,更是遠遠甩其他國家一大截。
正因為帝國的艦炮技術比其他列強更強,導致中華帝國海軍的戰艦能夠比其他國家的戰艦打的更遠,打的更準,打的更狠,所以為了追求性價比,帝國海軍的戰艦在改裝那些買來的大型飛剪船的時候,采取了局部改裝的政策。
所謂局部改裝,就是隻改裝艦炮以及加裝蒸汽機推進係統,再就是增加一些隻有艦長才能用的現代電子觀瞄設備。比如夜視儀,電子羅盤,無線電定位儀等,其他像外部加裝鋼鐵護甲之類的,就統統取消了。
也就是說。這種局部改裝,是隻追求速度與火力,不再注重耐久力,海戰的戰術上也講究一個遠距離炮戰,也就是俗稱的放風箏戰術,如非必要。絕對不跟對方近距離格鬥。
之所以這樣,除了經濟問題外,最主要也是李永吉跟張信達經過討論過後,發現既然自己有更強大火力跟機動力,那麽在這個時代而言。就不需要再加裝鐵甲,那純粹是吃力不討好。
要知道,那些買來的飛剪船本來就是以木質帆船為基礎製造的,並不是以鐵甲艦為目的製造的。如果把這些飛剪船的外麵加裝鐵甲,必然會損失適航性,不管是速度、載重量還是穩定性等方麵都會大減,而相比起加裝鐵甲的好處,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
正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後續的遠字級戰列艦,就隻改裝火炮跟加裝蒸汽機動力,外麵不再加裝鐵甲了。換言之,那些加裝鐵甲的遠字級戰艦,恐怕就隻有特混艦隊的那幾艘船了。
雖說如此,但由於加裝蒸汽機跟火炮的工作量也不小,加上東海艦隊的組建太過匆忙,所以東海艦隊的七艘戰列艦都是隻加裝了采用旋轉炮台的新火炮。蒸汽機動力係統卻是沒有加的。
換言之,東海艦隊的七艘主力戰艦。全部都是木質的純風帆戰艦,隻不過火力更強而已。可以看做是加強了火力的威力加強版風帆戰艦。
然而,改裝火炮這種事兒,當然是要嚴格保密的,至少李鴻章是分不清裏麵的道道的,他隻知道東海艦隊的戰艦都是跟西洋人買來的風帆戰艦,別說鐵甲,連蒸汽機都沒有,火炮更是一艘船上隻有十門,跟當初特混艦隊的那五艘船沒法比,怎麽能不讓他忐忑?
這當然是誤解,因為李鴻章不懂海戰,也不懂船,所以他隻以為有蒸汽機的船就是好,火炮多就是強,卻不知道戰艦的速度與火力還要看很多因素。
就速度而言,東海艦隊的七艘戰列艦,雖然沒有蒸汽機,但因為沒有加裝鐵甲,火炮數目也少,導致重量大大減輕,所以速度實際上不特混艦隊那五艘戰艦更快一些,隻有在逆風的時候略有不如,但那其實可以用其他方法規避。
就火炮威力而言,雖然東海艦隊的七艘船在火炮數目上遠不如特混艦隊的那五艘船,但加裝了旋轉炮塔,而且沒有加鐵甲,增加了火炮的穩定性,就準確度而言,卻大大的提高了。
要明白,海戰跟陸戰不一樣,就算風平浪靜,就算噸位再大,也是有輕微搖晃的,隻要搖晃的厲害,那準確度就會大大降低,哪怕你有再好的觀瞄設備也白搭。
實戰中表明,特混艦隊那五艘船在攻擊大型目標,比如直接攻擊地麵目標的時候還好,但如果攻擊海上小目標,準確度會大大降低,原因就是穩定性太差。
而東海艦隊那七艘船,每一艘隻有十門火炮,還有旋轉炮塔,穩定性比平遠號那樣的鐵甲戰艦要好很多,準確度的提升也是相當明顯的,因此一船十門火炮的效果,不比一船三十門火炮的效果差,甚至還略好。
總之,東海艦隊的七艘船,表麵看不如特混艦隊,但就總體作戰能力來說,其實跟特混艦隊不相上下,都是十分不錯的戰艦。
要說呢,劉長佑以前也是不懂的,畢竟他以前隻指揮過陸軍,不懂海戰,更不懂船。但他這個人十分好學,十分樂意下功夫去研究李永吉提供的那些軍事資料,尤其是對自己不懂的海戰方麵,更是興趣很濃。
