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0頁
(大唐同人)拯救大唐MM 作者:霞飛雙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舉薦為官容易形成『上品無寒士,下品無高門』的弊端,買賣為官容易殘暴役民,儒生們自然願意靠自體的才學本事來獲求功名。
華夏現在疆界一下子擴大數十倍,個別地方治安政事都差極,缺官少差,於是人手變得更加維艱起來。
大儒王通和魏徵多次上諫請求開科設考,但是徐子陵知道官員其實不能過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弊端是社會最大的負擔之一。在歷史上北宋時期的『冗官、冗兵、冗費』三大害讓整個富足的北宋迅速沉淪成為空殼,最後讓少數民族輕易擊潰便可得知,官員有於精而不在於多。
所以徐子陵雖然同意每年一考,但是擇人條件之嚴,實在是魏徵他們這些儒士百官難以想像。
徐子陵決定並不因為名次選取人才,而且名額也不會太多,比如錄十個名額,如果實在看不上眼,那幹脆隻錄一人兩人,寧願空缺。
而且考生也不能隻讀聖賢書,每年大考,題目不比以前,總數計有十道之多。
徐子陵自己出五道,而百官商議後再選五道,包括有為官、理政、治地、處人、賢學五種,在這五種之中,每一種都要求拿出朝中的實例事件改頭換麵去考,看看考生是否具有真正為官的能力。
五道考題就算完成,還有徐子陵自己的殿試,據說包括有命題、算學、商易、立願和對話。
麵對徐子陵的古怪考題,不要說別人,就是魏徵自己,都不一定有信心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華夏之中為官,有三種途徑。一種是魏徵這樣,由徐子陵親自欽點,他選中誰做什麽就做什麽,而且應該為官職能變化不大,按照某種特長而定。一種是百姓選舉,這種辦法讓儒士們非常的反對,但是深受商人和富戶的歡迎,幸好這種官職最小,而且大多有一定限期,非是終身為官。
在初期,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試驗,隻要有人提名支持做某種較小的職位,都可以立下限期。
最少一月最多三月的限期一到,如果有百姓反對或者無法勝任,那麽乖乖下台,輪流換人上任。商人們很喜歡這種辦法,這跟他們自己舉選行業會長之類相近,而且這樣更能拉攏人心,又能提高身份。職位有大有小,隻要做得好或者膽氣壯,在勝任之餘,再選更高的職位,這是商人富戶工農的從政之路。
得人心,有能力,那麽就能在華夏之內任職,而不論是否讀過聖賢書,是否食肉者鄙。
第三種就是深受儒生歡迎的大考,自惰文帝開科以來,儒生們第一次感到有希望,那怕寒窗苦讀,也有了迴報。當然,他們對於華夏之主訂立的十條題目之多卻是沒有惡感的。他們恨不得題目更多,讓自己的本事盡顯,讓世人和徐公子都知道自己的能力。
所有參加大考達到合格標準的考生,都能夠獲得華夏援助金,盡心為學,雖然不能為官,但是也有希望。
至於不及格者,也有半工半讀的機會,一邊在洛陽或者別的大城內做些零活,一邊再苦讀。
考生一旦被錄取為官者,無不委以重任,即使官階極小,也深受徐公子的期待,由他親自任何何職委派何事。華夏軍為官與別處不同,官員官階不是最重,而是能力、名望與人氣最重。官階再大,不得人心,沒有政績,早晚讓人取而代之。
「吾王,若考生每年考取,今年過去大半,應早出題,否則有延。」大儒王通奏道:「請吾王下令準考。」
第904章 積福保險
「老師勿憂。」徐子陵自然給點麵子王通,微笑道:「本王先考命題,聚千儒子於廣場,繞場而跑,三圈而歇者不必再考。」
「嚇?」百官一聽,這就是考試,這也太簡單了吧?