而且自從他當了日本派遣軍的軍長後,曾經找資料研究過日本的情況,更是明白到海戰的重要,所以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學習海軍方麵的知識,而且還注意聽技術部門的意見,並且也見過東海艦隊戰艦開炮演習時候的效果,所以對自家戰艦的威力是深信不疑。
也就是說,劉長佑說出隻要一個小艦隊,三艘戰列艦便可以,是因為對東海艦隊那些戰艦抱有強大信心。這跟不懂行的門外漢李鴻章是完全不同的。
果然,李鴻章聽對方如此托大,略微一皺眉,心中略有不滿,如果不是對方身份地位都很高。以他最近養出來的脾氣,很可能就要發火了。…
他當然生氣,因為他覺得這個劉長佑不知怎麽的,居然變的有些自大,竟然說出這樣的話,畢竟之前人家四國聯軍幹涉長州藩的時候。出動的戰艦可是幾十艘,且還有大量的蒸汽船,不比你那小小東海艦隊強?更何況你說的還是出動一個分艦隊,也就是最多三艘主力戰艦,這樣的力量。再加上一個師,能對付長州藩?
“劉將軍。”想到大家畢竟是同僚,而且估計也都是屬於一個陣營,都是沈首相的門下,所以他還是放緩了語氣,“行軍打仗可不是兒戲!尤其是現在!要知道,長州藩現在風頭正盛,我們不動手則罷。一旦動手,必須全勝,否則隻會讓事情變的更糟糕。這一點,您了解麽?”
“我當然了解。”說到這,劉長佑立刻意識到什麽,於是笑著解釋道,“李大人莫非以為我自不量力?非也非也,其實我這麽說。是有原因的。”
“哦?那我就洗耳恭聽吧。”李鴻章道。
“嗬嗬。”劉長佑笑了笑,“其實長州藩與四國聯軍打的那個下關之戰。我也一直在研究,經過我收集到的情報分析。這下關之戰啊,與其說是長州藩兵強馬壯,或者說有什麽天縱奇才的智將勇將,倒不如說是他們運氣好。”
“運氣好?”
“是的。”劉長佑點頭,“無論怎麽看,四國聯軍的整體力量都遠遠超過長州藩,隻不過四國聯軍是由四個國家的軍隊聯合組成,互不統屬,政令不一,在指揮方麵並不如意。
說白了,那四國聯軍,在我看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打順風仗欺負人是沒問題,可一旦遇到挫折,立刻就要鳥獸散,後來的結果也果然如此。”
“我也曾經帶過兵。”李鴻章皺了下眉,“誠如劉將軍所言,這四國聯軍的確統屬不明,但依我看,長州藩能贏,也不僅僅是運氣這麽簡單,他們在用兵方麵也算出神入化了,至少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都占全了,所以四國聯軍失敗也不是偶然。我們雖然在指揮方麵比四國聯軍更好,但如果碰到這樣的對手,結局也未可知。”
“嗬嗬,看似如此,其實不然。”劉長佑搖搖頭,“實際上,四國聯軍雖然後麵犯錯不少,但最大的錯誤是太貪心。如果他們不是分兵,如果不是忙著劫掠,那麽靠著他們強大的艦隊以及戰鬥力還算不錯的陸軍,把長州藩沿海地區打個遍,那還是很容易的。一旦把長州藩沿海地區的港口都攻下來破壞掉,把長州藩的海路封鎖,那長州藩的經濟也就破產了,到時候不戰自敗。”
“哦,這倒也是。”李鴻章點點頭,“這麽說,你也是打算用這個策略對付長州藩?隻攻打他們的沿海地區,封鎖他們的海路,讓他們的財政吃不消?”
“我?”劉長佑搖搖頭,“我不用那麽麻煩,直接帶兵去山口城,然後打掉他們的主城就可以了。”
“為何?”李鴻章再次皺眉,“山口城據我所知是毛利敬親新造的城市,聽說借鑒了西洋人的造城法,防禦很堅固。而且那裏是山地,密林也多,更是集中了長州藩的主力,另外戰艦的火炮也打不到,無法提供炮火支援。總之,你直接進攻他們的主城,是不是有些太過托大?”
“一點也不托大。”劉長佑道,“我前麵說了,如果是全麵占領,那我要十萬人,因為我必須挨個挨個的打,還要安撫地方,這自然需要更多兵力鎮壓四方。但如果隻是掃蕩,那情況就不同。
我的日本派遣軍都是精銳,武器裝備也十分先進,僅次於禁衛軍,比那些西洋人的軍隊可就強多了。
因此,我軍不怕正麵作戰,或者說,最喜歡正麵作戰,因為正麵作戰才能發揮我們火力兇猛的長處。
我研究過地圖,山口城附近雖然是個多山多林的地方,大部隊無法展開,但這對我軍來說完全沒用。因為我軍之中配備了狼狗跟熱氣球,隻要小心一點,敵人的偷襲完全不可能發生。
另外,我軍的武器也不一樣,子彈都是經過了特殊工藝的定裝彈,不怕下雨,哪怕是暴雨天氣,我們的火槍依然可以順利開火,再加上我們還有機槍這種速射武器,所以他們希望靠下雨天來肉搏,那是癡心妄想。
我們也不怕夜戰,夜戰中我們有照明彈,一旦打出去,方圓幾裏範圍都如白晝,雖然時間不長,但配合機槍,足夠把侵犯之敵給幹掉了。
最後,我們直接攻打他們的主城,那是毛利敬親的居所,更是長州藩的象征,也是他們絕對不能放棄的地方。我們隻需要直奔山口城,徹底滅亡這座城市,消滅毛利家主力,那其他的一切就土崩瓦解,自然也就達到了掃蕩與震懾的目的了。”(未完待續)
以前李鴻章在曾國藩麾下效力的時候,表麵上謙虛謹慎,骨子裏實際上是相當自傲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幾個人能放在他眼裏,而劉長佑恰好就是他看在眼裏的幾個人之一。
在李鴻章看來,劉長佑這個人用兵謹慎,力求穩妥,認為他守則四平八穩,攻則無隙可乘,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雖然缺少變化,不擅長用奇兵,但卻的確可算一個良將。
而且,他還十分善於練兵,比如當初威名赫赫的楚勇,雖然是江忠源最早創辦,但真正能夠成軍,卻全考了劉長佑。也就是說,當年楚勇,幾乎都是劉長佑一手訓練出來的。
楚勇雖然不如湘勇名氣大,但那主要是因為楚勇人數太少,武器裝備也太差的緣故,就兵員的精神麵貌來講,比湘勇要強不少,甚至連曾國藩也講過,楚勇的吃苦耐勞和勇猛善戰,非湘勇能比。
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書,湘軍並不等同於湘勇,因為湘軍實際上是合並了湘勇於楚勇之後的合稱,換言之,湘軍中真正能打的精銳,老底子都是出自楚勇,湘軍的威名有一半是靠楚勇打出來的。
在這個時空,因為李永吉強勢崛起,楚勇還沒來得及合並進湘軍,而湘勇也沒有太大的亮點,一直是敗績連連。相反,楚勇在更早期的時候曾經跟太平軍死磕過。戰鬥力有目共睹,所以楚勇的威名要比湘勇更強,隻是因為太窮,武器裝備太差,人數又少。這才看起來不如湘勇勢大。
不過,李鴻章對劉長佑的看法還比較片麵,最多是覺得他為人謙遜,容易相處,另外練兵也有一套,但作戰太過穩重死板。所以並不覺得太稀奇,給他良將的點評,而不是名將,就說明李鴻章對他有保留。
當初李鴻章跟自己弟弟點評人物的時候,就認為劉長佑是個守成輔佐類的人才。而不是能獨當一麵的人才,在領兵作戰方麵,覺得他比曾國荃、彭玉麟等人要差一些。
但是,李永吉就不一樣了,李永吉是根據後世曆史書來看人的,後世曆史書通常都是通過人物一生所作所為來看,有點蓋棺定論的味道,那麽通過後來的所作所為看人。相比而言還是比較準的,至少比李鴻章看的要準。
也就是李永吉看了劉長佑的曆史生涯,尤其是後來的所作所為。他才破格提拔他進國務院當作戰處的處長,還同意讓他統帥國防軍的第一個軍團,不為別的,就為了看重他那種善於統攬全局,以及協調各方人際關係的帥才。
要知道,李永吉畢竟是現代社會的人。他雖然沒在現代社會當過兵,但那麽多相關資料。足夠他當個偽軍迷了。