「……」大儒王通和魏徵卻對視一眼,覺得事情不太簡單。儒生們,大多手無縛雞之力,而且為了赴考而日夜苦讀,身體多數羸弱的他們不要說三圈,就是一圈估計也夠嗆。洛陽中心的大廣場,因為擴充為十數萬人歡慶,地形有如兩三個足球場那麽巨型,能繞場跑三圈而不歇的儒生,估計多不到哪裏去。
「還有何事?」徐子陵最不願坐在朝堂上呆著,隨口問道,準備無事退朝。
「吾王,還有稅入問題。」李福成與任恩等幾人相互點點頭,又出列道:「王恩盛隆,但是實施百一稅收入實在輕微,近來洛陽生意紅火,錢財私積,而天朝內國庫頗出支出,單是公益、育教、撫恤、軍備等幾項已經分流八九,國庫雖不盈虧卻不富足,無法貯備豐厚。」
「國庫,國庫有錢是好事,不過沒錢我也不在乎。」徐子陵嗬嗬笑道:「隻要百姓有錢,那就行。最好天下百姓個個都比本王有錢,這才是好事。百一稅先前所訂,日後也照此實行就好。」
「其實洛陽富商感激王恩,自願提高稅率,迴報天朝。」任恩出列奏道。
「本王又不是看不得別人富裕,何況洛陽富商常有捐助,也頗有仁德善舉。」徐子陵暗暗好笑,道:「迴去告訴百業大會諸商,隻要方正有德,為富仁義,不貪利忘義,那麽就是成為億萬富翁,那又有何懼?本王準備每三年五年評一次富人榜,入列者嘉勉,連續入列者,視其對天朝百姓貢獻影響封爵。」
「百業大會諸人推舉臣下等人請願,洛陽及大城諸商富足,但世間更多地方百姓貧乏,故願自動增加稅入,吾王不必普遍天下,百業諸商提高稅率即可。」李福成自己就家財萬貫,當然也擔心別人指點背脊,因為他交稅與農民百姓交稅一樣的話,那麽未免有失公道,盡管百一稅對於農民而言幾乎等於不收。
</br>
華夏現在疆界一下子擴大數十倍,個別地方治安政事都差極,缺官少差,於是人手變得更加維艱起來。
大儒王通和魏徵多次上諫請求開科設考,但是徐子陵知道官員其實不能過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弊端是社會最大的負擔之一。在歷史上北宋時期的『冗官、冗兵、冗費』三大害讓整個富足的北宋迅速沉淪成為空殼,最後讓少數民族輕易擊潰便可得知,官員有於精而不在於多。
所以徐子陵雖然同意每年一考,但是擇人條件之嚴,實在是魏徵他們這些儒士百官難以想像。
徐子陵決定並不因為名次選取人才,而且名額也不會太多,比如錄十個名額,如果實在看不上眼,那幹脆隻錄一人兩人,寧願空缺。
而且考生也不能隻讀聖賢書,每年大考,題目不比以前,總數計有十道之多。
徐子陵自己出五道,而百官商議後再選五道,包括有為官、理政、治地、處人、賢學五種,在這五種之中,每一種都要求拿出朝中的實例事件改頭換麵去考,看看考生是否具有真正為官的能力。
五道考題就算完成,還有徐子陵自己的殿試,據說包括有命題、算學、商易、立願和對話。
麵對徐子陵的古怪考題,不要說別人,就是魏徵自己,都不一定有信心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華夏之中為官,有三種途徑。一種是魏徵這樣,由徐子陵親自欽點,他選中誰做什麽就做什麽,而且應該為官職能變化不大,按照某種特長而定。一種是百姓選舉,這種辦法讓儒士們非常的反對,但是深受商人和富戶的歡迎,幸好這種官職最小,而且大多有一定限期,非是終身為官。