在李永吉看來,大兵團作戰。跟小兵團作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小兵團作戰,比如營連排級,將領的個人勇武的確很重要,因為能夠極大的激發士氣,但到了師級軍級,手底下管的人多了,再玩情緒化,就是對士兵的不負責任。
也就是說,兵力上升到一定地步,一旦超過三萬,考驗主帥的就不是個人勇武了,而是協調能力與大局觀,換言之,就是以穩為主。
很顯然,劉長佑的經曆來看,他雖然用兵四平八穩,沒什麽特點,但他十分擅長處理不同性格人物之間的人際關係,能很好的把不同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而且大局觀也不錯,不僅僅善於用兵,還擅長內政跟反間,會用各種方法來協助自己用兵,是個類似於二戰美軍的艾森豪威爾將軍那樣的帥才。…
中華帝國看似強大,但隻有李永吉自己知道,帝國的根基相當不穩,靠的不過是自己的金手指。
其他也就罷了,最大的問題是軍隊成軍的時間太短,軍中沒有太好的帥才,大都還是那些隻會衝殺的家夥,要不是靠著李永吉搞來的新式武器,以及利用金手指搞來的充裕資金,他絕對沒辦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走到如今的地步。
所以,中華帝國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以前李永吉還想著靠自己培養,但現在看來,由於立國太早,導致自己的人才儲備太少,所以他才開始注重提拔那些曾經在曆史上留下過名字的前清軍官與官員,李鴻章是這樣,劉長佑也是這樣。
現在看來,至少在軍界,劉長佑跟石達開就是李永吉最看重的兩名高級軍官,是打算當帥才來培養的,其他像馮子才、左宗棠、陳玉成等人,雖然名氣也不小,能力也不錯,但比劉長佑與石達開而言,還略有不如。
當然,至少在目前看來,李永吉提拔的人還都不錯,石達開不用說了,戰滿清,平朝鮮,掃日本,不管把他放在什麽位子上,都能以最小的代價順利解決戰鬥。
劉長佑也很不錯,雖然名氣不如石達開,但他在國防部作訓處期間,很好的平撫了各級收編將領,而且由他主持的高級軍官函授考核,也進行的相當不錯,最終的結果就是,數目龐大,來源複雜的國防軍在整體實力上略微上了一個檔次,這些都跟劉長佑的統籌協調能力有關。
或者說,國防部草創之後,正是因為有了劉長佑的加入,才能那麽快的運轉自如,要不然,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才能一切正常。
實際上,李永吉這次之所以讓劉長佑當日本派遣軍的軍長,也是希望給他機會立功,因為李永吉早就想把劉長佑提拔到國防部副部長的位子上了,可惜他畢竟功勞太小,而且論資曆也不高,有些難以服眾。所以才給了他這個機會。
也就是說,隻要劉長佑在日本立下足夠的功勞,能夠堵住別人的嘴之後,李永吉很快就會讓他當國防部的副部長,等他再熟悉了新政府的那一套規矩。未來的國防部部長十有*也是他的。
李鴻章並不清楚劉長佑其實是簡在帝心,但他知道作為國防軍第一位軍長,同樣是投奔過來的劉長佑必然也是有後台的,要不然不可能拿到這個好差事。而且李鴻章擅自猜測,劉長佑的後台必然也是沈世明,所以按照這時代的說法。他們應該是一派的才對。
或許正因為如此想,所以李鴻章對劉長佑十分客氣,說話也比較婉轉,雲山霧罩繞了好大一個圈,才把自己的意圖給講明白。
好在劉長佑同樣飽讀詩書。而且他本人雖然不喜歡繞圈子,但理解繞圈子的能力卻不錯,因此很快就明白了李鴻章的意思。
“我明白了,特使大人的意思,是想盡快對付長州藩的叛逆,但國內又沒有援兵,所以你有些擔心單靠我們日本派遣軍的力量,不能克盡全功。或者損失太大不好交代,是不是這樣?”
“差不多吧。”李鴻章點點頭,感歎道。“這日本國別看地方小,但民風彪悍,如果不能趁他們還沒崛起之時加以遏止,假以時日,必然成為我國的心腹大患,所以我才要費盡心思扶植起一個新將軍。就是為了能夠更平和的掌控日本,更快更好的運用這裏的資源為我所用。…
不過現在被這長州藩的人一鬧。幕府威信大喪,甚至能不能存留都是個問題。所以我才希望將軍能夠出兵掃蕩長州藩,以及時撲滅這股造反的勢頭。”
“嗯,李大人說的不錯。”劉長佑也點點頭,讚同道,“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長州藩就是那星星之火的源頭,隻要能盡快剿滅這個源頭,雖然不敢說能立刻穩定幕府的地位,但至少會給我們更充足的反應時間。”
“英雄所見略同啊。”李鴻章笑了笑,“那不知劉將軍可有把握及時掃平那長州藩?”
“這要看大人您是什麽意思了。”劉長佑微微一頓,接著道,“如果要徹底占領長州藩,以如今的形勢看,沒有十萬人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隻是掃平長州藩的抵抗力量,或者說結束毛利家在長州藩的統治,那就簡單了,一個陸戰師加一支東海艦隊的小艦隊足矣。”
“哦?”聽到劉長佑如此平靜的說出這番話,李鴻章也略有詫異。
由不得李鴻章詫異,一個陸戰師就不說了,以日本派遣軍的編製,就算加滿了編外人員,最多不會超過一萬六千人。
至於分艦隊,那是中華帝國海軍的一個新編製,一般來說,三艘戰列艦外加五到八艘輔助艦,就是一個小艦隊,三個小艦隊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分艦隊,再三個分艦隊加在一起,就是一支大艦隊。
東海艦隊按照編製,暫時是一個分艦隊的規模,按說應該有三個小艦隊,九艘戰列艦才對,不過實際上,由於產能問題,東海艦隊隻有七艘戰列艦,也就是兩個小艦隊的規模。
當然,這也跟帝國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美洲有關,因為新改裝好的戰列艦大都投入到護航行動中,也就是護送帶有大量士兵的運輸船去好萊塢,為即將到來的美國內戰幹涉行動提供最大的幫助,要想補全駐紮在日本的東海艦隊,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這種編製,也是根據目前中華帝國海軍的情況而定,因為中華帝國海軍目前嚴重缺乏主力艦,就數目上來說,還不能跟西方列強比,但是,中華帝國的海軍也有優勢,那就是他們在單艘戰艦上,擁有更多技術優勢,尤其是火炮方麵的優勢,更是遠遠甩其他國家一大截。
正因為帝國的艦炮技術比其他列強更強,導致中華帝國海軍的戰艦能夠比其他國家的戰艦打的更遠,打的更準,打的更狠,所以為了追求性價比,帝國海軍的戰艦在改裝那些買來的大型飛剪船的時候,采取了局部改裝的政策。
所謂局部改裝,就是隻改裝艦炮以及加裝蒸汽機推進係統,再就是增加一些隻有艦長才能用的現代電子觀瞄設備。比如夜視儀,電子羅盤,無線電定位儀等,其他像外部加裝鋼鐵護甲之類的,就統統取消了。
也就是說。這種局部改裝,是隻追求速度與火力,不再注重耐久力,海戰的戰術上也講究一個遠距離炮戰,也就是俗稱的放風箏戰術,如非必要。絕對不跟對方近距離格鬥。
之所以這樣,除了經濟問題外,最主要也是李永吉跟張信達經過討論過後,發現既然自己有更強大火力跟機動力,那麽在這個時代而言。就不需要再加裝鐵甲,那純粹是吃力不討好。
要知道,那些買來的飛剪船本來就是以木質帆船為基礎製造的,並不是以鐵甲艦為目的製造的。如果把這些飛剪船的外麵加裝鐵甲,必然會損失適航性,不管是速度、載重量還是穩定性等方麵都會大減,而相比起加裝鐵甲的好處,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
正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後續的遠字級戰列艦,就隻改裝火炮跟加裝蒸汽機動力,外麵不再加裝鐵甲了。換言之,那些加裝鐵甲的遠字級戰艦,恐怕就隻有特混艦隊的那幾艘船了。
雖說如此,但由於加裝蒸汽機跟火炮的工作量也不小,加上東海艦隊的組建太過匆忙,所以東海艦隊的七艘戰列艦都是隻加裝了采用旋轉炮台的新火炮。蒸汽機動力係統卻是沒有加的。
換言之,東海艦隊的七艘主力戰艦。全部都是木質的純風帆戰艦,隻不過火力更強而已。可以看做是加強了火力的威力加強版風帆戰艦。
然而,改裝火炮這種事兒,當然是要嚴格保密的,至少李鴻章是分不清裏麵的道道的,他隻知道東海艦隊的戰艦都是跟西洋人買來的風帆戰艦,別說鐵甲,連蒸汽機都沒有,火炮更是一艘船上隻有十門,跟當初特混艦隊的那五艘船沒法比,怎麽能不讓他忐忑?