在初期,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試驗,隻要有人提名支持做某種較小的職位,都可以立下限期。
最少一月最多三月的限期一到,如果有百姓反對或者無法勝任,那麽乖乖下台,輪流換人上任。商人們很喜歡這種辦法,這跟他們自己舉選行業會長之類相近,而且這樣更能拉攏人心,又能提高身份。職位有大有小,隻要做得好或者膽氣壯,在勝任之餘,再選更高的職位,這是商人富戶工農的從政之路。
得人心,有能力,那麽就能在華夏之內任職,而不論是否讀過聖賢書,是否食肉者鄙。
第三種就是深受儒生歡迎的大考,自惰文帝開科以來,儒生們第一次感到有希望,那怕寒窗苦讀,也有了迴報。當然,他們對於華夏之主訂立的十條題目之多卻是沒有惡感的。他們恨不得題目更多,讓自己的本事盡顯,讓世人和徐公子都知道自己的能力。
所有參加大考達到合格標準的考生,都能夠獲得華夏援助金,盡心為學,雖然不能為官,但是也有希望。
至於不及格者,也有半工半讀的機會,一邊在洛陽或者別的大城內做些零活,一邊再苦讀。
考生一旦被錄取為官者,無不委以重任,即使官階極小,也深受徐公子的期待,由他親自任何何職委派何事。華夏軍為官與別處不同,官員官階不是最重,而是能力、名望與人氣最重。官階再大,不得人心,沒有政績,早晚讓人取而代之。
「吾王,若考生每年考取,今年過去大半,應早出題,否則有延。」大儒王通奏道:「請吾王下令準考。」
第904章 積福保險
「老師勿憂。」徐子陵自然給點麵子王通,微笑道:「本王先考命題,聚千儒子於廣場,繞場而跑,三圈而歇者不必再考。」
「嚇?」百官一聽,這就是考試,這也太簡單了吧?
「……」大儒王通和魏徵卻對視一眼,覺得事情不太簡單。儒生們,大多手無縛雞之力,而且為了赴考而日夜苦讀,身體多數羸弱的他們不要說三圈,就是一圈估計也夠嗆。洛陽中心的大廣場,因為擴充為十數萬人歡慶,地形有如兩三個足球場那麽巨型,能繞場跑三圈而不歇的儒生,估計多不到哪裏去。
「還有何事?」徐子陵最不願坐在朝堂上呆著,隨口問道,準備無事退朝。
「吾王,還有稅入問題。」李福成與任恩等幾人相互點點頭,又出列道:「王恩盛隆,但是實施百一稅收入實在輕微,近來洛陽生意紅火,錢財私積,而天朝內國庫頗出支出,單是公益、育教、撫恤、軍備等幾項已經分流八九,國庫雖不盈虧卻不富足,無法貯備豐厚。」
「國庫,國庫有錢是好事,不過沒錢我也不在乎。」徐子陵嗬嗬笑道:「隻要百姓有錢,那就行。最好天下百姓個個都比本王有錢,這才是好事。百一稅先前所訂,日後也照此實行就好。」
「其實洛陽富商感激王恩,自願提高稅率,迴報天朝。」任恩出列奏道。
「本王又不是看不得別人富裕,何況洛陽富商常有捐助,也頗有仁德善舉。」徐子陵暗暗好笑,道:「迴去告訴百業大會諸商,隻要方正有德,為富仁義,不貪利忘義,那麽就是成為億萬富翁,那又有何懼?本王準備每三年五年評一次富人榜,入列者嘉勉,連續入列者,視其對天朝百姓貢獻影響封爵。」
「百業大會諸人推舉臣下等人請願,洛陽及大城諸商富足,但世間更多地方百姓貧乏,故願自動增加稅入,吾王不必普遍天下,百業諸商提高稅率即可。」李福成自己就家財萬貫,當然也擔心別人指點背脊,因為他交稅與農民百姓交稅一樣的話,那麽未免有失公道,盡管百一稅對於農民而言幾乎等於不收。
</br>