這當然是誤解,因為李鴻章不懂海戰,也不懂船,所以他隻以為有蒸汽機的船就是好,火炮多就是強,卻不知道戰艦的速度與火力還要看很多因素。
就速度而言,東海艦隊的七艘戰列艦,雖然沒有蒸汽機,但因為沒有加裝鐵甲,火炮數目也少,導致重量大大減輕,所以速度實際上不特混艦隊那五艘戰艦更快一些,隻有在逆風的時候略有不如,但那其實可以用其他方法規避。
就火炮威力而言,雖然東海艦隊的七艘船在火炮數目上遠不如特混艦隊的那五艘船,但加裝了旋轉炮塔,而且沒有加鐵甲,增加了火炮的穩定性,就準確度而言,卻大大的提高了。
要明白,海戰跟陸戰不一樣,就算風平浪靜,就算噸位再大,也是有輕微搖晃的,隻要搖晃的厲害,那準確度就會大大降低,哪怕你有再好的觀瞄設備也白搭。
實戰中表明,特混艦隊那五艘船在攻擊大型目標,比如直接攻擊地麵目標的時候還好,但如果攻擊海上小目標,準確度會大大降低,原因就是穩定性太差。
而東海艦隊那七艘船,每一艘隻有十門火炮,還有旋轉炮塔,穩定性比平遠號那樣的鐵甲戰艦要好很多,準確度的提升也是相當明顯的,因此一船十門火炮的效果,不比一船三十門火炮的效果差,甚至還略好。
總之,東海艦隊的七艘船,表麵看不如特混艦隊,但就總體作戰能力來說,其實跟特混艦隊不相上下,都是十分不錯的戰艦。
要說呢,劉長佑以前也是不懂的,畢竟他以前隻指揮過陸軍,不懂海戰,更不懂船。但他這個人十分好學,十分樂意下功夫去研究李永吉提供的那些軍事資料,尤其是對自己不懂的海戰方麵,更是興趣很濃。
而且自從他當了日本派遣軍的軍長後,曾經找資料研究過日本的情況,更是明白到海戰的重要,所以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學習海軍方麵的知識,而且還注意聽技術部門的意見,並且也見過東海艦隊戰艦開炮演習時候的效果,所以對自家戰艦的威力是深信不疑。
也就是說,劉長佑說出隻要一個小艦隊,三艘戰列艦便可以,是因為對東海艦隊那些戰艦抱有強大信心。這跟不懂行的門外漢李鴻章是完全不同的。
果然,李鴻章聽對方如此托大,略微一皺眉,心中略有不滿,如果不是對方身份地位都很高。以他最近養出來的脾氣,很可能就要發火了。…
他當然生氣,因為他覺得這個劉長佑不知怎麽的,居然變的有些自大,竟然說出這樣的話,畢竟之前人家四國聯軍幹涉長州藩的時候。出動的戰艦可是幾十艘,且還有大量的蒸汽船,不比你那小小東海艦隊強?更何況你說的還是出動一個分艦隊,也就是最多三艘主力戰艦,這樣的力量。再加上一個師,能對付長州藩?
“劉將軍。”想到大家畢竟是同僚,而且估計也都是屬於一個陣營,都是沈首相的門下,所以他還是放緩了語氣,“行軍打仗可不是兒戲!尤其是現在!要知道,長州藩現在風頭正盛,我們不動手則罷。一旦動手,必須全勝,否則隻會讓事情變的更糟糕。這一點,您了解麽?”
“我當然了解。”說到這,劉長佑立刻意識到什麽,於是笑著解釋道,“李大人莫非以為我自不量力?非也非也,其實我這麽說。是有原因的。”
“哦?那我就洗耳恭聽吧。”李鴻章道。
“嗬嗬。”劉長佑笑了笑,“其實長州藩與四國聯軍打的那個下關之戰。我也一直在研究,經過我收集到的情報分析。這下關之戰啊,與其說是長州藩兵強馬壯,或者說有什麽天縱奇才的智將勇將,倒不如說是他們運氣好。”
“運氣好?”
“是的。”劉長佑點頭,“無論怎麽看,四國聯軍的整體力量都遠遠超過長州藩,隻不過四國聯軍是由四個國家的軍隊聯合組成,互不統屬,政令不一,在指揮方麵並不如意。
說白了,那四國聯軍,在我看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打順風仗欺負人是沒問題,可一旦遇到挫折,立刻就要鳥獸散,後來的結果也果然如此。”
“我也曾經帶過兵。”李鴻章皺了下眉,“誠如劉將軍所言,這四國聯軍的確統屬不明,但依我看,長州藩能贏,也不僅僅是運氣這麽簡單,他們在用兵方麵也算出神入化了,至少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都占全了,所以四國聯軍失敗也不是偶然。我們雖然在指揮方麵比四國聯軍更好,但如果碰到這樣的對手,結局也未可知。”
“嗬嗬,看似如此,其實不然。”劉長佑搖搖頭,“實際上,四國聯軍雖然後麵犯錯不少,但最大的錯誤是太貪心。如果他們不是分兵,如果不是忙著劫掠,那麽靠著他們強大的艦隊以及戰鬥力還算不錯的陸軍,把長州藩沿海地區打個遍,那還是很容易的。一旦把長州藩沿海地區的港口都攻下來破壞掉,把長州藩的海路封鎖,那長州藩的經濟也就破產了,到時候不戰自敗。”
“哦,這倒也是。”李鴻章點點頭,“這麽說,你也是打算用這個策略對付長州藩?隻攻打他們的沿海地區,封鎖他們的海路,讓他們的財政吃不消?”
“我?”劉長佑搖搖頭,“我不用那麽麻煩,直接帶兵去山口城,然後打掉他們的主城就可以了。”
“為何?”李鴻章再次皺眉,“山口城據我所知是毛利敬親新造的城市,聽說借鑒了西洋人的造城法,防禦很堅固。而且那裏是山地,密林也多,更是集中了長州藩的主力,另外戰艦的火炮也打不到,無法提供炮火支援。總之,你直接進攻他們的主城,是不是有些太過托大?”
“一點也不托大。”劉長佑道,“我前麵說了,如果是全麵占領,那我要十萬人,因為我必須挨個挨個的打,還要安撫地方,這自然需要更多兵力鎮壓四方。但如果隻是掃蕩,那情況就不同。
我的日本派遣軍都是精銳,武器裝備也十分先進,僅次於禁衛軍,比那些西洋人的軍隊可就強多了。
因此,我軍不怕正麵作戰,或者說,最喜歡正麵作戰,因為正麵作戰才能發揮我們火力兇猛的長處。
我研究過地圖,山口城附近雖然是個多山多林的地方,大部隊無法展開,但這對我軍來說完全沒用。因為我軍之中配備了狼狗跟熱氣球,隻要小心一點,敵人的偷襲完全不可能發生。
另外,我軍的武器也不一樣,子彈都是經過了特殊工藝的定裝彈,不怕下雨,哪怕是暴雨天氣,我們的火槍依然可以順利開火,再加上我們還有機槍這種速射武器,所以他們希望靠下雨天來肉搏,那是癡心妄想。
我們也不怕夜戰,夜戰中我們有照明彈,一旦打出去,方圓幾裏範圍都如白晝,雖然時間不長,但配合機槍,足夠把侵犯之敵給幹掉了。
最後,我們直接攻打他們的主城,那是毛利敬親的居所,更是長州藩的象征,也是他們絕對不能放棄的地方。我們隻需要直奔山口城,徹底滅亡這座城市,消滅毛利家主力,那其他的一切就土崩瓦解,自然也就達到了掃蕩與震懾的目的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